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散文的寫法有哪些(方法)
記寫人物的方法種種,而常用的不過如下五種:引聯式、轉情式、議證式、尋訪式、紀傳式。 1.引聯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聯想回憶→睹物議人,總結全篇。如《一件珍貴的襯衫》就是這一式的典範篇目。使用這一套路的關鍵是聯想回憶的觸發物應找好,如:一張照片、一本日記、一封書信等,凡是一件記錄著被回憶者品格與某些特殊經歷的物品,均可作為引起聯想的觸發物。 其次是所回憶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某些品質,並且要與引起你產生聯想的觸發物相照應。切莫寫成觸發物是觸發物,主體部分人物的行為與觸發物無干。 第三是結尾「睹物議人」,它的作用之一是總結全篇點出文旨;作用之二是與開頭照應。因此,從什麼地方聯想開去還應再回到什麼地方去。其思路圖實質上是一種倒敘的形式。只不過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轉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恨的產生→恨的淡化→愛的萌生→愛的發展→愛的深化。或者反過來:愛的產生→愛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發展→恨的深化。 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為用這一式寫出的文章就是復雜的記敘。用這一式去落實大綱中有關復雜記敘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這一式又是記事、抒情、記人三種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寫「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師」,「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應手的。可以說,這一式不僅在記人套路中,甚至在整個記敘、抒情套路中都屬於當家套路。 運用這一式應注意四點:①開始的貶抑應適度,為下文由恨轉愛留餘地,埋伏筆,不然下文就無法轉了。因此開始的恨一定是誤解,是偏見一類的東西。②要注意以後的每次感情變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結尾的褒揚升華要有方,楊朔是做了個夢,當別人都在做夢時,你就可以清醒地寫篇日記,沉思著凝望遠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題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個階段構成,初學習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補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據已佔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適當用虛構來補充。這一式,初、高中學生經過兩三次訓練就可以熟練掌握。掌握了這一式,學生作文的思路會有一個飛躍性的進步。 3.議證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闡明中心→敘寫事實→總結照應。 運用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筆調,表露你對所寫人物的總評價,點明文旨。第二步是從三個不同方面具體敘寫人物事跡,落實文旨。第三部是總結全文的記敘,照應文章開頭,再一次抒情議論、升華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式的設計,意在落實大綱中關於學會夾敘夾議的寫法的要求。 4.尋訪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尋訪緣由→尋訪經過→尋訪結果→尋訪感想。 本式是以尋訪為由頭,用尋訪經過去歌頌主人翁。這一式又可細分為定點尋訪和移步尋訪。如《驛路梨花》就是定點尋訪,尋訪的揚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尋訪的典型篇目是《獵戶》,本來要尋訪A——董昆,由此回憶起B——幼年記憶中的尚二叔,順路先訪百中老人,最後才去見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發出保衛家鄉、保衛豐收果實的感想。 這一式的特點是多線索,在一主線之上,支線橫生。以此落實大綱中關於多線索記敘的要求。 5.紀傳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簡介概況→重點記敘→今日概況或卒年,卒後有關情況→簡要評價。 簡介的概況包括:姓名、生平、籍貫、家境、學業建樹等。重點的記敘是介紹其主要成就,一個成就一段。如果所記之人尚存,就寫其今日概況,如果所寫之人已故,就寫卒年情況與逝後有關情況,如影響等。最後是對其一生做簡要評價。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很多,如《柔石小傳》、《陳涉世家》、《張衡傳》等等。 設計這一式,主要是為了實用,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記寫人物生平的情況,學會了這一式,對將來的實際工作很有意義。 總之,記人的文章是常用體裁,要想打好基礎,必須明確地學會幾樣,然後才能談得上靈活運用。只要學會了這四樣,一般情況下,寫人的題目是不會難住你的。 網址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JXCKS/TS009078/0381_ts009078.htm 常用敘事散文寫作格式 1.倒敘式。 本式的特定含義不同於平常所說的倒敘,是專指以事開頭的倒敘,如《火刑》、《為了六十一個階段弟兄》都是以事開頭的,而《一件珍貴的襯衫》平常人們也稱倒敘,但它是以物開頭的。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強調兩點,一是從什麼地方開篇的,結尾仍要回到什麼地方;二是開篇之事要能帶動全篇。 2.