⑴ 青稞在東北可以種植嗎
青稞主要產自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地,青稞實際上就是燕麥,在南方有些地方叫老麥,耐乾旱,耐低溫,生命力很頑強,在溫帶寒帶都可以種植。
在春播時,一般是選擇淺耕,即平整地面,以免干擾它們的生長,這樣子也有利於它們更加容易生長,如果還要秋播,播種的時間最好是在秋季收獲的15天以後,在耕地過程中,應及時清理一些病株,並且秋季的話,我們必須選擇深耕,至少20厘米深。
同時土壤能夠更好地接受雨水並保持其肥力,它也還可以減少春季乾旱的影響,促進其生長,在完成秋耕這些任務時,要保護它免受水和其他物種的侵害。
當我們種植時,我們應該選擇具有良好性狀的品種。這些品種適應性較強,可以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生存。同時,我們需要在種植前將種子烘乾。
在播種中添加種子包衣可以提高其秧苗的成活率並在一定程度可防止它們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病蟲害。如果是在高山地區,我們一般選擇在4月中旬到下旬這段時間內種植。半高山地區的青稞種植時間一般可以在3月中旬和後期播種,播種深度一般為5厘米左右。
⑵ 青稞什麼時間收獲
4月上旬播種,收獲時間在8、9月份。
冬青稞在10月上旬播種。
青稞的根系屬須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組成。初生根由種子的胚長出,初生根一般5-6條,多的有7-8條。初生根在幼苗期從種子發芽到根群形成前,起著吸收和供給幼苗營養的重要作用。初生根數目多少與種子大小和種子活力密切相關。
種子大而飽滿,生活力強,其初生根數目較多,長出的幼苗也健壯。反之,子粒瘦小,千粒重小而不飽滿的種子,其產生的初生根數目少,幼苗弱瘦。在良好的土壤條件下,秋播青稞越冬時初生根入土深度可達60~70cm,到生育後期,有的品種初生根可達200cm左右。
(2)青稞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青稞種植注意事項
1、種子的處理在種植前一定要把種子放在陽光下曬上兩天,然後在將種子與針對它某些病症的葯物進行攪拌,然後放在家中催化兩天左右就可以進行播種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種子的成活率以及預防一些比較常發的疾病。
2、施肥方法在青稞拔節的時候要進行第一次施肥,這時所施的肥料為氮肥,氮肥有助於青稞苗的成長,第二次施肥就是等到它開花的時候,這時所需的養分會相當的多,所以一定要及時進行施肥不然會導致營養不良,到時果穗不大不多。
而這個時候就要鉀肥與氮肥一起使用。第三次施肥就要到了結穗的時候,這個時候就要對它進行噴灑可以是果實飽滿的肥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砱酸二氫鉀。
3、水分管理在幼苗時期青稞不需要太對的水分,所以如果田間水分太多就要進行及時的排水處理,等到它拔節的時候所需的水分就要比較多,尤其是在結穗的那段時期需水量最大,如果田間缺水一定要及時補充水分,不然會嚴重影響產量。
4、預防苗倒水分、施肥以及植株太過密集都是可能造成苗倒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按照標准來進行種植,一旦出現這種症狀要及時進行救治。
5、收獲時間收獲的時間要把握好,不然原本高產的青稞也會減產,一般最適合收割的時間為臘黃末期,通俗的來講就是青稞大部分的莖稈都變成黃色就可以收了。
⑶ 青稞一畝地播種多少種子
青稞一畝地播種量15~18公斤,條播、行距以20~22cm為宜。
青稞長期種於半農半牧區(海拔2600~3000米)要求在3月中、下旬播種,草地牧區(海拔3000~3400米)4月上旬播種,播前用15%粉銹靈拌種(畝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預防青稞各種銹病,化防野燕麥。畝施農家肥1000公斤作底肥,過磷酸鈣15公斤,尿素5公斤作種肥。播種深度為2~3厘米,最深不能超過5厘米。
