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行政策的評估與擇優
(1)首先關注評估和擇優的標准問題。(2)方案的評估與擇優,是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判斷和選擇。(3)為了盡可能地做到判斷和選擇的正確,要注意使用「逆向決策」的方法。
(4)方案的評估與擇優,還須對擇定方案進行審查和評定,即進行系統的、周密的論證。
拓展資料:
政策評估是利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一定的價值標准和事實標准,通過一定的程序和步驟,對政策實施中的價值因素和事實因素進行分析,目的在於利用這些政策相關信息,對政策的未來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斷。從而調整、修正政策和制定新的政策。
政策評估指由各種組織或個人針對一項政策的各個方面所進行的各種評價,包括政策方案的評估、政策執行的評估、政策結果的評估。
政策評估的兩個層面:
事實層面:評估的目的是向人們說明一些事實,不涉及價值沖突。比如,政策結果是什麼?政策目標是否達到?該政策是否是該結果的原因?政策的成本有哪些?是否有效率?等等。
價值層面:以特定的價值標准來判斷政策的影響,比如,公平性。但不同利益主體對這些價值標準的定義可能會存在差異。
政策評估的具體步驟?
1)計劃與准備1.建立評估機構2.挑選評估人員3.確定評估對象4.制定評估方案(描述評估對象、闡述評估目的、建立評估標旺、選擇評估方法、確定評估目標)5.落實評估條件
2)組織與實施。這是整個政策評估活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從組織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務就是分解並下達評估任務,做好人、財、物方面的資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從具體實施而言,其主要任務就是利用各種調查手段,全面收集相關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後運用具體的評估技術和方法,對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
3)總結與報告。這是處理評估結果、撰寫評估報告的階段。撰寫評估報告,可以以規范的書面形式將評估結果公之於眾,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關部門或領導。評估報告作為評估階段的最終產品,對政策的延續、調整或終結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其內容除對政策效果進行客觀陳述和價值分析外,還應包括政策建議,以及對評估過程、應用方法和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的必要說明。
2. 企業價值評估有幾種方法,每種方法的優缺點及適用條件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評估方法主要分為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大類。
1、收益法通過將被評估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至某特定日期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原理中的貼現理論,即一項資產的價值是利用它所能獲取的未來收益的現值,其折現率反映了投資該項資產並獲得收益的風險的回報率。
收益法的主要方法包括貼現現金流量法(DCF)、內部收益率法(IRR)、CAPM模型和EVA估價法等。
收益法著眼於企業自身發展狀況。收益法關注企業的盈利潛力,考慮未來收入的時間價值,是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的方法,因此對於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並具有穩定持久收益的企業較適合採用收益法。
優點:它可以充分考慮資產的各種貶值因素,並且,由於是用未來收益來衡量資產的價值,其結果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接受。
缺點:大多數設備因為所預測的現金流量是由包括房屋、機器設備在內的固定資產、流動資產、土地、無形資產等整體資產帶來的,很難量化到單台機器設備上。預測未來收益和確定折現率的主觀因素較大,兩者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和可信性。
