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自古就有食不厭精的傳統,要得到精細的米面,古人有什麼招數呢
石磨是我國古代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或漿的一種機械。在沒有石磨的時代,古代人們要吃米粉、麥粉或者豆粉,都是把米、麥、豆放在石臼里,用石棍來搗。這種方法費時費力,發明了石磨之後,糧食加工才方便起來。
水磨由兩片圓石做成的磨盤、轉軸、水輪盤、支架構成。上磨盤懸吊於支架上,下磨盤安裝在轉軸上,轉軸另一端裝有水輪盤,以水的勢能沖轉水輪盤,從而帶動下磨盤的轉動。
根據流水的沖動力,古人發明了兩種水磨。在水的沖動力比較大的地方,水磨的動力部分是一個卧式水輪,在輪的立軸上安裝磨的上扇,以流水沖動水輪,來帶動磨轉動。
假如水的沖動力比較小,但是水量比較大,人們就安裝另外一種形式的水磨:動力部分是一個立輪,在輪軸上安裝一個齒輪,和磨軸下部平裝的一個齒輪相銜接。水輪通過齒輪的運動使磨轉動。
總結:水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可以大量製作出精細的米面。發展到後來,一個水輪能帶動幾個磨轉動,體現了水力發電動力原理,這種水磨叫做水轉連機磨。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中記載的水轉連機磨,一個水輪能帶動九個磨同時工作,效率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