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哪些方法出自黃帝內經

哪些方法出自黃帝內經

發布時間:2022-08-06 05:42:30

⑴ 精足不思欲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出自黃帝內經哪裡

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裡面。

中國民間傳道: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但其實人也有「三寶」,這個需要從一句古話中了解,即「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吧!



一、精足不思淫——「精」。

這是出自《黃帝內經》中的一句話,與"溫飽思淫慾"的意思不同,這里的更勸導人們對自身精氣有所保存。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字「精」,這句話中的精主要指的是人身體內的精氣和精元。

根據古人的觀點,精躲藏在人的腎中,是腎的根本所在,一個健康的人,一定是腎氣充盈之人,且往往都事業有成,因為他們不會成天只想男女之事,而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而有些人終日渾噩,在燈紅酒綠中沉醉,就算有再多的精氣也只能慢慢被掏空,變得不健康。

二、氣足不思食——「氣」。

在中國的修行之中,有一種叫"辟穀"的養生理念,即通過自身的修行,慢慢脫離對飲食的依賴,達到一定的程度,這和我們要講的「氣足不思食」的意思相近。

這里的「氣」指的是身體內部的動力,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它蘊含著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可以幫助身體維持循環運作,保護身體的各處器官。

而在武俠劇中,高人閉關修煉,很久都不進食,這也有「氣」的作用,因為它可以促使人體內達到一定的循環,從而保護各種器官。

三、神足不思眠——「神」。

人類的生命從「精」開始發源,通過「氣」來提供生命的原生動力,但一切思維和行動離不開「神」的支配調動。這里的「神」指的是我們的精神狀態,這句話的意思也很簡單:只要我們精神十足就不會感覺睏倦。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都昏昏沉沉的,做什麼都沒狀態、沒精神,這樣就是精神不足的表現。如果精神好,那麼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朝氣蓬勃的狀態,身體也不會懶洋洋的。

像現在的年輕人,晚上習慣性的熬夜,這對於「神」消耗特別大,這樣不僅會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且還會經常犯困,把時間都浪費在第二天睡懶覺上面。

⑵ 「上醫治未病」出自哪篇文章想要那一段原文!

出自:《黃帝內經》,相傳為黃帝所作,實際是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原文:黃帝問於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之,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譯文:黃帝問伯高說:我聽說氣有逆有順,脈有盛有衰,針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伯高說:人體氣行的逆順,是與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相應的;脈的盛衰,可以根據它來診候血氣的虛實及其有餘、不足等情況;針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針刺,哪些病一時還不可以針刺,哪些病已經不可以施行針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針刺的呢?伯高說:兵法上說:不可迎戰士氣非常高漲的敵軍,不要出擊陣容十分強大壯盛的部隊。刺法說:不要刺熱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脈象濁亂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的病人。

黃帝問:怎樣診候哪些病是可以針刺的呢?

伯高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於外時就給予針治,其次,在病勢尚未大盛時就給予針治,再其次,在病勢已經衰退時給予針治:不高明的醫工,在症狀疊發時才予以針治,或是在病勢正盛時予以針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現與脈象相反時予以針治。」

「所以,古醫經上說:病勢正盛的時候,不可施以針刺;等到病勢已經衰退,再予針治,一定會有很好的療效。所以古醫經還說:高明的醫工,在疾病尚未表現於外時就予以治療,而不是等疾病發露於外才予治療。正是說的這個意思。」


⑶ 《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主要成就是什麼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靈樞》兩大部分。《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養生防病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於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

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學、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但它顯然以醫學內容為主,其它學科的內容也是為其醫學理論服務,所以應歸屬於醫學理論著作,是當時醫學成就的總結,也是中醫的理論源泉,是醫學從哲學及其它學科中開始分離的標志。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3)哪些方法出自黃帝內經擴展閱讀:

成書年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後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

正如西漢時期劉向所作的《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葯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⑷ 黃帝內經中的呼吸吐納呼吸法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的呼吸吐納呼吸法是盤腿而坐,上身保持正直,兩肩放鬆,掌心向上輕放膝蓋上,嘴微閉舌頭貼於口腔上壁,舌尖輕抵上排牙齒。呼吸時不能聽到自己吸氣或呼氣的聲音。

