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4 08:49:56

什麼叫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介入治療其特點是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症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一、對於需內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點在於:
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副作用。二、對於需外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表皮損傷小、外表美觀。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
3、損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
4、對於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後相當於外科切除。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按器械進入病灶的路徑分為: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內介入。
血管內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針,通過穿刺人體表淺動靜脈,進入人體血管系統,醫生憑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識,在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造影劑,顯示病灶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灶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動脈栓塞術、血管成形術等。常用的體表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簡單的講就是沒有進入人體血管系統,在影像設備的監測下,直接經皮膚穿刺至病灶,或經人體現有的通道進入病灶,對病灶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穿刺腫瘤活檢術、瘤內注葯術、椎間盤穿刺減壓術、椎間盤穿刺消融術等。
此外還有使用穿刺針直接經過體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動脈的治療方法。暫時被我們歸類為非血管介入。

⑵ 心血管內科介入治療包括哪些內容

目前由心血管內科醫生做的介入治療有:
1.冠心病的介入手術,即PTCA+STENT,支架植入術,可進行血運重建;
2.先天性心臟病的封堵手術,如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的介入封堵術;
3.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頻消融手術,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預激綜合征、房顫、房性心動過速等;
4.室性心動過速,植入ICD,即自動除顫起搏器;
5.緩慢性心律失常,植入常規的單腔或雙腔起搏器;
6.慢性心衰的再同步化治療,植入CRT或CRT-D起搏器;
7.心臟瓣膜性疾病的介入治療,經皮球囊擴張術。
上述疾病如若進行介入手術治療,必要掌握嚴格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⑶ 得了腦動脈瘤的有什麼治療方法

腦動脈瘤不是真證的腫瘤 通俗點說吧 就像血管是個氣球 長期沖擊的那裡時間長就變薄了 鼓出來的 所以只要手術得當治療 不會很嚴重的 我理解你的心情 但不可以急躁 建議到專科腦科醫院質量 經驗足 設備也先進點,有開顱加閉和彈簧圈介入治療 這個各有各的好處 具體根據病情的不同從各方面考慮 當然介入治療的創傷小 恢復快。開顱手術更直觀 但風險也相對大。得了這病都很遭罪 祝早日康復 還有什麼需要的可以追問 我媽媽就是去年母親節的第二天得病的 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 現在基本恢復正常了

⑷ 腦動脈瘤怎麼治療,是介入還是開顱手術

如何治療未破裂和破裂的腦動脈瘤?

1、無症狀未破裂動脈瘤,是否需要治療,需要全面綜合判斷。內容包括:患者年齡、合並疾病、預期壽命、之前是否有動脈瘤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吸煙史、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狀、是否有動態變化、動脈瘤是否引起顱神經損傷、佔位效應或血栓栓塞情況,同時還要考慮治療的風險,權衡利弊,結合患者及家屬意願決定。

2、選擇隨訪觀察的未破裂動脈瘤,需定期復查CTA、MRA或DSA,觀察動脈瘤大小、形態等變化,及時發現並控制危險因素。

3、破裂風險高的動脈瘤或已經有症狀的動脈瘤應當通過微創介入或開顱手術夾閉的方式治療,降低破裂出血的風險。治療方案的選擇主要考慮動脈瘤部位、大小、形態、操作難易程度及風險、是否破裂、患方意願等多種因素。

血管內介入治療:

腦動脈瘤的微創介入治療也叫血管內治療,微創介入治療和血管造影的途徑是一樣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神經外科醫師將纖細的中空的導管插入動脈,通常在腹股溝,並將其通過身體的自然血管通道到達腦動脈瘤。

然後採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對動脈瘤進行治療。具體方案包括動脈瘤單純彈簧圈栓塞、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血流導向裝置(密網支架)栓塞等方式。

腦動脈瘤的手術夾閉治療示意圖

* 無論是微創介入治療,還是開顱手術的微創夾閉治療,沒有優劣之分。專業的醫生都會綜合患者的情況,選擇最適合患者情況的治療方案。同時,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些手術都是具有一些風險的,例如可能對其他血管造成損傷,動脈瘤復發和再出血的可能性以及中風的風險等。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情況也會千變萬化,主診醫師在治療前都會與患者和家屬進行充分的交流。當然,經驗豐富的醫生會把這種風險降至最低,讓患者安全治療。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專業血管病團隊,讓動脈瘤的治療更安全可信賴:

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創始人宋冬雷教授原是華山醫院腦血管病專業組的負責人,是許多名人腦動脈瘤治療的主刀醫生;主診醫生團隊,如王威主任、蓋延廷主任、檀書斌醫生、湯明磊醫生也是深得宋教授的真傳,技術全面,經驗豐富。

⑸ 介入治療法適用於什麼病

對於心血管疾病也可採用介入療法治療。如採用球囊擴張技術,改善二尖瓣狹窄,採用支架植入技術,解除胸主動脈狹窄等,這種療法有旋切、封堵、溶栓、支架等措施,已被公認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一種新的可靠的療法。 腫瘤的血管介入療法按器械導入的部位,分為血管內介入和血管外介入兩種。氬氦刀冷凍療法即為血管外介入;血管內介入是指將導管插入支配腫瘤的血管內,注射化療葯物,「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或將血管阻斷(栓塞),斷其血供,「餓」死腫瘤。幾乎對所有實質性癌腫,均可進行血管介入治療。例如對肺癌,可將導管插至支氣管動脈及其支配癌腫的分支,對子宮癌可將導管插入盆腔動脈或子宮動脈。臨床上應用最多最成功的是肝動脈化學栓塞療法治療肝癌。 正常肝臟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血液供應,肝動脈供血佔20%,門靜脈供血佔80%;而肝癌的血液供應95%-99%來自肝動脈。也就是說,肝動脈對於正常的肝並不太重要,但對於肝癌來說卻至關重要。如果阻塞肝動脈,正常肝的血供僅減少20%,而且這種減少會由門靜脈供血增加而替補;肝癌血供量則會減少90%以上,癌細胞得不到血液供應,即無營養氧氣供應,就會死亡。

⑹ 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的第八章 腦血管病的血管內介入治療

第一節 顱內動脈瘤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三、栓塞方法;
四、術後處理;
五、並發症及處理
建 議:
(1)一般情況下,後循環的動脈瘤多採用血管內介入治療,而後交通動脈瘤或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瘤多選擇外科治療。選擇血管內介入治療還是外科手術治療,要根據手術醫生對血管內治療技術和外科技術的掌握程度決定。
(2)蛛網膜下腔出血後,應盡早安排腦血管造影,如果沒有非常嚴重的血管痙攣,應在造影的同時進行栓塞治療。
第二節 腦動靜脈畸形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三、栓塞方法;
四、術後處理;
五、並發症及處理
建 議:
(1)外科手術容易切除的AVM,一般不推薦採用血管內介入治療。
(2)單純應用血管內技術治療AVM時,不主張應用固體栓塞材料,而應該用液體栓塞材料。
(3)對於伴有動靜脈瘺的AVM,可用彈簧圈減低血流後再注射液體栓塞材料。
第三節 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三、治療方法;
四、術後處理;
五、並發症及處理
建 議:
(1)頸動脈狹窄>70%,患者有與狹窄相關的神經系統症狀,可考慮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術。
(2)頸動脈狹窄<70%,但有明顯與之相關的臨床症狀者,在有條件的醫院也可考慮行血管內介入治療術。
(3)直徑小於3mm的動脈,支架放置術再狹窄率較高,建議採用特殊支架(如塗層支架)以減少再狹窄的發生率。
(4)支架治療動脈狹窄是新近問世的技術,由於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的長期隨訪結果,故應慎重選擇。

⑺ 腦血管狹窄介入治療

腦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包括以下兩種:

1、急性腦血管疾病:是指急性腦梗塞。如果來了急性腦梗塞病人,通過介入治療,可以把閉塞的血管打通,把栓子取出來,病人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頸內動脈系統是前循環系統在6小時以內,如果病人突然發生說不出話、右側肢體無力或者左側肢體無力,只要在時間窗以內,可以通過介入把血栓取出來。如果是後循環病變,病人突然出現了頭暈、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四肢癱,死亡率非常高,致殘率也較高。這一類時間窗是可以適當延長的,可以延長到24小時以內的,但是如果長時間介入治療,不能使急性患者受益了。所以急性腦梗塞,老人在家裡突然發生說不上話,肢體的偏癱或者頭暈、失語、行動不便,都要抓緊來醫院,醫生是有辦法的,可以使他血管急性打通,立竿見影,效果是非常好的。

