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薄層色譜法的主要顯色定位方法有哪些
1、在日光下觀察,劃出有色物質的斑點位置。
2、在紫外燈(254nm或365nm)下觀察有無暗斑或熒光斑點並記錄其顏色、位置及強弱。能發熒光的物質或少數有紫外吸收的物質可用此法檢出。
3、熒光薄層板檢測,熒光薄層板是在硅膠中摻入了少量熒光物質製成的板。在254nm紫外燈下,整個薄層板呈黃綠色熒光,被測物質由於熒光猝滅作用而呈現暗斑。
4、既無色又無紫外吸收的物質,可採用顯色劑顯色。
(1)tcl的薄層板顯色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薄層色譜方法要求硅膠粉末的粒度分布窄、平均粒徑約15微米,薄層厚度為250微米左右,支持物一般為玻璃板,也可採用其他適用的物質。
將欲分析的樣品溶液以點狀或線狀加至薄層板上。然後將它插到 一個動相的液體(展開劑)中,使動相向上移動達到色譜分離的目的。
通常把流動相極性小而固定相極性大的體系稱為正相薄層色譜法;反之,則把流動相極性大而固定相極性小的體系稱為反相薄層色譜法。
與其它色譜方法相比具備如下優點:
①展開時間短,一般只需十至幾十分鍾。
②操作簡單,所用儀器設備也簡單,分離效果好。
③顯色劑多樣化,選擇性鑒定能力強。
⑵ 薄層色譜基本操作有哪幾個關鍵技術 各項操作應該注意什麼
薄層色譜(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稱薄層層析,屬於固-液吸附色譜。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微量、快速而簡單的色譜法,它兼備了柱色譜和紙色譜的優點。一方面適用於小量樣品(幾到幾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離;另一方面若在製作薄層板時,把吸附層加厚,將樣品點成一條線,則可分離多達500mg的樣品。因此又可用來精製樣品。故此法特別適用於揮發性較小或在較高溫度易發生變化而不能用氣相色譜分析的物資。此外,在進行化學反應時,常利用薄層色譜觀察原料斑點的逐步消失來判斷反應是否完成。
薄層色譜是在被洗滌干凈的玻板(10×3cm左右)上均勻的塗一層吸附劑或支持劑,帶乾燥、活化後將樣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細管滴加於離薄層板一端約1cm處的起點線上,涼干或吹乾後置薄層板於盛有展開劑的展開槽內,浸入深度為0.5cm。待展開劑前沿離頂端約1cm附近時,將色譜板取出,乾燥後噴以顯色劑,或在紫外燈下顯色。
注意事項:
1鋪制薄層板:鋪板用的勻漿不宜過稠或過稀:過稠,板容易出現拖動或停頓造成的層紋;過稀,水蒸發後,板表面較粗糙。勻漿配比一般是硅膠G:水=1:2~3,硅膠G: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1:2。研磨勻漿的時間,根據經驗來定,與空氣濕度有關,一般通過拿起研棒時勻漿下滴的情況來判斷,越稠越難下滴。勻漿的稀稠除影響板的平滑外,也影響板塗層的厚度,進一步影響上樣量。塗層薄,點樣易過載;塗層厚,顯色不那麼明顯。通常,板的質量對薄層鑒別的影響不是很大,影響最大的是展開劑的配製和展開系統的飽和。 2點樣:盡量用小的點樣管。如果有足夠的耐性,最好只用1微升的點樣管。這樣,點的斑點較小,展開的色譜圖分離度好,顏色分明。樣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樣品溶液含水量大,點樣斑點擴散大。樣品溶液的溶劑一般是無水乙醇、甲醇、氯仿、乙酸乙酯。點好樣的薄層板用電吹風的熱風吹乾或放入乾燥器里晾乾。 薄層色譜用於定量時,點樣是最主要的誤差來源。 供試液的溶劑均有不同程度的洗脫力,所以在點樣的同時,樣品在原點就可是成環形展開,原點直徑的擴散促進了這種展開,Kaiser稱之為「上樣環形色譜效應」。如果樣品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很大,原點將變成空心環。這種效應對隨後的先行展開造成很不利的影響。 