領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親歷一事→悟出哲理。 劉白羽親歷長江三峽的航行之後,悟出了「人們只要從洶涌的浪濤中掌握了一條前進的途徑,也就戰勝大自然了」的道理。 這一式應用率很高,凡生活學習中的事,動動腦筋,都很有悟頭。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為甲而去→因乙失甲→悵然若失→轉念領悟,所獲甚大。如寫買書,由於遇一兒童迷路而哭,同學硬拉他幫助兒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書卻沒買上,悵然而歸的途中,細細想來,今天確實有所得,從同學的行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難的道理,這是買不到的生活教科書啊!這一式往往可以別開生面的立出新意,開人眼界。 使用這一式要注意兩點: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決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棄本來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辦完再回到去辦甲事上,從甲事未辦成的失中尋得,應感情細膩而真實,自然合理。 4.懸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設置懸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試》。陳伊玲初試成績優異,才氣過人,而復試為什麼落差極大,前後判若兩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是設置懸念,造成疑問。於是蘇林教授決定去探個究竟。一路所見,都是為突出陳伊玲的精神。這是探因的過程。原因找到了,原來她為救災,不顧自己明天就將考試的處境,寧肯失去個人的機遇,也不願置人民生死於不顧。疑問排除了,陳伊玲的品質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問題是開篇的懸念,一是懸念設置要自然,結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懸念要能帶動全篇。 5.集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點是開頭有個引子,引出話頭,然後從幾個不同角度記寫幾件事,這幾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質,或反映開頭點明的文旨。 這一式無論記事、記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記人可用來寫《我的×××》一類文章,記事可寫《×××市場行》一類文章,抒情可寫景物,如《××景物記》。 6.對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個人行為幾個階段的對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變色龍》。 總的說來,記事套路多半也可用來記人,有的還可用來寫抒情散文。設計這些套路,意在指導學生入敘事之門,克服敘事的簡單化和單一化。既有利於參加各種考試,又有利於將來工作中的應用。 網址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JXCKS/TS009078/0382_ts009078.htm 常用抒情散文寫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類。以事抒情課本中多劃為記敘文范疇,因而只設計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兩式。 1.參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參游起因→參游見聞 本式的特點,作者是文中的穿線人,由作者的目擊聯想來描寫景物、抒發感情。典型篇目:《難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兩式特點)等等。 使用本式,題旨有的在行文中顯出,如《難老泉》,有的在文末點明,如《雨中登泰山》。選用哪種形式,主要據個人行文的習慣而定了。 使用本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眾多的景物應以作者行蹤為線串聯起來,移走換景,景不離步;二要注意每進一步,地點要交代明確,描寫要虛實相間,這樣才能清晰而深廣;三要注意描寫手法的使用,眾多的景物要詳略得當,詳處著力描寫,略處簡要概述。 2.靜賞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進入景點→依次靜賞→賞景聯想→離開景點。 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於心裡不寧靜而想起荷塘,經過小煤屑路進入荷塘,這是進入靜景的欣賞地點。接下來依次先賞月下荷塘,次觀塘上月色,再覽塘周樹影。這是從下到上,從中間到四周地賞景。賞景之後觸發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又由江南水鄉的采蓮,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卻沒有當年采蓮的生氣。這是賞景的聯想,以加深寫景的含義。 用這一式應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進入景點的緣由要自然,最好能點到主題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寫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個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聯想,旨在與開頭所交代的緣由相照應,用抒發情感的方式來深化主題。忽視了這三點,這篇文章就成為一張簡單的多鏡頭照片了。 本式多用於寫靜景,故稱靜賞式。可用來寫山寫水,畫雨繪雲,草原樹林都可如法去寫。 3.象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楊禮贊》、《茶花賦》等。