2、慢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顱內血管或者頸內大血管發生狹窄,病人有缺血症狀,可以放支架,使血管擴張而達到良好的血流。如果是動脈瘤,可以做栓塞治療。現在神經血管的介入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我們中國大概是2001年開始搞神經介入,隨著現在醫療器械的發展,神經介入已經從剛開始的大醫院到現在市醫院、縣級醫院都已經開展了。

⑻ 什麼是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於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的方法。

優點
介入治療其特點是創傷小、簡便、安全、有效、並發症少和明顯縮短住院時間。
一、對於需內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內科治療優點在於:
葯物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不僅可大大提高病變部位葯物濃度,還可大大減少葯物用量,減少葯物副作用。
二、對於需外科治療類疾病,介入治療相對與外科治療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暴露病灶,一般只需幾毫米的皮膚切口,就可完成治療,表皮損傷小、外表美觀。
2、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險性。
3、損傷小、恢復快、效果滿意,對身體正常器官的影響小。
4、對於治療難度大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部分腫瘤在介入治療後相當於外科切除。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一些疾病(如:肝硬化、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2常用技術
按器械進入病灶的路徑分為: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內介入。
血管內介入是指:使用1-2mm 粗的穿刺針,通過穿刺人體表淺動靜脈,進入人體血管系統,醫生憑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識,在血管造影機的引導下,將導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過導管注射造影劑,顯示病灶血管情況,在血管內對病灶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動脈栓塞術、血管成形術等。常用的體表穿刺點有股動靜脈、橈動脈、鎖骨下動靜脈、頸動靜脈等。
非血管介入是指:簡單的講就是沒有進入人體血管系統,在影像設備的監測下,直接經皮膚穿刺至病灶,或經人體現有的通道進入病灶,對病灶治療的方法。包括:經皮穿刺腫瘤活檢術、瘤內注葯術、椎間盤穿刺減壓術、椎間盤穿刺消融術等。
此外還有使用穿刺針直接經過體表穿刺至病灶供血動脈的治療方法。暫時被我們歸類為非血管介入。

3治療方法
支架技術:(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難以進食時,可經口咽將食管支架置入病變處,改善患者進食狀況,同時支架對腫瘤有一定壓迫作用,造成腫瘤缺血,延緩腫瘤生長。(2)膽道支架:適合於因肝門、胰腺等部位腫瘤壓迫膽管引起的阻塞性黃疸,採取經皮肝穿,將膽道支架置於狹窄段,使膽汁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是解決阻黃的首選方法。
栓塞治療(1)腫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腫瘤均可通過導管將栓塞劑注入供血動脈,阻斷其血運,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2)出血的栓塞:晚期腫瘤常引發大出血,如不及時控制,常引起其它並發症,導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該類患者應行急診介入治療,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氣管動脈、髂內動脈、胃冠狀靜脈等。

4分類
血管性/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非血管性介入治療
各種經皮活檢術、各種非血管性腔道的成形術(包括泌尿道、消化道、呼吸道、膽道等狹窄的擴張和支架)、實體瘤局部滅能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葯術、射頻消融術)、引流術、造瘺術(胃、膀胱等)瘺栓塞術、輸卵管粘堵和再通術、椎間盤突出介入治療、椎體成形術、神經叢阻滯術治療慢性疼痛等
血管性介入技術
血管疾病方面:包括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血管支架、溶栓治療、非血栓性缺血、控制出血(急慢性創傷、產後、炎症、靜脈曲張等)、血管畸形以及動靜脈瘺與血管瘤栓塞治療、下腔靜脈過濾器、TIPSS、血管再建、各種血管造影診斷、靜脈取血診斷等等。
腫瘤性疾病方面:包括腫瘤的供血栓塞與葯物灌注、動脈內照射、放射性損傷的預防、化療、術前栓塞腫瘤血管、血管作用性葯物及酒精等灌注。