2、成本法是在目標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評估企業各項資產價值和負債從而確定評估對象價值。理論基礎在於任何一個理性人對某項資產的支付價格將不會高於重置或者購買相同用途替代品的價格。主要方法為重置成本(成本加和)法。
成本法則是切實考慮企業現有資產負債,是對企業目前價值的真實評估,所以在涉及一個僅進行投資或僅擁有不動產的控股企業,以及所評估的企業的評估前提為非持續經營時,適宜用成本法進行評估。
優點:將企業的各項資產逐一進行評估然後加和得出企業價值,簡便易行。
缺點:
一是模糊了單項資產與整體資產的區別。凡是整體性資產都具有綜合獲利能力,整體資產是由單項資產構成的,但卻不是單項資產的簡單加總。
企業中的各類單項資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產以及規范的組織結構來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成本加和法顯然無法反映組織這些單項資產的人力資產及企業組織的價值。
因此,採用成本法確定企業評估值,僅僅包含了有形資產和可確指無形資產的價值,無法體現作為不可確指的無形資產——商譽。
二是不能充分體現企業價值評估的評價功能。企業價值本來可以通過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情況、收益能力的預測來進行評價。
而成本法只是從資產購建的角度來評估企業的價值,沒有考慮企業的運行效率和經營業績,在這種情況下,假如同一時期的同一類企業的原始投資額相同,則無論其效益好壞,評估值都將趨向一致。這個結果是與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相違背的。
3、市場法是將評估對象與可參考企業或者在市場上已有交易案例的企業、股東權益、證券等權益性資產進行對比以確定評估對象價值。其應用前提是假設在一個完全市場上相似的資產一定會有相似的價格。市場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參考企業比較法、並購案例比較法和市盈率法。
市場法區別於收益法和成本法,將評估重點從企業本身轉移至行業,完成了評估方法由內及外的轉變。市場法較之其他兩種方法更為簡便和易於理解。其本質在於尋求合適標桿進行橫向比較,在目標企業屬於發展潛力型同時未來收益又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市場法的應用優勢凸顯。
優點是可比企業確定後價值量較易量化確定。
缺點:在產權市場尚不發達、企業交易案例難以收集的情況下,存在著可比企業選擇上的難度,即便選擇了非常相似的企業,由於市場的多樣性,其發展的背景、內在質量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
這種方法缺少實質的理論基礎作支撐,這就是運用市場法確定目標企業最終評估值局限性所在。僅作為一種單純的計算技術對其他兩種方法起補充作用。
企業價值評估的意義
1、從並購程序看,一般分為目標選擇與評估、准備計劃、分開或協議並購實施三個階段,其中目標選擇與評估是並購活動的首要基本環節,而目標評估的核心內容是價值評估,這是決定並購活動是否可行的先決條件。
2、從並購動機上看,並購企業一般是為獲得管理、經營、財務上的協同效應,實現戰略目標等,但在理論上只要價格合理,交易是可以成交的,因此雙方對標的的價值評估是決定是否成交的基礎,也是談判的焦點。
3、從投資者角度看,要並購企業交易價值有利於己方,但由於雙方投資者信息掌握不充分,或者主觀認識上存在偏差。
因此,在並購過程中,需要對並購企業自身、目標企業及並購後的聯合企業進行價值評估,三者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並購中的企業價值評估,對並購決策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 評價決策方法有哪些
對於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決策方法。
①確定性情況:每一個方案引起一個、而且只有一個結局。當方案個數較少時可以用窮舉法,當方案個數較多時可以用一般最優化方法。
②隨機性情況:也稱風險性情況,即由一個方案可能引起幾個結局中的一個,但各種結局以一定的概率發生。通常在能用某種估算概率的方法時,就可使用隨機性決策,例如決策樹的方法。
③不確定性情況:一個方案可能引起幾個結局中的某一個結局,但各種結局的發生概率未知。這時可使用不確定型決策,例如拉普拉斯准則、樂觀准則、悲觀准則、遺憾准則等來取捨方案。
④多目標情況:由一個方案同時引起多個結局,它們分別屬於不同屬性或所追求的不同目標。這時一般採用多目標決策方法。例如化多為少的方法、分層序列法、直接找所有非劣解的方法等。
