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歷史優質課需要哪些方法

歷史優質課需要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08-04 12:27:46

『壹』 如何講好一節優質課

要上好一節優質課,需要做好、做細方方面面的工作,下面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說說我的看法:

一、課前准備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講的就是准備工作的重要性,凡事預則立,一件事情只要准備工作做好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就一節課而言,我認為課前准備工作包括從開始准備到正式上講台期間的所有工作,它包括鑽研教材、備課資料、教案設計和多媒體課件等多個方面的准備。

1、理解教材,鑽透教材。上好一節優質課,首先當然要熟悉教材,知道這節課要上什麼樣的內容,教學重難點是什麼。但是熟悉教材和鑽透教材我認為則有區別,熟悉只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對教材駕輕就熟,從而為後續的准備工作起到提綱挈領、選擇甄別的作用;而鑽透教材就需要在理解體會教材大綱要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對教學內容融會貫通,無論縱橫都能把握透徹,由點及面,面面俱到。

2、備課資料的准備

掌握這節課所有的備課資料,這是講好一節課的基本前提。

查找備課資料的途徑有兩種:①利用手頭現有資料,主要有教材,教師用書及專業書籍、各種版本的教案及教輔資料。②上網查找,一般用網路和谷歌比較好。

收集資料後要進行必要的整理,一般要分為兩大類:一是這節課的教案、課件以及教學實錄。這類資料往往是別人用過的,所以比較實用,但在使用時不可抄襲,貴在創新。二是有關這節課相關內容的背景資料和研究論文。這類資料通常比較零散,但往往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中,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備課資料的多與少的關系。這要根據時間和個人的習慣來定。時間充分,多多益善;時間少,寧缺毋濫。在准備課的過程中,我個人的習慣是喜歡博採眾長,看思路、看亮點,以致基本的、最重要的資料信息可以做到不錯過。比如在准備「動物在生物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節時,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的導入就是借鑒了別人的思路;「細菌」一節學生「用一兩句話或一兩幅圖表達出對細菌的了解」的活動導入也是借鑒的,二是看資料和寫教案的先後關系。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資料多了,一遍看完,已經是頭昏眼花了,腦袋一片空白,結果是事倍功半,效率極低。我的做法是看最基本的教案資料,製作出幻燈片的框架,寫出教案的初稿,然後再看一兩篇文章,就將其中有用的東西補進去。這種方法會讓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效果極好。比如「細菌」一節中,「細菌的發現」 這一環節我就是利用列文虎克發現細菌的故事以及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的背景資料進行整理和加工得到的,用評委組一位老師的話說是「把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與故事緊密結合,給學生直觀的認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教案設計的准備

怎樣設計教案,這是一個大的命題。這里,我想談談一節大的公開課、競賽課要准備幾種類型的教案。我個人認為可以准備兩種:

①自己看的教案。這種教案不拘泥於形式,但最好是詳案,即教師在課堂中要說的每一句話,學生的回答情況,甚至是教師舉手投足的每個關鍵動作,預測學生可能的回答狀況等等方面,都要寫下來,這個備課過程也就相當於把教材備到由薄到厚的過程。這種方法看似費時費力,卻能讓授課語言越來越精煉,思路越來越清晰,課堂效率越來越高。當然,具體怎麼寫詳案要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定。如果是有多年教學經驗、教材很熟的老教師,可以不必事無巨細,只列出框架就可以;但對於年輕教師來講,我認為必須要做到事無巨細,這一點非常關鍵和重要。這不僅對備好課至關重要,而且對今後的教學和自身業務的提高都非常重要。備公開課必須要經過這個由薄到厚,然後再由厚到薄的過程,這節課才有可能成功。

②給他人看的教案。這種教案的目的是讓別人了解你的設計意圖,對你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見,所以它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它必須是規范的教學設計,教學的詳細過程最好用表格呈現出來。二是你必須寫出你的設計思路,最好是寫出你對這種設計的看法。這份教案是我最看重的,它最具有針對性,寫的過程就是你思維加工的過程。