5介入放射學
簡介
簡單地說它是採用電視監視器高科技設備,通過在人體某一部位開一個小洞,然後用一根導管深入病人體內血管,進行修補、擴充、疏通工作的微創腔內手術治療。由臨床的介入治療為主軸,介入放射學這門專業學科也隨之形成了 。
介入放射學又稱介入治療學是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融放射診斷學和臨床治療學於一體的學科。它是在放射診斷學設備(數字減影X線機、CT機、核磁共振機和常規X線機等)的指導下,通過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治療的臨床應用學科。介入治療學採用「非外科、微創手術」方法可治療多種疾病。近幾十年介入治療學發展迅速,和內科、外科學一道成為臨床3大支柱性學科。
由來和發展
「介入放射學」一詞由美國放射學家Margulis首次提出。Margulis敏銳地意識到在放射領域一個嶄新的專業正在形成發展中,他撰寫的題為《介入放射學:一個新的專業》的述評在1967年3月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AJR》上發表,在這篇述評中,他把介入放射學定義為在透視引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的操作技術。特別強調從事介入放射學的醫師,需要經過介入操作技術、臨床技能的培訓,並且與內外科醫師密切合作。但是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一詞被學術界廣泛認可是在1976年,Wallace在《癌症》(Cancer)雜志上,以「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為題系統地闡述了介入放射學的概念以後,並於1979年在葡萄牙召開的歐洲放射學會第一次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此命名才被國際學術界正式認可。
國內學者對「Interventional Radiology」這一名稱的翻譯也多種多樣,諸如「手術性放射學」、「干涉性放射學」、「治療性放射學」、「侵入性放射學」等,也有叫「導管治療學」的,但現普遍願意接受「介入放射學」這一名稱。我國介入放射學家對這一名稱也作了具體的定義。介入放射學是以影像診斷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DSA、US、CT、MRI等)的引導下,對疾病作出獨立的診斷和治療。在臨床治療屬性上是微創的腔內手術治療。

6特點
簡便、安全、有效、微創和並發症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療=不用開刀的手術。介入治療相對於傳統的外科手術,
優點在於:
1、它無需開刀,術後恢復快,介入治療採用微創治療方式,僅在大腿根部處有一個2-3毫米的穿刺創口。
2、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干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
3、對於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葯物局限在病變的部位,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療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適合年老,體弱的患者。
5、手術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據相關統計,介入治療的成功率高達90%而死亡率幾乎為零。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來的外科手術。

⑼ 關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療

神經介入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

人的大腦表面有三層腦膜,其中有一層像蜘蛛網一樣包繞在大腦的表面,其下有一個潛在的間隙,稱為「蛛網膜下腔」,當「蛛網膜下腔」有血液流入時,我們就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表現為:突然出現難以忍受的「頭要裂開樣疼痛」或「生平最劇烈的頭痛」,有人表現為脖子後面劇痛,不能低頭;同時患者會劇烈的嘔吐,煩躁不安;還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一過性的意識喪失,但持續時間一般情況下不會很長。 蛛網膜下腔出血並不完全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有:顱內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AVM)、煙霧病(Moyamoya disease)和血液病等。動脈瘤居於腦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以往治療方法是開顱插管吸液,但該方法創傷大,給病人帶來巨大痛苦。1996年神經內科打破傳統的手術方法,在X線的指引下,經股動脈插管,成功地將蛛網膜下腔出血引流出來。由於該術式創傷小、感染機會少,病人病情很快穩定,現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概述: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或腦淺表部位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進入蛛網膜下腔而言。
病因:凡能引起腦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症、腦底異常血管網和血液病等為最常見。多在情緒激動或過度用力時發病。
臨床症狀:各年齡均可發病,以青壯年多見。部分患者可有反復發作頭痛史。
(一)頭痛與嘔吐:
(二)意識障礙和精神症狀:
(三)腦膜刺激征:
(四)其它臨床症狀:如低熱、腰背腿痛等。亦可見輕偏癱,視力障礙,第Ⅲ、Ⅴ、Ⅵ、Ⅶ等顱神經麻痹,視網膜片狀出血和視乳頭水腫等。此外還可並發上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道感染等。
疾病描述
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為腦底部動脈瘤或腦動靜脈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致,又稱自發性SAH。腦實質或腦室出血、外傷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網膜下腔為繼發性SAH。SAH約占急性腦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

