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臉神經炎怎麼治
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包括:
1、保守治療:如急性期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可小劑量激素治療,主要減輕面神經管水腫;神經營養葯包括維生素B族等;理療可減輕面神經管內神經水腫,促進神經康復;
2、手術治療:面神經管減壓術可減少神經腫脹自相壓迫引起的損害,隔半月後可針灸治療。如在寒冷季節需進行面神經保暖,因眼瞼閉合不嚴,需戴眼罩,防止泥沙進入,導致感染。
⑵ 怎樣治療面神經麻痹
西醫葯治療
急性期短程應用潑尼松,每日30~60mg,可有一定效果。維生素B1、維生素B12、地巴唑等可常規應用。由於麻痹一側的眼睛不能閉合而成半張開狀態,所以治療時可用甲基纖維素滴眼劑或暫時性眼罩保護暴露的眼睛。
中醫葯治療
〈1〉風邪襲絡: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覺異常,或有蟲蟻行走感,或面肌鬆弛麻木,兼有頭痛、鼻塞,頸項發緊不適,或耳周脹痛,面部烘熱,脈浮,苔薄白或兼黃。
應服用有關治療疏風散邪,解表通絡的葯物。
〈2〉肝風內動:口眼歪斜發作突然,面部潮紅,耳根脹痛,肢體發麻,頭重腳輕,眩暈,舌淡紅苔黃或苔少而干,脈弦數有力。
應服用有關治療平肝熄風解痙的葯物。
〈3〉氣血兩虧:口眼歪斜,面肌鬆弛,眼瞼乏力,少氣懶言,舌質淡嫩苔薄白,脈細無力。
應服用有關治療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的葯物。
〈4〉風痰阻絡: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語言不利,喉中痰鳴,舌體僵硬感,時有流涎,舌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緩。
應服用有關治療化痰祛風通絡的葯物。
眉毛外側脫落
甲狀腺機能減退
眉毛往往容易脫落,並以眉毛外側最為顯著。若出現此症狀應警惕是否患有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此病主要是由甲狀腺素不足所引起的,如果不正確對待,身心的發育就停滯而成為呆小症。
中西醫預防
西醫葯治療
在青春期以後發病,只要診斷正確,通過激素療法就可以完全得到恢復。
中醫葯治療
〈1〉氣血兩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反應遲鈍,面色萎黃,納呆便溏,手足不溫,月經量少或閉經,舌淡苔薄,脈細弱。
應服用有關治療益氣養血的葯物。
〈2〉脾腎陽虛:精神淡漠,神疲嗜睡,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皮膚粗糙,腫脹,腹脹,納呆,腰脊酸痛,面部臃腫,舌淡胖苔白膩,脈沉細而緩。
應服用有關治療溫腎助陽,益氣健脾的葯物。
〈3〉肝腎陰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怕熱,視物不清,口乾舌燥,月經量少,舌偏紅少津液、苔薄黃,脈細數。
應服用有關治療滋腎益肝的葯物。
⑶ 面部神經怎樣治療
面癱需要及時就診規范治療,以中醫、面部肌肉康復、功能訓練綜合治療,促進損傷的面神經修復、再生,全面激活神經細胞,使面神經支配肌肉功能得以恢復。面癱早期適當應用抗病毒、營養神經、糖皮質激素、改善血循環的葯物,不宜針灸。治療面癱的方法有多種,目前療效顯著的是採取面神經三聯康復治療,在發病初期治療效果最佳,一般一個月左右就能痊癒。建議您及時到醫院就診。
⑷ 面神經治療
面神經的治療主要促進面部局部的炎症以及水腫的消退,並且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通常可以採取以下的治療措施:
第一、面神經損傷早期可以使用激素進行治療,比如強地松片或者地塞米松。
第二、可以使用神經營養的葯物,比如谷維素以及B族維生素;
第三、可以使用針灸以及理療的方法,另外,針灸一般是在發病後一周以後進行的;
第四、自我調節,可以自己對著鏡子進行手部的按摩,每天可以數次,每次十分鍾左右;
第五、如果出現了角膜暴露,可以使用眼罩滴眼葯水以及塗眼膏的方法;
第六,部分嚴重的患者可以使用手術治療。
⑸ 面部神經炎,怎樣治療最好
你好:對於你這種情況,最好的治療方案是口服中葯湯劑治療,同時結合針灸治療,效果會更好的。
熱敷祛風:以生薑末局部敷於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並於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於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⑹ 面神經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1.治療目的
預防和治療面肌萎縮和無力,促進面部功能的恢復
2.治療方法
Beals認為:面部的肌肉組織是受雙側皮層和皮層下中樞控制的,面部表情反映了一個高度復雜的反射活動治療計劃應該首先強調,皮層下面部的自發反應或自然反射可通過高強度刺激來誘發肌肉活動,促進粗大表達模式例如,用一小片檸檬刺激頰部這種刺激通過三叉神經上頜支,傳導到腦干,通過突觸連結刺激面神經運動神經元
另外,強烈的氣味,如氨,引起三叉神經的感覺末梢放電,進入反射弧刺激鼻部和鼻降肌活動,通過間接突觸連結經過三叉神經和嗅神經反射性地刺激面部肌肉或通過朗讀字母,閱讀散文,或做各種形狀的分級活動,來激活有意識的面部表情
患者可還坐在鏡前進行患側表情肌訓練肌力達0~1級時,可用手指被動活動面部,肌力2~3級時,可做輔助主動活動或主動活動,肌力4級時,可用手指施加輕微阻力
視覺應被強調以代償視覺和感覺的暫時喪失在進行正常的個人衛生時,如修面時,由於患者一側面部感覺的缺乏,將要求患者修面時仔細地用視覺注意,必要時治療師可給予幫助因食物殘渣聚集在患側,故刷牙時要求用仔細視覺注意
另外,若眼睛不能閉合,在睡眠紅外線治療時或遇強風時應戴眼罩
