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問診的方法與技巧
凍結肩問診要點: 1.發病年齡是否為40歲以上。 2.肩部是否有損傷史或既往局部外傷固定史、受寒史、偏癱史,有無任何誘因等發病。 3.詢問臨床表現: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卧,疼痛加重後逐漸影響到頸部及上肢,肩活動受限,甚至肩部聳起(扛肩現象),抬臂上舉困難,也不能外展,不能做梳頭、脫衣、叉腰等動作。病初肩部肌肉常較緊張,後期則有萎縮現象,疼痛反而不明顯,各種活動受到限制。
B. 中醫診斷的四大方法是什麼
望聞問切!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C. 臨床診斷的方法有哪幾種
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主要有視診、問診、觸診及嗅診4種。每一種方法各有其特點,反映出不同的結果,將這些結果綜合起來加以分析,結合實驗室診斷,可為最後確診提供參考的依據。
(1)視診
視診是用肉眼直接觀察病貂的整體概況或某些局部症狀的方法。通過肉眼觀察,看病貂的異常表現,如精神狀態,眼睛靈活性,被毛的完整性和光澤度,鼻鏡和眼的干濕度,採食情況,糞便的變化,飲水量多少,呼吸表現,頭、頸、軀干、四肢和尾有無異常變化等。根據視診所見典型症狀亦可做出初步診斷。
(2)問診
首先向場中有關人員了解飼養管理的情況,如飼料的種類變化、來源、品種、質量、貯藏等情況,日糧組成,飼料單變化時間,變更前後貂群食慾變化,飼料加工情況等。然後,再向飼養員了解病貂的情況。例如,什麼時間出現食慾不振,有什麼異常現象,糞便的變化,以前得過哪些病等。
(3)觸診
觸診是用檢查者的手感覺檢查疾病。觸診可以確定視診所見症狀的性質,補充視診的不足。觸摸患貂的趾端和患部的溫度、硬度,局部有無波動,以及皮膚的完整性如何等。觸診對診斷水貂黃脂肪病、膿腫、膀胱結石有實用意義。黃脂肪病在鼠蹊部皮下可觸摸到面團狀或索狀的硬脂肪、塊。
(4)嗅診
用診斷的嗅覺,去識別病貂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氣味,有無特殊的腥臭味。犬瘟熱病患貂發生化膿性結膜炎、鼻炎尤其是皮炎時,可聞到特殊的腥臭味。
D. 什麼是問診,簡述問診的技巧和方法
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
問診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後圍繞主要病症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詢問,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全面了解。同時,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詢問要詳細,要對病人寄予同情,說話和藹可親,通俗易懂,耐心細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獲得詳細可靠的疾病資料。問診時忌用暗示或誘導,以免查詢所得資料與實際不符。對危重病宜扼要查詢,以便及時搶救,不可為求完整記錄而貽誤治療時機。此外,還可加強心理安慰,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E. 中醫診治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引發疾病的原因中華傳統醫學把引發疾病的原因歸結於「正氣」和「邪氣」相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和抵抗疾病入侵的能力,「邪氣」就是指引發疾病的所有因素(包括病毒和細菌),而這些因素又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
(1)外因人體感染外部疾病的原因即外感「六淫」,自然界的「寒、暑、風、燥、濕、火」中醫稱作「六氣」,「六氣」正常則對人的健康有利,「六氣」失常,如嚴寒、高溫酷暑、狂風、暴雨、潮濕等則對人的健康有害,成為人類患病的外部因素。失常的「六氣」就是「六淫」,外感「六淫」即是指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成為致病因素。