供試液的溶劑在原點的殘留,也會改變展開的選擇性,特別是供試液的溶劑與展開劑的極性相差較大時更明顯。再者,親水性溶劑殘留在原點吸收大氣中的水分(特別在高濕度環境)對色譜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因此點樣時的同步乾燥或繼後乾燥以除去原點殘存的溶劑是需要的。但應盡可能避免高溫加熱,如用吹風筒加熱,樣品變為固態後,部分或全部強烈的吸附在吸附劑的顆粒上,而促進了硅膠的有催化作用的活性表面故態化學反應,導致樣品的變性(尤其熱不穩定物質),至少移動相在展開時對這部分樣品的溶解速度比移動速度慢得多而形成拖尾(斑點拖尾的原因之一)。
3 展開劑配製 選擇合適的量器把各組成溶劑移入分液漏斗,強烈振搖使混合液充分混勻,放置,如果分層,取用體積大的一層作為展開劑。絕對不應該把各組成溶液倒入展開缸,振搖展開缸來配製展開劑。混合不均勻和沒有分液的展開劑,會造成層析的完全失敗。各組成溶劑的比例准確度對不同的分析任務有不同的要求,盡量達到實驗室儀器的最高精確度,比如:取1ml的溶劑,應使用1ml的單標移液管,移液管應符合計量認證要求,盡管多數時候這不是必須的。 4 展開系統的飽和 一般使用的是雙槽的展開缸,一槽用來放展開劑,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展開的板放入兩槽間的平台,斜架著,蓋上展開缸的蓋子。讓展開劑的蒸氣充滿展開缸,並使薄層板吸附蒸氣達到飽和,防止邊沿效應,飽和時間在半個小時左右。展開時難免要打開蓋子把薄層板放入展開劑中,不過對薄層板與蒸氣的吸附平衡影響不大,當然動作應該盡量輕、快。 5 溫濕度的控制 溫濕度對薄層影響都很大。不凍結的前提下,通常溫度越低分離越好,較難的分離需在低溫下分離,例如人參皂苷。濕度的影響,估計主要是影響薄層板的吸附能力,導致選擇性(容量因子)的變化,濕度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溫度控制使用空調器或冰櫃,濕度控制是通過在另一展開槽放置相應濃度的硫酸。 6 TLC通用顯色方法 通用顯色方法主要有: 1、紫外照射法:方便、不破壞樣品; 2、碘蒸氣法:通用性強,與紫外法結合靈敏度高於該兩法單獨使用; 3、熒光試劑:製造熒光背景,使原來紫外下無熒光物質被鑒別,有熒光物質更明顯; 4、硫酸溶劑:對絕大多數有機物有效,但有破壞性。
⑶ 常用的tlc顯色方法,顯色劑有哪些
TLC
顯色試劑的選擇
顯色劑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檢查一般有機化合物的通用顯色
劑;另一類是根據化合物分類或特殊官能團設計的專屬性顯色劑。
通用顯色劑
硫酸
常用的有四種溶液:硫酸
-
水
(1:1)
溶液;硫酸
-
甲醇或乙醇
(1:1)
溶液;
1.5mol/L
硫酸溶液與
0.5-1.5mol/L
硫酸銨溶液,噴後
110
℃烤
15min
,不同有機
化合物顯不同顏色。
0.5
%碘的氯仿溶液
對很多化合物顯黃棕色。
中性
0.05
%高錳酸鉀溶液
易還原性化合物在淡紅背景上顯黃色。
鹼性高錳酸鉀試劑
還原性化合物在淡紅色背景上顯黃色。
溶液
I
:
1%
高錳酸鉀溶液;
溶液
II
:
5%
碳酸鈉溶液;
溶液
I
和溶液
II
等量混合應用。
酸性高錳酸鉀試劑
噴
1.6%
高錳酸鉀濃硫酸溶液
(
溶解時注意防止爆炸
)
,噴
後薄層於
180
o
C
加熱
15
~
20min
。
酸性重鉻酸鉀試劑
噴
5%
重鉻酸鉀濃硫酸溶液,必要時
150
o
C
烤薄層。
5%
磷鉬酸乙醇溶液噴後
120
o
C
烘烤,
還原性化合物顯藍色,
再用氨氣薰,
則背景變
為無色。
專屬性顯色劑
由於化合物種類繁多,
因此專屬性顯色劑也是很多的,
現將在各類化合物中
最常用的顯色劑列舉如下:
(1)
烴類
①硝酸銀
/
過氧化氫
檢出物:鹵代烴類
溶液:硝酸銀
0.1g
溶於水
1ml
,加
2-
苯氧基乙醇
l00ml
,用丙酮稀釋至
200ml
,
再加
30%
過氧化氫
1
滴。
方法:噴後置未過濾的紫外光下照射;
結果:斑點呈暗黑色。
②熒光素
/
溴
檢出物:不飽和烴
溶液:
I
.熒光素
0.1g
溶於乙醇
100ml
;
II
.