用鼻吸氣時要短而漸快(氣沉丹田),再用鼻呼氣,呼氣時要長而慢,重復3次。第4次用鼻吸氣。每天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吐納。

其評價

《黃帝內經》在中國醫學有很高地位,後世歷代有所成就醫家,無不重視此書。曾被譯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黃帝內經》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思想,闡述人與自然以及生理,解剖,病理,診斷和養生防病治病方面的原則問題。

成為中國醫學的基石,中醫理論體系的源泉,臨床各科診治的依據,後世奉為「經典醫籍」,為學中醫者必讀之書。是研究中醫學的重要文獻,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漢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歷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

⑸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

黃帝內經當中的怪病治法叫什麼方法的?岐伯告訴黃帝:病在初起時候,可以用刺法的方法就可治癒。如果病勢正盛,就必須等一下,等到病勢稍微衰退的時候,用針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癒了。所以當病輕的時候,就使用發散宣揚之法來治癒疾病;病重的時候,就使用削減的方法治癒疾病;如果氣血衰弱的,就應用補益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形體虛弱,就應當用溫補其氣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精氣不足的患者,就應當用厚味補的方法來治療。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導之法;病在中為脹滿的,可用瀉下之法;其邪在外表的,可用湯葯浸漬以使出汗;邪在皮膚,可用發汗,使其外泄;病勢急暴的,可先控制他的症狀,然後再治療;對於實症,則用散法或瀉法。要觀察病在陰還是在陽,以辨別其剛柔,陽病應當治陰,陰病應當治陽。確定病邪在氣還是在血,更防其血病再傷及氣,氣病再傷及血,所以血實宜用瀉血法,氣虛宜用導引法。

岐伯在此經文中列舉了許多治療原則,而他的主要精神,在於辨別其病之屬陰屬陽,屬氣屬血,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以及疾病之輕重,正氣之虛實,從而決定其治療原則,如補瀉、宣通、汗散等等,辨證論治,取用無窮。

《黃帝內經》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面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寫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寫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⑹ 醫學氣功理論與方法在《黃帝內經》當中有哪些體現