4、多媒體課件的准備

首先要清楚,多媒體只是教學的工具和輔助手段,所以實用性是它最大的准則。我從三個方面談談對多媒體課件製作的看法。

①課件素材的收集。包括網際網路下載、圖片掃描、捕捉與剪輯現有視頻素材、自己製作素材或是購買視頻素材。

②製作軟體的選擇。現在多媒體教學常用軟體有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三種。PowerPoint是一種簡便易學的幻燈片製作工具,適用於製作靜態圖片和文字的「講義性」課件,其優點是操作簡單,修改方便,易於保存,且具有方便的鏈接功能,但其缺點很明顯,功能單一,缺乏互動性。但我認為能夠熟練使用PowerPoint的所有功能的話,用PowerPoint製作課件也足夠了。我的一般做法:平時講課和正規比賽都用PowerPoint來製作,先製作框架,需要用Flash動畫時,將其插進去即可。

③界面的優化。課件上一屏內容不要太多,不要滿滿的都是字,這樣誰也不願意看。還要注意字體的大小,要讓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看得清楚;字體顏色與模版底色的對比要明顯清晰,要讓人看得舒服;另外不要太鮮艷,跳躍活動的東西不要太多,切換時我一般是不用聲音效果,寧缺毋濫防止不必要的聲音干擾教學,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另外要明確課件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為講課內容服務的,它是處於從屬地位,切不可喧賓奪主。

二、備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 備學生、備聽眾。

備學生。首先,摸清學生的認知障礙。在備課時,應著力分析學生在學習本節課時將會遇到什麼問題,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對於學生普遍認為比較難以理解的問題,需要教師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尋找一種合適的方法直觀形象的突破難點。了解學生是否已經學過這個課題,如果學過,就要在備課中適當加深難度;如果內容忘得幾乎差不多了,還需對以前所學的重點加以回顧;如果從來沒學,就要提前去給學生做好知識鋪墊,要看前面的知識基礎掌握的怎麼樣,對本節課的學習有沒有障礙,課上的內容也要低坡度進行。如到武漢參加全國的展評活動,武漢水果湖中學用的是湖北自編的《科學》教材,八年級的學生還沒有接觸生物學知識,但是已學習了物理、化學的知識,了解這一情況後,課前我讓學生預習《科學》教材中生物部分動植物細胞結構,課堂上進行「比較動植物細胞和細菌細胞結構的異同」的活動時,在活動表格上不僅有動植物細胞圖,還在細胞旁標注出其結構名稱,從而順利地完成了細菌結構知識的講解。

其次,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備課時,還應該去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具體說,如創設情境時,我們要想,怎樣的情境學生才能感興趣?設計問題時,我們要想,怎樣的問題才對學生富有挑戰性?設計語言時,我們要想,怎樣的表達才能使學生覺得耳熟能詳、直觀有趣等等;另外要考慮到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把重點內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時段解決,切不可放在課堂一開始或者半小時以後學生思想鬆懈的時段;還要考慮學生的情緒波動,學生情緒也可以時松時緊,如果課堂中能帶領學生達到一個高潮,那肯定是一節非常精彩的課了。比如在課堂活動中可以採用競賽、小組討論、放鬆活動等環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使學生集中學習注意力的目的。

備聽眾。公開課、競賽課是一節供大家觀摩、評比的課,因此,它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要考慮聽課者的感受,有時需把聽課者也融入到你的課堂中來。比如,在要求學生看閱讀材料時,你就需將有關的內容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給聽眾,這樣就不會讓有些聽課老師由於不熟悉所講的內容而跟不上課堂思路。另外,通過優美而富有動感的課件,直觀形象地把你所講授的內容、重點及思路打在屏幕上,使學生和聽眾一目瞭然,心領神會,從而使課堂氣氛融洽和諧。

