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發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並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
(2)榜樣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①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運用鍛煉法要注意:①堅持嚴格要求。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4)陶冶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貳』 德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簡答題)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德育方法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說服教育法
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叄』 中小學生常用的德育原則有哪些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生活的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是他們言行一致。
疏導原則
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
折疊嚴格要求和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
進行德育要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他們個人的尊重和信賴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則
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在集體中教育原則
進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以便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響一致性和連續性原則
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互相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的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中西各國的德育原則
德育原則是人們在長期教育實踐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許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代表一定的階級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德育原則。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視循循然善誘人" (《論語·子罕》);對人不僅"聽其言",更重視"觀其行"(《論語·公冶長》);而且採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則等原則。孟軻特別強調意志的鍛煉和培養,主張一個人要有作為,須經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煉。荀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擇鄉,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勸學》)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是中國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則,《學記》早就指出"禁於未發之謂豫"。後來(見程顥、程頤)也說"以預為先"朱熹主張知先行重,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熹語類輯略》)王守仁在兒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順應兒童的性情,像時雨春風之於花木一樣,"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明清之際的王夫之、顏元、戴震等反對宋明理學,都強調實行、實用等實踐原則。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很重視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針對當時詭辯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談,提出了"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主張心口一致,表裡如一的原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就是美德",但他反對教給學生現成的道德知識,主張通過師生問答、爭辨,啟發學生自己從問答中得出結論,作為德性涵養的原則。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後果"原則,強調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為後果中自動對行為加以調節,反對教育的外力干涉。這條原則,後來被法國思想家J.-J.盧梭、英國教育家 H.斯賓塞和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採用。18~19世紀,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齊倡導愛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里描述葛篤德本著"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兒童受到感動。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提出寓教育於教學之中,稱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他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紀,美國教育家J.杜威強調從學校的社會化活動中進行道德教育的原則,反對設置道德課程進行直接道德教學,主張德育中批判的、探討研究的精神,強調在教學中發現什麼是正確的,而不是習慣於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則。杜威的這個思想,對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校中的德育仍產生著影響。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馬卡連柯提出的在集體中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相結合,以及結合生產勞動進行教育等都是社會主義社會學校進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
中國現在學校德育的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社會德育的性質、任務,在總結教育實踐經驗(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它力求反映學校共產主義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現在教育界比較公認的德育原則有:共產主義方向原則,知行統一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原則,疏導原則,集體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影響連貫性和一致性原則,以身作則原則等。
德育原則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貫穿於整個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終。德育原則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將隨著人們對德育過程規律認識的加深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而日益豐富和發展。
學校的德育原則
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無產階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對學生的德育要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聯系起來。
這一原則體現了我國德育的社會主義性質,是區別於一切剝削階級德育原則的根本標志。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原則,它集中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的階級性質和培養年輕一代的根本要求,是學校進行德育的政治方向和根本保證。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沿著共產主義方向前進,關繫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因此,這一原則要求德育工作必須以共產主義精神教育學生,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其次,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一方面,教師要以科學理論武裝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教師的教育方法要具有科學性。再次,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後,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知行統一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教育,又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實際鍛煉,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結合起來,使他們成為言行一致的人。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知行統一是這一原理在德育中的具體應用。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人們的正確認識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思想品德構成的要素中,知和行是最基本的要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沒有正確的認識,行動往往是盲目的,甚至會出席錯誤的行為,而正確的認識如不能在行動中體現出來也就是言行不一。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組織學生系統地學習社會主義理論和道德規范。使學生能對社會、對人生、對道德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掌握明辨是非的標准,以指導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其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訓練道德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其中包括學習實踐、生產勞動、社會公益活動、文體活動、科技活動等。使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深化認識,增加情感體驗,磨練意志,養成社會所需要的道德行為習慣。最後,教師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教師言傳身教的榜樣作用對學生影響非常大,教師以身作則,並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去影響教育學生,能比言教發揮更大的作用。教師的言行一致,對學生知行統一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正面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以說服教育為主,積極疏導,啟發自覺,指明方向,從提高認識入手,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
這一德育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的主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開拓性人才,而不是馴服的奴僕。同時,這條原則也符合對中小學生教育的特點,在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時,不能靠壓服,更不能諷刺、挖苦、體罰學生,而要耐心細致地正面說理,要更多地採取積極引導的方法。當然,在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必要的紀律約束。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其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以表揚、激勵為主,批評、懲罰為輔。最後,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處於發展中的學生,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大,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必須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把耐心說服和合理的規章制度結合起來,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力。
折疊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尊重、信任學生與逐步對學生提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品德。
尊重學生就是尊重他們的人格,信任他們的力量和能力,相信他們能夠自力自理;嚴格要求,就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教育。人都具有自尊心,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從教師的尊重和信任中增強了自信,從而成為思想轉化的內部動因和催化劑。如果對他們不尊重、不信任,而是歧視、侮辱、壓制,那麼就會造成學生"視學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因此,尊重、信任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前提,也是教師的教育態度問題。
教師只有熱愛、尊重和信任學生,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但尊重、信任學生必須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熱愛、尊重學生,必然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愛中有嚴,否則就會變成嬌寵護短,放任自流;嚴格要求,必須以尊重、熱愛為前提,嚴源於愛,否則會變成無理、無度。因此,嚴格要求與熱愛、尊重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對我們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當我們對一個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時候,在這種要求里也包含著我們對這個人的尊重。"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教師要熱情關懷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為尊重、信任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尤其是後進生,更需要教師用愛心來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教師只有熱愛、尊重、信任他們,才能激起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上進心,使他們不斷進步。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應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適當。要求合理正確,是指要求要合乎道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切合實際令人信服;要求明確,是指德育要求易於被學生掌握,便於記住和履行;要求適當,是指要求嚴得合理,是學生可以做到的。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或是無理要求,都會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最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必須堅持貫徹到底。在貫徹執行對學生的各項要求時,要督促學生完成,不能遷就、姑息、朝令夕改和放任自流,否則各種要求就會失去教育力量,教師也會失去教育威信。
