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茶文化審美方法有哪些

茶文化審美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01 22:01:34

A. 茶文化的四種形態

1、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

2、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

3、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

4、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


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第一層次(物態文化)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成績顯著,碩果累累。

第三、第四兩個層次是狹義的茶文化,屬於「精神文明」范疇,但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了此,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B. 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發展方法,都有哪些

中國的茶文化與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相關。茶詩不同程度地記錄了從制茶到品茶的場景,體現了詩人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其中 "寒夜客來茶當酒 "的詩句也反映了中國文化中 "以茶代酒 "的傳統習俗。楊多傑以《全唐詩》為例,其中有140多位詩人參與了茶詩的創作,共創作了600多首與茶有關的詩。這是唐代以前沒有的文化現象,標志著茶與文化在中國的完美結合。這些茶詩共同構建了中國茶文化的審美基礎。

茶葉起源於中國的雲貴高原地區。中國對茶的發現和利用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到了漢代,有了明確的文字記載。在唐朝以前,除了飲用之外,茶葉還被用作醒酒和治病的常用葯物。它的制備和儲存也類似於中國的中葯或腌制。它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反映了與精神有關的茶葉生產和消費的豐富物質基礎。它還描述了中國茶葉的飲用價值和精神功效,反映了茶葉從 "實用 "到物質和精神雙重發展的過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C. 中國茶道美學的要求

中國茶道美學初探

中國茶道發展到今天,如果從唐陸羽《茶經》刻印開始計算(約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歷史,其中興衰成壞,發展式微,不勝枚舉。有關茶的著作、論述很多,《茶譜》、《茶錄》、《茶箋》、《茶史》、《茶論》、《茶述》等均見於歷代茶文化典籍,而有關茶的詩詞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詩、宋詞以及明清筆記中有關茶的資料就頗為豐瞻,流布也很廣泛,影響深遠。而一些有關茶道禮法、清規、烹茶技藝、茶法、茶訣等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在唐宋以來的禪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規》、《禪苑清規》、《五燈會元》等多有有關茶事、茶禮的記述。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無疑為我們探討中國茶道美學命題和范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中也有記載,可見早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自唐以來,出現了許多熱衷於品茗藝術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陸羽、盧仝、魯龜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以及明清時期的朱權、陸樹聲、許次紓、張源、張岱、羅稟、冒襄、袁枚等。甚至連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為茶事推波助瀾。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親自碾茶、點茶、布茶,並寫有一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飲茶而聞名天下。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使中國「茶道」漸次形成。他們中許多人都是茶道實踐的先行者,如陸羽、皎然、蘇軾、趙佶、朱權、張源等。在這種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歷史進程中,茶道實踐過程中所獨有的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國茶道美學實質也漸次顯露。

一般認為,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和豐富的審美內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個人還以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融匯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華,摻揉著大自然的真意,是東方文化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范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我們要探討中國茶道美學實質,就應該從茶道實踐過程著手,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也即是說,中國茶道美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它研究人們在茶道實踐過程中對美的認識和創造,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中國茶道的美學特徵可以用四句話、八個字來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

D. 真正的中國茶道分為哪些流程如何從專業的角度欣賞茶道

中國茶道有以下十三步流程:凈手和欣賞器具、燙杯溫壺、馬龍入宮、洗茶、沖泡、春風拂面、封壺、分杯、玉液回壺、分壺、奉茶、聞香、品茗。

如何從專業的角度欣賞茶道?

1.無論是喝茶的自然環境、人工環境還是特設環境,都有一定的審美原則,即通過營造一個干凈優雅的環境來陶冶人的心靈和情操。茶道的審美要遵循一定的禮儀,茶客之間的接待、接待、飲酒、敘說都有既定的規范,以示尊重和友好。茶藝的五個環節,即備器、擇水、取水、待湯、學茶,是茶道美學的基礎和載體,都有相應的美學範式指導。茶人通過審美參與茶事活動來提高精神修養。

5.專業鑒定師不僅可以藉助儀器和理化方法對茶葉進行分析測試,還可以通過看、聞、品、觸來鑒別茶葉的品質。其實普通人通過學習也能做到。鑒定師要用干濕評的方法對茶葉的「八大因素」進行評價,即外觀:嫩度、質地、色澤、凈度;品評:香氣、滋味、湯色、葉底,從而選出好茶。普通人也可以通過品茶的這些基本要素來鑒別茶葉的好壞,從而挑選好茶,喝到茶的真滋味。