⑤多人決策情況:在同一個方案內有多個決策者,他們的利益不同,對方案結局的評價也不同。這時採用對策論、沖突分析、群決策等方法。
除上述各種方法外,還有對結局評價等有模糊性時採用的模糊決策方法和決策分析階段序貫進行時所採用的序貫決策方法等。
不同決策分析的區別
風險型情況下的決策分析。這類決策問題與確定型決策只在第一點特徵上有所區別:
風險型情況下,未來可能狀態不只一種,究竟出現哪種狀態,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種狀態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頻率、比例或權等)。常用的風險型決策分析技術有期望值法和決策樹法。
期望值法是根據各可行方案在各自然狀態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的大小,決定各方案的取捨。
決策樹法有利於決策人員使決策問題形象比,可把各種可以更換的方案、可能出現的狀態、可能性大小及產生的後果等,簡單地繪制在一張圖上,以便計算、研究與分析,同時還可以隨時補充和不確定型情況下的決策分析。
如果不只有一個狀態,各狀態出現的可能性的大小又不確知,便稱為不確定型決策。常用的決策分析方法有:
a.樂觀准則。比較樂觀的決策者願意爭取一切機會獲得最好結果。決策步驟是從每個方案中選一個最大收益值,再從這些最大收益值中選一個最大值,該最大值對應的方案便是入選方案。
b.悲觀准則。比較悲觀的決策者總是小心謹慎,從最壞結果著想。決策步驟是先從各方案中選一個最小收益值,再從這些最小收益值中選出一個最大收益值,其對應方案便是最優方案。這是在各種最不利的情況下又從中找出一個最有利的方案,
c.等可能性准則。決策者對於狀態信息毫無所知,所以對它們一視同仁,即認為它們出現的可能性大小相等。於是這樣就可按風險型情況下的方法進行決策。
4. 評比辦法有哪些
1)排列法
排列法是在不對工作內容進行分解的情況下,由評定人員憑著自己的經驗和判斷,將各工作崗位的相對價值按高低次序進行排列,從而確定某個工作崗位與其他工作崗位的關系。
排列法的工作步驟如下:
①崗位分析。由有關人員組成評價小組,做好相應的各項准備工作,然後,對工作崗位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收集有關崗位方面的資料、數據,並寫出調查報告。
②選擇標准工作崗位。所選崗位必須廣泛分布於現有的崗位結構中,同時彼此間的關系需要得到廣泛的認同;必須能代表崗位所包括的職能特性和要求;標准崗位的數量通常選取總崗位的10%~15%;需建立一個用以排列其他崗位的結構框架。
③崗位排列。評定人員必須對有關工作進行全面了解。實際排列過程中,崗位不僅要與標准崗位相比,也要同已排列好的崗位相比。排列後崗位等級通常呈金字塔形結構。
④崗位定級。按評判標准對各崗位的重要性做出評判,將各崗位的評定結果匯總,用序號和除以評定人數得到每一崗位的平均序數,按平均序數的大小,由小到大評定出崗位相對價值的次序。
排列法的優缺點:
這種方法主要的優點在於能盡快確立新的工作崗位等級,有時也被作為鑒別不合理工資差異的初步措施。企業崗位較少可以選此方法。
(2)分類法
分類法又稱歸級法,是對排列法的改進。它是在崗位分析基礎上制定一套職位級別標准,然後將職位與標准進行比較,將它們歸到各個級別中去。其工作步驟為:①崗位分析;②崗位分類;③建立等級結構和標准;④崗位測評排列。
分類法的優點為:①比較簡單,所需經費、人員和時間相對較少。在工作內容不太復雜的部門,能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滿意結果;②因等級標準的制定遵循一定依據,其結果比排列法准確、客觀;③出現新工作或工作變動時,容易按照等級標准迅速確定其等級;④應用靈活,適應性強,為勞資雙方談判及爭端解決留有餘地。
分類法的缺點為:①崗位等級的劃分和界定存在一定難度,帶有一定主觀性;②較粗糙,只能將崗位歸級,但無法衡量職位間價值的量化關系,難於直接運用到薪酬體系中。
(3)配對比較法
配對比較法也稱相互比較法,就是將所有要進行評價的崗位列在一起,兩兩配對比較,其價值較高者可得1分,最後將各崗位所得分數相加,分數最高即等級最高,按分數高低將崗位進行排列,即可劃定崗位等級。通過計算平均序數,便可得出崗位相對價值的次序。
(4)要素計點法
要素計點法又稱點數加權法、點數法,是目前大多數國家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先選定若干關鍵性評價要素,並確定各要素的權數,對每個要素分成若干不同的等級,然後給各要素的各等級賦予一定分值,這個分值也稱為點數,最後按照要素對崗位進行評估,算出每個崗位的加權總點數,便可得到崗位相對價值。
要素計點法的具體步驟為:
①確定評價要素及其權數;
②定義評價要素,劃定要素等級;
③各評價要素等級的點數配給;
④崗位評價,計算點數,確定崗位相對價值。
