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說新語寫作的技巧
我的空間和博客http://007fqj.blog.sohu.com/專門寫我讀《世說新語》的體會
B. 《世說新語》詠雪本文寫人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描寫方法試舉例說明
語言描寫: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神態描寫:公大笑樂。
《詠雪》【作者】劉義慶【朝代】南北朝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白話釋義:謝安在寒冷的雪天舉行家庭聚會,和他子侄輩的人講解詩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說:「不如比作風吹柳絮滿天飛舞。」太傅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謝道韞,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世說新語》的編纂成書固然與劉宋家族對魏晉風流的喜好和社會各層人士對魏晉風流的追慕有關,然而劉義慶之所以對魏晉士人情有獨鍾化大氣力與其門客共襄盛舉還有他個人身世的內在原因。
C. 世說新語,第一篇 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運用了對比手法。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陳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來,已經走了。」朋友就大怒說:「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卻丟下別人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握元方的手(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頭也不回。
《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的朋友失約反倒責怪陳,被陳的兒子駁得很慚愧。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本文記陳紀和來客的對話。先交代對話的背景,「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不守信約的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太丘捨去,去後乃至」,既至而不見太丘,這是客人發「怒」的原因;陳紀其時正「門外戲」,故與客相遇,這是對話的由來,也交代了對話的地點。寫法與前一則相同。
對話可分兩層:前一層屬於信息交流性質,作鋪墊用;後一層是對話的主要內容,寫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結尾是: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但陳紀「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門?
「夙惠」門是《世說新語》36門中的第12門,專記聰敏兒童的故事。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所以還是放在「方正」門內為好。
故事的結尾亦有爭議。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陳紀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我們不贊同這個說法,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
D. 《世說新語描寫人物時,採用了哪些方法
《世說新語》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點,就是重在表現人物的特點,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人物的獨特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如《儉嗇》:「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16個字,就寫出了王戎的貪婪吝嗇的本性.
又如《雅量》記述顧雍在群僚圍觀下棋時,得到喪子噩耗,竟強壓悲痛,「雖神氣不變,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一個細節就生動地表現出顧雍的個性.
《世說新語》刻畫人物形象,表現手法靈活多樣,有的通過同一環境中幾個人的不同表現形成對比
,如《雅量》中記述謝安和孫綽等人泛海遇到風浪,謝安「貌閑意說」,鎮靜從容,孫綽等人卻「色並遽」「喧動不坐」,顯示出謝安臨危若安的「雅量」.
有的則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徵作漫畫式的誇張
如《忿狷》中繪聲繪色地描寫王述吃雞蛋的種種蠢相來表現他的性急: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
有的運用富於個性的口語來表現人物的神態,如《賞譽》中王導「以尾指坐」,叫何充共坐說:「來,來,此是君從!」生動地刻畫出王導對何充的器重.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德行》)
通過與華歆的對比,褒揚了管寧的淡泊名利.
又如:公孫度目邴原:「所謂雲中白鶴,非燕雀之網所能羅也.」(《賞譽》)
這既是對邴原的褒揚,也是對公孫度善於譽人的褒揚。
如: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
這種任誕表現了對竹的妙賞,以及對竹的一往情深,或者在對竹的愛好中寄託了一種理想的人格.
又如:晉文王功德盛大,座席嚴敬,擬於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嘯歌,酣放自若.(《簡傲》)
這簡傲正是阮籍的可愛之處.總之,編撰者大量採集編入那些饒有興趣的、可資談助的逸聞軼事,態度倒是比較客觀寬容的.
E. 《世說新語》五則我與我周旋久的寫作手法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對比、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
「我與我周旋久」很明顯運用了語言描寫的寫作手法。通過對話表現殷侯堅持自我、不願與桓公競爭的品質。
「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此句出自《世說新語·品藻》。意思是是我和自己長期打交道,寧願作我的意思。
原文: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譯文:桓溫年輕時和殷浩同樣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種競爭心。桓溫問殷浩:「你和我相比,誰強些?」殷浩回答說:「我和自己長期打交道,寧願作我。」
F. 世說新語採用什麼寫作方法來表現石崇豪富及其個性的
說於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法來表現實從豪富及其他的個性,所以說在很多語言不同的時候,在新語言的時候或者其他的語言都是有各種各樣的寫法和讀法。
G. 《世說新語》詠雪本文寫人主要運用了哪兩種描寫方法試舉例說明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語言描寫)
公大笑樂(神態描寫)
H. 世說新語 期行得主人公是誰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方法 展現了主人公怎樣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是陳遠方,
主要是以記敘的寫作方法來描寫人物,
元方:聰慧明理,有膽識,正直,愛憎分明
「 而元方卻入門不顧」這個可以從兩方面答;
①觀點一(元方不失禮):元方以客「無禮」、「無信」為核心進行責備,可見他懂禮識義。對粗俗的客人「入門不顧」又體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為元方並非「無禮」。一個失信於人、不知自責且對子罵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於千里之外。並且元方那時才7歲,還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禮。
②觀點二(元方失禮):可以理解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天下人誰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麼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何況對於長輩,是應該持以尊重之態的,怎麼能夠如此不講禮節?對方知錯後,怎能「入門不顧」?
怎樣對待客人,比如我會對他說:我的父親雖舍你而去,那是因為你遲到而來,而你也不應發這么大的脾氣,咒罵家父,做人要懂理講信,對待他人要和善,希望你能改正。
啟發: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希望採納啊~~
I. 世說新語兩則的體裁是什麼寫作手法是什麼
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
J. 《世說新語》兩則的寫作特點有哪些
《世說新語》兩則的寫作特點如下:
敘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琢,給人以真實自然的感覺,人物形象鮮明、生動,不言而喻地表明態度,語言精煉。
高度的准確、簡潔,有較強的表現力,
反映時人好用簡要的語句准確地概括、描繪出人物的品性、才能和風范,而且常用對偶、排比、譬喻、形容的手法。
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出版的圖書,由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
《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遺失後只有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