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情志護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言語開導;通過正面的說理疏導,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了解病人 的心理狀態,開導和引導病人自覺地戒除不良心理因素,調和情志
『貳』 10種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1、認知調節:面對同樣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產生不同的態度與想法。
2、理智控制:當我們對於某種現象還來不及思考或想不通時,當我們情緒沖動時,都要理智來控制。
3、合理宣洩:我們心情不好時,可以向同學、朋友、親人和師長、等傾訴自己心中的煩惱。或者寫日記。
4、心理放鬆:可以通過深呼吸放鬆肌肉來調節情緒。
5、行為調節:通過欣賞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等活動轉移注意力來調節情緒。
6、理性升華:升華是改變不為社會所接受的動機和慾望,而使之符合社會規范和時代要求,是對消極情緒的一種高水平的宣洩,是將消極情感引導到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有利的方向去。
如一同學因失戀而痛苦萬分,但他沒有因此而消沉,而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立志做生活的強者,證明自己的能力。
7、交往調節法
某些不良情緒常常是由人際關系矛盾和人際交往障礙引起的。因此,當我們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有了煩惱時,能主動地找親朋好友交往、談心,比一個人獨處胡思亂想、自怨自艾要好得多。
因此,在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找合適的人談一談,具有緩和、撫慰、穩定情緒的作用。另一方面,人際交往還有助於交流思想、溝通情感,增強自己戰勝不良情緒的信心和勇氣,能更理智地去對待不良情緒。
8、自我安慰法
當一個人遇有不幸或挫折時,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或不安,可以找出一種合乎內心需要的理由來說明或辯解。如為失敗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或尋找的理由強調自己所有的東西都是好的,以此沖淡內心的不安與痛苦。
這種方法,對於幫助人們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現實,保護自己,避免精神崩潰是很有益處的。
因此,當人們遇到情緒問題時,經常用「勝敗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變好事」等詞語來進行自我安慰,可以擺脫煩惱,緩解矛盾沖突、消除焦慮、抑鬱和失望,達到自我激勵,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之目的,有助於保持情緒的安寧和穩定。
9、注意力轉移法
注意力轉移法,就是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從事其他活動的自我調節方法。
當出現情緒不佳的情況時,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上去,如:外出散步,看看電影、電視、讀讀書、打打球、下盤棋,找朋友聊天,換換環境等,有助於使情緒平靜下來,在活動中尋找到新的快樂。
這種方法,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緒的泛化、蔓延;另一方面,通過參與新的活動特別是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而達到增進積極的情緒體驗的目的。
10、心理暗示法
積極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覺之中對自己的意志、心理以至生理狀態產生影響,積極的自我暗示令我們保持好的心情、樂觀的情緒、自信心,從而調動人的內在因素,發揮主觀能動性。
『叄』 【調攝情志預防心身疾病】
調攝情志是自古就備受歷代醫家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調攝情志則是一種心理上自我調節的方法,對於心身健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傳統醫學、養生學認為,情志的調攝對於臟腑功能的保持和增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對於身體健康的維護亦有一定幫助,從而可以有效預防心身疾病。
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調攝情志也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自我修養、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方式。
1.調攝情志能夠緩解心理壓力
調攝情志,對於精神的寧靜、心神的安定都是有力的保護,能使人不為外界所擾。我國第一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曾說:「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其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如果慾望太多、好高騖遠,願望不遂,就會擾亂心神,引起不良情緒,導致氣機紊亂而內生疾病。反之,如果能節制慾望,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精神負擔,使人心胸開闊、心情舒暢,能夠促進身心健康。因此,調攝情志對於減少心理壓力有積極的意義。
2.調攝情志有助保護神經系統
雜念過多、慾望過多無疑會給自己平添煩惱,從而擾亂精神和情緒的安寧,進而便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而學會調攝情志,則能使心境不為外界所擾,從而可保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人的生理功能處於穩定狀態,對於情緒的穩定亦很有幫助。
3.調攝情志有助積極心態的保持
調攝情志既能避免好高騖遠、慾望過多,又可以幫助人們樹立遠大、高尚的理想,找到精神的支柱。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石,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可以使人精神飽滿、心胸開闊、情緒穩定,從而有助於積極心態的保持。