其主要特徵是用物來象徵人,形在寫物,旨左象徵之人;二是卒章顯志,篇末點旨。用白楊象徵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徵祖國新貌。 4.情索式。 所謂情索,就是以情為線索,來連綴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情的緣起→情的積蓄→由情至人→情的歸結。 如朱自清的《春》,這一式看似處處寫景物,實是處處借景抒情,只是為情感找一個假託物而已。運用這一式的關鍵是要善於將景物特徵分解成若干個方面,從若干個點上來抒情。 這一式還可稱並列式,因為幾幅畫或幾個方面是平列關系。如《井岡翠竹》。 5.懷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睹眼前景→思從前景→抒懷念情。 這一式實質上是借聯想來寫懷念中的景物,表達寄寓在這一景物上的情思。鄭振鐸的《海燕》應用這一式時應抓住它的主要特點,即從一景聯想到相關、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著作者的主要情感。這樣,就使文章內容的含量增大,不至於無話可說,寥寥幾語就把話說完。 運用這一式抒寫懷念家鄉、母校、親友之情均可。 6.敘史式。 這一式難度較大,只作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為:一語統篇→分敘史實→撫今抒情。 《土地》和《內蒙訪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總的說來,抒情套路旨在教給學生在行文思路和結構櫃架上扎實的學會怎樣將感情寄託於景物中。 網路參考
Ⅱ 散文有哪些寫作技巧
散文的技巧,我認為有這樣幾點:
第一,散文語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條是以口語為基礎,而文語(包括古語和歐化語)為點綴。其次是要清新自然,優美洗練。此外,還可以講究一些語言技法,如句式長短相間,隨物賦形,如多用修辭特別是比喻,如講音調、節奏、旋律的音樂美等。還有,可以運用排比、誇張、對比等手法。但是,不要過於注重辭藻華麗,過於言過於實。
第二,散文需要形散神不散,那麼就要求我們寫作時要有線索,有主線,圍繞主線展開聯想,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來。
第三,構思精巧。好的構思才能使文章吸引人,才可以以質取勝。
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朴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編輯本段]鑒賞技法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一大特色是語言美。好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朴,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了解情技
6.了解情技
了解情技即弄清抒情散文的寫作技巧,也就是高考考點要求的「能鑒賞作品的表達技巧」。因此掌握諸如渲染、鋪墊、象徵、伏筆、照應、懸念、襯托、過渡等技巧有利於鑒賞散文,把握美文實質。
上面那些是在網路復制的,
其實高考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寫散文,風險很大。運氣好的話,遇到好的老師就給高分,運氣不好的話。。。。
散文不僅僅要求句子有美感而且要形散意不散。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有點困難。
Ⅲ 散文的寫法有那些
敘事散文,或稱記敘散文,以敘事為主,敘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敘事中的情滲透在字里行間。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或稱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的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隨著時間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Ⅳ 散文等寫作手法都有哪些
1.說明文
(1)舉例子(舉例說明法)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法。
(2)作引用(引用說明法、引資料)
為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引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傳說,諺語俗語,詩詞句等。充當說明的內容或依據來說明、介紹事物。
(3)作比較(比較說明法)
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4)列數字(數字說明法)
為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據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准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並力求近似。
(5)分類別(分類說明法)
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7)摹狀貌
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8)下定義(定義說明法)
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叫下定義。下定義能准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9)作詮釋
從一個側面,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做些解釋,這種方法叫詮釋法。
(10)畫圖表
為了把復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採用圖表法,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解說更直接、更具體。