青稞可以做成青稞餅、青稞酒等食品
⑷ 青稞這種農作物,一般是在哪個時間段種植的
青棵是一種適應性較強的農作物,對寒冷和貧瘠適應性強。一般三至五月播種,七至九月收割,所以在栽培史上稱為春性裸大麥。一般生產期為100~130天。
2.降低膽固醇
青稞還能降低膽固醇,有研究表明,青稞的成分中有一種能夠對膽固醇產生抑製作用的因子,這種物質對促進膽固醇排出體外有著很不錯的效果,這樣物質能夠抑制人體血清中膽固醇的上升,而且食物中的膽固醇在還沒有吸收之前,就能在這種物質的幫助下排泄掉。從降血脂和降膽固醇兩個方面合成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3.健脾養胃
青稞所含的澱粉成分獨特,是區別於於普通澱粉的支鏈澱粉,這種澱粉含大量凝膠黏液,加熱後,會呈現弱鹼性,能對胃酸過多產生抑製作用。還可以對病灶起到緩解和屏障保護的作用功效,所以青稞是具有健脾養胃的作用的,患有脾胃氣虛、倦怠無力、腹瀉便溏的患者是非常適合食用的。
4.清腸防癌
青稞中還含有大量的難以被腸胃消化的膳食纖維,這種膳食纖維對腸胃的蠕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夠通過促進腸道內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來減少腸胃致病因素與腸胃黏膜接觸,能夠間接起到預防結腸癌的作用功效。
5.增強免疫
青稞中還含有一些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的元素,能夠從整體上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減小抵抗力差的人受到細菌或者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⑸ 青稞的生長條件
青稞的生長條件:春季寒暖適中、多大風和瑞雪;夏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秋季天高氣爽、風少雨小、寒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5℃,年無霜期60 天左右,年日照時數在3200 小時以上。
青稞主要產自中國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地,是藏族人民的主要糧食。青稞也有著廣泛的葯用以及營養價值,已推出了青稞掛面、青稞饅頭、青稞營養粉等青稞產品。
(5)青稞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青稞的價值功效
青稞性平、味咸,歸脾經、胃經、大腸經,含有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B,具有補脾養胃、益氣止瀉、壯筋益力、除濕發汗的功效。
每100g青稞麵粉中含硫胺素(維生素B1)0.32mg,核黃素(維生素B2)0.21mg,尼克酸3.6mg;維生素E0.25mg,這些物質對促進人體健康發育均有積極的作用關系。
⑹ 青稞的栽培
一、精細整地。在封凍前要及時進行耙耱鎮壓,積極保墒,消滅土塊(坷垃),做到耙耱平整。通過鎮壓,可抑制土壤水分蒸發。
二、輪作倒茬。青稞選茬是一個重要問題,重茬造成土壤養分缺乏,並加重了病、蟲、草的危害
和蔓延。導致產量無法提高,造成減產。因此,必須進行合理輪作。要求三年以上的輪作:一般輪作方式為青稞——洋芋——油菜——豌豆。
三、選用良種。80年代我縣從省農科院引進的有肚裡黃,白六楞頭品種;90年代從張掖山丹引進的畝擔、昆侖10號品種,從青海省海北洲農科所引進的北青1至6號青稞品種,均表現出了很強的抗逆性,尤其是北青6號,平均畝產250公斤以上,是我縣腦山二陰山區適宜種植的最佳品種。在淺山二陰山區適宜種植的品種有昆侖10號,該品種較耐水肥,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節稈粗矮,耐寒抗病抗倒伏,不退化,在多年的生產中,均顯示了優良的種性,大田生產平均畝產在300公斤以上。