4.調攝情志能使人保持樂觀生活態度
通過情志的調攝,能夠使人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用積極地態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從而可以促進情緒的愉快、保持情志穩定。心情好了,氣血也能隨之暢通,使人生機旺盛,對於心身活力的保持都有好處。
5.調攝情志能平衡心理狀態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而殘酷,看似不公平的事會令很多人都出現心理不平衡的現象。對於石化工作者來說也不例外,心態的失衡對於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可導致多種心理及生理疾病的產生。而調養情志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心境平靜、心胸寬廣,讓人樂觀地看待一切,有助於心態的平衡和心理的健康,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能預防心身疾病發生。
『肆』 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因此,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首重養神。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調神攝生,首貴靜養。《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神亡」。因此,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做到摒除雜念,內無所蓄,外無所逐。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有利於抗衰防老,益壽延年。但是,清靜養神的方法,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無理想,無抱負,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閑散空虛,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寡言語以養氣,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慾,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提倡知足常樂。在生活中,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避免無原則的糾紛。要做到心神寧靜,需注意閉目定志,眼為心靈之窗口,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閉目養神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思緒冷靜,精神內守,坦然舒暢。 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三國演義》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證。開導法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內經》就記載了開導法,認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能,雖有無道人,惡有不聽者乎」?節製法古人說:「欲有情,情有節,至人修養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這里講的就是節製法。也就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疏泄法俗話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多多於順境的時間,身處逆境,苦悶、惶恐之時,不能郁悶在心,應一吐為快,「郁而發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聊天,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
『伍』 調攝情緒的方法有哪些
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七情調援。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可分為節製法、疏泄法、轉移法和情志制約法。
一、節製法
所調節製法就是調和、節制情感,防止七情過極,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說:「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重視精神修養,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維護心理的協調平衡。
(一)遇事戒怒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千金要方》指出:「衛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並大醉,三者若還有一焉,須防損失真元氣」。《老老恆言·戒怒》亦說;「人借氣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養。所忌最是怒。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這些論述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氣怒傷身的嚴重的危害性,故戒怒是養生一大課題。
制怒之法,首先是以理制怒。即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極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其次,可用提醒法制怒。在自己的床頭或案頭寫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警言,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信條,隨時提醒自己可收到良好效果。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二)「寵辱不驚」
