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作物的種植方式
2020-04-18
簡介
在一塊土地上, 一季或一年內, 栽種作物的種類及其配置方
式。又稱栽培方式。包括單作、間作、混作、套作、復種, 以及溝、壟、穴、畦、廂種的作物搭配和株、行、帶距的配置方式。合理的種植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作物種間關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經濟效益。
不同的種植方式增產原因和作用是不同的。如單作等行距種植, 可均衡地利用土壤養分、水分和光熱資源;寬窄行種植或帶狀種植, 可充分發揮邊行優勢,既保證合理的密度, 又通風透光; 間作、混作, 可充分利用空間不同層次的光照和土壤不同層次的養分、水分,還可利用各種作物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和生育期,抗災、避災, 減輕各種自然災害; 套作、育苗移栽可延長光熱資源的利用期, 並可選用生育期長, 產量高的作物和品種; 復種, 可充分利用生長季節、土壤肥力和光熱資源; 禾穀類作物與豆類、綠肥、牧草間、混、套作, 有利於農牧結合的用地與養地相結合; 壟作, 在可提高地溫、防澇、防旱、防風, 能增加晝夜溫差, 有利於養分積累。乾旱地區的水澆地, 畦作有利於聚水; 南方多雨地區(除稻田外)廂作, 有利於排水; 當兩種間套作物對水要求不一致時, 一般實行高低畦種植方式, 如麥棉套種, 低畦種小麥, 高畦種棉花, 明澆小麥滲澆棉, 解決了小麥需水與棉花怕降地溫的矛盾。所有這些種植方式, 只要配置合理, 均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Ⅱ 植物播種的方法有哪些 自己播種的植物有哪些
植物播種的方法主要有:動物傳播、風傳播、水傳播、彈射傳播。
自己播種的植物,根據播種方式不同,大致有如下各種:
1、鳥或其他動物傳播
鳥類傳播的種子,大部份都是肉質的果實,例如漿果、核果及隱花果、櫻桃、野葡萄、野山參等很多果類植物,靠小鳥或其他動物把種子吃進肚子,由於消化不掉,便隨糞便排出來傳播到四面八方。鳥類傳播種子的距離是所有方式中最遠的。
松鼠儲存過冬糧食時,可將松子等堅果的種籽帶走到其他地方。蒺藜掛在動物的皮毛上,播種到其他地方。獼猴喜愛攝食毛柿及芭蕉的果實,也幫助這些植物進行傳播。
2、風傳播
有些種子會長出形狀如翅膀或羽毛狀的附屬物,乘風飛行。具有羽毛狀附屬物的種子大多為草本植物 。如菊科的黃鵪菜,木本植物則有柳樹、木棉、胡楊等靠飛絮的飛揚,榆樹靠榆錢等把種子傳播到遠處去。
有些細小的種子,它的表面積與重量的相對比例較大,種子因此能夠隨風飄散,像蘭科的種子。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時冠毛展開,像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散播遠方。
3、水傳播
靠水傳播的種子其表面蠟質不沾水(如睡蓮)、果皮含有氣室、比重較水低,可以浮在水面上,經由溪流或是洋流傳播。
此類種子的種皮常具有豐厚的纖維質,可防止種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爛或下沉,海濱植物,如棋盤腳、蓮葉桐、欖仁、椰子,就具有典型靠水傳的種子。
4、機械、彈射傳播種子的方法
蒴果及角果的果實成熟開裂之際會產生彈射的力量將種子彈射出去。例如烏心石、鳳仙花、豆莢等果實會彈裂,把種子彈向四方,這是機械傳播種子的方法。
自體傳播種子的散布距離有限,但部份自體傳播的種子在掉落地面後,會發生二次傳播,鳥類、螞蟻、哺乳動物都是可能的二次傳播者。
5、自體播種
自體傳播是靠植物體本身傳播,並不依賴其它傳播媒介。果實或種子本身具有重量,成熟後果實或種子會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例如毛柿及大葉山欖,以及蘋果等其他水果樹都有這種能力。有的種子成熟時,莖便同根分離,在風中沿地滾動,一路撒下種子,如沙漠駱駝草等。
(2)各種作物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野生燕麥奇異的播種方法:
野燕麥的種子能夠自己「爬」進土中。野燕麥種子的外殼上長有一根長芒,會隨著空氣濕度的變化而發生旋轉或伸直。種子就在長芒的不斷伸曲中,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動,一旦碰到縫隙就會鑽進去,第二年便會生根發芽。