症狀體征
1、粟粒樣動脈瘤破裂多發生於40-60歲,兩性發病率相近;動靜脈畸形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常在10-40歲發病。動脈瘤性SAH靜電表現是突發異常劇烈全頭痛,新發生頭痛最具有臨床意義,病人常表述為「一生中經歷最嚴重頭痛」,常可提示破裂的動脈瘤部位。約1/3的動脈瘤性SAH患者發病前數日或數周可出現早期輕微頭痛,是小量前驅(信號性)出血或動脈瘤受牽拉所致。頭痛可持續數日不變,2周後緩慢減輕,頭痛再發常提示再次出血。但動靜脈畸形破裂頭痛常不嚴重。
2、發病多有激動、用力或排便等誘因。出血常引起血壓急驟上升,最初2周內腦膜刺激可引起體溫升高達39℃。短暫意識喪失很常見,可伴嘔吐、畏光、項背部或下肢疼痛,嚴重者突然昏迷並無短時間死亡。後交通動脈瘤壓迫動眼神經可產生麻痹,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動脈瘤易損傷Ⅲ、Ⅳ、Ⅴ和Ⅵ腦神經,破裂引起經內動脈海綿竇瘺;大腦前動脈瘤出現精神症狀,大腦中動脈瘤出現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癇性發作,椎-基底動脈瘤出現精神症狀,大腦中畸形病人陳見癲癇發作,可伴輕偏癱、失語或視野缺損等局灶性體征,具有定位意義;部分病例僅僅再生MSA/DSA檢查時發現。可出現頸強、Kernig征、Brudzinski征等腦膜刺激征,20%患者眼底可見玻璃體下片塊狀出血,發病1小時內即出現,是急性顱內壓增高和眼靜脈迴流受阻所致,對診斷具有提示性。急性期遇見欣快、譫妄和幻覺等精神症狀,2-3周自行消失。
3、60歲以上老年SAH患者臨床表現常不典型,起病較緩慢、頭痛、腦膜刺激征不明顯,意識障礙及腦實質損害症狀較嚴重,或以精神症狀起病;常伴心臟森嚴心電圖改變,常見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和膽道感染等並發症,易漏診或誤診。
4、常見並發症 ①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並發症,病情穩定後突發劇烈頭痛、嘔吐、癇性發作、昏迷甚至去腦強直發作,頸強、Kernig加重;復查腦脊液為鮮紅色。20%的動瘤患者病後10-14日發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約增加一倍,急性期動靜脈畸形再出血較少見;②腦血管痙攣(CVS):發生於蛛網膜下腔血液環繞的血管,血管痙攣嚴重程度與蛛網膜下腔出血量相關,導致1/3以上病例腦實質缺血,引起輕偏癱等局灶性體征,但體征對載瘤動脈無定位價值。病後10-14日為遲發性血管痙攣高峰期,是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經顱多普勒或腦血管造影可確診;③擴展至腦實質內的出血:大腦親或大腦中動脈脈瘤破裂,血液噴射到腦實質導致輕偏癱、失語,有時出現小腦天幕疝;④急性或亞急性腦積水:分發發生於發病當日或數周後,是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吸收障礙所致,進行性嗜睡、上視受限、外展神經癱瘓、下肢腱反射亢進等可提示診斷;⑤5%-10%的患者發生癲癇發作,少數患者發生低鈉血症。

疾病病因
①粟粒樣動脈瘤:約佔75%,年發病率6/10萬;
②動靜脈畸形:約佔10%,多見於青年人,90%以上位於幕布4上,常見於大腦中動脈分布區;
③梭形動脈瘤: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所致;
④腦底異常血管網病:占兒童SAH的20%;
⑤其他如黴菌性動脈瘤、顱內腫瘤、垂體卒中、腦血管炎、血液病及凝血障礙疾病、顱內靜脈系統血栓和抗凝治療並發症等,原因不明佔10%。