四、合理施肥。青稞生育期短,前期對營養物質需求極為敏感。根據這一特點,青稞要求有機肥要腐熟。氮、磷、鉀三要素配施要科學,基肥要足,追肥要早,青稞在生產中所需的氮磷鉀比例為1∶0.5∶0.8,畝施純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氧化鉀6公斤合理補充微肥,可採用葉面噴霧追施。每隔5—7天噴1次,一般噴3次為宜。
五、合理密植。青稞的密度,一般應視不同地區、品種特性、播種早遲、土壤肥瘦等具體條件而有所不同。土肥條件十分優良應合理密植,畝播量嚴格控制在18公斤,畝基本苗28—30萬株左右,這樣產量最佳。
六、適期播種。青稞應在穀雨後、立夏前播種最為適宜,過早過晚都不利於產量的提高,播種深度掌握在5—6厘米。
七、田間管理。1、施足底肥。播前按優化施肥要求,盡量做到秋施肥,無條件的也可做到化肥深施、早施,盡量避免與種子混施,造成傷苗。
2、及時追肥。保證使青稞在出苗階段成為「胎里富」。力爭在二葉一心期結合降雨,每畝追施尿素4—6公斤,為青稞增櫱、增穗、增籽打基礎。
3、中耕除草。青稞在前期易受雜草危害,影響青稞產量,在二葉一心期,對闊葉雜草嚴重田塊,可用72%的2.4—D丁酯每畝40克兌水30公斤噴霧。
4、葉面噴肥。在青稞孕穗以後到灌漿初期噴施磷酸二氫鉀每畝0.15公斤,兌水30公斤,加尿素0.5—1公斤。對延長葉片功能,順利灌漿成熟和提高千粒重,都有很好的效果。
5、適時收獲。青稞收割的適宜期為蠟熟期,全田成金黃色,籽粒飽滿時及時收獲。
6、病蟲害防治。防治青稞腥黑穗病,應採用粉銹寧拌種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農田鼠害經幾年的大面積防治,雖有減輕,但部分地方仍較為嚴重,要繼續採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治,盡量擴大保護面,以保證青稞增產增收。
⑺ 我國種植青稞的時間
種植青稞的時間根據品種要求,冬播有,春播也有。下面材料僅供參考;
1、選用良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在因素,同時是優質優價的前提條件,是科學種田的一個重要手段,其它環境因素都只有通過良種內在因素而起作用,特別是肥水條件好的田塊,應掌握好良種的性能,採取相應的栽培技術措施,做到良好良法配套,才能取得較高的產量,根據以往的經驗,在多個青稞品種中推選出,青海黃、綠青1號、短芒綠青稞,三個品種在當地推廣,其特徵特性主要是:
1.1青海黃,屬優質的青稞新品種,該品種為弱春性、幼苗半匍匐、葉色深綠、冬播生育期190天,株型半鬆散,株高90cm左右,分櫱中等,成穗率高,穗位整齊,穗長5.8厘米,穗型為紡鍾形,長芒,黃殼,籽粒淡黃色,長卵形,產量三要素協調,畝有效穗20—25萬平均粒數50粒,千粒重42克,籽粒半硬質、商品性狀好,抗條銹、中抗白粉病,中感葉銹,經試驗,冬播平均單產600斤,高的田塊畝產可達720斤。
1.2綠青1號 州種籽公司從地方品種中選育而成是目前理想的高產品種。 特徵特性,本品種為春性六棱,淺綠青稞,生育期為195天,幼苗半匍匐,葉片綠色,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穗層整齊,旗葉葉耳淡紫色、葉片長、寬度中等,葉片與莖桿夾角小,株型半鬆散,株高80—100厘米,莖桿黃色、莖粗中等,蠟粉多,穗長方型,穗長7.2—8.7厘米,整齊均勻,落粒性好,長芒有鋸齒、黃色,平均每穗粒數76粒,千粒重40—50克,籽粒淡綠色,橢圓形,飽滿均勻度好,半硬質、商品性好,抗銹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產量表現大面積穩定在600斤,小面積高產田可達100斤。
2、選擇適宜青稞生長發育的田塊種植:
選好青稞生長發育適宜的土壤田塊,就是為青稞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青稞對土壤中水、肥氣熱的要求次於小春,對土壤要求砂、粘、適中酸鹼度(PH)值6—7的土壤較適合,年平均氣溫5—10度,土壤持水量60%左右,土壤疏鬆,根作層在20cm左右,礦物質養分全面,土團細碎、灌耕方便,土壤無病毒,背風向陽,前作不稻的稻田土種植。
根據以上的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施足底肥,在稻田未犁或犁翻後,每畝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2000公斤,三元復合肥30—35公斤,硫酸鋅4—5公斤,作底肥或種肥施用。
2.2深耕細肥,深耕20cm形成深厚的土壤耕作層,稻田犁翻後,一般曬田6—10天,機耙2—3次,使土壤充分破碎、肥料,秸桿與土壤混合均勻,形成全層施肥,為青稞的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3拉線開墒平整墒面,拉線開墒的目的在於播種時和田間的操作管理。(1)掌握播種量,做到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通風透光,減輕病害。(2)防止倒伏,青稞較小麥易倒伏,拉線劃墒條播,能按規格尺寸播種,使苗稞生長健狀、通風,互不遮陽,田間小氣候良好,有利於青稞正常生長,從而抗倒伏。(3)邊際效益的產量高,易形成商品糧,青稞拉線開墒條種光照充足,病蟲害少,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提高產量和品質。
3、精選種籽,做好種籽處理,確定播種量和播種節令:
3.1精選種籽 精選種籽的目的在於播種後,促使出苗快、整齊、均勻、苗壯,所以要選用大粒、飽滿、無病的種籽做種。
3.2做好種籽處理 播種前選晴天把精選好的種子在陽光下薄曬1—2天,以提高種皮的透氣性,使種籽內部酶的活性加強,曬種後要進行葯物拌種,防止青稞黑穗病、銹病、白粉病的發生危害,100斤種籽用10克立克銹或多菌靈、粉銹寧等100克拌種100斤,堆放1—2天後播種。
4、適時播種:
正確掌握青稞播種節令,是達到苗全、苗壯,滿足青稞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時間,獲得高產的一個重要環節。青稞適時的播種期受氣溫、土壤、品種等因素的制約,一般以氣溫為依據,幼苗在越冬前後形成壯苗為原則,過早過遲都不宜,播種過早,由於氣溫較高,發育進程快,營養生長期縮短,植株矮小,早抽穗,穗頭小,產量低,播種過晚,氣溫低,出苗遲而少,生長慢,根系差,分櫱少,苗弱,幼穗分化時間縮短,不易行成多穗大穗,千粒重不高,同樣影響產量,所以要適時播種,一般上江青稞種植的播種期應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集中播完(即立冬前後)。
5、合理密植:
即要有適宜的基本苗數、總莖數、葉面積指數、以及協調的產量相成因素,只有個體與群體、營養器官、與生殖器官的生長相互協調,才能達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而達到高產的目的,青稞分櫱成穗率高於小春,播種量只需小麥的50%,每畝8—10公斤左右,基本苗14—18萬,有效穗24—28萬,穗粒數30—40粒,千粒重45克,這樣的群體結構就可獲得650—800斤的產量。
6、播種方法:
拉線劃墒的,墒面寬5尺,長不限,人工條播9行,行距6寸,播幅4寸。
7、田間管理:
要獲得較高的產量,就要給青稞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滿足生長發育天所需要的條件,就要皜好養分、水分、病蟲害防治,除草等方面培植工作。
7.1追肥管理 青稞對氮的吸收量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從分櫱到拔節期,這時期苗雖小,但對氮的要求占總吸收量的40%,另一個是拔節至原穗開花期,占總量的30—40%,對砱、鉀的吸收則是隨著青稞生長期的推移而逐漸增多,到拔節以後的吸收量急劇增加,以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量最多,所以在分櫱前期畝追施尿素25斤,砱、鉀肥做底肥早施,苗期不作追肥用,抽穗至灌槳期每畝用砱酸二氫鉀200—300克,兌水60公斤,葉面噴施2—3次,中隔10天噴一次,對增加籽粒飽滿,提高千粒重有顯著作用。