E. 標題 中國茶文化的體現形式是什麼

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

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F. 茶文化有那些,潮州功夫茶的泡法

功夫茶獨成一格,如果烹茶沒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沖茶之法。

欲飲功夫茶,須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壺(潮州人稱「沖罐」)是陶制的,以紫砂為最優。壺為扁圓鼓形,長嘴長柄,很為古雅,有兩杯、三杯、四杯壺之分。將壺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勻著地,中心成直線的,為茶壺之優者。優者若置水中,平穩不沉。精巧別致、潔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徑不過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兩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溫,暑杯口略翻飛,易散熱。盛放杯、壺的茶盤名曰「茶船」,凹蓋有漏孔,可蓄廢茶水約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繪。茶壺最貴重,一把古老名貴的茶壺,就是件可供鑒賞的古玩,有的嵌鑲一層鏤刻精美的白銀或黃金花紋圖案,便成了少有的傳家寶。茶壺里的茶銹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貴,可保茶的韻味

具體功夫茶泡法如下:

功夫茶泡法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好比打太極拳中的「太極起勢」,是一個預備階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說,這「候水」,「淋杯」都是初試功夫。大約起火後十幾分鍾,砂銚中就有聲颼颼作響,當它的聲音突然將小時,那就是魚眼水將成了,應立即將砂銚提起,淋罐淋杯,再將砂銚置爐上。這時就是第二件事開始了。

功夫茶泡法二:納茶 打開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這樣做,因為細末是最濃的,多了茶葉容易發苦,同時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別粗細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納茶,每一泡茶,大約以茶壺為准,放有七成茶葉在裡面就很夠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濃,味帶苦澀,而且好茶葉多是嫩芽緊卷,一泡以開水之後,舒展開來,變得很大,納茶太多,連水也沖不進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沒有味道。納茶是泡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變幻,由此起矣。

功夫茶泡法三: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雲:「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們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茶說》雲:「湯者茶之司命,見其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是為三沸。銚緣涌如連珠,是為二沸。騰波鼓浪,是為三沸。一沸太稚,謂之嬰兒沸;三沸太老,謂之百壽湯;若水面浮珠,聲若松濤,是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觀茶論》也說:「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鋒進躍為度。」

功夫茶泡法四:沖茶 當水二沸,就可以提銚沖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提銚後走了七步,揭開茶壺蓋,將滾湯環壺口,緣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如用蓋甌,沖一角,然後再沖各角,可同樣忌直沖壺心)。提銚宜高,所謂「高沖低灑」是也。高沖使開水有力地沖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揮發,由茶精迅速揮發,單寧則來不及溶解,所以茶葉才不會有澀滯。至於走七步再沖,目的在於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他命C。

功夫茶泡法五: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好茶壺水滿後茶沫浮起,決不溢出(沖水過多,溢出壺面是另一回事),提壺蓋,從壺口輕輕颳去茶沫,然後蓋定。

功夫茶泡法六:淋罐 蓋好壺蓋,再以滾水淋於壺上。謂之淋罐。淋罐有個作用:一是使熱氣內外夾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揮發,追加熱氣;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乾,即是茶熟;三是沖去壺外茶沫。

功夫茶泡法七:燙杯 潮州土語說是「燒盅熱罐」,乃是功夫茶泡法的要點。有一位吃茶專家,此老走遍東西南北,到處總結喝茶的經驗,在他喝了功夫茶後說,功夫茶的特點就是一個「熱」字。從煮湯到沖共飲茶都離不開這一個字,這可謂得其三味矣。燙杯,在淋罐之後,用開水淋杯,淋杯時要注意,開水要直沖杯心。燙杯完了,添冷水於砂銚中,復置爐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藝術形態的動作,老手者可以同時兩手洗兩個杯,動作迅速,聲調鏗鏘,姿態美妙。有一位外國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聞功夫茶之名,不遠萬里,千方百計,到了中國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動作時,不禁贊嘆再三,說是比雜技團的功夫還要高明呢。確實,不會洗耳恭聽杯的人,一碰到杯便會給燙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說到「姿態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盤中之水傾倒到茶洗里去,這時,茶壺的外面的水份也剛剛好被蒸發完了,正是茶熟之時。老手於此,絲毫不差,便可灑茶敬客了。

功夫茶泡法八:灑茶 幾經數度功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沖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快」也是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熱度。「勻」是灑茶時必須像車輪轉動一樣,杯杯輪流灑勻,檔可灑了一杯才灑一杯,因為茶初出色淡,後出,色濃。「勻」字是委重要的。「盡」就是不要讓余水留在壺中。第一沖留一點,二三沖切切不可。灑完以後,還可把茶壺倒過來,覆放在苛墊上,使壺里之水份完全滴出,這是因為只要沒有水在,單寧就不能溶解,茶就不會苦澀。