病理生理
①粟粒樣動脈瘤可能與遺傳和先天性發育缺陷有關,屍解發現約80%的患者Willis額環動脈壁彈力層及中膜發育異常或受損,隨年齡增長由於動脈壁粥樣硬化、高血壓和血渦流沖擊等因素影響,動脈壁彈性減弱,管壁薄弱處逐漸向外膨脹突出,形成囊狀動脈瘤;動脈瘤體積越大越易破裂,直徑<3mm較少出血,5-7mm極易出血;
②腦動靜脈畸形是胚胎期發育異常形成畸形血管團,血管壁薄弱處於破裂臨界狀態,激動或不明顯誘因可導致破裂;
③動脈炎或顱內炎症引起血管壁病變,腫瘤或轉移癌直接侵蝕血管均可導致出血。 病理 85%-90%的先天性粟粒樣動脈瘤位於前循環,是血管壁特別是分叉處發育薄弱形成,多為單發;約20%的病例為多發,多位於兩側相同血管(鏡相動脈瘤)。動脈瘤破裂頻率為:頸內動脈及分叉部40%,大腦前動脈及前交通動脈30%,大腦中動脈及分支20%,椎基底動脈及分支10%;後循環常見於基底動脈尖和小腦後下動脈。破裂動脈瘤多不規則或呈多囊准,常在動脈瘤穹隆處破裂。其他先天性異常如多囊腎病和主動脈縮窄常伴發米粒狀動脈瘤,感染性心內膜炎播散至腦動脈可引起「黴菌性」動脈瘤。占破裂動脈瘤的2%-3%,多見於腦動脈遠端。動靜脈畸形由異常血管交通形成,動脈血不經過毛細血管床直接進入靜脈系統,常見於大腦中動脈分布區。蛛網膜下腔血液沉積在腦底池和脊髓池中,如鞍上池、橋小腦角吃、環池、小腦延髓池塘和終池等,呈紫紅色,大量出血可見薄層血凝塊覆蓋於顱底血管、神經和腦表面。蛛網膜呈無軍性炎症反應,蛛網膜及軟膜增厚,色素沉著,腦與血管或神經粘連。腦實質內廣泛白質水腫,皮質可見多發斑塊狀缺血灶。
病理生理:SAH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
①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刺激痛覺敏感結構引起頭痛,顱內容積增加使顱內壓(ICP)增高可加劇頭痛,導致玻璃體下視網膜出血,甚至發生腦疝;
②顱內壓達到系統灌注力時老血流急劇下降,血管瘤破裂伴發的沖擊作用可能是約50%的患者發病時出現意識喪失的原因;
③顱底和腦室內血液凝固使CSF迴流受阻,30%-70%的病人早期出現急性阻塞性腦積水,ICP更趨增高,血液吸收後腦室恢復正常;血紅蛋白及含鐵血黃素沉積於蛛網膜顆粒導致CSF迴流受阻,出現交通性腦積水和腦室擴張;
④蛛網膜強出血細胞崩解釋放各種言行物質引起化學性腦膜炎,CS增多更使ICP增高; ⑤血液及分解產物直接刺激引起丘腦下部功能紊亂,如發熱、血糖升高、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
⑥血液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如氧合血紅蛋白、5-HT、血栓烷A2(TXA2)和組織胺等刺激血管和腦膜,可引起血管痙攣,嚴重者導致腦梗死;
⑦動脈瘤出血常限於蛛網膜下腔,不造成局灶火形成腦損害,神經系統檢查很少發現局部體征,除非大腦中動脈瘤但動靜脈畸形破裂常見局灶性異常,並與腦實質的定位一致。