當然,野燕麥種子「爬行」的速度相當緩慢,一晝夜只能前進1厘米,然而這種傳播種子的本領也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Ⅲ 哪些農作物容易種植我們應該怎麼種植它們呢
我認為是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首先,要選擇優質小麥品種,一般選擇一代小麥作為種子,使第二年小麥畝產量一般在1000-1200斤左右。選擇小麥後,在播種前混合種子。大豆不宜連作,復種會加劇大豆病蟲草害的發生。此外,豆類作物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在生長過程中逐漸積累,會產生自毒效應,抑制豆類作物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嚴重時會導致植物畸形、品質低下和減產。採用輪作,可以改善土壤,有效避免這種情況。
抗旱防澇大豆開花期間新陳代謝快,需水量高,如果周圍水分不足,容易出現生理性缺水,導致植物開花,需要澆水;在連續暴雨的情況下,當田地容易積水時,需要淹水。
Ⅳ 種植方法有哪些
包括多種具體方法,如單作法、混作法、間作法、套種法、帶種法、復種法等。不同的種植法要求不同的耕作栽培技術措施。種植方法是在一定的種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作物種類和配置方式進行作業的農業技術方法。
種植法根據種植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正確處理地力和作物種間的關系,組成不同的作物群體,用地養地結合,達到高產穩產、全面豐收。
種植方法的歷史
精耕細作是我國農業的優良傳統,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是我國傳統農業獨具特色的種植法,在農業現代化中,必須加以繼承和發揚。改革種植法是耕作改制的關鍵環節。一個地區或一個生產單位,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本地具體條件。
在高產、優質、低成本的前提下,各種種植法科學合理地搭配,因地制宜,創造出更為豐富的復合作物群體的生態模式。隨著農業科學的進步,種植法正向充分利用全部生長季節及其環境資源的方向發展。
Ⅳ 常見作物的栽培
一般的農作物的種植包括選地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幾個方面。田間管理是最關鍵的一個方面,包括中耕鬆土、除草、施肥、澆水、防止病害等。
以下以蕎麥為例介紹農作物種植技術:
一、整地
蕎麥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不論砂壤土、輕壤土、酸性土、微鹼性土及新墾地,均可種植。播種前要求進行深耕、細耙,使土壤疏鬆。
二、施肥
蕎麥是需肥較多的作物,每生產100千克蕎麥,需要吸收3.3千克氮,1.5千克五氧化二磷,4.3千克氧化鉀。另據研究,蕎麥根系吸收磷、鉀肥的能力很強,尤其對於不易溶解的磷肥,具有特殊的利用能力,施用磷、鉀肥能顯著提高蕎麥產量;氮肥不宜多施,否則容易倒伏。基肥以廄肥、磷肥和草木灰為主,生長期適當追肥。
三、播種
播種前,要精選大而飽滿的種子,並曬種,以促進後熟,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播種量每畝2~4千克,播種期可延續至7月中、下旬。播種方式有撒播、點播和條播,以條播為好,行距35-50厘米,播深3~4厘米,土壤乾旱時,可加深到5-6厘米。
四、管理
播種後,依土壤墒情進行鎮壓,出苗後鋤地滅草,防止水分蒸發。開花前結合培土、追沃葉水溶肥,進行第二次中耕。
五、收獲
蕎麥開花期很長,種子成熟極不一致,且籽粒容易脫落,故適期收獲十分重要;一般在大部分植株有三分之二的果實變為褐色時,即為適宜的收獲期。收獲時間最好選在早晨露水未乾時,並注意輕割輕放,以減少落粒損失。收獲前如遇霜害或大風天氣,應抓緊搶收。
Ⅵ 蔬菜的種植方式有哪些