2、新課的教學目標力求全面。

不論課程怎樣改革,一節好課首先應該是關注學生長遠全面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堂好課不僅要考慮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身心、情感獲得了哪些發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獲。我們知道教學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我們一般都能達到,但是對於情感目標,平時講課時總是模稜兩可,或者只是觸及那麼一丁點皮毛。如果一節課能滲透一定的情感教育或者教給學生一種方法,這一定是這節課最閃耀的亮點,所以我在備完課後總愛靜下心來思考這節課中可以挖掘的情感教育內容。

3、新課的導入力求新穎。

好的課堂導入,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導入方法有很多,比如詩詞導入法,歌曲導入、漫畫或圖片導入、故事導入、謎語導入、諺語導入、設疑導入等等,教學導入的語言我一般都要精心的准備,並把它們都背下來。比如在 「動物在生物生物圈中的作用」一節的導入中,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的內容顯得比較嚴肅,我在之前以一段舒緩的音樂(班得瑞的創作音樂《獻給閣下的歌》)引領學生展開春景的想像,使課堂氣氛異常的生動活潑,達到了預想的效果。

4、 教學環節的過渡力求自然。

一節課總是由好幾個環節構成,所以在備課時應注意這些環節之間的過渡應該自然,力求做到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樣,一節課的思路就顯得非常清晰而流暢,學生的思維也不會因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中斷或突兀的轉折被打斷,聽眾也會感到整節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備課時我們要注意尋找各環節之間的邏輯聯系,然後用簡潔凝練的語言將它們穿起來,形成一條主線貫穿整個課堂,這樣的過渡語言我也是精心准備,並牢記於心的。

5、 課堂檢測的選擇力求精煉。

選入公開課中的課堂檢測題切忌繁、難、偏、舊。選擇的課堂檢測題應力求緊扣教學大綱的重難點,以生動靈活的形式出現,設計的練習中各個題目要有相應的梯度和明確的目的性,難度要適中,讓絕大多數甚至全部學生都能順利完成。

6、 授課過程力求有亮點。

課上完了,要自己問一下自己:有沒有哪個環節給人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有沒有給聽課老師留下一點值得回味的地方?哪個環節會給老師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成為老師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如果沒有,說明這節課准備的不夠好,沒有亮點。這個亮點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亮點,更重要的是,這個亮點必須為內容服務,脫離本節內容的亮點寧可舍棄。如果准備了一個亮點,一定要准備充分,然後象相聲演員一樣成功的抖出來。

三、反復試講,及時糾正

無論課前把教案准備得多麼熟悉,都不如進課堂給學生們試講一次所獲得的經驗來的直接和豐富,更有針對性。

試講盡量讓同學科的老師聽課,每次試講完後,聽課老師都會提很多寶貴的意見,這時候我往往不僅僅是聽著,因為很多老師為了照顧你的面子,提的意見很委婉,也可能話里有話;另外老師們說的很多意見可能當時理解不了,可能還不服氣,覺得我是這樣想的呀,我是那樣想的呀等等,這時我習慣一字一句的記下來,然後回去慢慢琢磨:這個老師的這句話是針對哪裡說的?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這個問題?那個老師提的意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地方?然後能吸收的吸收,能改進的地方改進。近幾年,我記錄並改進的教學技巧有:課堂語言要精煉、力爭不重復一句話,即使是誇獎學生也不要用同一句話;不要有口頭語;不要站在講桌旁,要試著融入到學生中去;學生在回答問題或是讀文字時,一定要認真聽,和顏悅色的注視著學生,並給與相應的鼓勵評價等等。一節優質課如果准備到不用看教案,心中只有一個框架也就是自己感覺由厚到薄的程度就差不多可以進課堂了。但是試講的遍數一定不要太多,多了會使你失去激情而對這項任務感到厭倦,至於遍數的多少由個人感覺來確定,我認為2—3遍為宜。試講過後,准備的很充分了,自己有信心了,自然就不緊張,不僅能流暢的給學生傳授知識,而且還能突發靈感,說上幾句比較幽默的話。