(2)內因內因是指人的精神情緒發生變化,或者因為飲食、勞倦、縱欲等主觀因素引發的疾病,即「內傷七情」,包括「喜、怒、驚、恐、憂、思,悲」七種情態。
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治病的因素是一個動態平衡,人體「正氣」旺盛,抗病能力就強,則不宜患病;反之,「正氣」虛衰,「七情」均可成為致病的因素,如過喜、過悲、暴飲暴食、飲食不節、房事過度、驚恐過度等,都可成為致病的誘因。
●四診傳統中醫診斷疾病主要靠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要正確診斷疾病,必須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做出正確的診斷。現代醫學的檢驗手段,如儀器檢查、化驗等也是現代中醫的診斷方法之一。
(1)望診望診是指對病人的觀察,包括精、氣、神、舌苔、舌質,以了解病人的病性、病變部位、正邪消長的情況。如病人面色蒼白、目光暗淡、精神萎靡、反應遲鈍、言語沒有力,表明病人正氣已傷,病情較重。病人目光有神、精神正常、則正氣未傷,病情不重。舌苔白者多屬虛寒症,舌苔黃者多屬熱症,面色赤紅者多屬實症,面色蒼白者多屬寒症。
(2)問診問診是指對病人及其家屬的詢問,了解發病時間、過程、既往病史情況。問詢的內容包括飲食、寒熱、大小便、睡眠起居,女性月經、白帶情況,家庭病史等。
(3)聞診聞診是指聽病人的語聲、呼吸來了解病情的方法,如語聲高亢有力為實證,語聲低微細弱為虛症,氣促痰喘為實症、熱症。
(4)切診切診是用食指、中指、沒有名指三個手指放在病人的手腕橈動脈搏動處,通過不同手指下的脈搏波動變化診斷疾病的方法。通過切脈可了解疾病的表裡、虛實、寒熱、盛衰。正常脈象搏動適中,緩和有力,脈搏整齊有節奏,一次呼吸之間搏動4、5次。而出現不同的異常脈象則表明發生了不同的疾病。
●八綱八綱是用「表、里、虛、實、陰、陽、寒、熱」八個字做提綱,分析臨床症狀表現並進行診斷的方法。通過四診了解的症狀和體征,運用八綱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判斷。
(1)表裡表裡是用而言明疾病所在部位的相對深淺的,如病在皮膚、肌肉、經絡,則是病在表面;病在臟腑器官,則是病在里;病在經脈,則是病在里;病在絡脈,則是病在表。
凡外感「六淫」,出現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發汗、發冷、發燒等外感症狀均屬表症。要用解表法治療。
表症未能及時治療則可能轉化為里症,表現為病邪由體表沿經絡向體內傳入,使臟腑受到侵害,如感冒發燒引發肺炎。
(2)虛實虛實是指正氣與邪氣的盛衰強弱而言。虛症是指機體的所有生理功能低下所致的一些徵候,多系所有慢性病之後、久病之軀表現出來的症狀,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乏力體倦、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腹痛喜按、沒有舌苔、脈細沒有力等症侯,年老體弱者多表現為虛症。虛症宜用補法治療。
實症是指病邪過盛所引發的徵候。因為邪氣入侵,正邪相爭,表現出如高燒、興奮、面紅耳赤、聲音高亢、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脈博宏大有力、舌苔厚等症狀。同時還有嘔吐、傷食、水腫、瘀血等病邪過盛的表現。青壯年人、新患病者多屬實症。實症宜用泄法治之。
(3)寒熱寒熱是指病因和徵候的性質。因為機體的機能過度低下或外感寒邪引起的徵候屬寒症,宜用溫法治之,如畏寒怕冷,口渴喜飲,四肢發涼,面色蒼白,小便清淡,大便稀溏,苔白質淡,脈搏沉遲。熱症是因為機體抵禦外邪侵入時功能過度亢進所表現出來的徵候,如面色潮紅,身熱喜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宏大有力,搏動加快。熱症宜用清熱法治之。
(4)陰陽陰陽是八綱的總綱,在臨床治療中,首先要分清陰陽,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面色暗淡,身體倦怠,語音低微沒有力,四肢發冷,氣短少言,舌淡,脈沉細者屬陰症,宜選調補氣血的穴位以補法進行按摩。而精神亢奮,多言躁動,身熱氣粗,舌苔黃,脈宏大者屬陽症,以選退熱、清火、安神的穴位以泄法進行按摩治療。
F. 問診的內容包括哪些