氣功養生學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醫學有一本最早和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叫《黃帝內經》,成書於兩千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書中除有多處論述氣功外,其首篇就提到:「上古(很久很久以前)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段兩千年前的古人對他們很久以前的古人呼吸著新鮮空氣練站樁氣功的介紹,說明氣功的歷史不只是兩千多年。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將氣功療法用於健身治病。《老子》中則較早提到「或噓或吹」、「綿綿呵其若存」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春秋戰國初期的出土文物「行氣玉佩銘」(約公元前380年)上有吐納行氣方法的銘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穀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穀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模仿一些動物運動的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真實寫照。自《黃帝內經》後,歷代名醫的重要著作都有氣功的內容。中醫發展史上的許多醫學名家,本身也是練功家。漢代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流傳後世,至今仍被氣功愛好者喜愛。其他如東晉時期的葛洪、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代孫思邈、金元四大家、明代李時珍、張景岳、清代張璐……等,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對氣功養生做了很多重要論述。民國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西匯通派代表張錫純在其著作《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力主「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此間一些養生家的專著,如蔣維喬《因是子靜坐法》、丁福保《靜坐法精義》、王賓賢《意氣功詳解》、陳乾明《靜的修養法》、董浩《肺癆病特殊療養法》、方公溥《氣功治驗錄》等,也紛紛出版。數千年來,氣功一直在民間流傳,並且沒有一個統一的名稱。這類鍛煉方法或因其分別強調姿勢、呼吸、意念的不同,或因其來源於醫、儒、道、佛、武之差異,有很多稱呼。例如導引、吐吶、行氣、服氣、食氣、坐忘、靜坐、守神、煉丹、坐禪等等。發展到40年代末期,河北省的劉貴珍先生在傳播他所學練的一種養生鍛煉方法的過程中,受到了河北省衛生廳的重視和支持。他們在一起商定,將劉貴珍的鍛煉方法和前述多種稱呼的鍛煉方法統一叫做氣功。後來,他們委派劉貴珍前往北京,向國家衛生部匯報了氣功。1955年12月19日,在中國中醫研究院成立典禮的大會上,國家衛生部對劉貴珍總結傳播氣功的事跡給予表彰,同時給他頒發了獎狀和獎金。多家新聞機構對此事進行了報導,氣功和劉貴珍的名字一下子傳遍全國,致使劉貴珍成為氣功領域最權威的人物,同時掀起全國性的第一次學練氣功的高潮。與此同時,廣大氣功與科學工作者應用現代科學方法開展氣功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氣功研究被列入國家第一個醫學科學十二年遠景規劃中。許多部門相繼設立氣功醫療、教學和科研機構。1956年,國家特別批准成立由劉貴珍為首位院長的北戴河氣功療養院。氣功療法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和綜合醫療措施中的重要內容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然而,好景不長。1966年,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氣功也同其它許多事物一樣遭到批判。因其具有養生健身作用而被造反派斥之為「保命哲學」、「活命哲學」。劉貴珍也受到批判。群眾性的氣功鍛煉熱潮突然中止。文革結束後,氣功重新得以發展,逐漸形成全國性第二次學練氣功熱潮。各地區相繼成立氣功研究會、氣功療養院。一些綜合醫院設立氣功科室、氣功科研組織。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討論通過設立中醫氣功學科、招收氣功專業研究生,標志氣功學科正式進入科學殿堂。國家科學主管部門設立基金資助氣功研究。氣功的理論文獻研究、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都獲得進一步發展。氣功的國際交流也有較大發展。1978年,上海一位名叫顧涵森的物理工作者,突然對氣功產生濃厚興趣。她在上海出版的《自然雜志》連續發表論文,聲稱她發現氣功師能發放出物質性「外氣」(實際上她的實驗並未經過科學驗證)。顧氏觀點在氣功愛好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突然間聲稱具有發放外氣能力以及可用外氣給他人治病的外氣師大量涌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譽為「現代濟公」的嚴新。在報紙、雜志、電台、電視台等幾乎所有新聞媒介及多方面復雜的社會因素參預下,中國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外氣」浪潮,直至最後導致邪教出現。並且這股浪潮還強烈地波及到中國以外的許多國家,開創了一個國際性的「外氣」新紀元。與此同時,學術領域對氣功的實質、概念、定義的爭論和「外氣」實質的爭論也異常激烈地。「外氣」實質的討論甚至成為社會熱點。一些打著氣功招牌將氣功商品化、神秘化、偽科學化的現象也愈演愈烈,一大批有社會責任感的有識之士與偽氣功的較量也隨之激烈,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⑺ 岐黃之術是什麼意思

岐黃之術,黃指的是軒轅黃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岐黃之術是指醫術,也指《黃帝內經》。

岐黃為岐伯與黃帝二人的合稱,相傳為醫家之祖。中醫學奠基之作《黃帝內經》的主要內容以黃帝、岐伯問答的體裁寫成。

因而後世用即以「岐黃」代稱《內經》。並由此引申而專指正統中醫、中醫學,更多的則是作為中醫、中醫學的代稱。

岐黃之術出自《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的內容不僅涉及醫學,還包括哲學、天文、地理等,全面闡述了人體構造及其運行規律,以期最大限度地說明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

因此,後世對於《黃帝內經》的研究也不僅僅限於醫葯學者,這也讓《黃帝內經》獲得了「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的美譽。而每一個研究我國古代醫學的人,都不應忘記對這部著作貢獻最大的岐伯。

⑻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誰它是關於什麼的著作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託名黃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區、伯高等論醫之書。《黃帝內經》包括《靈樞》和《素問》兩部分,各卷81篇,共80餘萬言。

《黃帝內經》的著作時代,至今尚無定論。從其內容看,非一人一時之作,但一般認為其主要內容是反映戰國時期醫學理論水平的,基本定稿時期應不晚於戰國時期。當然,其中有些內容可能出於秦漢及六朝人之手。

《黃帝內經》所引古代醫籍。有《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經脈》《五色》、《脈經》等。說明在《內經》之前已有許多種醫書流傳於世。