瓜類蔬菜的栽培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根據架式的有無,可分為爬地式栽培和搭架式栽培南瓜和冬瓜粗放式栽培時,可採用爬地式栽培,其他瓜類蔬菜則多用架式栽培。根據搭架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棚式栽培和架式栽培。棚式栽培,即用竹木搭棚,有高棚和矮棚之分。架式栽培,即用竹木搭起的支架,它的形式有多種,如長沙郊區的「一條龍」、上海郊區的「人」字架、單行籬笆架、雙行籬笆架、改良「人」字架等栽培方式。
(2)根據設施的有無,可分為露地栽培和保護地栽培一般而言,瓜類蔬菜正季栽培時,往往多進行露地栽培;反季節栽培或生產精品瓜時,往往採用保護地栽培。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如北方地區進行反季節栽培多使用日光溫室保護設施,長江流域多使用塑料大棚或大棚加小拱棚進行反季節栽培,華南地區採用塑料大棚或防蟲網進行栽培。
(3)間作、套種利用瓜類蔬菜蔓生搭架栽培類似高稈作物的特點,與其他矮稈作物如辣椒、茄子、番茄等蔬菜進行套種。另外,利用瓜類蔬菜是深根性作物的特點,可與其他淺根性作物進行間作套種。全國各地根據當地的生產經驗,均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栽培方式,如廣東主要瓜類產區實行瓜類蔬菜與姜、葛和芋頭的間種模式;長沙地區實行韭菜套種瓜類蔬菜;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採用番茄套種冬瓜的栽培模式;四川成都地區在瓜類蔬菜的平架下套種球莖甘藍、萵筍等蔬菜。
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瓜類蔬菜的生長習性,選用適合的栽培方式。
Ⅶ 各種植物播種的方式
1、分株
將植物的根、莖基部長出的小分枝與母株相連的地方切斷,然後分別栽植,使之長成獨立的新植株的繁殖方法。吊蘭、一葉蘭、金鑽、合果芋、萬年青可採用分株方法繁殖。
2、壓條繁殖
將母株的枝條或莖蔓埋壓土中,或在樹枝上用泥土、青苔等包紮,使之生根後,再與母株割離,成為獨立植株。壓條法有普通壓條法、波狀壓條法、堆土壓條法、空中壓條法等。馬兜鈴、玫瑰、何首烏、蔓荊子、連翹等都可以用此法繁殖。
3、播種
播種繁殖適用於絕大部分花卉,多數草本植物可用此法。一般有露地播種和盆栽播種兩種。露地播種應選擇地勢高燥、平坦、背風向陽、土壤疏鬆,排水良好的地方。
4、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是指把一種植物的枝條或芽接到其它帶根系的植物體上,使期癒合生長成新的獨立個體的繁殖方法。人們把嫁接用的枝條或芽叫接穗,把下部帶根系的植株叫砧木。嫁接繁殖能保持植物優良品種的性狀,加速植物生長發育,提前收獲葯材,增強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等。
5、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又叫種子繁殖。一般種子繁殖出來的實生苗,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同時繁殖系數大。種子是一個處在休眠期的有生命的活體。只有優良的種子,才能產生優良的後代。葯用植物種類繁多,其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壽命和發芽特性都不一樣。
Ⅷ 種植方式有哪些類型
種植方法是在一定的種植制度下,按照一定的作物種類和配置方式進行作業的農業技術方法。種植法根據種植制度的要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正確處理地力和作物種間的關系。
根據植物的生長特性分為:
樹木的單體栽植稱為孤植;叢植是由同種或不同種的樹木組成,可發揮樹木的群體美,一般由2至9棵樹木組成。叢植是以3~10株同種或幾種植物組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這是一種自然式園林中要求較高、藝術性較強的種植方式。列植為固定行列栽植方式。對植:對稱式栽植,一邊一株。片植:指較大面積地同植一種樹木,喬木、灌木都能應用。群植:則是將植物作為一個類別群體種植,通常數量較大,十幾株至幾十株不等,甚至更多,以更加突出群體美,增強群體的感染力,突出人造景觀的意境,適合大面積場所的布置、植物園的建造。混植:即兩種以上的樹種混合栽培的方式,但要求條理有序、自然美觀,不能有凌亂感。
