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學前兒童游戲教育作用分類
學前兒童游戲的分類 目錄 一、 根據兒童發展的分類法 二、 根據游戲活動的分類法 一、 根據兒童發展的分類法 以兒童生長發育中出現明顯的重要變化為分界線,以兒童年齡發展特徵為依據,
來劃分兒童游戲的類型,這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游戲分類方法,是以兒童發展階段為參照系統的分類方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使用游戲材料的方式不同,游戲的類型也不同。 (一) 認知的分類 1 感覺運動游戲 2 象徵性游戲 3 結構游戲 4 規則游戲 1 感覺運動游戲(練習性游戲) 感覺運動游戲是兒童最早出現的一種游戲形式,一般處於從兒童出生到2歲這一階段。兒童主要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認識環境、與人交往的,他們的游戲最初是通過自己的身體作為游戲的中心,逐漸地會擺弄與操作具體物體,並不斷反復練習已有動作,從簡單的、重復的練習中,嘗試發現、探索新的動作,從而使自身獲得發展。在反復的成功的擺弄和練習中,獲得愉快的體驗。游戲的驅力就是獲得「機能性的快樂」、「動」即快樂。該游戲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徒手游戲或重復的操作物體的游戲。 2 象徵性游戲 象徵性游戲是2~7歲學前兒童最典型的游戲形式。
Ⅱ 幼兒科學教育名詞解釋分類法
幼兒科學教育分類法是指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分類是觀察過程的延伸和應用。
1.科學教育:是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學素質的教育。具體地說,科學教育是系統傳授數學、自然科學知識,實現人的科學化的教育活動。
2.觀察的方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與現象,使之獲得具體的印象,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
3.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Ⅲ 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可以分為哪兩類
學前兒童知識經驗分為注意和發展注意
注意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無意注意
無意注意是一種沒有預期目的、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隨意注意。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強度、與周圍環境的對比關系、運動與變化以及新異性;二是人自身的狀態,如需要、興趣、情緒、態度以及對事物的期待,也會影響人們的無意注意。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叫隨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注意形式。
有意注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活動的目的和任務;二是對活動的興趣與認識;三是活動的組織;四是人的知識經驗;五是人的性格及意志品質。
3.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注意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事先有預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幼兒注意的發展特點
1.幼兒的無意注意佔據優勢地位
3歲前兒童的注意基本上屬於無意注意,許多事物都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幼兒的無意注意佔據優勢地位。中班幼兒經過幼兒園一年的教育,無意注意得以發展,他們對有興趣的活動能夠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大班幼兒的無意注意進一步發展和穩定,他們對於有興趣的活動能比中班幼兒能更長時間地保持注意。
2.幼兒的有意注意初步發展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有意注意得到了初步的發展。在幼兒園中,老師在組織幼兒的游戲活動時,經常提醒幼兒「注意聽老師講",就是為了喚起幼兒的有意注意。此外,幼兒從始至終地聽老師講故事,認真地畫畫、做手工等都是幼兒有目的的活動,而且為了完成活動要努力控制自己不做別的事,這也是幼兒園的有意注意。
Ⅳ 如何對學前兒童進行有效的分類和指導
建議二:生活入手 教會方法\r\n 孩子動作慢一定會表現在學習、生活中。孩子動作慢或自理能力差與家長有直接的關系。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度關注、關心,能代勞的一定幫忙,造成孩子的懶惰、無序,以至於動手能力差、做事動作慢也是自然。要想改變應從孩子與家長雙方入手。首先家長在思想上重視,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樹立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識,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信與成功。其次,要幫助孩子在生活中找一個簡單易做的事情,並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放手讓孩子大膽實踐,引導孩子加快速度、做事有序。\r\n建議三:制定計劃培養責任\r\n 樹立孩子的責任意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定出計劃及規定出完成任務的時間。孩子做事慢的原因有許多,關鍵在孩子自身。這樣長此以往,孩子無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後果更加不可想像。\r\n總之,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奧的問題。作為家長要學習簡單的教育方法,用發現的眼光賞識孩子,積極鼓勵,強化正確的行為,少提及錯誤。記住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Ⅳ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Ⅵ 舉例並簡述在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被用來分類的方式通常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08
Ⅶ 兒童科學教育中包含哪些需要培養的能力與方法
(1)選擇適合的社會資源。
(2)能配合學前兒童學習能力、興趣及需要。
科學教育目標可以分為促進人發展的目標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前者是科學教育本體功能的體現,後者是科學教育外在職能的體現。隨著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全面,對科學價值的認識日益深刻,科學教育目標也不斷發展。
科學教育目標:
總的來看,科學教育育人目標與科學教育內涵的發展是一致的。從最初的注重知識、技能到關注方法與過程,到關注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把握科學本質。
科學教育育人目標的重心在發生著搖擺和震盪,並不斷尋找著平衡與融合,這種平衡與融合集中反映在當代「科學素養」理念的提出與發展,也表現在我國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科學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全面科學教育目標。
Ⅷ 我國學前教育界一般都採用的學前游戲分類方式有哪些
我國學前教育界一般都採用:
一、創造性游戲和有規則游戲:
便於教師了解游戲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據需要選用。這是目前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認的分類方法。
二、主動性游戲和被動性游戲:
1、主動性游戲可分為操作性游戲、建造性游戲、創作性游戲、想像性游戲。
2、被動性游戲屬於較靜態的活動,兒童只需觀看、聆聽或欣賞,而不需進行體力活動,如看圖書、聽故事、看錄像、聽音樂等都屬於靜態接受信息的活動。
三、手段性游戲和目的性游戲:
此兩類游戲的分類各有其獨特的意義。手段性游戲把游戲作為教育教學的手段,教師的控製程度較大,而兒童卻不能完全依自己的願望自主地游戲。而目的性游戲則注重遊戲活動本身,幼兒可以主動支配自由的行為,自由參加游戲。
相關介紹:
幼兒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教育改革以來,大中城市已基本滿足了適齡兒童的入學需求,一些偏遠地區和山區也開始重視了幼兒教育的發展,採取了多種形式為適齡的幼兒提供幼兒教育服務。
不過,我國總體的幼兒教育水平還有待提升,由於城鄉之間的差距、地區之間的差異等原因造成了幼兒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一些貧窮不發達的地區對幼兒教育的不重視,導致了幼兒受教育的程度千差萬別。
發展幼兒教育對於全面發展幼兒的德智體美勞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普及幼兒教育、提高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Ⅸ 簡論學前特殊兒童的分類依據
特殊兒童分類是指按一定的目的、方法從不同角度劃分身心異常兒童的類別。主要目的在於提供符合其身心特點的特殊教育和有關服務。可按兒童異常狀況的性質劃分,如分為聾、盲、智力落後等;並可對某種異常狀況作進一步劃分,如聽覺障礙分為重聽和聾。可從醫學角度劃分,亦可從教育角度劃分,如將智力落後兒童分為「可教育的」、「可訓練的」、「需要監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