G. 茶的文化有哪些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在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聞見錄》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伽,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又 唐詩人杜牧的:"今日鬢絲禪塌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生動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緻的情景。

飲茶在大小寺廟的風行,僧人加強對茶葉採制的研究,於是出現歷代名山大川寺廟出名茶的現象。

如碧螺春,產自江蘇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製得。武夷岩茶,為武夷寺禪僧製作的最佳。君山銀針產於君山白鶴寺。

飲茶與佛教的結合,極大的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古書記載唐宋的古寺都設有"茶堂"、"茶寮",僧人們都在這里討論佛理禪道,切磋經論,招待施主賓客,啜飲香茗。

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位"由此產生。
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凈、安逸。

中國茶道的發展歷程中,涌現了許多茶葉著作。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 、 雜記 、茶譜 、茶錄 、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 、茶史 、茶記 、茶集 、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陸羽,名疾,認真總、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 《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 》、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茶文化的出現,把人類的精神和智慧帶到了更高的境界。茶與文化關系至深,涉及面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這里既有精神文明的體現,又有意識形態的延伸。無疑,它有益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水平。
1、茶書
我國悠久的茶業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方誌、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
2、茶刊
茶刊是指有固定名稱,用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成冊的連續性茶葉專業出版物。據不完全統計,經整頓後的我國茶葉期刊共有22種,其數量之多是其他產茶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3、茶與婚禮
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吸收茶葉或茶葉文化作為禮儀的一部分。其實,茶葉文化的浸滲或吸收到婚禮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因為,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公布或要求社會承認婚姻關系的一種形式,實際也是通過宴慶,為新郎、新娘舉行認親拜友的一次「招待會」。所以,結婚喜慶的一天,一般也是締姻兩家至親好友大聚會之日,客至獻茶,這樣,婚禮也就自然而然地和茶葉結下不解之緣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茶與婚禮的聯系,最早可上溯到我國開始盛行飲茶的時代。但是,這里要說的還不是締婚過程中以茶待客,而是婚禮中直接用茶為儀的各種禮俗。
4、茶與祭祀
茶作為祭品始於何時,我們的先人似未作過專門研究。一般都認為茶葉的利用,是由葯用到飲用,由飲用再派生出一系列的茶葉文化現象的。這也即是說,只有在茶葉成為日常生活用品之後,才慢慢被用諸或吸收到我國禮制包括喪禮之中。我國隨葬用的明器,《釋名》稱「送死之器」,主要是一些「助生送死,追思終副」的物品。至於祭禮,如東漢阮珞七在哀詩中所吟:「嘉餚設不御,旨酒盈觴杯」,都是死者生前享用和最喜歡吃的那些東西。在上引詩句中,可以約略看出,我國大致在東漢時,至少這時的北方,還沒有用茶來作祭禮。

5、茶與佛教
佛教是公元前6~5世紀由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的王子釋迦牟尼創立的。最初從西域傳入我國。但佛教在我國的正式流傳,還是東漢初年的事情。至魏晉特別是南北朝這一時期才有了較大發展。不過,佛教特別是寺院經濟有突出發展,還是在隋唐尤其是盛唐時期。
6、茶與詩詞
我國既是「茶的祖國」,又是「詩的國家」,因此,茶很早就滲透進詩詞之中,從最早出現的茶詩(如左思《嬌女詩》到現在,歷時一千七百年,為數眾多的詩人、文學家已創作了不少的優美茶葉詩詞。
7、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與詩詞的情況一樣,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說,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里所說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說:「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里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8、茶與戲曲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9、茶與美術
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是通過構圖、造型、施色等手段,來創造可視形象的一種藝術。所以,它的范圍或內容,除一般認為的繪畫、雕塑以外,甚至還包括建築在內。
10、茶與楹聯
茶聯,乃是我國楹聯寶庫中的一枝奪目鮮花。它字數多少不限,但要求對偶工整,平仄協調。是詩詞形式的演變。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室、茶葉店、茶座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藝、茶禮表演的廳堂牆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內,常可見到懸掛有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使人見之,不但有古樸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氣」、情操高尚之感,還可以給人帶來聯想,增加品茗情趣。
11、茶葉諺語
茶諺,是我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群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俗是民間風俗的一種,它是 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也是人們心態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動為中心貫穿 於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在傳統的 基礎上不斷演變,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內容豐富,各呈風 采:①茶與婚禮:茶與婚禮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在婚禮中應用茶 作為禮儀的一部分。由於茶性不二移,開花時籽尚在,稱為母子 見面,表示忠貞不移。
②茶與祭腌:我國以茶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時逐漸興起的。古代用茶作祭,一 般有這樣三種形式:在茶碗、茶盞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 不放茶,久置茶壺、茶盅作象徵。 祭祀活動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說是茶文化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來 的一種帶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實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現象。