四、正式講課

首先,要考慮著裝。盡可能穿職業裝,顯得大方得體,干凈整潔,顯得人很精神,給學生和評委一個比較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克服緊張情緒。講課之前的緊張,是很正常的。克服緊張最有效地辦法就是准備、准備、再准備!准備好了,進課堂還緊張,那就需要進教室之前自我調節一下:可以抱著以學習研究的心態來上課——可以自己安慰自己,我是來學習的,是來拋磚引玉的,丟人也無所謂,丟了人我更明白我哪裡該改進,對這節課該怎麼講印象更深啊;以展示的心態來上課——我有一個非常好的設計方案,急於向聽課者展示,展示自己的講課水平;以「我能行」的心態來上課——不妨來點阿Q精神,告訴自己,這是我的課堂,我准備得很充分,這節課由我做主。

再次,要有課前調動。上課之前一定要有課前調動,要找機會和學生套套近乎,一方面和學生交流一下,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同時也藉此穩定自己緊張的情緒。

最後,在授課過程中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語言風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要有激情,還要注重手勢等形體語言的運用。努力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輕松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五、撰寫教學反思

其實一節好課,不僅學生獲得了發展,老師也同樣應該得到發展,這就是教學相長。平時將每次教學過程中的感悟、反思寫下來,它會成為教學生涯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准備優質課時,我經常把以前寫過的教學反思瀏覽一遍,力求避免曾經在課堂上出現過的不足和失誤再次出現,確實對自己的授課有不少的幫助。

『貳』 如何上好一節歷史課

要看老師怎麼個優質法啊··如果能帶動學生得學習積極性,當然事半功倍啊··但是如果一枚得追求新奇怪,就···了,汗··我們學校也高那一套···看來都一樣

『叄』 高中歷史優質課應該具備哪些環節

高中歷史的優質課應該具備:專業講解,故事應用,學生活動,材料分析等環節。

『肆』 歷史課堂需踏踏實實研究怎樣上出「歷史味兒"

