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評價的步驟:
1.確定綜合評價的目的
2.確定評價指標和評價指標體系
3.確定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
4.
求單個指標的評價值
5.
求綜合評價值
常用綜合評價模型:
1、計分法
2、綜合指數法
3、Topsis法
4、秩和比(RSR)法
5、層次分析(AHP)法
6、模糊評價方法
7、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8、灰色系統評價方法
② r語言 模型評價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
其實tsdiag()就是檢驗模型的殘差是否自相關。
可以把你的模型殘差調出來用Boxtest()函數檢驗是否自相關,也可以用acf()函數看看滯後階數的圖形是否存在自相關!
③ 建立評價綜合模型的方法
區域評價綜合模型的正確與否對評價預測的結果非常重要,只有建立了正確的模型才能獲得理想的評價效果。建立一個正確的評價模型,僅僅依靠豐富的地學空間數據和空間分析是不夠的,還要依靠成礦地質條件、成礦規律和典型礦床的研究及對各類找礦信息的認識。
建立評價綜合模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確立含(斌)礦地層和岩石組合;
(2)確定與成礦有關的侵入岩和脈岩;
(3)釐定控(容)礦構造,包括物探解譯推斷的隱伏斷裂構造和遙感解譯的復合構造;
(4)明確圍岩礦化蝕變類型;
(5)提取與成礦有關的重砂異常;
(6)找出與目標礦產有關的物化探異常;
(7)篩選匯水盆地與目標礦產的關系。
為了更好地進行資源評價預測,本次主要依據區域地質構造和礦床(點)分布,將評價區劃分為太平褶斷帶(北區)、歷口構造帶(中區)、障公山隆起帶(西南區)、白際嶺島弧帶(東南區)、皖浙褶斷帶(東區)。通過對安徽東南地區已發現的主要金屬礦產資源銅、金、鉛、鋅、銀、鎢、錫等7種礦產的空間分析,分別建立了各礦種、各成因類型的綜合評價模型。
④ 如何進行模型評價,都有哪幾種方法或指標
多指標評價方法很多的啊e你可以看看多准則評價方法waei
⑤ 數學建模中綜合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綜合評價有許多不同的方法:
1、綜合指數法:
綜合指數法是先綜合,後對比平均,其最大優點在於不僅可以反映復雜經濟現象總體的變動方向和程度,而且可以確切地、定量地說明現象變動所產生的實際經濟效果。但它要求原始資料齊全。平均指數法是先對比,後綜合平均,雖不能直接說明現象變動的絕對效果,但較綜合指數法靈活,便於實際工作中的運用。
2、TOPSIS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過檢測評價對象與最優解、最劣解的距離來進行排序,若評價對象最靠近最優解同時又最遠離最劣解,則為最好;否則不為最優。其中最優解的各指標值都達到各評價指標的最優值。最劣解的各指標值都達到各評價指標的最差值。
3、層次分析法:
運用層次分析法有很多優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簡單明了。層次分析法不僅適用於存在不確定性和主觀信息的情況,還允許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運用經驗、洞察力和直覺。也許層次分析法最大的優點是提出了層次本身,它使得買方能夠認真地考慮和衡量指標的相對重要性。
另外還有RSR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系統法等,這些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利弊。
(5)模型評價方法怎麼做擴展閱讀:
綜合評價的一般步驟
1、根據評價目的選擇恰當的評價指標,這些指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區別性強,而且往往可以測量,篩選評價指標主要依據專業知識,即根據有關的專業理論和實踐,來分析各評價指標對結果的影響,挑選那些代表性、確定性好,有一定區別能力又互相獨立的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體系。
2、根據評價目的,確定諸評價指標在對某事物評價中的相對重要性,或各指標的權重;
3、合理確定各單個指標的評價等級及其界限;
4、根據評價目的,數據特徵,選擇適當的綜合評價方法,並根據已掌握的歷史資料,建立綜合評價模型;
5、確定多指標綜合評價的等級數量界限,在對同類事物綜合評價的應用實踐中,對選用的評價模型進行考察,並不斷修改補充,使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實用性與先進性,然後推廣應用。
⑥ 評價模型的使用方法
(1)鑽孔概化
鑒於包氣帶中可能存在的介質類型較多且結構復雜,因此在使用評價模型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所要評價的包氣帶進行細致的岩性劃分。
鬆散沉積物分類標准見表7.1。
表7.1 鬆散沉積物分類命名(單位:mm)
其中粉土、粘土是含有粉粒和粘粒的沉積物,可作為延緩液體運動的屏障。粘粒含量高,防污性能好;脹縮性粘土和粉粒含量高的粘土防污性能有所降低。較高的粘粒含量既能降低滲透性也能增加防污性能。這種高粘粒含量的沉積物通常被稱為「臟」砂礫石,它比「清潔的」砂礫石防污性能好。一般來說,較細粒的「臟」砂比較粗粒的「臟」礫石防污性能好。砂礫石則是非固結的砂和礫石的混合物,含較多粉粒和粘粒成分的砂礫石的防污性能比含較少細粒成分的砂礫石的防污性能好,且砂礫石分選性不好的防污性能增加,分選性好的防污性能降低。
根據粒徑的大小對包氣帶介質分別命名後,為了避免模型的冗繁計算,即將其中復雜的結構關系簡化,即按照忽略薄夾層,合並相似層的原則進行。例如:兩層較厚的粘土層之間夾雜著細小的砂土或砂石層,為了簡化計算,可將此細小的砂土或砂石層概化為粘土層,在計算時,與上、下粘土層合並成一個整體,按照粘土的參數進行計算,其他現象亦可如此。