③飲茶習俗: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民族眾多,其飲茶習俗 千姿百態,各呈風采。

「茶有各種茶,水有多種水,只有好茶、好水味才美」。它說明茶與水的關系至深,談茶就要論水。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 「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的;還有茶的各種營養成分和葯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許多內含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飲茶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品茶給人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文化享受。 近代,不少茶學工作者曾對宜茶水品作過分析測定和試驗比較。以浙江杭州為例,經理化檢測和開湯審評,結果表明: 以虎跑泉水和雲棲水最好,西湖水、錢塘江水次之;城市天落水和自來水再次之,城市井水最差.

西湖龍井茶

西湖龍井茶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因產於浙江杭州市西湖「龍井」而得名。它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外。

西湖既是游覽勝地,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區。這里產茶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以「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為題吟頌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假售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

漫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涓涓,林木蔥郁,氣候怡人;四季分明、雨量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營造出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天時地利」。

西湖龍井茶的採摘和加工技藝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的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條芽,在八十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西湖龍井茶的特點是: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象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

、=、

西湖龍井茶
所屬菜系:地方特產
菜餚口味:鹹味
涉及食材:丸子,鹽,……
產地:中國浙江杭州。

成因:西湖龍井茶產地遍及西湖周圍的群山,其中又以獅峰、龍井所產的茶葉品質最佳。這里峰巒起伏,溪流縱橫,林木蔥郁,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勻,特別在春茶期間經常細雨蒙蒙,漫山遍野雲霧繚繞,構成了茶樹生長發育特別需要的「小氣候」。

歷史:西湖產茶已有1200多年歷史。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中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到了宋朝,寶雲山出產的寶雲茶,下天竺香林洞出產的香林茶和上天竺白雲峰出產的白雲茶,都被列為「貢茶」。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杭州獅峰胡公廟品飲龍井茶,贊不絕口。並「覽鄉民採茶焙制之法,御制觀採茶作歌」。

品種:西湖龍井茶的的採摘相當講究。每年春天,茶農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青葉,「清明」前三天採摘的稱「明前茶」。此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故又叫「蓮心茶」。一斤干茶有三萬六千顆嫩芽,是西湖龍井茶中的珍品。清明後到「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這時,茶柄上長出一片小葉,形狀似旗,茶芽稍長,形狀似槍,故又稱「旗槍」。「立夏」時採摘的叫「雀舌」。再過一個月採摘的茶,謂之「梗片」。

特點:形狀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勻齊,像一片片蘭花瓣,色澤嫩綠或翠綠,鮮艷有光,香氣清高鮮爽,滋味甘甜,有新鮮橄欖的回味。沖泡於玻璃杯中,茶葉嫩勻成朵,一旗一槍,交錯相映,茶湯清碧,悅目動人。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聞名於世。

工藝:西湖龍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級不同,加工技術也不盡相同,產品各有特色。特級西湖龍井茶全是採取手工炒制。鮮嫩的茶芽,在80度的溫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葉的顏色、香味和美觀。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二兩,一個熟練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閱讀全文

與茶文化審美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息系統需求分析方法 瀏覽:139
用項目管理的方法分析電影 瀏覽:870
霧化葯圖片使用方法w 瀏覽:467
地腳螺栓簡易安裝方法 瀏覽:248
cnmr是什麼檢測方法 瀏覽:229
目前發達國家治癌方法是哪些 瀏覽:817
如何控制類風濕方法 瀏覽:922
葡萄量筒測量方法 瀏覽:995
統計研究運用各種方法 瀏覽:283
尋找研究生碩士老師的方法 瀏覽:704
蘋果平板按鍵音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79
快速減小腿肚的方法 瀏覽:143
牛排肉怎麼腌制的方法 瀏覽:880
油性指甲油凝固解決方法 瀏覽:263
杜仲茶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816
壓小胯訓練方法 瀏覽:546
蘋果手機相機有水印功能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4
空氣開關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瀏覽:172
騎自行車是鍛煉身體的好方法英文 瀏覽:946
防彈玻璃成分測量方法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