要素計點法的優點為:①主觀隨意性較少,可靠性強;②相對客觀的標准使評價結果易於為人們接受;③通俗,易於推廣。要素計點法的缺點為:①費時,需投入大量人力;②評價要素定義和權重的確定有一定技術難度;③不完全客觀和科學,要素的選擇、等級的定義和要素權重的確定都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工作崗位評價方法
常見的有崗位參照法、分類法、排列法、評分法和因素比較法。其中分類法、排列法屬於定性評估,崗位參照法、評分法和因素比較法屬於定量評估。
5. 常用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哪些
企業績效評估方法較多,每個企業應結合本企業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運作的方法。對最常見的9種評估方法,即強迫選擇量表法、行為尺度評定量表法、行為觀察量表法、混合型標准量表法、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法、關鍵事件法、目標管理法、強制分布法按成本最小、操作簡單、客觀有效、改善績效4個比較指標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和選擇原則。
各種評估方法在滿足不同比較指標的程度上各不相同,為使比較結果清晰易見,我們簡單地把各種程度劃分成三級,即滿足程度高、滿足程度一般和滿足程度低,並且採用數值來表示這三種程度。「3」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高,「2」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一般,「1」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低。
我們在比較各種評估方法時,排除了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這是因為,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並不是單獨使用的一種方法,比如在進行強迫選擇量表評分時,也可以結合360度評估法;而關聯矩陣法更多的是評估採用的一種形式,如關鍵績效指標法中關鍵績效指標通常是一個指標體系,其體現的形式就是關聯矩陣的形式。
在9種評估方法比較中,我們選定強迫選擇量表法作為參照。它對四個比較指標的明確表述是成本較低、操作簡便、客觀性得到保證,但無法使員工在評估中產生自我激勵。據此,對該方法打分(見表1)。其他評估法則通過與強迫選擇量表的比較進行打分。例如,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提供具體行為等級與考評標准,設計成本比較高,因此在「成本最小化」指標得分為1;每個尺度標准都用具體行為與評估者自己的專業術語來表述,操作也同樣簡便,因此在「操作簡便」得分為3;由於存在評估者判斷差異,客觀性不如強迫選擇量表,但由於有關鍵行為作依據,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在「客觀有效性」得分為2;為員工提供了所需的工作改進信息和強化性反饋結果,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在「改進績效的作用」得分為3.再如,目標管理法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比較高,第一項得分為1;需要管理者與下屬一同進行計劃、組織、控制、交流和討論,操作比較復雜,第二項得分為1;目標具有明確性,因此客觀性得到保證,與強迫選擇量表不相上下,第三項得分為3;下屬參與目標管理的全過程,並能得到反饋,因此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第四項得分為3.經過與強迫選擇量表法的比較,各種評估方法在比較指標的各項得分見表1。
通過對各種評估方法的比較,可以看到,強迫選擇量表和強制分布法是成本最低並且簡便易行的方法,但是無法對員工績效進行反饋和指導,不利於改進績效。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行為觀察量表和混合型標准量表都是耗時耗力的一個方法,但是它操作簡便,對改善員工績效起到促進作用。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和目標管理法是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操作起來比較復雜,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管理基礎,這三種評估方法能提高企業管理的規范性,有利於促進企業和員工績效的持續改進。關鍵事件法主要運用於對作業層人員的評估,可以與行為尺度評定量表和行為觀察量表配合使用。