關於一節好的歷史課的討論如果是在歷史教學行內研討,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專業化的衡量標准和條件,前不久,筆者應邀參加由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研究中心(東北師范大學)組織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初中)優質課大賽與研討活動,聽到一位非歷史專業的學者對本次競賽的同課異構單元歷史課堂教學的總結點評,其中有一句話引起了筆者共鳴:好的歷史課一定要有足夠的「歷史味兒」。聯系這次歷史課堂研討活動的課例,與會歷史教學同行深感這個點評看似直白平常,也沒有多少深奧的理論,但卻一語中的,耐人回味。
怎樣理解這里的「歷史味兒」?筆者的解讀是,一節好的歷史課,設計思路盡可以獨具匠心、教學目標盡可以豐滿深刻、教學內容盡可以大膽整合、教學模式盡可以鮮活開放,教學媒體手段盡可以豐富多彩……但無論如何巧妙構思、怎樣整合設計,都應以不破壞甚或凸顯歷史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基本屬性為前提,諸如歷史的時序性、線索性、具體性、階段性、聯系性、綜合性、故事性,等等。其中,就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而言,時序性(含空間)和線索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因為歷史進程的展現是以時間為坐標的,歷史的發展、變化、延續等狀況均可從時間上體現出來,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因而歷史知識的學習一定以時間順序為基礎,「脫離特定時間,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象」。①這些應是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中絕對不能忽視的基點,唯有圍繞這些基點來設計和施教的課堂,才可謂靠譜的「歷史課」;唯有這樣的課堂,方可使即便不大懂歷史的人,也能被歷史課堂所吸引、所打動,不經意間品味到足足的「歷史味兒」。
新世紀課程改革以來,在新研製的歷史課程標准中,繼承並發展了有關加強歷史學科基本特徵教學的思想理念,2011年修訂版初中歷史課標分別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歷史教育須遵循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更為鮮明地闡述了以時序性、系統性、聯系性為基礎的歷史基本特徵,以使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初步獲得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認識,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誠然,新課程改革倡導了諸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這些理念本身是積極的、先進的,值得我們結合學科教學實際逐步實踐、貫徹。但不論貫徹實踐什麼理念,不論是教學方式的轉變,還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抑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整合等等,均須以保證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徵為前提。若失去歷史學科的特色,失去歷史課堂的「味道」,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教學的基本意義。因此,我們的歷史教師須時刻關注學科自身的基本屬性和特徵,緊緊扣住這個屬性和特徵來考量和設計教學,從歷史的視角去審視歷史、思考歷史,在此前提之下,再根據實際與可能適當考慮與其他因素的綜合、整合。
本次活動中三位教師圍繞著《交通工具面面觀》進行了同課異構,基於多種原因,在把握與彰顯歷史學科特點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設計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分別從交通工具發展歷程、發展原因、意義影響幾個方面,以問題情境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材料情境內容也很豐富。但在本應重點鋪陳的「發展歷程」的設計上太過簡單,課堂上僅通過幾幅交通工具的圖片,進行了簡單的瀏覽式解讀,缺少相應的歷史材料,尤其看不出歷史的時空的「發展線索」,因而無法落實交通工具演進、發展歷程(時代、時間、地域、環境等)的教學任務,學生也無法形成明確、清晰、具體的關於交通工具發展的歷史表象和概念;本課教學的另一重點之一——「意義影響」,也沒能按照歷史事物的邏輯設計——即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交通工具,分別帶來哪些不同的歷史影響。由於對交通工具發展的時序性、階段性、聯系性的表現揭示不足,因而,盡管整堂課問題情境設計不少,材料運用也較豐富,也注意了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主體學習過程的設計,但最終給聽課人的總體感覺還是欠了「一口氣兒」——即缺少了一點兒「歷史味兒」。
設計2的突出特點是緊密聯系授課教師所在地——海南,課題表達為《交通工具的變遷與海南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引入鄉土歷史材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教育,是很有意義的,這既是歷史教育的傳統做法,也是新課程強調的一個理念和要求。但筆者認為,處理這樣的課題,須牢牢把握課程目標的內涵與要求,處理好課程本身內容與地方史、地方材料的關系,其基本原則是要以更好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更好地落實課程規定的教育目標為前提。然而,本課設計恰恰在這里出現一些問題:在整合海南地方史講述交通工具演變歷史的意圖下,既想突出海南地方材料,又要考慮交通工具發展歷史本身的內容;既要從史實中分析出人類交通工具發展的整體影響,又想從海南地方材料中挖掘出某些特殊認識,而又缺少一個符合本課教學目標要求、體現學科特點、統一系統的整合思路,從而導致教學設計和教學首鼠兩端,既破壞了交通工具發展演變的時序性、聯系性、整體性,也沒能貼切地彰顯海南地方歷史的特殊教育意義。
設計3之所以被行外學者認定為富於「歷史味兒」,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執教教師富於「歷史味兒」的生動語言,朴實、自然、本真的教態,巧妙的內容呈現方式和師生間生動的互動方式,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恰當運用等。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在於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關注了歷史學科基本特點。
第一,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正確,教學思路與定位準確。交通工具的發展見證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同時交通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教師確定本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是「探究交通工具的發展史以及交通工具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積極和負面影響」;「教學重點是交通工具的出現和發展及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學難點是交通工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對這個課題內容的理解以及中心教學內容、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比較准確,教學形式的選擇、教法學法的運用、師生互動的設計,特別是教學內容的整合,地方史內容的嵌入等,都緊緊圍繞對本課內容的這個理解與把握。這也成為本課設計與教學凸顯歷史學科特點的基礎。
第二,著力於基本歷史知識的教學。教師基於對歷史學科特點和本課教學內容的准確理解,以及對教學對象認知能力水平、興趣特徵的把握,將有關交通運輸工具發展演變的基本歷史知識作為本課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如教師對學情的分析是:初中學生「大多數對交通工具比較感興趣,比較喜歡汽車、輪船,喜歡看電影中汽車特技,喜歡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去旅遊,但他們通常缺乏對交通工具縱向演變的相關知識,缺乏對交通問題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有關交通工具演變、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歷史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識系統。