診斷檢查
(一)輔助檢查
1、臨床疑診SAH首選CT檢查,安全、敏感,並可早期診斷。出血當日敏感性高,可檢查出去90%以上的SAH,現實大腦外側裂池、前縱裂池、鞍上池、橋小腦角池、環池和後縱裂池高密度出血徵象,並可確定腦內出血或腦室出血,伴腦積水或腦梗死,對病情進行動態觀察。CT增強可發現大多數動靜脈畸形和大的動脈瘤,MRI可檢出腦干小動靜脈畸形,彈虛注意SAH急性期MRI檢查可能誘發再出血。CT可顯示約15%的患者僅中腦環池少量出血,稱非動脈瘤性SAH(nA-SAH)。MRA對直徑3-15mm動脈瘤檢出率達84%-100%,由於空間解析度差,不能清晰地顯示動脈瘤頸和載瘤動脈。
2、若CT掃描不能確定SAH臨床診斷,可行腰椎穿刺和CSF檢查,肉眼呈均勻一致血性腦脊液,壓力明顯增高(400-600mmH2O),可提供SAH診斷的重要證據。最初CSF紅細胞與白細胞數可達數千,出血後4-8日CSF糖降低。病後12小時離心腦脊液上清黃變,2-3周黃變消失。須注意腰穿可誘發腦疝形成的風險。
3、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明確SAH震旦後需行全腦血管造影,因約20%的患者為多發性動脈瘤,都靜脈畸形常由支血管供血。DSA可確定動脈瘤位置,顯示血管解剖走行、側支循環及血管痙攣等,發現煙霧病、血管性腫瘤等SAH病因,為SAH病因診斷提供可靠證據,是制定合理外科治療方案的先決條件。約5%首次DSA檢查陰性的患者1-2周後再行檢查可發現動脈瘤,陰性者應考慮nA-SAH、顱腦內容夾層動脈瘤、硬膜動靜脈畸形、出血性疾病或頸髓出血等。
4、經顱多普勒(TCD) 超聲作為非侵入性技術可監測SAH後腦血管痙攣。心電圖可顯示T波高尖或明顯倒置、PR間期縮短、出現高U波等異常。如有心內膜炎體征可提示黴菌性動脈瘤破裂。血常規、凝血功能和肝功能等檢查有助於尋找其他出血原因。
(二)診斷及鑒別診斷
1、診斷
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頸強等腦膜刺激征,伴或不伴意識模糊、反應遲鈍,檢查無局灶火形成神經體征,可高度提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如CT證實腦池和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徵象,腰穿壓力明顯增高和血液腦脊液,眼底檢查玻璃體下片塊狀出血等可臨床確診。
2、鑒別診斷
(1) 高血壓性腦出血:也可見反應遲鈍和血性腦脊液,但有明顯局灶性體征如偏癱、失語等。原發性腦室出血與重症SAH患者臨床難以鑒別,小腦出血、尾狀核頭出血等因無明顯的肢體癱瘓易與SAH混淆,CT和DSA檢查可以鑒別。
(2) 顱內感染:結核性、真菌性、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等可有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征,但先有發熱,CSF檢查提示為感染,並需與SAH後發生化學性腦膜炎鑒別。SAH腦脊液黃變、淋巴細胞增多,應注意與結核性腦膜炎區別,但後者CSF糖、氯降低,頭部CT正常。
(3)約1.5%的腦腫瘤可發生瘤卒中,形成瘤內或瘤旁血腫並合並SAH;癌瘤顱內轉移、腦膜癌症或CNS白血病也可見血性CSF,根據詳細病史、CSF檢出瘤細胞和頭部CD可以鑒別。 SAH預後與病因、年、動脈瘤部位及瘤體大小、出血量、血壓增高及波動、合並症和及時手術治療有等有關。發病時意識模糊或昏迷、高齡、出血量大、大腦前動脈或椎-基底動脈較大動脈瘤預備後面差,半數存活者遺留永久腦損害,常見認知障礙。動脈瘤性SAH死亡率高,約20%的患者到達醫院前死亡,25%死於首次出血後或合並症,未經外科治療約20%死於再出血,死亡多在出血後最初數日。90%的顱內AVM破裂患者可以恢復,再出血風險較小。

