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B. 如何修身養德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特別重視做人就應「修身」,修身必須養「德」,德是文明人生的標志,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生活中,人們常常指責那些「缺德」之輩「不是人」。而「德」又常常與「仁」、「義」、「道」相提並論,合稱為「仁義道德」。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認為,做人應做到四點,一是「志於道」,即有高遠的理想;二是「據於德」,即以高尚的德行為根據;三是「依於仁」,即加強內在的修養;四是「游於藝」,即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廣博知識。
《禮記·大學》中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把修身立德,擺在人生的第一位。一個人如果以德為先,加強知識才能的修煉,德才兼備,也就具備了做人與做事的基本素質。
(2)以德養生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指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朴以淳養品德。
諸葛亮因為蜀國效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教育自己的兒子諸葛瞻,寫下《誡子書》給八歲的兒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後要為國效力,做一個有用的人。傳至今,對年輕人依然有很大的影響。
C. 養生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D. 關於健康養生的方法,你們知道哪些
足療,通過足療的刺激,可以有效的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最常見的,胃脹。只要敲擊足三里,刺激胃和足部基本反射區就症狀好多了。第二,全身推拿,目的是改變身體的錯誤結構,讓氣血通暢而改變病變的組織和器官。
E. 如何以德養身修養德行的辦法有很多
中國從春秋時期起就注重德行的修養。做人有做人的德行,為官有為官的德行,不同的德行有不同的修養之法。總之,養德的關鍵在丁―堅持。 (一)俗話說,「·本好書是一副良葯」;:中國古代關於養德的理論有很多, 例如儒家的《論語》、《中康》、《大學》,道家的《道德經》。 其他好的諺語警句、至理名言都是養德的法寶: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德行缺點「對路」的語言,更是一要作為座右銘而謹記在心,它們會時常提醒你做你該做的事情,把你引向正途。 (二)道德與高尚是一對孿生兄弟,有德之人往往情趣高雅。冰心老人活到高壽,其原因在於一生都努.力在生活中尋求動力,尋求樂趣,致 .力於寫作,保持生活充實,心情舒暢。很值得學習借鑒。因此,培養一些高雅的愛好於道德修養是有益的 。例如:學習棋琴書幽、養鳥垂釣等也不失為修身養性的好方法。這些情趣能在潛移默化之中陶冶你的性情。,使你遠離物質與惡習的誘惑,於身心大有好處『; (三)結交品行高尚的良師益友。好的良師益友是你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身體力行會成為你效仿的楷模。,當你遇到困惑或挫折時,他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會給你極大的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淡泊名利,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孫真人衛生歌》說:「世人慾識衛生道,喜怒有常慎怒少。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煩惱。」道德高尚的人,不爭名爭利,不患得患失,就能免去許多的焦慮煩 從而,疏導你的情緒與思想,對身體與品行修為,腦i,就情緒,一環。 能經常保持恬靜樂觀的這正是養生中最重要的 每日提醒::一 不易軟爛,所以必須要添加煮沸過的熱水。因為煮沸過的水鈣、鎂離子含量少,不會與蔬菜細胞私結,同時添加熱水,也不會因為突然降溫而影響菜的成熟程度。 除了要做到「喜怒有常慎怒少」以外,正」去消除焦慮,以「順理修身」去掃除煩惱衛生道」。 尤其要注意道德修養,以「心誠意 養生與養德結合起來,就是最重要的「 (五)做到古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人忠誠,為子盡孝,待人仁厚、愛人如己、遵守信用、做人正義.、和諧相處、平易近人。這是古.人所訓的八德,做到了這八個德字,基本.卜叮算一個有德之人了:: 所謂書畫,書指書法,畫指繪畫。中國的下虧法和繪畫講究意境,含而不露,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藝術內涵,馳名於世界藝術之林。,書畫養生指在一定的休閑時光里習書作畫,融學習、健身及藝術欣賞於一體,在美的享受中達到r養生健身的門的。練習書畫之時,往了t!處於形神統一的狀態,練習者需靜思凝神,心氣內斂,並排除不良因素對人體的干擾。同時,書畫習作時,耍意在筆先,隨之力走筆端,這樣可以鍛煉筋骨,使人氣血流通。中國歷代都有許多高壽書畫家,便是叨證。如唐代的柳公權,歐陽詢,明清時期的文徵明、梁同一」,以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等,均高壽八九十.歲;為什麼他們能得以如此長壽?這與他們從事的書畫藝術事業大有關聯二侮日持之以恆地寫寫畫畫,即相當」幾何天都在鍛煉之中,每天都在對美的創造與欣賞中度過,得以長壽是不足為奇的。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是生理與精神相互依存的和諧統一。生理與精神能得到很好的協調,是人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藝術家們的實踐證明,書畫活動能使人達到這一境地。那麼,一於虧畫養生的機理在什麼地方呢?
F. 養生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八種最好的養生方法!
7、積善修德養生法
練功「德」為先。我們各門各派的功法都很重視積善修德陽這個問題。我們ZG有八德八念,其它門派各有門戒律。德可分為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是大德,陽德是小德,陰德就是做好事後甘當無名英雄,不要他人報酬,古時稱它為「積陰功」。陽德是做了好事而又得了人家的報答或好處。我們練功之人就要多積陰德,少積陽德陽。而功力倍增,平時多為人治病療傷,且不要報答。你破費舍資學了功並支渡了人,也屬你的陰功所至。
8、駐顏還童養生法
身無疾病,益壽延年是我們每個人的理想。光靠葯物保養,不去養生健身,有害無益。返老還童,早晨起床後,面向東方,閉目面帶微笑,意念你站在鮮花叢中,花上的露水被陽光一照霧氣向你面部撲來,消除你面部皺紋,潔白如玉,久練能使你返老還童。
G. 如何修身養德
一個人修身必先養心,而養心貴在養德。這一點孔老夫子的「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等觀點已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德放在修身的重要位置。
《論語·學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而諱疾忌醫。
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取長補短,不斷進取。樂於結交朋友,尤其是摯友與忘年交,而且,有錯必改。一個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可以說,孔子的這一思想,閃爍著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麼。一個人如何修身養德呢?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修身養德之名言。孔子的學生子夏認為,一個人有沒有學問,他的學問的好壞,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實行「孝」、「忠」、「信」等傳統倫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後面幾點,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習過,但他已經是有道德修養的人了。
古代名人但丁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貝多芬說:「使人幸福是德行而非金錢。」一個人的德行正,就能夠化消極為積極,化對立為統一,化敵意為善意,化阻力為助力。這些,都屬幾何級的增長,必然會給自己的工作、生括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相反,一個人的德行偏差,口碑就會不好。甚至到處遭人指斥、唾罵,搞得你心神不寧,寢食不安,不僅影響學習、生活與交友,而且對身心健也大為不利。這就是曾子所說的「德潤身」的道理。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並提出了常存安靜心,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的「六心」。作為養德之要訣,做到自尊自重,忠實誠信,好學上進,知錯必改,助人為樂。始終保持高尚、穩定的心態,就能德行天下,延年益壽。
H. 正確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