目前來說在臨床上問診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起病時間,季節,起病情況,病程,程度,評度,誘因等。
2、有無胃寒、寒戰、大汗或盜汗等。
3、包括多系統症狀詢問,否伴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尿頻、尿急、尿痛、提振、出血、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
4、患病以來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慾、體重改變、睡眠以及大小便情況。
5、診治經過。
6、傳染病接觸史、手術史、一睡接觸史、流產或分娩史,服葯史以及職業特點等。
(6)舉例說明問診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問診方法:
問診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後圍繞主要病症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詢問,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全面了解。同時,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詢問要詳細,要對病人寄予同情,說話和藹可親,通俗易懂,耐心細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獲得詳細可靠的疾病資料。
問診時忌用暗示或誘導,以免查詢所得資料與實際不符。對危重病宜扼要查詢,以便及時搶救,不可為求完整記錄而貽誤治療時機。此外,還可加強心理安慰,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診
G. 問診的步驟有那些
問診的一般內容:1 一般資料(姓名 年齡 職業等等)2 主訴(為病人的感覺最主要、最明顯的症狀或體征)3現病史(起病時間與患病時間 主要症狀 病情的發展與演變 伴隨症狀 診斷治療和護理過程)4人體功能性健康形態(如營養與代謝 排泄 活動與運動 睡眠與休息等)二,問診的特殊情況不同的文化背景,認知障礙,焦慮與憤怒,抑鬱,兒童與老人,臨終病人等都會影響問診的步驟及方式。
H. 做為一個醫生該怎樣詢問病人病情呢
問診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只有有效的掌握詢問技巧,才能有良好的醫患溝通和治療。這里有5個簡單的原則。
1、簡潔。
避免過多使用醫學術語。盡量用簡潔通俗的語言,讓患者容易理解,簡單清楚。
2、具體。
「今天怎麼樣?」
「今天血壓怎樣?吃葯了嗎?」
上面兩個都是詢問,但是第二個問題更具體了,對不對?
3、有序。
避免重復詢問,中醫可以用「十問歌」來問診。否則,重復詢問會導致患者的反感。
4、確認。
問清楚病史,治療,以及治療效果等信息。這樣有利於理順思路,不會遺漏病史。
5、友善。
醫生友善了,患者才願意敞開心扉。醫生要注意表情,聲音,語氣等。隨時准備好打破沉默,讓氣氛融洽,患者合作。醫生在語言中不能流露出慌亂,否則患者心裡更沒底了。尊重患者的隱私;注意患者心理變化;醫生立場要中立,不能個人化。
具體操作:
1、可以先讓患者主動,自由表達,讓患者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闡述。這是醫生需要抓住的主要信息,可以通過患者提供的信息抓住問題關鍵。如「你最近哪裡不舒服?」「什麼原因導致的?」
2、從醫生角度出發提問,讓患者回答「是\不是」。這樣可以縮小范圍,明確問題。比如「飢餓時有沒有胃痛?」。這樣可以把偏離話題的患者拉回來。不過,要注意分寸,很多患者有強烈的表達慾望,這時候就要少用了。
3、針對患者敘述不清楚的內容,集中主題進行詢問。比如患者說疼痛,那就要問「疼痛部位,持續時間,伴隨症狀」等。但是,這個過程中避免反復詢問,以免患者反感。可以提供一些選擇性詢問,比如「飢餓時是痛,還是不痛?」。
4、可以問一些中立性的問題,打破尷尬。比如「我能為你服務嗎?」「你叫什麼名字?」。對於一些跨文化背景的詢問,這就更需要技巧了。文化不同,習俗不同,信仰不同等,更要注意細節。比如患者有高脂血症,佛教徒就不能問飲食習慣中有關肉類的問題。西方社會中,個人隱私看的很高,公共場合更不能詢問症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