治療方案
1、內科治療
(1)一般處理:SAH病人應住院監護治療,絕對卧床休息4-6周,床頭抬高15-20度,病房保持安靜、舒適和暗光。避免引起血壓及顱壓增高的誘因,如用力排便、咳嗽、噴嚏和情緒激動等,以免發生動脈瘤再破裂。由於高血壓患者死亡風險增加,需審慎降壓至160/100mmHg,通常卧床休息和輕度鎮靜即可。頭痛時可用止痛葯,保持便通可用緩瀉劑。適量給予生理鹽水保證正常血容量和足夠腦灌注,低鈉血症常見,可口服NaC1或3%生理鹽水靜脈滴注,不應限制液體。心電監護防止心律失常,注意營養支持,防止並發症。避免使用損傷血小板功能葯物如。
(2)SAH引起顱內壓升高,可用20%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等脫水降顱壓治療。顱內高壓徵象明顯有腦疝形成趨勢者可行顳下減壓術和腦室引流,挽救病人生命。
(3)預防再出血:抗纖溶葯可抑制纖維蛋白溶解酶形成,推遲血塊溶解和防止再出血。常有6-氨基乙酸(EACA)4-6g加於0.9%生理鹽水100ml靜脈滴注,15-30min內滴完,再以1g/h劑量靜滴12-24h;之後24g/d,持續3-7d而,逐漸減量至8g/d,維持2-3周;腎功能障礙者慎用,副作用為深靜脈血栓形成。止血芳酸0.4g緩慢靜注,2次/d;或立止血、維生素K3等,但止血劑應用仍有爭論。高血壓伴癲癇發作可增加動脈瘤破裂風險,常規推薦預防性應用抗癲癇葯如苯妥英鈉300mg/d。
(4)預防性應用鈣通道拮抗劑尼莫地平40mg口服,4-6次/d,連用21日;尼膜同10mg/d,6h內緩慢靜脈滴注,7-14日為一療程。可減少動脈瘤破裂後遲發性性管痙攣導致缺血合並症。用苯腎上腺素或多巴胺使血壓升高可治療血管痙攣,確定動脈瘤手術治療後用此方法較安全。
(5)放腦脊液療法:腰穿緩慢放出血性腦脊液,每次10-20ml,每周2次,可減少遲發性血管痙攣、正常顱壓腦積水發生率,降低顱內壓,應注意誘發腦疝、顱內感染和在出血的風險,嚴格掌握適應證,並密切觀察。
2、手術治療是根除病因、防止復發的有效方法。
(1)動脈瘤:破裂動脈瘤最終手術治療常用動脈瘤頸夾閉術、動脈瘤切除術等。患者意識狀態與預後密切相關,臨床採用Hunt和Hess分級法對確定手術時機和判定預後有益。完全清醒(Hunt分級Ⅰ、Ⅱ級)或輕度意識模糊(Ⅲ級) 患者手術能改善臨床轉歸,昏睡(Ⅳ級)或昏迷(Ⅴ級)患者似乎不能獲益。手術最適時機選擇仍有爭議,目前證據支持早期(出血後2日)手術,可縮短再出血風險期,並允許用擴容及升壓葯治療學干痙攣。未破裂動脈瘤治療應個體化,年輕的、有動脈瘤破裂家族史和低手術風險患者適宜手術,無症狀性小動脈瘤患者適合保守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採用超選擇導管技術、可脫性球囊或鉑金微癱瘓圈栓塞術治療動脈瘤。
(2)動靜脈畸形:可採用AVM整塊切除術、供血動脈結扎術、血管內介入栓塞或γ-刀治療等。由於AVM早期再出血風險遠低於動脈瘤,手術可擇期進行。

⑽ 介入治療是什麼意思介入治療又有什麼樣的優勢

介入治療簡單的說就是在不對患處開刀的情況下,利用患者身體原有的通道或者只在患處皮膚、血管作直徑只有幾毫米的微小通道。在現代醫療影像設備的指引下,對患處進行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由於傷口很小或者根本沒有,因此可以把對患者的傷害降到最小。那麼介入醫生平時都做什麼工作呢?

介入手術治療費用一定比傳統手術費用高嗎?

介入治療可能因為會使用到各種導絲、導管、球囊、支架等不同的手術器材,因此其材料費用可能高於傳統手術。但因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佳,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因此介入手術總的住院費用不會高於傳統手術。

閱讀全文

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簡單的肥羊圈方法 瀏覽:459
治療脫發的方法土方 瀏覽:37
上下肢訓練方法圖解 瀏覽:636
電腦電源啟動線槽查找方法 瀏覽:720
idea快速main方法 瀏覽:348
信息型方程式計算方法 瀏覽:317
怎麼方法讓別人永遠進不了qq空間 瀏覽:633
手機散熱方法圖片 瀏覽:254
華為手機有哪種方法可以喚醒屏幕 瀏覽:272
理解決定訂貨的方法 瀏覽:674
如何做鹽焗雞的方法 瀏覽:604
如何用粘土做草莓的方法 瀏覽:240
骨架穩定鍛煉方法 瀏覽:976
我沒有方法能鑒別羽絨服 瀏覽:289
六字環的安裝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391
怎麼減掉大肚子的方法 瀏覽:196
事假扣薪計算方法 瀏覽:641
塑料蒸箱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344
suv踏板安裝方法 瀏覽:858
電動保溫閥重量計算方法 瀏覽: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