人世滄桑,諸事紛繁;喜怒哀樂,此起彼伏。老莊提出「寵辱不驚」之處世態度,視榮辱若一,後世遂稱得失不動心為寵辱不驚。對於任何重大變故,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志刺激與免疫功能之間的聯系息息相關。任何過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減弱人體免疫能力,使人體內防禦系統的功能低下而致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處世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二、疏泄法
把積聚、抑鬱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宣達、發泄出會,以盡快恢復心理平衡,稱之為疏泄法。具體做法可採取下面幾種方式。
(一)直接發泄
用直接的方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例如當遇到不幸,悲痛萬分時,不防大哭一場;遭逢挫折,心情壓抑時,可以通過急促、強烈、粗獷、無拘無束的喊叫,將內心的郁積發泄出來,從而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恢復平衡。發泄不良情緒,必須學會正當的途徑和渠道來發泄和排遣之,決不可採用不理智的沖動性的行為方式。否則,非但無益,反而會帶來新的煩惱,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二)疏導宣散
出現不良情緒時,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可以把悶在心裡的郁悶宣散出來。所以,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憂消愁,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縮小「人際關繫心裡距」,是醫治心理不健康的良葯。
三、轉移法
轉移法又可稱移情法。即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思想焦點,或改變其周圍環境,使其與不良刺激因素脫離接觸,從而從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或轉移到另外事物上去。《素問·移情變氣論》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療法,實際上是心理療法。其本質是轉移患者的精神,以達到調整氣機,精神內守的作用。轉移法可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升華超脫
所謂升華,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為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以工作和事業的成績來沖淡感情上的痛苦,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也是排除不良情緒,保持穩定心理狀態的一條重要保健方法。
超脫,即超然,思想上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驅除煩惱,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作短期旅遊,把自己置身於綺麗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可使精神愉快,氣機舒暢,忘卻憂煩,寄託情懷,美化心靈。
(二)移情易性
移情,即排遣情思,改變內心情緒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進過排除內心雜念和抑鬱,改變其不良情緒和習慣。《臨證指南醫案》華蛐雲說:「情志之郁,由於隱情曲意不伸,……鬱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移情易性」是中醫心理保健法的重在內容之一。「移情易性」的具體方法很多,可根據不同人的心理、環境和條件等,採取不同措施,進行靈活運用。《北史·崔光傳》說:「取樂琴書,頤養神性」,《理瀹駢文》說:「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矣」。《千金要方》亦說:「彈琴瑟,調心神,和性情,節嗜欲」。古人早就認識到琴棋書畫具有影響人的情感,轉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實踐證明,情緒不佳時,聽聽適宜的音樂,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喜劇,苦悶頓消,精神振奮。可見,移情易性並不是壓抑情感。如對憤怒者,要疏散其怒氣;對悲痛者,要使其脫離產生悲痛的環境與氣氛;對屈辱者,要增強其自尊心;對痴情思者,要沖淡其思念的纏綿;對有迷信觀念者,要用科學知識消除其愚昧的偏見等等。
(三)運動移情
運動不僅可以增強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因為運動可以有效地把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散出去,調整機體平衡。當自己的情緒苦悶、煩惱,或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去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爬山等活動,也可採用傳統的運動健身法和太極拳、太極劍、導引保健功等,傳統的體育運動鍛煉主張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因而能使形神舒暢,松靜自然,心神安合,達到陰陽協調平衡。且有—種浩然之氣充滿天地之間之感,一切不良情緒隨之而消。此外,還可以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在勞動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促進血液循環,活躍了生命功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飽滿。