(11)作假設
假設說明即用假定的環境來預設將出現的狀況說明事物的方法。
記敘文
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 寫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用典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修辭手法:比喻、反復、排比、反問、擬人、誇張等
議論文
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的提出和確立要注意:①正確性。②鮮明性。③新穎性。
基本的論證方法:包括三大類五種:歸納法、例證法、演繹法、類比法、對比法。
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作用:具體有力地論證了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作用:有力地論證了觀點,增強文章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作用:突出論證了觀點,讓人印象深刻)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作用: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使文章淺顯易懂,易於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5.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Ⅳ 散文有哪幾種寫作方式拜託各位大神
記寫人物的方法種種,而常用的不過如下五種:引聯式、轉情式、議證式、尋訪式、紀傳式。 1.引聯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聯想回憶→睹物議人,總結全篇。如《一件珍貴的襯衫》就是這一式的典範篇目。使用這一套路的關鍵是聯想回憶的觸發物應找好,如:一張照片、一本日記、一封書信等,凡是一件記錄著被回憶者品格與某些特殊經歷的物品,均可作為引起聯想的觸發物。 其次是所回憶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某些品質,並且要與引起你產生聯想的觸發物相照應。切莫寫成觸發物是觸發物,主體部分人物的行為與觸發物無干。 第三是結尾「睹物議人」,它的作用之一是總結全篇點出文旨;作用之二是與開頭照應。因此,從什麼地方聯想開去還應再回到什麼地方去。其思路圖實質上是一種倒敘的形式。只不過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轉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恨的產生→恨的淡化→愛的萌生→愛的發展→愛的深化。或者反過來:愛的產生→愛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發展→恨的深化。 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為用這一式寫出的文章就是復雜的記敘。用這一式去落實大綱中有關復雜記敘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這一式又是記事、抒情、記人三種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寫「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師」,「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應手的。可以說,這一式不僅在記人套路中,甚至在整個記敘、抒情套路中都屬於當家套路。 運用這一式應注意四點:①開始的貶抑應適度,為下文由恨轉愛留餘地,埋伏筆,不然下文就無法轉了。因此開始的恨一定是誤解,是偏見一類的東西。②要注意以後的每次感情變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結尾的褒揚升華要有方,楊朔是做了個夢,當別人都在做夢時,你就可以清醒地寫篇日記,沉思著凝望遠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題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個階段構成,初學習時,一定要對材料進行補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據已佔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維定勢適當用虛構來補充。這一式,初、高中學生經過兩三次訓練就可以熟練掌握。掌握了這一式,學生作文的思路會有一個飛躍性的進步。 3.議證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闡明中心→敘寫事實→總結照應。 運用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筆調,表露你對所寫人物的總評價,點明文旨。第二步是從三個不同方面具體敘寫人物事跡,落實文旨。第三部是總結全文的記敘,照應文章開頭,再一次抒情議論、升華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式的設計,意在落實大綱中關於學會夾敘夾議的寫法的要求。 4.尋訪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尋訪緣由→尋訪經過→尋訪結果→尋訪感想。 本式是以尋訪為由頭,用尋訪經過去歌頌主人翁。這一式又可細分為定點尋訪和移步尋訪。如《驛路梨花》就是定點尋訪,尋訪的揚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尋訪的典型篇目是《獵戶》,本來要尋訪A——董昆,由此回憶起B——幼年記憶中的尚二叔,順路先訪百中老人,最後才去見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發出保衛家鄉、保衛豐收果實的感想。 這一式的特點是多線索,在一主線之上,支線橫生。以此落實大綱中關於多線索記敘的要求。 5.紀傳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為:簡介概況→重點記敘→今日概況或卒年,卒後有關情況→簡要評價。 簡介的概況包括:姓名、生平、籍貫、家境、學業建樹等。重點的記敘是介紹其主要成就,一個成就一段。如果所記之人尚存,就寫其今日概況,如果所寫之人已故,就寫卒年情況與逝後有關情況,如影響等。最後是對其一生做簡要評價。這一式的典範篇目很多,如《柔石小傳》、《陳涉世家》、《張衡傳》等等。 設計這一式,主要是為了實用,在日常工作中,時常會遇到記寫人物生平的情況,學會了這一式,對將來的實際工作很有意義。 總之,記人的文章是常用體裁,要想打好基礎,必須明確地學會幾樣,然後才能談得上靈活運用。只要學會了這四樣,一般情況下,寫人的題目是不會難住你的。