第三,緊扣歷史時空、時序要素,創設情境,具體呈現交通工具「演變與發展」的具體史實和歷史過程。本設計明確地將交通工具「演變與發展」作為教學重點,並在課堂上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時空(本部分內容約佔到教學設計篇幅的4/5,課堂時間的2/3)。
教學設計對交通工具發展演變的具體時期和階段進行了清晰的劃分界定,即分為古代、近代(19世紀上半、19世紀末至20世紀)、現代。通過明確的分期,給出屬於哪個時代的情境,並感受特定時代交通工具的特徵。其中,教師將古代、近代(兩段)列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內容處理上,巧妙運用「時光機器」(多啦A夢—初中學生喜聞樂見,形式上又吻合了歷史時序性的特徵)的形式,創設了歷史時光的「三站」情境,通過生動地再現歷史場景,圍繞時序、時空要素,一步步完成由遠古到近代(20世紀)交通工具演進過程的教學。在穿越之旅「每一站」的教學手段上,注重歷史細節的設計與呈現,通過有關交通工具真實的歷史照片、視頻、音頻等,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歷史情境。如古代的交通工具,通過古代水陸戰爭、戰事場景的視頻,判斷當時使用的交通工具:馬車、轎、船等,其動力是人力、畜力、風力等;視頻及圖片展示19世紀上半史蒂芬孫發明的火車開動、人們興高采烈乘坐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工具的名稱、發明人、發明時間、發明背景、驅動動力等問題,緊扣時間、地點、人物等歷史要素,逐一討論解決。隨後,引導學生聯想、遷移,推導出這一時期以蒸汽為驅動的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這一時期交通工具得到重大發展的主要原因、條件(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其意義)等;呈現20世紀初歐洲街頭的視頻(汽車等),觀察探究出現的新交通工具,學生通過自製課件展示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發明和發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推導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交通工具及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良等,學生展示介紹飛機的發明發展(萊特兄弟),及現代飛機的發展;輪船——動力由蒸汽機改為內燃機;火車——由蒸汽機改為內燃機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內燃機的優勢:效能高、體積小、速度快等。
在講完交通工具發展歷程之後,教師在做課堂階段總結時,還注意交通工具演進發展宏觀時空概念的交代:即指出人類交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以人力、風力為動力的歷史用了幾千年;而從蒸汽機到飛船,只用了短短兩百年,從而揭示科技在其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加深學生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解。
第四,注重歷史細節展示和歷史的故事性。如講到最早蒸汽機車時,播放了當時火車開動的真實視頻,呈現火車汽笛聲、機車排氣的聲音和畫面。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最早的汽車、火車,沒見過蒸汽機車燃煤冒煙、燒水排氣的現場。設計這樣的教學細節,就將孩子們帶入真實形象的歷史情境,直觀感受從古代到現代交通工具發展和演變的具體過程,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講到瓦特改良蒸汽機,教師補充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過程中的故事細節,自然滲透了品德教育。
第五,適度貼切地嵌入地方史知識。在不打斷人類交通工具發展演變整體歷史進程教學的前提下,適度引入地方史中有關交通工具發展的史事。如在進行19世紀交通工具發展的教學時,適時交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設的史事,讓學生感受作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學效果恰到好處。
第六,貼近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與學的課內外活動。古代、近代的內容,因為離孩子們的生活較遠,故而通過教師創設歷史情境、問題,由教師引領著學生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學習;而現代、當代的內容,由於交通工具大多是近代以來的改進及更新換代,學生大多比較熟悉了解,包括第二教學重點——交通工具發展演變帶來的影響,主要設計成學生課前、課上的合作探究完成(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調查,得出報告並製作課件,課上交流展示),如學生調查某路口一小時內通過的交通工具的數量、種類,唐山開平鐵路道口一天內通過的列車數量;調查50名唐山居民家中交通工具的擁有情況;家庭或學校附近容易堵車的路口、堵車的時段及時長,現代交通工具優勢的分析等。從而實現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教學貼近了學生實際,貼近了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
第七,現代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本課的媒體課件製作並不華麗,但注重直觀性、客觀性和歷史時代色彩;在精心設計運用現代媒體的同時,沒有丟棄像粉筆板書這樣的傳統教學手段。如在上述總結人類交通工具發展的宏觀時間概念即人類以人力風力為驅動的交通工具發展用了幾千年,而從蒸汽到飛機的發展只用時二百年內容時,教師以圖示板書的形式,標出兩個對比鮮明、差異很大的歷史時間段,簡潔、直觀,並固著於黑板上,給學生留下歷史時序、時空變化對比的深刻印象,直觀地揭示了科技的力量,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歷史課堂設計突出歷史學科特點,努力上出「歷史味兒」,按說這是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起碼的、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中學歷史的實際而言似乎存在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倡導若干新理念,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許多有益的變化,課堂上也出現了教與學的一些新氣象、新面貌。專業提供專業論文代寫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但我們也看到,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有一些歷史課堂不但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得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相反屬於歷史學科自身的、基本的、富於特點的東西,也被有意無意地丟棄了。新理念的東西沒整明白,原來看家的東西也給整沒了。我們希望歷史教學同仁在繼續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應該冷靜反思一些問題,審慎地釐清一些誤區,努力恢復和重拾屬於歷史和歷史學科自身基本特點的東西,並依託新課程理念,彰顯歷史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讓歷史課堂充滿「歷史味兒」。
另外,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體現歷史學科特點、特徵,就一般歷史課程內容而言,因歷史要素比較鮮明,大體上可以擔待,至少在設計和教學上不太容易跑偏。但就有些課程內容而言,特別是新課程體系下的某些歷史課程內容,往往與其他學科相關內容相互交叉或聯系緊密,如古代歷史上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近代、當代歷史上的有關政治(國際政治)、經濟(經濟學理論)、科技文化等內容,常常與政治課、地理課、語文課等的相關內容相近或者疊加。如何使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在外在形式上,更在內在實質和蘊涵上,都較好地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凸顯足夠的「歷史味兒」?如何避免將這些歷史課上成政治課、地理課或語文課?這些都挺值得我們思考、實踐、研究和探討~