四、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又稱以情勝情法。它是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一)五臟情志制約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這是認識了精神因素與形體內臟、情志之間,及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根據「以偏救偏」的原理,創立的「以情勝情」的獨特方法。正如吳**《醫方考》所言:「情志過極,非葯可愈,順以情勝,《內經》一言,百代宗之,是無形之葯也」。朱丹溪宗《內經》之旨指出:「怒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以喜勝之,以怒解之;恐傷,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傷,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賢者能之」。同期醫家張子和更加具體地指出:「以悲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以善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以恐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以思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後世不少醫家對情志的調攝有時比葯石祛疾還加重視,而且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情志療法。例如,或逗之以笑,或激之以怒,或惹之以哭,或引之以恐等,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暢遂情志。總之,情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的理論,在心理保健上是有特殊意義的。
在運用「以情勝情」方法時,要注意情志刺激的總強度,超過或壓倒致病的情志因素,或是採用突然地強大刺激,或是採用持續不斷的強化刺激,總之後者要適當超過前者,否則就難以達到目的。
(二)陰陽情志制約法
運用情志之間陰陽屬性的對立制約關系,調節情志,協調陰陽,是為陰陽情志制約法。人類的情志活動是相當復雜的,往往多種情感互相交錯,很難明確區分其五臟所主及五行屬性,然而情志活動可用陰陽屬性來分,此亦即現代心理學所稱的「情感的兩極性」。《素問·舉通論》指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七情引出的氣機異常,具有兩極傾向的特點。根據陰陽分類,人的多種多樣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對,例如,喜與悲、喜與怒、怒與恐、驚與思、怒與思、喜樂與憂愁、喜與惡、愛與恨等等,性質彼此相反的情志,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間,可以互相調節控制,使陰陽平衡。喜可勝悲,悲也可勝喜;喜可勝恐,恐也可勝喜;怒可勝恐,恐也可勝怒等。總之,應採用使之產生有針對性的情志變化的刺激方法,通過相反的情志變動,以調整整體氣機,從而起到協調情志的作用。
以情勝情實際上是一種整體氣調整方法,人們只要掌握情志對於氣機運行影響的特點,採用相應方法即可,切不可簡單機械、千篇一律的按圖照搬。倘若單純拘泥於五行相生相剋而濫用情志制約法,有可能增加新的不良刺激。因此,只有掌握其精神實質,方法運用得當,才能真正起到心理保健作用。
『陸』 職工的健康情志如何調理
對於七情的刺激,要採取調攝的方法,以免造成人體氣機紊亂,進而導致人體臟腑功能失調而孳生百病。而疾病又可反饋人的情志,造成惡性循環。
疏泄法。疏,疏發;泄,發泄。所謂疏泄法,是指當人處於逆境,心情不佳時,千萬不要自尋苦惱,把痛苦憂傷悶在心裡,一定要使之發泄出來。事實證明,疏泄法可使人從苦惱、郁結的消極心理中得以解脫。當人們在遇到負性生活事件並引起不良情緒時,千萬不要強硬壓制自己的感情,應學會適當地發泄。不論是痛痛快快不失體面地哭一場,還是在知心朋友面前傾訴衷腸,以及到空曠野地引吭高歌或惡語重拳自我發泄,只要無礙於他人,又有助於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都不失為聰明的舉動。
節製法。節製法即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事實上只有善於避免憂郁、悲傷等不愉快的消極情緒,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的樂觀狀態,才會對人體的生理起著良好的作用。
移情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志,以解脫不良情緒的苦痛,又稱轉移法。
暗示法。暗示法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此法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來進行。暗示法與說服不同,因為它是通過語言使病者不經邏輯的思維和判斷就自覺地接受醫生灌輸給自己的觀念,其作用在於情緒方面。而說服的作用則在於理智方面。
升華超脫法。所謂升華法,就是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用理智和情感將其化為行動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超脫法,即超然。思想上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行動上應脫離導致不良情緒的環境。如老年人在喪失老伴後,最好的方法是換一下居住地。在與子女和鄰居發生矛盾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這樣可驅除煩惱。
說理開導法。此法是正確運用「語言」這一工具對患者啟發誘導,宣傳防病知識,分析疾病的原因與機制,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動地配合治療,從而促進健康的恢復。
『柒』 五音療法的五音調情志
音樂能養生、治病,已被中外許多學者公認,尤其是中國古典音樂,曲調溫柔,音色平和,旋律優美動聽,能使人忘卻煩惱,從而開闊胸襟,促進身心健康。
在兩千年前,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觀點。中醫認為,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並與人的五臟和五種情志相連。如宮調式樂曲,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式樂曲,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調式樂曲,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調式音樂,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中醫的「五音療疾」就是根據5種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以調和情志,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保持機體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依據上述原理,可採用以下方法調暢情志:
浮躁在五行中屬「火」,這類人做事爽快,愛誇誇其談,爭強好勝。平時未發作時,應引導其積極的一面,聽些徵調音樂,如《步步高》、《狂歡》、《解放軍進行曲》、《卡門序曲》等,這類樂曲激昂歡快,符合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奮進向上。在情緒浮躁時,則應用水來克制,聽些羽調式音樂,如《梁祝》、《二泉映月》、《漢宮秋月》等,緩和、制約、剋制浮躁情緒。
壓抑在五行中屬「土」,這些人多思多慮,多愁善感。平時應多聽宮調式樂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兒高》、《月光奏鳴曲》等。這些曲目悠揚沉靜,能抒發情感。當遇到挫折,極度痛苦壓抑時,應聽角調式音樂,如《春之聲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江南絲竹樂》,此類樂麴生機蓬勃,能以肝木的蓬勃朝氣制約脾土的極度壓抑,使其從痛苦抑鬱中解脫出來。
悲哀在五行中屬「金」,悲痛時,應聽商調式樂曲,如《第三交響曲》、《嘎達梅林》、《悲愴》等,能發泄心頭郁悶,擺脫悲痛,振奮精神。對於久哭不止,極度悲傷的患者,應聽徵調式音樂,如《春節序曲》、《溜冰圓舞曲》、《閑聊波爾卡》等。其旋律輕松愉快、活潑,能補心平肺,擺脫悲傷與痛苦。
憤怒在五行中屬「木」,憤怒生氣時,應多聽角調式樂曲,舒肝理氣,如《春風得意》、《江南好》等。在憤怒至極,大動肝火時,應聽商調式樂曲,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艾爾加的《威風堂堂》等,以佐金平木,用肺金的肅降制約肝火的上亢。
絕望在五行中屬「水」,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創傷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絕望,故必須以歡快、明朗的徵調式樂曲,如《輕騎兵進行曲》、《喜洋洋》,中國的吹打樂等,補火制水,重新喚起對美好未來的希望。
音樂治療每日2~3次,每次以30分鍾左右為宜。最好戴耳機,免受外界干擾。治療中不能總重復一首樂曲,以免久聽生厭。治療的音量應掌握適度,一般以70分貝以下療效最佳。
『捌』 怎麼在情志方面調理該體質
精神情志是在臟腑氣血的基礎上產生的為人體生理活動的表現之一。《內經》就非常重視「神」在人體中的作用,認為養生當以養神為主,並指出:「一曰知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者葯為真,四曰知磁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即把「治神」放在首位。《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行不欲離於世,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的論述,說明了精神調攝養生是傳統養生術中的重要措施。歷代養生家在長期的養生實踐中認識到,人的精神心態保持清靜、樂觀、堅強、開朗,才能有益於健康與長壽。
1、思想清靜
思想清靜,是指思想安靜而無雜念的狀態。思想清靜能夠調暢氣血,促進人體精氣、神的充盛內守。古人在保持思想清靜上,有下面兩方面的措施:第一,排除私心雜念,正確對待個人的嗜欲得失。如老子在《道德經》中就主張少私寡慾,因為減少私心,降低嗜欲,則減輕了思想上不必要的負擔,有利於思想清靜。《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指出:要「除六害」,曰:「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忌」。概括了排除私心雜念的內容和方法。第二,及時果斷地處理日常事務,曹庭棟《老老恆言燕居》說:「有必親辦者,是毅然辦之,亦有要姑置者,則決然置之,辦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辦又不量,終日往來縈懷,其勞彌甚」。說明決事果斷,不以事累心是有助減輕思想壓力,保持思想清靜的好方法。但是,必須指出,前人所提出的思想清靜並不是將腦閑置不用,曹庭棟還指出:「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用時戒雜,雜則分,分則勞。唯專則雖用不勞,志定神凝故也」。這在現在看來仍是一個很有科學道理的見解。養生先養性,養性先習靜,習靜才能清心寡慾,精神充沛,動作不衰,這才是科學的養生方法。
2、精神樂觀
精神樂觀是人體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樂觀對於人體生理促進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調濟精神,摒除不利於人體的精神情志因素:二是流通營衛、和暢血氣,精神調達,氣血和暢,則生肌旺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如何保持精神樂觀,總結前人的經驗,主要有下面幾方面:第一,陶冶性情,古人認為,吟詩作賦、交遊覽勝等活動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培養樂觀的性格。龔廷賢《壽世保元》則說:「詩書悅心,山村逸興,可以延年」。第二,善於能解脫,即遇違樂之事,要善於自我解脫。《中國養生說輯覽》中指出:「凡遇不如意事,試取其更甚者譬之,心地自然清涼,此降火最速之劑」。第三,近喜遠惡,即近所喜之物,遠所惡之事。以上幾點,盡管簡單,但要真正做到,並非易事。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的科學研究,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對人體是十分有益的。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跳動,對於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易於感受,無論是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強健」。
3、意志堅強
意志,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決斷能力和一種心理狀態,包括人的自控力、毅力等內容。《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說明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
現代生理學及心理的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容易受環境因素及個體差異的影響,堅強的意志和信念,能夠影響內分泌的變化,改善生理功能,增強抵抗力。
