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衛生手消毒效果監測標準是什麼
衛生手消毒效果應達到的要求是細菌數應≤10cfu/cm2。
衛生與消毒是兩個不同的卻是緊密相連的概念。衛生是指用機械的方法,如用打掃、沖洗等,使養雞場的雞舍、運動場、通道等保持清潔衛生,做到無糞便、無分泌物、無雜草雜物、無污水等。
因為這些灰塵、糞便、污水污物等往往混有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極易造成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在打掃後實現清潔衛生的情況下,再進行消毒,這樣才能提高消毒的效果和達到消滅病原體的目的。
因為有機物的存在,不僅能阻斷消毒葯物對病原體的作用,還能降低消毒葯的葯效,甚至使消毒葯發生化學反應而失效。
正確的消毒方法:
1、居室消毒。
將84消毒液大約按照1:24的比例兌水,消毒的時間大約要30分鍾左右。消毒的方法可以利用擦拭、噴灑或者拖洗的方式,在消毒後還要用清水進行洗凈。使用時帶上口罩和橡膠手套,可以大大降低化學物質的危害。
2、餐具消毒。
水開後放入餐具煮15~20分鍾即可。但煮時一定要記住水一定要漫過所煮的餐具。此法既簡便又安全。如果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用過的食具,可以煮20~30分鍾。
Ⅱ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幾種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種,即物理消毒法、化學消毒法、生物消毒法。
(1)物理消毒法
指用物理因素殺滅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自然凈化、機械除菌、高熱滅菌和太陽光照射等。
(2)化學消毒法
指用化學葯品進行的消毒方法。
(3)生物消毒法
指用微生物發酵所產之熱達到消滅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Ⅲ 如何對內鏡進行消毒質量監測
消毒內鏡應每季度進行微生物學監測,監測採用輪換抽檢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檢,內鏡少於等於5條的,應每次全部監測,多於5條的,每次監測數量應不少於5條。檢測方法:取清洗消毒後內鏡,採用無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應中和劑的洗脫液,從活檢口注入沖洗內鏡管路並全量收集送檢。實驗室檢測建議採用濾膜過濾法,合格標准菌落總數≤20CFU/件。
Ⅳ 消毒效果如何檢測
實施有效的消毒措施以杜絕和降低環境中的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是控制目前冠狀病毒轉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為鞏固防控成果,規范和強化各行各業做好消毒質量控制和消毒效果評價,保證消毒效果,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現場消毒評價標准》等3項推薦性衛生行業標准。
消毒效果檢測標准
GB15982-2012《醫院消毒衛生標准》
WS310.3-2009《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效果監測標准》
GB15981-1995《消毒滅菌的方法及評價標准》
GB15979-2002《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准》
消毒效果評價單位
中科檢測
開展現場消毒效果評價,實驗室檢測能力已涵蓋市場上所有消毒產品所涉及的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能通過國際通行標准,為市場緊缺的低溫消毒劑和冷庫專用消毒設備提供測試和效果鑒定,具備滅活技術先進、質量數據可靠、檢測能力強等特點,是國內消毒領域綜合檢測實力強的檢測機構之一。
消毒效果評價對象
消毒劑消毒效果評價:鄰苯二甲醛、戊二醛、過氧乙酸、二氧化氯、酚類、胍類、季銨鹽類、醇類、含溴、含碘消毒劑等;
消毒機消毒效果評價:臭氧、紫外、等離子空氣消毒機。
疫情肆虐,消毒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環節,消毒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公眾或患者的安全,消毒效果檢測是檢驗消毒效果的重要措施。
消毒效果檢測
Ⅳ 消毒劑消毒效果檢測方法有哪些
具體如下; (1) 中和試驗。 (2) 消毒劑定性消毒試驗。 (3) 消毒劑定量消毒試驗。 (4) 消毒劑殺菌能量試驗。 (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壞試驗。
Ⅵ 環氧乙烷消毒,滅菌效果檢測方法有哪些
環氧乙烷消毒,滅菌效果檢測方法有哪些
環氧乙烷滅菌器的化學監測,主要是通過肉眼觀察放入的化學指示劑發生的化學(顏色)變化,來測試滅菌過程的參數。化學監測具有快速、簡單和費用低的特點,可用於發現可能出現的滅留失敗,如不正確的包裝或裝載、滅菌器功能失效等。化學監測主要用於每個包裹的包外,以區分已滅菌和未滅菌的物品,常用化學指示膠帶、包裝帶上變色條和標簽等(檢測所用的化學指示劑須經衛生部門批准,並發給衛生許可證,並在其有效期內使用)。此外,還有單一參數化學指示劑和多參數指示劑等其他化學側試手段。
化學指示膠帶一面塗有膠黏劑,另一面塗有化學指示劑。即可作為區分「已滅菌」和「未滅菌」的指示使用,又可作為包裹封條粘貼在敷料包外表。滅菌結束後,通過指示劑顏色的均勻變色,可指示是否經過了滅菌處理,從而進一步證明滅菌成功的可能性。
Ⅶ 常見消毒清潔方法有那4種
1、做好手消毒