『伍』 歷史優質課需要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學嗎

需要。
歷史課主要是通過向學生們講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名的戰役、盛世與治世、條款與協定、歷史上的國家興衰等等培養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與能力,是從小學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學都要學的一門重要課程。
區域分類。
歷史課根據區域內容分為多種如世界歷史,指全世界的人類歷史。地方區域有亞洲歷史、歐洲歷史、拉丁美洲歷史。想再小一點的區域歷史有三晉地區史,長江流域史等,更小一點的級別是地方誌和個人志。
年代分類。
這是最常見的分類,如古代史,近現代史,當代史等。也有以歷史上某個特殊年代為特徵,如歐洲文藝復興史,還有遠古史,據說在猿人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記錄了。
國別分類。
如中國歷史,日本歷史,美國歷史和埃及歷史等。

『陸』 如何上好一節優質課

一、「精」,即課的內容要精當。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多傳授些知識給學生是授課教師的普遍心理。尤其是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通運用,使現在上課時的教學內容比運用傳統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時有了較大的豐富。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教師在上課時,尤其是在上優質課時,為了達到使教學內容顯得較為豐富的目的,總是想方設法地多增添些教學內容。這其實是一種認識誤區。因為,每節課所傳授的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多並不等於優。

所以,上好一節優質課,關鍵是要在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把所要傳授的知識講清、講精。以我的經驗,上優質課時,最好圍繞一至兩個中心問題進行講解,不可貪多。面面俱到,結果一面也不到。

二、「緊」,即課的節奏要環環相扣,程序嚴密,步驟緊湊。一節課具體的教學環節可能有多個,但總的來說,都可如一首律詩,分成起、承、轉、合四個部分。起可視為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等教學環節;承可視為分析重點、突破難點等教學環節;轉可視為拓展引申、對比分析等教學環節;合可視為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教學環節。