6. 現代綜合評價方法有哪些,各個方法有啥優點
1、專家打分評判法
專家評分法是出現較早且應用較廣的一種評價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礎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評價,其結果具有數理統計特性。
主要步驟是:
首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情況選定評價指標,對每個指標均定出評價等級,每個等級的標准用分值表示;然後以此為基準,由專家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和評價,確定各個指標的分值;最後採用加法評分法、加權評分法、連乘評分法或加乘評分法求出各評價對象的總分值,從而得到評價結果。
專家評分法的最大優點是,在缺乏足夠統計數據和原始資料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定量估價,專家評價法具有使用簡單、直觀性強的特點。
驗以及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主觀性極強,並且其理論性與系統性不強,一般情況下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准確性。
2 、層次分析法(AHP) 層次分析法(AHP)是1973年美國學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准則決策方法。
AHP的優點:
首先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結果,又發揮了定量分析的優勢;既包含了主觀的邏輯判斷和分析,又依靠客觀的精確計算和推演,從而使決策過程具有很強的條理性和科學性。其次,AHP把問題看成一個系統,整個過程體現出分解、判斷、綜合的系統思維方式,也充分體現了辯證的系統思維原則。
AHP的不足:
(1)在應用中仍擺脫不了評價過程中的隨機性和評價專家主觀上的不確定性及認識上的模糊性。
(2)並且判斷矩陣易出現嚴重的不一致。
(3)AHP方法得出的結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
7. 常用的綜合評價方法
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即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意思是與理想方案相近似的順序選優技術,是系統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標決策分析的一種常見方法。
TOPSIS法可用於工作效益或質量的分析比較評價,如評價工作質量,餐廳環境等。
優點:
方法簡單,結構合理,排序明確,應用靈活。
充分利用原始數據信息,排序結果能定量反映不同評價對象的優劣程度,直觀可靠。
對數據沒有嚴格要求,可直接用原始數據計算。
能消除不同量綱帶來的影響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復雜問題分解成多個組成要素,將這些要素按支配關系組成遞階層次結構,通過兩兩比較確定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然後排序。改法多用於衛生事業管理。
步驟:
確定層次結構
構造判斷矩陣
求權重系數
一致性檢驗
計算各個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系數
求出綜合評分指數及排序
特點:
原理簡單,層次分明,因素具體,結果可靠,實用性強。
充分考慮主條件因素,等級劃分細,充分顯示權重作用。
原始數據直接使用,結果切實合理。
能客觀檢驗其判斷思維全過程的一致性
能對定性和定量綜合進行分析,得出明確的定量化結論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RSR),用秩和比進行統計分析的方法,適用於衛生資料的再分析。
特點:
計算簡單,對資料無要求
參與計算的是秩次,可解決0值問題
RSR值無量綱,綜合能力強
該法集參數統計與非參統計於一身,便於與其他方法嫁接移植
綜合指數法,是指用統一指標來概括許多統計指標的綜合水平。具體方法有加權線性和法,乘法合成法,混合法等
優點:
原理簡單,易於計算
數據分布無嚴格要求
對原始數據進行相對化處理,可用於不同類型數據的比較
信息熵理論評價,這個較復雜,不太用。能夠對醫學過去認為凌亂龐雜難以概括的數據做出綜合性判斷,此法有可能對生命體系研究形成一門定量的理論學科。優點是排除人為因素干擾,評價結果客觀。