在流動水下,淋濕雙手取適量洗手液(肥皂),均勻塗抹至整個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縫。認真揉搓雙手至少15秒,注意清洗雙手所有皮膚,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縫。在流動水下徹底沖凈雙手,擦乾,取適量護手液護膚。注意擦乾宜使用紙巾。
如果沒有流動的水,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產品清潔雙手。75%酒精可滅活病毒,含酒精消毒產品可以作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品。
2、外套衣服
回家以後外套直接掛在門口,把外面穿的衣服和家裡穿的衣服分開。如果感覺到外套可能被污染,比如接觸了一些有可疑症狀的人,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外套進行消毒處理。
盡量選用物理消毒,如果物理消毒不行才選用化學消毒。比如衣服只要耐高溫,就可以選用56攝氏度30分鍾這種方式消毒。如果有烘乾機,也可以把溫度調到80度以上,烘乾20分鍾也可以達到消毒作用。
3、手機
建議外出回到家後可以關閉手機電源,等手機徹底冷卻之後,沾取適量75%的酒精或者使用對電子產品沒有損害的消毒產品,包括用消毒紙巾擦拭手機表面,並做好手衛生。如果外出期間沒有使用手機,就沒有必要對手機表面進行消毒。
4、鑰匙
鑰匙可謂是人類最親密的「伴侶」,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密切相關,但它也是各類病毒、細菌生存繁衍的「風水寶地」,鑰匙可以每日用葯皂在洗手時一同清洗,或與其他需要消毒的物品一道放入500mg/L的含氯消毒劑中浸泡30分鍾左右,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
5.鈔票
鈔票盡量不要散在口袋裡或者桌面上,平時放進錢包里,摸過鈔票的手要清洗干凈,盡可能多用手機支付。
接觸鈔票的人員,在飯前、入廁前後應用肥皂、流水洗凈雙手;沒有洗手之前最好不要用手揉眼睛、掏鼻孔、摸臉等;更不要在接觸鈔票時用手抓食品吃;以減少鈔票的污染與傳播疾病。同時,應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6、手提包
手提包可在回家後用75%的酒精進行擦拭,然後懸掛晾乾。
Ⅷ 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消毒滅菌方法如下:
1、煮沸滅菌:是濕熱滅菌法范圍,就是將洗凈的物品(如毛巾、衣服、床單、用具等)放入水中直接煮沸30min或60min,可將細菌全部殺死,但不能保證殺滅所有的芽孢。
2、紫外線滅菌:一般用於滅菌的紫外線波長是2000~3000Å,滅菌力最強的是波長為2540Å的紫外線。主要用於消毒器具表面的滅菌以及凈化室內空氣。器具表面滅菌一般要經肥皂水洗凈後再經清水洗凈後擦乾後在紫外線下滅菌,包好備用。
3、75%乙醇滅菌:本法是化學滅菌法之一,可用75%酒精溶液用於剪刀、手術刀、針具以及皮膚表面和物品表面等的消毒。物品表面消毒前需要了解酒精是否恢復消毒物品產生損壞。
4、氯維液體噴劑滅菌:氯維液體噴劑滅菌屬於化學滅菌法。可用於器具、皮膚傷口表面、物品表面、空間等等情況的消毒。
消毒效果的檢查方法
1、物品表面檢查
在消毒物品相鄰部位劃出2個10cm2范圍,消毒前後別以無菌棉簽采樣,接種後培養24~48小時觀察結果。
2、排泄物檢查
消毒前後各取0.2ml排泄物的稀釋液接種肉湯管,37℃培養24小時後再取樣轉種相應的培養基,24~48小時後觀察結果。
3、空氣消毒效果檢查
一般用自然沉降法。消毒前後在消毒的空間不同平面和位置。放置4~5個平面,暴露5~30分鍾後蓋好,培育24~48小時觀察結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消毒
Ⅸ 內鏡消毒效果監測采樣方法有哪些
4.1消毒內鏡采樣
4.1.1采樣方法:
4.1.1.1監測采樣部位為內鏡的內腔面。
4.1.1.2 用無菌注射器抽取10ml含相應中和劑的緩沖液,從待檢內鏡活檢口注入,用15ml無菌試管從活檢出口收集。及時送檢。
4.1.2 菌落計數:將送檢液用漩渦器充分振盪,取0.5ml,加入2隻直徑90mm無菌平皿,每個平皿分別加入已經熔化的45℃-48℃營養瓊脂15ml-18ml,邊傾注邊搖勻,待瓊脂凝固,於35℃培養48小時後計數。
4.1.3 計算:兩平皿平均菌落數×20
4.2滅菌內鏡及附件
4.2.1腹腔鏡、宮腔鏡、膀胱鏡、關節鏡、腦室鏡等。
4.2.2 內鏡附件:活檢鉗、細胞刷、切開刀、導絲、碎石器、網籃、造影導管、異物鉗等。
4.2.3采樣地點:生物安全櫃、手術室、無菌室等。
4.2.4采樣方法:用無菌棉拭子塗抹後,剪去手接觸部分,放入10ml采樣液的試管中。及時送檢,2小時內檢測
4.3致病菌檢測:將送檢液用漩渦器充分震盪,取0.2ml分別接種90mm血平皿、中國蘭血平皿和SS平皿,均勻塗布,35℃培養48小時,觀察有無病菌生長。
4.4增菌:SCDLP(金葡、銅綠假單胞)、 葡萄糖肉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SF(亞硒酸鹽增菌液)、GN(志賀氏增菌液)、乳糖膽鹽發酵管。
4.5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
5. 結果判定
5.1消毒後的內鏡合格標准為:細菌總數<20cfu/件,不能檢出致病菌;
5.2滅菌後內鏡合格標准為:無菌檢測合格。
5.3 內鏡結構復雜,關節多、孔道細長 (2--6英尺,直徑 幾毫米),
5.4.使用時, 易沾掛血液、黏液、組織、排泄物等。
5.5.胃鏡在應用後,可有105-1010cfu/mL的生物負載。
5.6.支氣管鏡在清洗前, 平均負載為6.4×104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