作業治療師還可與矯形師一起製作一個臨時的面部夾板,以防止病弱的肌肉組織被牽伸患側面肌也能從輕柔的向上的按摩中獲益,每天2~3次,每次5~10分鍾,以增加循環和維持肌張力
⑺ 面部神經炎的治療方法
中醫針灸·再加上自己在家裡鍛煉臉部·如何鍛煉·口吹氣在嘴巴裡面左右運動·或者用手適中力度從下向上搓·反復20次每天做早晚共三次·絕對一點風都不可以吹·配合的好半個月就痊癒··
⑻ 面神經麻痹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炎炎暑期剛過,我在門診就接診了7、8個面神經麻痹的或者,表現為口眼歪斜、單側眼睛不能閉住,口角流涎等。來都異口同聲說是」空調吹出來「或者說是「電扇扇出來」病。其實空調和電扇只是個誘因,注意病因有二:1
風濕。2 病毒。下面與大家一起談談面神經麻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葯物和方法。
一、面神經麻痹急性期的治療
急性期的治療對面神經麻痹的恢復至關重要,直接關乎後遺症遺留的多少和輕重。
1、急性期的診斷
有面神經炎的耳或面部疼痛史,有開窗睡覺或空調、電扇應用史;有口眼歪斜的表現症狀;肢體無活動或者感覺障礙;經頭顱CT檢查除外腦血管疾病。
2、急性期的西醫治療
(1)保護面神經
急性期盡快的保護面神經減輕水腫和脫髓鞘,除大量應用神經營養葯物維生素B1、B2、B6、B12外,早期在清晨靜脈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地塞米松10毫克,加生理鹽水或者5%的葡萄糖中靜滴。至少應用一周減量或者改為口服。
(2)抗感染抗風濕治療
結合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分析以哪個病因為主,採取相應的治療。如血液中白細胞分類中性白細胞和C反應單白明顯增高,給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療;如果中性白細胞不高,且有病毒感染的表現,給予抗病毒葯物阿昔洛韋等治療。抗風濕可以口服布洛芬緩釋片等治療。
(3)急性期中葯的治療
中醫把面神經麻痹歸列「中風」范疇,即「小中風」「中經絡」,與腦血管病的「中臟腑」相區別。辯證為外感風寒或者風濕。
治療給予方劑五虎追風散,荊防敗毒散等。
特別提醒注意:急性期不提倡針灸治療,會加重面神經水腫和脫髓鞘改變。
(4)急性期的防護措施
保暖,帶大口罩,患側的眼睛保護帶眼罩或者蒙住患側眼睛等,注意休息,加強營養。
二、面神經麻痹恢復期的治療
1、西醫治療
大量B族維生素,C等。相應的對症治療。
2、中醫中葯治療
中葯方劑,牽正散,五虎追風散,人參敗毒散等
理療:針灸,按摩,推拿等,可最早在發病的一周後進行。進行語言、眨眼、呲牙等功能訓練。
⑼ 面部神經炎怎麼治療好得快
面神經炎治療應設法促使面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面神經功能的恢復。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1、皮質激素治療:可用地塞米松5-10mg/天靜脈注射,或潑尼松20-30mg/天,晨起依次頓服,1周後漸停用。由帶狀皰疹引起者,應使用皮質激素聯合阿昔洛韋0.2g,每日5次,連服7-10天; 2、B族維生素治療:可用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12 500μg,給予肌肉注射,每天1次; 3、理療及針灸治療:頸乳突附近給予熱敷、紅外線照射、超短波透熱療法。針灸宜在發病1周後進行; 4、物理治療:患者自己對鏡子用手按摩癱瘓面肌,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鍾,當神經功能開始恢復後,患者可對鏡練習癱瘓單個面肌的隨意運動; 5、保護暴露的角膜及預防結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葯水、塗眼葯膏等方法; 6、手術治療:面神經減壓手術對部分患者有效,對長期不愈者可考慮面-舌下神經、面-副神經吻合術,但療效不肯定。
⑽ 面部神經痙攣怎麼治
面部神經痙攣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療?
面神經痙攣又稱面肌痙攣主要是一側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動,通常抽動從眼輪匝肌開始出現不自覺的閉眼眨眼現象,漸漸地可蔓延到整側面部包括頸部神經肌肉抽搐可出現嘴角歪的現象。
面部神經抽搐的治療
1、葯物治療。葯物治療一般採取西葯口服的方法對病情進行控制,主要使用抗癲癇葯物來抑制神經的間歇性抽搐,患者在短時間內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但葯物治療也存在諸多隱患,有些患者時常出現葯疹、低熱、淋巴結腫大等不良反應,這種葯物治療的方法主要用於輕度症狀和保守治療的患者。
2、針灸療法。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和穴位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面癱症狀。但此種治療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在緊張、恐懼、飢餓、疲勞或針灸不耐受等均不能接受治療。所以,此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心理素質高、病情輕、發病時間不到一周的患者。
3、外科治療。外科手術經治療後,大部分能逐漸恢復面部神經不同程度的功能,患者的症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但此種方法風險較高,手術過程容易造成聽覺神經損傷,造成過度或永久性聽力喪失、耳聾、耳鳴,以及術中出血、術後眩暈或顱內感染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