5%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方法:先噴
(I)
,然後置含溴蒸氣容器內,熒光素轉變為四溴熒光素
(
曙紅
)
,熒光
消失,
不飽和烴斑點由於溴的加成,
阻止生成曙紅而保留熒光,
多數不飽和烴在
粉紅色背景上呈黃色。
③四氯鄰苯二甲酸酐
檢出物:芳香烴
溶液:
2
%四氯鄰苯二甲酸酐的丙酮與氯代苯
(10:1)
的溶液。
方法:噴後置紫外光下觀察。
④甲醛
/
硫酸
檢出物:多環芳烴
溶液:
37%
甲醛溶液
0.2ml
溶於濃硫酸
l0ml
。
(2)
醇類
3,5-
二硝基苯醯氯
檢出物:醇類
溶液:
I
.
2%
本品甲苯溶液;
II
.
0.5%
氫氧化鈉溶液;
III
.
0.002%
羅丹明溶液。
方
法:先噴
(I)
,在空氣中乾燥過夜,用蒸氣薰
2min
,將紙或薄層通過試液
(II)30s
,
噴水洗,趁濕通過
(III)15s
,空氣乾燥,紫外燈下觀察。
硝酸鈰銨
檢出物:醇類
溶液:
I
.
1%
硝酸鈰銨的
0.2mol/L
硝酸溶液;
II
.
N,N-
二甲基
-
對苯二胺鹽酸鹽
1.5g
溶於甲醇、
水與乙酸
(128ml+25ml+1.5ml)
混合液中,
用前將
(I)
與
(II)
等量混合。
噴板後於
105
o
C
加熱
5min
。
⑷ 什麼是TLC檢測
薄層色譜法(TLC),系將適宜的固定相塗布於玻璃板、塑料或鋁基片上,成一均勻薄層。
待點樣、展開後,根據比移值(Rf)與適宜的對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譜圖的比移值(Rf)作對比,用以進行葯品的鑒別、雜質檢查或含量測定的方法。薄層色譜法是快速分離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質的一種很重要的實驗技術,也用於跟蹤反應進程。
基本原理
薄層色譜法是一種吸附薄層色譜分離法,它利用各成分對同一吸附劑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動相(溶劑)流過固定相(吸附劑)的過程中,連續的產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從而達到各成分的互相分離的目的。
薄層層析可根據作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為薄層吸附層析(吸附劑)、薄層分配層析(纖維素)、薄層離子交換層析(離子交換劑)、薄層凝膠層析(分子篩凝膠)等。一般實驗中應用較多的是以吸附劑為固定相的薄層吸附層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個重要性質。任何兩個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個相的物質或溶解於其中的溶質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現象。在固體與氣體之間、固體與液體之間、吸附液體與氣體之間的表面上,都可能發生吸附現象。
物質分子之所以能在固體表面停留,這是因為固體表面的分子(離子或原子)和固體內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體內部,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力是對稱的,其力場互相抵消。
而處於固體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對稱的,向內的一面受到固體內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層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氣體或溶質分子在運動中遇到固體表面時受到這種剩餘力的影響,就會被吸引而停留下來。