農作物屬於群植,組成不同的作物群體,用地養地結合,達到高產穩產、全面豐收。它包括多種具體方法,如單作法、混作法、間作法、套種法、帶種法、復種法等。間種往往是高棵作物與矮棵作物間種,如玉米間種大豆或蔬菜。採用連作,有利於充分利用一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資源,大量種植生態上適應且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作物,但連作往往會造成多種弊害。混作通過不同作物的恰當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選用耐旱澇、耐瘠薄、抗性強的作物組合時,還能減輕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達到穩產保收。
Ⅸ 農作物的種植方式有很多,農作物的間作、輪作、套種各是怎樣進行的
間作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不同比例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間作是利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間和時間資源,增加作物產量。間作套種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距、株距和寬窄比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間作套種是利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方式,也可稱為立體農業。一般幾種作物同套種同時播種,不同時間播種的叫套種。
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按季節和年份順序輪作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的種植方法。比如一年一次的大豆→小麥→玉米三年輪作,是一年中進行的單季輪作;在一年多熟的情況下,既有一年一輪,也有一年一茬的變化,如南方綠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小麥-水稻-水稻輪作,有不同的多熟模式,所以也叫多熟輪作。輪作是土地和耕作相結合的措施,因為不同作物的根深和吸收的土壤養分略有不同,所以輪作有利於土壤養分的平衡利用;另外,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病蟲害,所以輪作可以防病、防蟲、防草。因此,輪作不僅有利於土壤養分的平衡利用和病蟲害草地防治,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調節土壤肥力。
Ⅹ 在農村裡怎麼種菜,比如:播種,鋤地,施肥,收獲等等
在農村種菜步驟:
翻土:耕作好的土壤是種子發芽的基本要素。在種植的前一個月,要把土翻好。
(10)各種作物的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1、播種期
(1)各種作物發芽所需的溫度范圍不同,最低限溫度也各異。麥類的發芽最低溫度為3-4.5℃,豌豆為1-2℃,馬鈴薯、向日葵為5-7℃,大豆、玉米、高粱、穀子為8-10℃,水稻、棉花為10-12℃,花生為12-15℃。土溫達到某一作物的發芽最低溫度就可播種。
(2)春季作物過早播種,常因低溫,造成種子遲遲不發芽、不出苗而引起病菌侵染。喪失發芽率或爛種。秋播作物過早播種,常因溫度過高,幼苗徒長,冬前生長過旺,易遭凍害;過遲播種,常因積溫不足,生長不良。
(3)或因土壤水分不足,不易保苗,以及冬前積累干物質不足,耐寒力低而不易越冬。
2、播種量
單位面積上,播種的種子重量,通常以kg/ha(或公擔/ha.)表示。播種量過少,雖然單株生產力高,但總株數不足,很難高產;播種量過多,不僅幼苗生長細弱,浪費種子,間苗、定苗費工,而且也不可能高產。 種前應結合種子千粒重、發芽率等確定適當播種量。
3、播種深度
(1)播種過深,延遲出苗,幼苗瘦弱,根莖或胚軸伸長,根系不發達;播種過淺,表土易干,不能順利發芽,造成缺苗斷壟。
(2)一般乾旱地區、砂土地、土壤水分不足,以及大粒種子播種宜深;粘質土壤、土壤水分充足的地塊、小粒種子、子葉出土的雙子葉作物,播種宜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