Ⅵ 散文的寫作方法
一、散文的特點
內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經驗,通過狀物、記人、寫景等方式表達出來。所謂自我感悟,也就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美質的發現、認識。
形式上:(1)以個人抒情為主,把抒情、敘述、議論熔為一爐;(2)從細處落筆,小中見大;(3)從側面暗示,發揮讀者的想像力;(4)行文自由,結構靈活。
綜合以上兩點: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閱讀散文時,要透過「形」抓住「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結構和線索(文脈),要注意欣賞優美的語言。
二、散文分類
記敘散文:以記人、敘事、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還有的側重是記寫一定的風物、場景。作者對它們不是純客觀的描述,而是將外物與內情融合起來,以表達一定的思想、抒發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發感情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抒情散文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如何抒發,都與文章揭示的思想意義是否深廣有極大的關系。
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它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文學色彩很濃。它同一般議論文一樣,要求觀點鮮明、概念准確、說理充分、層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邏輯推理,嚴密論證。常見的文學性很強的隨筆、雜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屬此類;作者常常藉助於對古今故事、花鳥草蟲等具體事物的描敘來說理,顯得妙趣橫生並富於感情。
三、 散文的線索
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為線索;以行為為線索;以文眼為線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線,還有暗線,線索的特徵有:在結構上貫穿全文,時隱時現,有明顯的標志(或是標題本身,或在文中反復出現)。
四、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語言感情色彩濃厚,委婉含蓄,聲調和諧,表現力強。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它在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義,要結合上下文,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的語言風格,甚至修辭,才能既理解詞語的表層意義,又理解其深層含義。
五、 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情感相熔鑄的產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優美的散文可謂「無韻之詩」,其意境可以與詩相媲美。閱讀散文時,就要善於通過自身的感受,進入散文所描繪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語言的揣摩,要調動豐富的想像,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情感,獲得主觀體驗,才能達到思想的共鳴與升華。
六、散文的表現手法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象徵、托物言志、對比烘托、欲揚先抑、寓情於景、借物喻人、聯想想像、設置懸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辭等。
(1)象徵
散文往往運用象徵的寫法,象徵就是托物喻義,即通過一定的具體形象來表現一種深遠的意義。這里的「具體形象」——「物」就是本體,與之相對應的'事物就是象徵體,「深遠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寫景狀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寫的景物或景象擬人化,賦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對比烘托
在散文中,為了突出作者所寫的對象,作者往往運用對比烘托的寫法。
(4)欲揚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講究波瀾,要贊美某種事物,先表達對它沒有好感;想歌頌某個人物,先說他的不足等等,然後根據情節的發展,達到歌頌與贊美的目的,而且使這種歌頌與贊美得到強調。
七. 散文的思想內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蘊是依附於含有一定象徵意味的具體事物。寫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結合作者對人物的態度、感情來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敘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現、場面細節把握作品內容;寫景狀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線索、寫法、象徵意義,從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八、散文的寫法