吸附過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解吸出來。在單位時間內被吸附於吸附劑的某一表面積上的分子和同一單位時間內離開此表面的分子之間可以建立動態平衡,稱為吸附平衡。吸附層析過程就是不斷地產生平衡與不平衡、吸附與解吸的動態平衡過程。
例如用硅膠和氧化鋁作支持劑,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與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離。當溶劑沿著吸附劑移動時,帶著樣品中的各組分一起移動,同時發生連續吸附與解吸作用以及反復分配作用。
由於各組分在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劑對它們的吸附能力的差異,最終將混合物分離成一系列斑點。如作為標準的化合物在層析薄板上一起展開,則可以根據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後面介紹Rf值)對各斑點的組分進行鑒定,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採用某些方法加以定量。
制備TLC
TLC還可用於少量如100毫克左右的化合物的分離,此時混合物樣品不是「點」在板上,而是塗抹在TLC板上且高於洗脫劑液面上的位置,形成一條水平的樣品帶。
然後如同展開小型TLC板一樣將制備TLC板展開並晾乾,然後將每條攜帶不同化合物的色帶從板上分別刮下,並用合適的溶劑萃取洗滌(如二氯甲烷)並過濾掉固定相等不溶物,得到濾液後再脫除溶劑就得到純凈的化合物。
對於小量且易於分離的反應產物,制備TLC較柱色譜法在時間、效率和經濟上更占優勢。顯然,這種方法得到的TLC板不可用全部用化學方法顯色,否則會導致樣品全部損失。因此可使用一些不會破壞樣品的顯色方法,如紫外線。
或者,可刮下板上部分的吸附相進行鑒定,也可以割下部分的TLC板用顯色劑(如碘)找到需要的化合物。
應用
在有機化學中,有機反應可通過TLC進行定性的檢測。使用毛細管將樣品點於TLC板上:一個點表示起始原料,一個點表示反應體系,一個點表示兩者「混合點」。一個小型TLC板(3X7cm)只需幾分鍾就可以完全展開。
整個分析過程是定性的,它可顯示起始原料是否消失即是否反應已經完成;是否有產物出現以及產生了多少產物。需注意的是,從低溫環境中取樣的TLC結果可能會出現誤差,因為樣品的溫度在毛細管中就已經升至室溫,其與低溫反應瓶內的反應將不一樣。例如DIBAL-H還原酯制備醛的反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薄層色譜法
⑸ tlc薄層色譜原理
第一節 基本原理
薄層色譜法是色譜法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是將細粉狀的吸附劑或載體塗布於玻璃板、塑料板或鋁箔上,形成一均勻薄層,經點樣、展開與顯色後,與適宜的對照物質在同一薄層板上所得的色譜斑點做比較,用於進行定性鑒別或含量測定的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點:
①分離能力強,斑點集中;
②靈敏度高,數微克甚至數十納克的物質也能檢出;
③展開時間短,一般只需十至數十分鍾,一次可以同時展開多個試樣;
④試樣預處理簡單,對被分離物質性質沒有限制;
⑤上樣量比較大 ,可點成條狀;
⑥所用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等。
雖然薄層色譜法從儀器自動化程度、解析度、重現性方面不如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法,但由於薄層色譜法具有上述特點,特別是儀器簡單,操作方便,用途廣泛,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仍是一種極有用的分離分析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葯學各研究領域中,也適用於工廠、葯房等基層實驗室。