集體教育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依靠學生集體,通過集體進行教育,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學生集體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良好的學生集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社會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為共產主義接班人,共產主義的道德核心是集體主義,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必須依靠集體,通過集體來實現,集體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最佳環境。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集體教育原則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教育作用。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努力培養和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教師要確立集體的奮斗目標,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積極指導學生開展集體活動,以形成健全的班集體。其次,要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作用。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然後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體,其中最重要的是發揮學生幹部的作用,並通過學生幹部,把教師的教育意圖轉變成集體的要求。同時,要讓每個學生參與集體的活動與管理,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力量。最後,要處理好學生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教師要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要在集體教育的基礎上,抓緊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在集團中,既有集體的活動與交往,又有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個別活動,使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品德中的積極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極因素,長善救失,因勢利導,使學生思想品德不斷進步。
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動力在於他們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即積極的戰勝消極的,正確的戰勝錯誤的。當然,這兩方面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以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過程,教師要善於運用矛盾的轉化,促使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缺點、落後的因素轉化為優點、進步的因素。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全面了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對學生既要看到他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消極的一面,無論對優秀學生還是後進學生,都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發揚長處和克服不足,使他們健康地發展。其次,長善救失,因勢利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鞏固發揚自身的優點來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點。教師的責任就是積極地創造使學生向優點方面轉化的條件,使優秀學生更先進,後進學生不斷努力進取。特別對後進學生,更要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及時鼓勵和表揚,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面轉化。最後,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提高修養水平。學生的進步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教育,但主要靠他們的自我教育、自覺努力。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善於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善於自覺進行反思與反省,嚴於解剖自己,開展必要的思想斗爭,自覺進行道德自律和道德修養。
教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德育中,教師應對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步調一致,並且有計劃、有步驟、系統連貫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首先,要統一學習內部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任務,向學生提出統一要求,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其次,要統一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主動與各方面加強聯系,共同討論研究教育學生的問題並取得教育要求上的一致性。最後,要保持德育工作的經常化和制度化。
『肆』 德育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有: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長善救失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德育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德育原則(principlesofmoral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長善救失、篤志、自省、鍛煉意志等原則。宋代朱熹主張知為先,行為重,積極教育與消極預防結合。
『伍』 德育原則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則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簡答題)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德育方法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說服教育法
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陸』 德育的原則是什麼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柒』 小學德育原則是什麼
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簡介
從德育類型劃分的角度來說,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如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關心、誠實、忠誠、敬老愛幼等;
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識和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見義勇為,維護民族尊嚴和民族團結等;
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忠於職守、勤懇工作、廉潔奉公、團結合作等。
『捌』 我國中小學德育應遵循哪些德育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貫徹導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標必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相結合起來。
二、疏導原則
貫徹疏導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講明道理,疏導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三、結合原則
貫徹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四、連貫性原則
貫徹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五、因材施教原則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基本要求是:針對學生的特徵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採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
六、因素原則
貫徹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長善救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
七、實踐結合原則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並聯系實際進行傳授;加強教學的實踐性環節,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運用知識於實際的能力;要教育學生懂得理論來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客觀標準的道理;要注意補充鄉土教材,聯系當地實際。
八、集體教育原則
貫徹在集體中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引導學生關心、熱愛集體,為建設良好的集體而努力;通過集體教育學生個人,通過學生個人轉變影響集體;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集體的教育力量結合起來教育。
九、正面教育原則
貫徹正面教育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堅持正面啟發,積極疏導;②要以正面的榜樣和事例教育學生;③要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
十、共產主義原則
貫徹共產主義方向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教師在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必須具有科學性。
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徵和社會發展的趨勢;要把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方向的教育與學生日常實際生活結合起來。
(8)中小學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小學德育內容
一、熱愛祖國
逐步樹立長大為建設家鄉、振興中華做貢獻的理想;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逐步懂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愛護國家財產,立志保衛祖國,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
二、熱愛中國共產黨
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優秀共產黨員英勇奮斗、艱苦創業、大公無私、堅持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等高尚品質,培養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少先隊員要接受黨的教育,做黨的好孩子。
三、熱愛人民
培養熱愛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向先進人物學習,初步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同情和幫助殘疾人、助人為樂、與各族少年兒童、外國小朋友友好相處。
四、熱愛集體
要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培養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做集體的小主人。
五、熱愛勞動、艱苦奮斗
要熱愛勞動,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愛護公物,勤儉節約,珍惜勞動成果;學習老一輩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初步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六、努力學習、熱愛科學
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培養勤學好問、刻苦努力、專心踏實、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反對迷信,不參加各種封建迷信活動。
七、文明禮貌、遵守紀律
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講究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整潔;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保護有益動物;講禮貌懂文明。
網路-小學德育綱要
網路-中學德育大綱
網路-德育原則
『玖』 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德育原則是根據德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學校德育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在系統總結社會主義德育實踐經驗基礎上,批判地繼承、吸收、借鑒歷史上德育原則的有益經驗,全面系統地分析、研究德育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揭示出德育過程的客觀規律,從而制訂出正確處理和解決德育過程中基本矛盾關系的實際工作要求。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拾』 我國小學德育的主要原則有哪些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10)中小學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從德育類型劃分的角度來說,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如相互尊重、相互體諒、相互關心、誠實、忠誠、敬老愛幼等;
公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識和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保護環境,見義勇為,維護民族尊嚴和民族團結等;
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忠於職守、勤懇工作、廉潔奉公、團結合作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