(2)參數計算
通過式(7.2)或式(7.3)可計算出污染物在包氣帶介質中殘留的濃度及運移的時間來評價包氣帶防污能力的強弱,但該防污性能評價模型是基於包氣帶的固有性能,區域內的污染物類型與濃度相同,而Kd=KOC×fOC,那麼公式中所需的參數Kd是隨介質中有機碳含量(fOC)差異而變動的參數,但介質中有機碳的含量較難直接獲取,因此考慮使用其他參數替代,替代參數應是一個既能代表分配系數又能與包氣帶介質固有屬性相聯系的參數,經過以往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介質的有機碳含量與該介質的含水率、無機礦物含量、粘粒含量及CEC含量之間均表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經過數據分析發現其中粘粒含量與有機碳含量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明顯且該參數較易獲取。
因此選取與有機碳含量有一定相關性的粘粒含量替代參數Kd,既有統一性,又能計算出相對的殘留濃度及時間來用於直觀的評價。從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分類命名表中可查得不同類型鬆散沉積物的粘粒含量,那麼相對的阻滯系數公式即可表達為: 粒含量,常見介質的孔隙度見表7.2,鬆散沉積物的容重通用范圍為1.0~1.8g/cm3,根據可獲取的參數計算出的相對阻滯系數R'值見表7.3。
表7.2 常見鬆散岩石孔隙參考值(單位:%)
對於某些無法直接查得的鬆散岩石孔隙度n,可用孔隙比e進行換算,兩者之間的關系為: 若無法獲取孔隙比,可使用1955年太沙基提出考慮土體孔隙比e的滲透系數經驗公式K=2d210e2來反推孔隙比e, 其中K為滲透系數,單位為cm/s,d10為有效粒徑,單位為mm。
表7.3 相對阻滯系數(R')參考值
垂向滲透流速: 為滲透系數,單位以m/d表示;hc為毛細負壓(由毛細力引起的負的壓力水頭);Z為下滲水的前鋒到達深度,即由指定基準面算起的位置高度(位置水頭)。由於初期Z很小,水力梯度 趨於無窮大,故入滲速率v很大;隨著t增大,Z變大,hc/Z趨於零,則v=K,即入滲速率趨於定值,數值上等於滲透系數K,常見鬆散岩石滲透系數參考值見表7.4。那麼有vx=Kx,因此通過整個包氣帶所耗費的時間單元T有:
T=t1+t2+t3+…+tn=L1/K1+L2/K2+L3/K3+…+Ln/Kn
表7.4 鬆散岩石滲透系數參考值(單位:m/d)
在所有參數具備的條件下,計算的步驟為:首先將垂向單元設為1m,那麼各包氣帶的垂向單元數即是各包氣帶的厚度,然後將制定的初始濃度、限制出水濃度以及各層的阻滯系數Ri'帶入均質或非均質包氣帶計算公式(7.2)和式(7.3)中,即在已知x,C(x,y)、C(0,0)和Ri'的情況下,求取y值,該y值代表著經過y個時間單元後,穿透整個包氣帶介質的濃度達到了限制濃度,而污染物走過一個PV所耗費的時間單元是由公式T=t1+t2+t3+…+tn=L1/K1+L2/K2+L3/K3+…+Ln/Kn計算得來的,即分別用該種介質的在包氣帶內的厚度除以該種介質的滲透系數,得到污染物經過該種介質所耗費的時間,分別計算的值之和便是污染物經過一個PV的時間,即是所需的時間單元。那麼污染物在剖面中累積濃度達到限制出水濃度所耗費的時間為:時間單元數yi×Ti,計算出的時間越大,說明該鬆散沉積層包氣帶的防污性能越強,反之則防污性能越差。
根據模型模擬計算發現:包氣帶結構中,越靠近地表的部分對防污性能大小所起的貢獻越大,越往下,所起的貢獻越小,表現為阻滯能力較強的夾層,出現在整個包氣帶結構的上部可增強整個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污染物到達地下水所需的時間越長,濃度也越低,而出現在下部時,這種現象逐漸減弱,濃度也有所升高,對整個包氣帶的防污性能影響減弱。這是由於包氣帶是影響污染物向含水層遷移和積累的主要因素。包氣帶介質的顆粒越細、粘粒含量越高、滲透性越差、吸附凈化能力越強,污染物向下遷移的能力就越弱;而顆粒越粗、包氣帶透水性越強,越有利於污染物的滲透和遷移。包氣帶的防污性能好壞,不僅僅與其岩性相關,也受包氣帶結構的影響。包氣帶的結構是指包氣帶岩性的組合情況。資料表明岩性相同,組合不同的包氣帶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不同,因此,包氣帶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下水防污性能的好壞。包氣帶也是污染物質到達含水層的主要通道,它除了能夠截留一部分污染物質外,還是污染物質發生物理化學作用的最主要場所。
由此可見,在此提出的通過理論衰減模型計算評價包氣帶的防污性能的方法,全面考慮了包氣帶介質的厚度,岩性及結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
⑦ 數學建模中的評估模型有哪些
數學建模中的評估模型有:
1、層次分析法,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單一準則下元素相對權重計算及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檢驗,計算各層元素對目標層的總排序權重;
2、灰色關聯分析體系;
3、DEA評價體系,比率模式,超級效率模式,線性規劃模式,超級效率之多階排序模型;
4、模糊數學評價模型。
數學建模就是根據實際問題來建立數學模型,對數學模型來進行求解,然後根據結果去解決實際問題。
當需要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個實際問題時,人們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對象信息、作出簡化假設、分析內在規律等工作的基礎上,用數學的符號和語言作表述來建立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