按分離效能,薄層色譜法可分為經典薄層色譜法和高效薄層色譜法;
按分離機制,薄層色譜法可分為吸附、分配、分子排阻色譜法和膠束薄層法。
薄層色譜法一般用於定性分析,也能用於定量分析和樣品的制備。
一、分離原理
在吸附薄層色譜法中,固定相主要是吸附劑,如硅膠、氧化鋁等。其色譜過程是將混合組分的試樣點在薄層板的一端,將薄板豎直放入一個盛有少量展開劑的封閉容器中。展開劑接觸到吸附劑塗層,流動相藉助毛細作用不斷向上移動,使得組分與流動相和固定相的吸附平衡被破壞,即吸附的組分不斷地被流動相解吸下來,解吸下來的組分立即溶解於流動相中並隨之向上移動,當遇到新的固定相表面時,又與流動相展開吸附競爭並再次建立瞬間平衡。由於吸附劑對各組分具有不同的吸附能力,展開劑對各組分的溶解、解吸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在不斷展開的過程中,各組分在兩相吸附-解吸過程中行進速度不同,而最終被分離開來。吸附色譜對影響吸附能的構型差別很敏感,因此很適合用於異構體的分離。
⑹ 薄層色譜不顯色,除了用碘熏以外,還有別的方法嗎
用 磷鉬酸,高錳酸鉀鹼性溶液等等try。實在不行,只有更利害的了,濃硫酸。只要是有機物就可以用它顯色。。。
⑺ 薄層板顯色劑怎麼噴
把顯色劑盛裝在廣口玻璃瓶中,用個培養皿蓋上,准備顯色時,用鑷子夾著一蘸即可,迅速用電吹風吹乾表面的乙醇,再用電爐或者加熱板加熱顯色。
⑻ 中葯化學中簡述tlc的操作過程
飛秒檢測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完成TLC分析的過程,一般需經制板、點樣、展開、檢出4步操作。一、制板。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玻璃)上,均勻地塗制硅膠、氧化鋁或其他吸附劑薄層、樣品的分離、檢測就在此薄層色譜板上進行。
二、點樣
用微量進樣器進行點樣。先用鉛筆在層析上距末端lcm 處輕輕畫一橫線,然後用毛細管吸取樣液在橫線上輕輕點樣,如果要重新點樣,一定要等前一次點樣殘余的溶劑揮發後再點樣,以免點樣斑點過。一般斑點直徑大於2mm,不宜超過5mm.底線距基線1~2.5cm,點間距離為lcm左右,樣點與玻璃邊緣距離至少lcm,為防止邊緣效應,可將薄層板兩邊颳去1~2cm,再進行點樣。
三、展開
將點了樣的薄層板放在盛在有展開劑的展開槽中,由於毛細管作用,展開溶劑在薄層板上緩慢前進,前進至一定距離後,取出薄層板,樣品組分固移動速度不同而彼此分離。 ① 展開室應預飽和。為達到飽和效果,可在室中加入足夠量的展開劑;或者在壁上貼兩條與室一樣高、
寬的濾紙條,一端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頂的蓋。 ② 展開劑一般為兩種以上互溶的有機溶劑,並且臨用時新配為宜。 ③ 薄層板點樣後,應待溶劑揮發完,再放人展開室中展開。④ 展開應密閉,展距一般為8~15cm。薄層板放入展開室時,展開劑不能沒過樣點。一般情況下,展開劑浸入薄層下端的高度不宜超過0.5cm。 ⑤ 展開劑每次展開後,都需要換,不能重復使用。 ⑥ 展開後的薄層板用適當的方法,使溶劑揮發完全,然後進行檢視。⑦ Rf值一般控制在0.3~0.8,當Rf值很大或很小時,應適當改變流動相的比例
四、斑點的檢出
展開後的薄層板經過乾燥後,常用紫外光燈照射或用顯色劑顯色檢出斑點。對於無色組分,在用顯色劑時,顯色劑噴灑要均勻,量要適度。紫外光燈的功率越大,暗室越暗,檢出效果就越好。 展開分離後,化合物在薄層板上的位置用比移值(Rf值)來表示。化合物斑點中心至原點的距離與溶劑前沿至原點的距離的比值就是該化合物的Rf值。
⑼ 薄層色譜的顯示定位方法有哪些