一節課,教學環節不可或缺是毫無疑問的,難就難在對教學環節銜接的把握上。水平相當的教師要判斷他們水平的高低,只有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的。水平高的教師,在處理環節之間的銜接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環節就顯得流暢自然;而水平較低的教師,由於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規律,在各個環節進行銜接時,就會顯得滯澀別扭。

三、「活」,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靈活。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應有不同的教法,「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能夠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和符合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盡可多樣化。

作為一個教師,開創精神首先體現在教學方法的開拓創新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再好的教學內容只能是茶壺里的餃子,是無法滿足學生求知的胃口的。有了恰當和靈活的教學方法,自然而然就能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來。

學生方面

1、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要求以自主學習、互助學習、討論學習為主。

2、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比率大小。

3、學生參與的積極主動程度。

4、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刻度,解決的問題是否深刻豐富。

5、學生當堂達標率。

教師方面

1、目標設置是否合理,目標導學作用的發揮。

2、教學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是否合理。

3、創造性地應用教材內容,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4、教師幫助、指導、點撥、啟迪、提升作用的發揮。

5、課堂調控作用的發揮。

『柒』 怎樣才能講好歷史課(優質課)

我雖然不是歷史老師,但我很喜歡歷史,給你一點個人建議:
(我先看了看什麼是優質課,老了啊)
1、任何歷史都脫離不了背景。把背景交待清楚,才能讓學生們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從整體上有所掌握,不斷章取義,要培養學生全面的歷史觀、
2、歷史脫離不了人物,我覺得講歷史應以講人物為主。在開始下一堂之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學習掌握一個歷史人物事跡,自己講出來,並做一個簡單評價。
3、每一個人看歷史都是不一樣的。可以組織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們互相辯論,評價歷史事件、任務等等,在辯論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捌』 歷史優質課什麼課題比較好講

歷史優質課什麼課題比較好講具體還是需要看老師擅長什麼方面。如果不知怎麼選擇,選民族正義感的紅色專題准沒錯。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作為授課教師,必須要學會揚長避短,要找出自己熟悉的章節,給自己留有發揮的餘地。只要仔細權衡,老師們都能夠找到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因此,找准自己的優勢,就能在課題選題上給自己定位,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學生面前娓娓道來,一堂優質課就基本具備錐形。
學生良莠不齊,不能整齊劃一,因此在優質課的選題上更應小心謹慎,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抓住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優質課評價的標准中,師生互動程度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搶佔先機。而中學生的心理中,辦事積極、情感易被激發、行動迅速,表現為奔放果斷,正是集體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正義感和義務感形成的關鍵時期,了解學生的共性後,就容易引起師生心中的共鳴。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培育的教學目標就能較好地實現。
總而言之,優質課選題因把握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揚長避短的原則,成功地抓住學生心理,深入透析教材,靈活設計教法,最終能使自己眾多的優質課授課高手中脫穎而出。

『玖』 初中歷史優質課怎麼上

初中歷史教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環境的創設中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最終目標.時代要求打破教師教而教,學生接受為特點的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充當課堂的主角,提倡學生在「探究」、「發現」和「討論」中主動學

閱讀全文

與歷史優質課需要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肥羊圈方法 瀏覽:459
治療脫發的方法土方 瀏覽:37
上下肢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636
電腦電源啟動線槽查找方法 瀏覽:720
idea快速main方法 瀏覽:348
信息型方程式計算方法 瀏覽:317
怎麼方法讓別人永遠進不了qq空間 瀏覽:633
手機散熱方法圖片 瀏覽:254
華為手機有哪種方法可以喚醒屏幕 瀏覽:272
理解決定訂貨的方法 瀏覽:674
如何做鹽焗雞的方法 瀏覽:604
如何用粘土做草莓的方法 瀏覽:240
骨架穩定鍛煉方法 瀏覽:976
我沒有方法能鑒別羽絨服 瀏覽:289
六字環的安裝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391
怎麼減掉大肚子的方法 瀏覽:196
事假扣薪計算方法 瀏覽:641
塑料蒸箱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344
suv踏板安裝方法 瀏覽:858
電動保溫閥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