散文是一種最隨意的文體,誰愛怎麼寫就怎麼寫,從來沒有一定之規。而且在同一位作家的筆下,這一篇往往絕不同於另一篇。再者,散文從來都是論「篇」的,一篇一個主題,一篇一個立意,一篇一種結構。最後出集子時,往往也是把近年所寫的一批都拿來,仔細比較一下,同時也篩選一下,從中梳理成幾大組,最後擬定一個書?名——?也就定稿和出版了。——不錯,上述就多是以往的做法。讀者閱讀時也同樣隨意,可以從頭讀起,也可以從中間任何一篇開始閱讀。
近年又出現了一種姑且可以稱之為「大散文」的文體。首先取材要大,其次開掘要深,篇幅當然也就比較長了。一本這樣的大散文集,通常有十來(幾)篇大散文也就「撐」得很「滿」。但大散文卻不那麼好寫,因為寫作前的准備要艱苦,要調查和研究有關的歷史資料,寫作中也要引經據典,煽情或辯理更要洋洋灑灑……寫好了固然贏得大效果,一旦寫不好,讀者就會說作者是無病呻吟。
Ⅶ 寫散文的技巧與方法
一、表現手法
托物言志(象徵):藉此言彼,生動形象;巧妙寄託,耐人尋味;委婉含蓄,引人聯想
借古諷(喻)今:借古人古事針砭今天人今事,委婉含蓄,發人深省
以……自比:委婉含蓄地表達了……
善於聯想想像: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虛實相濟,增添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烘托: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反襯:樂景反襯哀情,哀景反襯樂情,壞人反襯好人,更加鮮明突出
二、選材技巧
以小見大
點面結合
虛實結合
由古而今
從中到外
形散而神不散
三、結構技巧
1.開頭
①開門見山,直接點題
②統攝全篇,總領(引起)下文
③巧設懸念,吸引讀者
④埋下伏筆,巧作鋪墊
⑤巧設文眼,統領全篇
⑥托物起興,委婉含蓄
⑦直抒胸臆,奠定基調
⑧先抑後揚(欲揚故抑),造成波瀾
⑨提綱挈領,引出下文
2.中段
①承上啟下,巧妙過渡
②呼應上文,照應下文
③詳略分明,主次結合
④以點帶面,點面結合
⑤明暗雙線,層層推進
⑥多次延遲,反復搖擺
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3.末段
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②總結上文,卒章顯志
③水到渠成,揭示主旨
④畫龍點睛,深化(強調或突出)主題
⑤言盡意未窮,發人深思
⑥戛然而止,回味無窮
⑦結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⑧結構渾然一體,無懈可擊
四、語言技巧(特色)
1.遣詞技巧
①善用疊詞或擬聲詞,既有形象美,又富音韻美,讀起來琅琅上口;
②十分注重煉字(或推敲字詞),有力地表現了……
2.造句技巧
①句子長短相間,整散交錯,既有整齊勻稱之美,又有流動變化之美,使行文自然流暢,音韻和諧,極富藝術感染力。
②善於運用X(X=排比、對偶、反復、反問、設問)句,……地表現了(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內容)
3.語體技巧
①書面語與口語(通俗易懂、生動形象)
②普通用語與專業術語(嚴謹、說服力強)
4.情感技巧
①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細膩
②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
5.語言風格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筆寫意蘊。
②平和沖淡:如周作人,用淡筆寫濃情。
③蒼勁雄健:如魯迅,剛健之中見哲思。
④絢麗濃艷:如徐志摩,用詩意寫濃情。
⑤清婉雋永:如冰心,用婉筆抒寫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達主旨。
五、修辭技巧
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擬人親切感人,感情鮮明;擬物新穎別致。生動形象
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形象代抽象,委婉含蓄又生動形象
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對比:揭示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的對立,使人們在比較中得到鑒別;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內容集中,氣勢酣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襯托:突現正面或反面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
反復:突出思想,強調感情,分清層次,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雙關:表意豐富,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望採納,謝謝
Ⅷ 寫散文的基本方法
散文是一種寫作方式靈活的用來抒發作者真情實感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常常的以文字作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形式,散文往往不追求押韻以及句式的工整,是非常隨意的一種書寫形式,在中國的現代文學中,常常使用在詩歌、戲劇以及小說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
散文的書寫方法是要明確的找到書寫的線索,常常的線索是一篇文章的骨髓,只有線索連貫才能讓散文書寫的散而不亂,常常的會從人物的感情線索,事情的發展線索,人物思緒的線索,周圍景物的線索,人物行動的線索等來進行線索的連貫,讓散文的線索連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