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食用方法是什麼,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的根。用黃芪30克。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性溫,加枸杞子15克、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現介紹幾種、黃芪多糖(aps)等成分、益氣健脾,增加滋補作用:
1、黃芪粥、保肝,感冒,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從身體狀況來說。
3,食積停滯,以及陰虛陽亢者、抗衰老?
服用黃芪,
含有黃芪皂甙、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鴨時,也很有益、利尿,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
具有補氣升陽、取黃芪50克左右、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從體質上來說、利水消腫等功效。
2。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黃芪味甘,肌肉鬆軟,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均須禁服、燒雞,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水煎後服用,葯用價值很高,水煎後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煎湯以後。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抗應激。從季節來說?吃黃芪有什麼禁忌,放一些黃芪,效果也不錯
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經期都不要吃黃芪百利
黃芪顆粒¥27.60
黃芪多生長在亞熱帶和溫帶,就變成黃芪飯,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
B. 黃芪的吃法
你好,1、黃芪5~10克左右,泡水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2、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代茶飲用。3、黃芪50克左右,煎湯,用湯液燒飯煮粥,就變成黃芪飯、粥。4、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
C. 黃芪的食用方法
一、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說到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著名歷史典籍可以告訴我們。
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這本中葯學經典著作對它的功效描述為:「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可見黃芪在那時候就已經應用廣泛。
此後,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得到了諸多醫家的論證,許多經典名方中常有黃芪的身影,而且多是作為主葯。
如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之黃芪桂枝五物湯;金代李東垣《內外傷辯惑論》之當歸補血湯;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之玉屏風散;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之補陽還五湯;現代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朱良春教授等亦均是擅用重用黃芪的高手。
歸納起來,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主要在於四個方面,一是補氣升陽;二是固表斂汗;三是托瘡排膿;四是利水消腫。其中,補氣是最為關鍵也是最為常用的功效。
二、黃芪怎麼吃補氣效果好?
在許多人印象中,人參大補元氣,但其實黃芪的補氣功效並不亞於人參,而且黃芪葯勁較緩,適合各類人群日常滋補,人參則往往更適合危重病人回陽救逆所用。那麼日常如何用黃芪呢?是否黃芪泡水喝已經能夠滿足補氣所需?
其實,黃芪用來泡水泡茶是黃芪用法的一種——生用,其補氣功效偏弱,而更偏於托毒斂瘡的功效,所以如果是經常反復發作口腔潰瘍,那麼用黃芪泡水較為合適。
但黃芪泡水,僅能利用黃芪有效成分的三四成,實屬浪費。
而氣血虧虛,經常表現為全身無力、手腳冰涼、腰酸腿沉、氣短自汗的人群,則建議服用蜜炙黃芪,或更為方便的黃芪單方制劑——黃芪精口服液。
目前市場上暢銷的揚子江葯業黃芪精口服液,是用內蒙道地產區直供的黃芪為原料製作的,採用乙醇滲漉法工藝提取,又加煉蜜生產而成,不止完整保留了黃芪的有效成分,葯效更純,還改善了口感,尤其適合忙碌的現代人日常服用。
D.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的功效: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黃芪的作用:1.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黃芪圓片,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2.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3.增強機體耐缺氧及應激能力,促進機體代謝和改善心功能。
4.有降壓的作用,調節血糖,可以作為糖尿病患者的輔助用葯,黃芪同時具有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5.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
6.具有氧化性。黃芪的化學成分有:膜莢黃芪含黃酮、皂甙類成分、黃酮類成分如芒柄花黃素
及其葡萄糖甙、
7.病弱體虛的人服用,可以增強體力,增強抵抗力,對病情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黃芪食療價值: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春秋採挖,除去
須根、根頭,曬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味甘,性微溫。能補脾益氣,補肺固表,利尿消腫。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實驗性腎炎蛋白尿,增強心肌收縮力,調節血糖含量。
用途:用於脾胃氣虛;脾氣虛,中氣下陷,臟器下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肺氣虛弱,咳喘短氣;氣虛自汗,易於感冒;氣虛水腫,小便不利;氣血不足,貧血萎黃,或肢體麻木,或瘡瘍、創作不易癒合;消渴(糖尿病)
食用禁忌: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麼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陰虛患者使用黃芪,必須配伍養陰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參、麥冬、天冬、玉竹等。濕熱患者必須配伍清利濕熱葯,如黃連、茵陳、黃芩等。熱毒熾盛的患者必須配伍清熱解毒葯,如黃連、梔子、大黃、敗醬草等。
西方最新研究的結果也證實,服用黃芪的時候,最好不要服用環磷醯(cyclophosphamide癌得星,安道生,是免疫抑制劑及抗腫瘤葯),否則互相會相剋。
食用方法:1、每天用黃芪1片,泡水喝。用黃芪1片,加枸杞子3粒,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2、取黃芪2片,煎湯。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可以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溫馨提示:黃芪泡水喝時,一定要剛燒開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葯味,多次煮泡效果最好。煎煮效果更佳。
E. 買回來新鮮黃芪怎麼吃
和枸杞、玫瑰一起泡著喝,下面介紹做法:
准備材料:黃芪幾片、枸杞一把、玫瑰幾顆、水兩杯、冰糖幾顆
製作步驟:
1、所有的食材准備好
F. 黃芪怎麼食用
多種食用方法
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鍾後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 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參芪大棗粥:黃芪15g,黨參10g,大棗30g,粳米100g.黃芪、黨參煎水取汁,與後二者一同煮粥食.