經絡與針灸,在《黃帝內經》中,居於主體地位,繼承和發展了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侯》和張家山漢簡《脈書》,乃至扁鵲等的經絡學說和針刺治療經驗,在針刺治療上,不僅突破了上述帛簡醫書和《五十二病方》等只採取灸法的水平,同時也遠比《史記·扁鵲傳》記載的治療經驗更加具體和系統。在《黃帝內經》中,《靈樞》:經脈篇、經別、經筋,更加完整和系統地論述了經絡學;《靈樞》:九針十二原、九針論等篇,論述了針刺器材的制備;《素問》:氣穴、氣府、骨空、水熱穴等各篇,論述了腧穴分布;《靈樞》:九針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論述了持針法則;《素問》:八正神明、離合真邪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的補瀉方法;《靈樞》:診要經終、禁例等各篇,論述了針刺禁忌等,以及各種疾病的針刺療法。

陰陽五行學說被引入醫學,最早是秦國醫和,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的「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驚」,也反映了五行學說的內容,這段文字後來載入《靈樞·經脈篇》,《素問·脈解篇》說:「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說明陰陽五行學說,已被引入醫學理論中。

《黃帝內經》撰成之初,在戰國時代可能為《黃帝脈書》、《扁鵲脈書》等20餘種單行本。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校書,始由李柱國等校定為《黃帝內經》十八卷。到東漢初班固撰《漢書》時,這些醫籍的傳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載於《漢書·藝文志》。東漢末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魏末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時,《漢書·藝文志》的十八卷本《黃帝內經》傳本即已不復存在,不僅被分割為《素問》、《九卷》或《針經》兩書,而且「亦有所亡失」。

1、《靈樞》,亦稱《九卷》、《針經》、《九靈》、《九墟》等。漢魏以後,由於長期抄傳出現多種不同名稱的傳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針經》傳本佚文與古本《靈樞》傳本佚文基本相同,說明為一共同的祖本,但與南宋史崧發現的《靈樞》傳本(即現存《靈樞》傳本)則不盡相同。史載北宋有高麗獻《針經》鏤版刊行,今無書可證。至南宋初期,《靈樞》和《針經》各種傳本均失傳。紹興二十五年(1155),史崧將其家藏《靈樞》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擴展為二十四卷,附加音釋,鏤版刊行。至此,《靈樞》傳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種傳本,而一再印行,流傳至今。

2、《素問》,在漢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傳本。為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王燾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齊梁間(公元6世紀)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當時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實際只有八卷。這個傳本先後被唐·王冰、宋·林億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後失傳。(2)唐、王冰注本,唐·寶應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為底本注《素問》,將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論」補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間,設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礎上進行校勘,定名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雕版刊行,而定型。

《黃帝內經》的著成,標志著中國醫學由經驗醫學上升為理論醫學的新階段。《黃帝內經》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黃帝內經》的著成,不僅在中國受到歷代醫家的廣泛推崇,即使在國外的影響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鮮等國都曾把《黃帝內經》列為醫生必讀課本,而部分內容還先後被譯成英、法、德等國文字,在世界上流傳。近年來一些歐美國家的針灸組織也把《黃帝內經》列為針灸師的必讀參考書。

⑼ 黃帝內經的經典處方

第一,《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人類出現以後,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尋求各種醫治的方法,所以醫療技術的形成的確遠遠早於《黃帝內經》。但中醫學作為一個學術體系的形成,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公認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部著作第一次系統講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學形成以後,就庇佑著我們中華民族,使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使我們中華兒女能夠戰勝疾患、災難,綿延至今。沒有中醫、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養生寶典。《黃帝內經》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講的是怎樣不得病,怎樣使我們在不吃葯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能夠長壽、能夠活到一百歲。
《黃帝內經》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說,假如一個人的肝臟出了問題,不要指盲目的治療肝臟,還要從其他未生病的臟器著手。肝屬木,腎屬水,水生木,心屬火,木生火。 所以也要從腎臟和心臟上著手治療。
而「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意思是說,假設一個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問題,造成了混亂。不要指盲目的解決當前的混亂,而要從造成混亂的原因,和混亂將會導致的後果著手。簡單的說,就是把前頭和後面兩端解決,中間的那段麻煩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黃帝內經》是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網路全書。《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裡面講了醫學、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網路全書。我們國學的核心實際上就是生命哲學,《黃帝 內經》就是以黃帝的名字命名的、影響最大的國學經典。中國古代有三大以「經」命名的奇書,第一部是《易經》,第二部是《道德經》,第三部就是《黃帝內經》。現在,這三部奇書不僅引起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關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極大關注,因為它的價值在當今社會已經越來越凸顯出來。《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作出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概括和認識。迄今在診治學上仍具有指導意義。
《黃帝內經》成書於大約2000年前的秦漢時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闡述,不僅涉及醫學,而且包羅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學等各項人類所獲的科學成就。令人頗感驚訝的是,中華先祖們在《內經》里的一些深奧精闢的闡述,雖然早在2000年前,卻揭示了許多現代科學正試圖證實的與將要證實的成就。