4、性格開朗
性格開朗,即胸懷寬廣,氣量豁達,保持心理平和,情緒穩定,這是精神心理活動所反映出來的一種良好狀態,開朗的性格對人體的健康是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老老恆言燕居》說:「諺曰:求人如求己。呼牛鳴馬,亦可由人,毋少介意。少介意便生忿,忿便傷肝,於人何損,徒損乎己耳」。這便是教育人們養成開朗的性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5、調和情志
情志,泛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變化,簡稱「七情」或「五志」。它是人們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祖國醫學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內容詳盡豐富。
(1)和喜怒喜:是樂觀的外在表現,但喜也要適中。《素問調經論》說:「喜則氣下」。《誰南子,原道訓》亦說:「大喜墜陽」。這都說明了喜不可太過。
怒:是歷代養生家最忌的一種情緒,它是情志致病魁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較大。《靈樞本科篇》說:「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大怒使人失去理智,甚至昏厥,不省人事,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事實。大怒還能傷肝動血,影響人體健康,古人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饗泄」。
如何制「怒」呢?古人提出了兩條基本原則:一是以「理」制情,即遇有可怒之事,首先當從養生的大道理上考慮,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沖動,使七情不致過激。二是以「耐」養生,即要有豁達的胸懷,高尚的涵養,遇事要能忍耐而不使傷身。除遵循以上的原則外,還可用下列方法以控制易激動易怒的情緒。①轉移目標、②忘卻自我、③讓步、④吐露委屈、⑤想像未來、⑥避免糾紛。
(2)去憂悲憂、悲是對人體有害的一種情志,憂、悲既損神又傷氣。古人雲:「積憂不己,則魂神傷矣」。「愁憂者,氣閉寒而不行」。可見憂、悲能加速人的衰老,所以應特別注意怡情悅志,杜絕憂悲。
(3)節思慮思慮是心神的功能之一。人不可無思,唯過則在害。《素問》說:「思則氣結」。思慮發於心,主於脾,過度思慮,則心神過耗而不復。脾氣留中而不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思考問題方面應注意適度有節,做到」少思慮,以養其神「的目的。
(4)防驚恐遇事易驚善恐亦是對人體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素問》說:「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大驚卒恐對人體的危害更大,《靈樞》說:「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脈空虛,血氣不次,乃失其常」。避免驚恐的方法有二,一是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以培養一種堅強的意志,勇敢的性格,二是防止接觸易導致驚恐的因素和環境。
6、調節生活
(1)言語談笑古人認為,適當言語談笑,以活躍生活氣分、調暢精神,這對增進健康,延長壽命是有益的,但古人也提出了言談的禁忌:《論語》中說:「食不語,寢不言」。《千金要方》又說:「不用寢卧多言笑,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聲,不懸則不可發聲。行不得語,若欲語須住乃語,行語則令人失氣,勿觸冷開口大語為佳」。可見,前人特別強調寢卧、飲食、行走和觸冷之時,不得言談和大聲言笑。從現代養生學來說也是合理的,因吃飯談笑,會分散精力,或減少消化液的分泌,削弱消化的功能,使人食慾減退,時間長便會引起消化系統疾病;睡覺時談笑,會使中樞神經興奮,影響入睡甚至失眠;行走時談笑,會多耗散精力;觸冷時大語,會損傷肺氣。
(2)興趣愛好無論古代或現代的養生學的研究,正當的興趣愛好有益於身心健康,能夠卻病延年。生活中有益的愛好有許多,下列略舉一二。
①詩詞歌賦:讀書、吟詩、歌詠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適當的讀、吟、唱,讀一些積極、健康、有趣的書、詩、歌,有悅心怡情的作用。
②琴棋書畫:琴棋書畫是古人的頗為稱許的興趣愛好之一。古人認為:「棋可遣閑」,「琴可養生」,「幽窗邃室,觀奕聽琴,亦足以消晝」。現代研究證明,下棋、寫字能使人延年益壽。有人在研究下棋對老人有四方面的益處,即精神寄託、養身怡性、鍛煉思維、身心舒暢。但老人下棋也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不要計較輸贏;二是切忌耗神過度,要適可而止;三是棋應與適當的體育運動相結合。寫字也是一種怡情悅性,有助於延年益壽的活動。
③花木鳥魚:花木鳥魚是供人們觀賞的動植物。在養育魚鳥、種植花木,以及游覽觀賞之中,即可以運動筋骨氣血,又能夠調濟精神、賞心悅目。
④郊外漫遊;人們在緊張的學習、生活、工作中,時常抽空效外漫遊,既能運動肢體,又可欣賞自然美景。在漫遊中,呼吸新鮮空氣、清醒頭腦,沐浴日光,流通氣血,增進健康,年輕人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老年人能延年益壽。
『玖』 處暑如何調神,處暑怎麼調神,處暑調神常識
處暑還可以通過陶冶法和情志制約法來進行精神調節:
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在業余時間,通過參加動靜相參、情趣高雅的活動,來怡心養志,忘卻不良情緒。如進行歌舞表演、下棋釣魚、種植花草,旅遊行走、賞樂聽取,書法寫生等,其中以音樂和書法繪畫最為怡情。
陶冶法
情志制約法
情志制約法是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措施,干擾和消除不良情緒對人的傷害,達到平衡情志的目的。主要包括抑情順理、情志引導和情志相剋三種方式。抑情順理主要是指通過他人的語言開導和引導或者自己的理性思考達到理順情理,用理智駕馭情感的效果;情志引導是指通過自身的修煉,如修身養性、靜神冥想法來給自己創造良好的心情;情志相剋指的是用一種情緒來克制另外一種情緒,以情勝情。例如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
情志制約法
盡管自古以來多悲秋,但對個體而言,保持通過有意識的自我調節也可讓悲秋不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