薄層色譜法,系將適宜的固定相塗布於玻璃板、塑料或鋁基片上,成一均勻薄層。待點樣、展開後,與適宜的對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譜圖作對比,用以進行葯品的鑒別、雜質檢查或含量測定的方法。 1.儀器與材料 (1) 玻板 除另有規定外,用5cm×20cm,10cm×20cm或20cm×20cm的規格,要求光滑、平整,洗凈後不附水珠,晾乾。 (2) 固定相或載體 最常用的有硅膠G、硅膠GF〈[254]〉 、硅膠H、 硅膠HF〈[254]〉,其次有硅藻土、硅藻土G、氧化鋁、氧化鋁G、微晶纖維素、 微晶纖維素F〈[254]〉等。 其顆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徑為10~40μm。薄層塗布,一般可分無粘合劑和含粘合劑兩種;前者系將固定相直接塗布於玻璃板上, 後者系在固定相中加入一定量的粘合劑,一般常用10~15%煅石膏(CaSO4.2H2O在140℃烘4小時),混勻後加水適量使用,或用羧甲基纖維素鈉水溶液(0.5~0.7%)適量調成糊狀,均勻塗布於玻璃板上。也有含一定固定相或緩沖液的薄層。 (3) 塗布器 應能使固定相或載體在玻璃板上塗成一層符合厚度要求的均勻薄層。 (4) 點樣器 同紙色譜法項下。 (5) 展開室 應使用適合薄層板大小的玻璃制薄層色譜展開缸,並有嚴密的蓋子,除另有規定外,底部應平整光滑,應便於觀察。 2.操作方法 (1) 薄層板制備 除另有規定外,將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缽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氣泡後,倒入塗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穩地移動塗布器進行塗布(厚度為0.2~0.3mm),取下塗好薄層的玻板,置水平台上於室溫下晾乾,後在110℃烘30分鍾,即置有乾燥劑的乾燥箱中備用。使用前檢查其均勻度(可通過透射光和反射光檢視)。 (2) 點樣 除另有規定外,用點樣器點樣於薄層板上,一般為圓點,點樣基線距底邊2.0cm,樣點直徑及點間距離同紙色譜法,點間距離可視斑點擴散情況以不影響檢出為宜。點樣時必須注意勿損傷薄層表面。 (3) 展開 展開室如需預先用展開劑飽和,可在室中加入足夠量的展開劑,並在壁上貼二條與室一樣高、寬的濾紙條,一端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頂的蓋,使系統平衡或按正文規定操作。 將點好樣品的薄層板放入展開室的展開劑中,浸入展開劑的深度為距薄層板底邊0.5~1.0cm(切勿將樣點浸入展開劑中),密封室蓋,待展開至規定距離(一般為10~15cm),取出薄層板,晾乾,按各品種項下的規定檢測。 (4) 如需用薄層掃描儀對色譜斑點作掃描檢出,或直接在薄層上對色譜斑點作掃描定量,則可用薄層掃描法。 薄層掃描的方法,除另有規定外,可根據各種薄層掃描儀的結構特點及使用說明,結合具體情況,選擇吸收法或熒光法,用雙波長或單波長掃描。由於影響薄層掃描結果的因素很多,故應在保證供試品的斑點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呈線性的情況下,將供試品與對照品在同一塊薄層上展開後掃描,進行比較並計算定量,以減少誤差。各種供試品,只有得到分離度和重現性好的薄層色譜,才能獲得滿意的結果。
⑽ 常用的薄層板色譜的顯色劑是什麼
通用薄層板色譜顯色劑
①硫酸常用的有四種溶液:硫酸-水(1:1)溶液;硫酸-甲醇或乙醇(1:1)溶液;1.5mol/L硫酸溶液與0.5-1.5mol/L硫酸銨溶液,噴後110oC烤15min,不同有機化合物顯不同顏色。
②0.5%碘的氯仿溶液 對很多化合物顯黃棕色。
③中性0.05%高錳酸鉀溶液 易還原性化合物在淡紅背景上顯黃色。
④鹼性高錳酸鉀試劑 還原性化合物在淡紅色背景上顯黃色。
溶液I:1%高錳酸鉀溶液;溶液Ⅱ:5%碳酸鈉溶液;溶液I和溶液Ⅱ等量混合應用。
⑤酸性高錳酸鉀試劑 噴1.6%高錳酸鉀濃硫酸溶液(溶解時注意防止爆炸),噴後薄層於180oC加熱15~20min。
⑥酸性重鉻酸鉀試劑 噴5%重鉻酸鉀濃硫酸溶液,必要時150oC烤薄層。
⑦5%磷鉬酸乙醇溶液 噴後120oC烘烤,還原性化合物顯藍色,再用氨氣薰,則背景變為無色。
⑧鐵氰化鉀-三氯化鐵試劑 還原性物質顯藍色,再噴2mol/L鹽酸溶液,則藍色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