7.2水分管理 青稞生理需水總的趨勢是,幼苗氣溫底、苗小、消耗水量少,開春拔節後,氣溫升高,生長發育加快,耗水量逐漸增大,到孕穗期,便進入需水臨界期,此時期短水,就會影響有效分櫱天性細胞的形成,結實率下降,對產量影響很大,到抽穗開花灌槳時,需水量達到最大值,如果這時期缺水,就會影響青稞的花粉受精天穗粒數的形成,進入灌槳後耗水量逐漸減少,根據這些規律,應看苗、看田灌水,保證生長期水分的供應。
8、做好青稞中後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青稞中後期指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槳期、生育時期為60—70天,此時期易發生病蟲害,應集中防治。
8.1病害防治 青稞病害主要是黑穗病、銹病、白粉病三種,在防治措施上採取預防為主、早期防治,在拔節孕穗期,用立克銹100—150克兌水50—60公斤/畝全田噴霧,也可以用25%粉銹寧或5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
8.2蟲害防治 青稞害蟲主要有蚜蟲、紅蜘珠、粘蟲,一般情況下以蚜蟲危害最為嚴重,抽穗前就開始危害葉片和幼莖。抽穗後集中在嫩莖上取食,到青稞乳熟期蚜量呈現高峰期,危害最為嚴重,對以上三種蟲害均可用40%的樂果乳油或1000倍液或40%殺滅菊脂10毫升兌水60公斤,或用其它殺蟲劑農葯選晴天進行噴霧,每隔7天噴一次,連噴3—4次。
9、防止倒伏:
倒伏是影響青稞產量的一大因素,倒伏的原因:一是品種本身不抗倒;二是密度過大,施肥過多,組織梯軟,產生倒伏;三是灌水過多而引進倒伏,生產上對密度大、生長旺盛的田塊,在拔節孕穗期應合理灌溉和施肥,噴施矮壯素濃度為0.1%—0.25%,每畝用葯液60—70公斤噴霧,可控制青稞莖桿細胞伸長,節間縮短,葉片短厚,葉色濃綠,根系發達,植株矮化抗倒。
10、搞好青稞良種的提純工作:
為經濟有效地繁育推廣現有的青稞良種,就必須把現有的青稞良種進行就地保純,清除雜穗和病株,搞好去雜去劣工作,就地擴大供應良種,使之對上江鄉今後青稞生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11、做到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是獲得青稞高產的最後一個環節,過早過遲收割都對產量和品質有影響,適時收割應是臘黃末期,全田90%以上由莖桿葉片綠色轉為黃亮色,籽粒干漿,此時期,選晴天及時收獲,脫粒保管。
⑻ 西藏農民種植的青稞,一般多長時間才能收割
西藏農民種植的青稞在4月初播種,8月和9月收獲。冬季青稞在十月上旬播種。青稞根系屬於須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組成。初生根從種子胚開始生長,初生根一般5-6個,多的話7-8個以上。初生根在從種子萌發到根系形成的過程中,對幼苗吸收和提供營養起著重要作用。
青稞苗期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所以如果田間水分過多,必須及時排干,拔節期需要更多的水分,尤其是抽穗期。如果田間缺水,必須及時補充,否則會嚴重影響產量。要把握好收獲時間,否則原來高產的青稞也會減產,一般來說最適合收獲的時間是臘黃末期,一般來說,青稞的大部分莖稈都變成黃色就可以收獲了。
⑼ 青稞生長在什麼土壤里
青稞的整地因種植制度、土壤、天氣等因素而不同。前旱地應在休閑期及時降水保墒,洋芋、玉米等秋收作物作為冬青稞前茬,收獲後及時翻耕,深耕20~25厘米。整地時要做到「齊、平、松、碎、凈、墒」。播種前整地有益於提高播種質量,結合整地重施底肥是提高青稞產量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