⑽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內經養生的主要原則和方法有:
《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巨大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同時,它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古代養生學成就,迄今為止仍然具有重要價值和指導意義。其養生理論系統而豐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二是養生的具體方法。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黃帝內經》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變化,如季節氣候、晝夜晨昏、地域位置等都可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人體內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以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這種自然界和人相應的思想就叫做天人相應。
因此,養生的第一個大原則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方面是養生要遵循自然界氣候季節、晝夜的規律,根據自然界的變化調養身體,使生命活動與自然界協調一致,提出了四時養生法;另一個方面是人的生存也離不開社會環境。人具有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人體的養生在順應四時季節的同時,也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二)形神合一,精神內守

形即肉體,是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包括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等能夠看得見,具有一定形狀的器官。神是指精神心理活動及外在表現。肉體健康、精神心理正常,形神協調統一,是維持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強調運動以養形體,靜心以養精神,動靜相宜,形神共養。
《內經》十分強調精神心理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如果樂觀開朗,則五臟功能協調統一,氣血運行流暢,有益於人體的健康;如果精神抑鬱,七情內傷,會直接傷及人體的臟腑,影響臟腑功能,氣血運行失常,產生各種疾病。《內經》提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因此,養生的第二個大原則就是形神合一、精神內守。包括三個層次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一是靜心,從心煩躁動中走出來,靜下來;二是專心,從權利、金錢等誘惑中走出來,專注於一、二事情上,做專做精;三是御心,駕馭自我精神心理的野馬,知行合一,實現健康和財富、權利的完美結合。
(三)法於陰陽,扶正祛邪

法於陰陽,即養生首先要懂得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人體的陰陽,這是在「天人相應」觀指導下提出的整體調攝原則。陰陽是古人為了區分事物或現象屬性、一分為二的一種認識方法。如一年四季陰陽的變化就體現在寒熱、燥濕的變化上,按照寒來暑往、季節更替,順勢養生,就能夠保護、提高人體的正氣,避免有害邪氣侵襲人體而發生疾病。自然界陰陽變化、寒熱交替,在互相消長中維持著地球環境的平衡、協調和發展。人也一樣,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都處於這種動態的平衡之中。
所以,《內經》認為保養生命關鍵是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許多養生方法都體現了這一原則,如勞逸結合,如飲食方面要做到飲食有節,就是節制飲食,不能過飢也不能過飽,不能過寒也不能過熱,五味要均衡,不能偏嗜,以保持五臟陰陽的平衡協調,這樣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的第三個大原則就是法於陰陽、扶正祛邪,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關鍵是保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病邪的能力。
綜合上述,《內經》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系統豐富的養生理論,為後世發展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內經>提出的養生原則和方法,即使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科學性。我們應該積極研究挖掘《內經》養生理論,汲取精華,讓古老的中醫理論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哪些方法出自黃帝內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野外測量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瀏覽:442
作品推廣的方法和技巧快手 瀏覽:372
女性快速補腎的方法 瀏覽:993
約分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569
設計師選擇困難的解決方法和技巧 瀏覽:757
逆指標的一般水平用什麼方法計算 瀏覽:862
福建家用溯源燕窩的食用方法 瀏覽:70
國標中檢測菌落總數的檢測方法 瀏覽:940
ktm檢測方法 瀏覽:151
十合一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79
兩個薄膜水泵連接方法 瀏覽:54
郵件發送圖片方法 瀏覽:332
西瓜醬怎麼調制方法 瀏覽:706
蒸汽煙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143
肝鬱結最好的鍛煉方法 瀏覽:692
線雕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瀏覽:349
嘴唇燙傷用什麼方法好的最快 瀏覽:650
電信卡手機充值方法 瀏覽:52
視頻賣貨方法 瀏覽:579
治療黃褐斑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