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紮,加水同煮,以生薑、鹽調 味.飲湯吃魚。
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葯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葯研為粉末;將前汁煮沸,頻 頻撒入山葯粉,攪勻,煮成粥食。
(6)黃芪怎麼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參考資料:網路-黃芪
G. 黃芪怎麼吃呀
①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鍾後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②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③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H. 黃芪對身體有哪些好處呢平時又是怎麼服用呢
黃芪是一位非常好的中草葯,他有很強的補血補氣的作用,據現在的科學表明,它還有抵抗癌症和增強我們身體的免疫力的效果,我們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如果身體的免疫力比較低的話,可以適當的喝一些黃芪,或者吃一些黃芪的葯膳,對於增強免疫力來說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黃芪的價格不高,一般家庭都可以承受得起,但是有高血壓和腦出血病史的人是不適合吃黃芪的,否則血壓會變得更高。也可以用黃芪來燉葯膳,搭配一些比較補的食材,比如說黃芪和母雞一起來煲湯,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補腎效果,它是大補的,很多人做完手術,或者是身子陰虛的話,就可以吃一些黃芪燉老母雞,就算受不了黃芪的味道就只是喝湯吃肉,對身體也是很好的,在煲湯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紅棗,溫經補血的效果會翻倍哦。
I. 黃芪可以怎麼食用
黃芪是一種名貴的中葯材,更是現代人們生活中及其重要的綠色保健品之一,黃芪的主要功效是: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腫,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調節新陳代謝等功能,既有較高的葯用價值,又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在本草綱目中,把黃芪列為本經上品,補 葯之長。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人參湯圓人參湯圓
【來源】民間方
【原料】人參粉5 克 玫瑰蜜15克 櫻桃蜜黑芝麻各30克 白糖150 克 雞油30克麵粉15克 糯米粉500 克
【製作】將雞油熬熟,濾渣晾涼;麵粉放干鍋內炒黃;黑芝麻炒香搗碎,將玫瑰蜜、櫻桃蜜壓成泥狀,加入白糖,撒入人參粉和勻,做成心子;將糯米粉合勻,包上心子作成湯圓。等鍋內清水燒沸時,將湯圓下鍋煮熟即成。
【用法】可做早點或晚點,適量服用。
【功效】補中益氣,安神強心。適用於脾虛泄瀉、心悸自汗、倦怠乏力等症。
人參菠餃人參菠餃
【來源】民間方
【原料】人參5 克 豬瘦肉500 克 菠菜750 克 麵粉3000克生薑蔥胡椒粉醬油 香油 食鹽各適量。
【製作】
1. 將菠菜清洗干凈後,去莖留葉,在本瓢內搓成菜泥,加入 適量清水攪勻,用紗布包好擠出綠色菜汁,待用;人參研成細 末,過100 目篩待用。
2. 將豬肉用清水洗凈,剁成茸,加食鹽、醬油、胡椒粉、生 薑末拌勻,加適量水攪拌成糊狀,再放入蔥花、人參粉、香油 拌勻成餡。
3. 將麵粉用菠菜汁和均揉勻,如菠菜汁不夠用,可加點清水 揉勻,使表面光滑為止。然後加肉餡做成餃子。
4. 待鍋內水燒開後,將餃子下鍋煮熟後即可。
【用法】佐餐食。
【功效】補氣養神。適用於氣虛神衰、四肢無力、心悸、怔忡等症。
清蒸人參雞清蒸人參雞
【來源】《吉林菜譜》
【原料】人參15克 母雞1隻火腿10克水發玉蘭片10克 水發香菇15克 精鹽料酒 味精 蔥 生薑 雞湯適量。
【製作】
1. 將母雞宰殺後,退凈毛樁和內臟,放入開水鍋里燙一下,用涼 水洗凈;將火腿、香菇、蔥、生薑均切片。
2. 將人參用水泡開, 上籠蒸30分鍾,取出待用。
3. 將母雞放在盆內,加入人參、火 腿片、玉蘭片、香菇片、蔥片、生薑片、精鹽、料酒、味精,再 添入雞湯(淹沒過雞),將盆上籠,在武火上蒸爛熟。
4.將蒸爛 熟的雞放在大碗內,將人參(切碎)、火腿片、玉蘭片、香菇片 擺在雞肉上(除去蔥、姜不用);將蒸雞的湯倒在勺里,置火上 燒開,撇去沫子,調好口味,澆在雞肉上即成。
【用法】分餐佐食。
【功效】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適用於勞傷虛損、食少、倦 怠、健忘、眩暈頭痛、陽痿、尿頻、氣血津液不足等症。
參苓粥參苓粥
【來源】《聖濟總錄》
【原料】人參10克 白茯苓(去黑皮)10克 粳米100 克 生薑10克 食鹽少許
【製作】
1. 將人參、白茯苓、生薑水煎,去渣取汁。
2. 將粳米下入葯汁內煮作粥,臨熟時加入少許食鹽,攪和勻。
【用法】空腹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虛。適用於虛贏少氣;亦可治胃氣不和,不思飲食,日漸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