功效系數法,用於綜合評價和多目標決策,常用於衛生經濟領域。
密切值法,是多目標決策的一種優選方法,應用於食品衛生,公共場所衛生等監督檢測的科學評價。
8. 選優步驟
1.確定是否同組斷層
1)查明次級帶或一組斷層的分布規律(如平行等距等斷層組合規律),明確其條數。
一組斷層的條數有多有少,但其中各斷層的規模一般相差不大。如果相差懸殊,且斷層間距比平均值小,特別是走向變化大時,這條斷層可能不同組,應從條數中減掉。同組的斷層長度與斷層間距,一般情況下有一定比例關系。小秦嶺地區含金石英脈的含脈率較高,尤其已堪大脈,脈長接近斷層長度。脈間距/脈長度值的變化范圍在1:7~1:8之間,其中勘探脈為1:7,詳查脈為1:7.8,預查脈為1:8(關連緒等,1986)(表5-4)。
表5-4脈間距與脈長關系
一組礦脈在剖面上往往具等距性,如文峪礦區第四勘探線有7條平行脈,由北向南:547脈,546脈,512脈,盲脈,505脈,519脈,514脈,其垂直距離依次為180m,140m,140m,150m,140m,150m,平均150m,用礦脈等距性推測盲脈在ZK17中300m深處見礦。通過工程驗證,已在該處見礦。
一組礦脈的脈間距往往亦呈規律變化,如文峪礦區505脈至550脈之間的5條礦脈(由北向南)為512脈,545脈,547脈,548脈,549脈,間距依次為:360m,180m,130m,100m,68m,40m,即由505脈向550脈的脈間距呈遞減趨勢(180m,50m,30m,32m,28m),而沿脈間距遞增方向,含脈率遞增(關連緒等,1986)。
但是,小秦嶺地區脈間距與脈長的比例關系並非處處相同,因為這種比例關系,影響因素較多,如斷層力學性質,產狀,圍岩性質等等。因此一般不宜套用。
從上述實例中看出,一組平行斷層及其礦脈,它們的間距可以是大體相等的,即所謂平行等距的規律性;也可以是不相等的而從一側向另一側的間距遞增或遞減,這也是一組斷層或礦脈分布的規律性,即平行間距遞增(減)的規律性。
當一組斷層波及范圍較大時,由於岩石性質和構造差異,斷層間距可能變化較大,但仍是一組斷層。
2)在測量斷層規模時,一組斷層要採用統一標准測量,以便規模對比。如測量斷層寬度,是以斷層岩(參見附錄五)為界,還是以斷層的裂隙帶(或節理帶)為界,一般應以後者為標准,因為只有後者能代表斷層的真實寬度。
准確測量出斷層的長度,並非易事,由於斷層在延長方向上消失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蛇尾式、折尾式、樹枝式等等。而一組斷層在均質體中尖滅形式應大體相同,更便於採用統一標准,這樣斷層長度更具可比性。當斷層一端或兩端被覆蓋或被另一條斷層錯斷或被岩體吞蝕時,須恢復斷層原來長度,要用其他方法,如參考本組斷層的長度、物探方法、斷層復原、間距與長度比,等等。
在斷層規模較准確地測量出來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斷層的分級。一般按其規模分級。級別由大到小相對分為4級,1、2、3、4級往往與斷層的4、3、2、1段位對應。4、3級斷層和1、2段位的儲礦條件較好。
儲礦斷層的級別大小在選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級別判定準確與否,取決於儲礦斷層的斷裂構造體系的研究程度,特別是不同級別斷裂構造與金礦形成過程中的時空關系。膠東地區地質礦產研究程度較高,構造問題分歧也較大,選此區為例,意在拋磚引玉。如玲瓏金礦的儲礦斷層為4級,招遠-平度斷裂帶為3級,沂沭(郯廬斷裂帶的山東段)斷裂帶為2級,牟平-即墨-五蓮斷裂帶(華北與華南板塊結合帶)為1級。理由如下。
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相互作用過程的俯沖滑脫、左行平移和整體伸展3個主要階段與玲瓏等金礦形成過程中的金被活化,遷移富集和沉澱成礦的三個階段在時空方面密切相關。
第一階段,俯沖滑脫與金被活化階段(印支期)。
P2末—T2,華北板塊與華南板塊之間的古特提斯海開始萎縮關閉。繼而是郯廬斷裂帶啟動期(T2—T3)(王小鳳等,2000)。
華南板塊沿牟平-即墨-五蓮一帶向華北板塊呈NNW向俯沖的過程中,形成基底韌性左行走滑斷裂帶,榴輝岩相和藍片岩相變形變質帶,藍片岩相岩石和榴輝岩同位素年齡200~250Ma(許志琴等,1997)。多硅白雲母40Ar/39Ar年齡240~210Ma,為斷裂帶擠壓期,而196~189Ma,為華南地塊旋轉期。走滑斷裂帶內花崗質糜棱岩年齡183Ma,其拉伸線理(石英、長石變形)長寬比均達30:1,並導致淺部發生NE向雁行褶斷系。造成約300km的近南北向地殼縮短,主應力方向NNW,差應力達50~110MPa。膠東群地層大部變成重熔花崗岩,如玲瓏花崗岩等。
金元素從岩石中激發活化,即從原子態轉變為離子態(Au+,Au3+),需要能量。上述變形變質程度已達到或超過岩石屈服極限和綠片岩相的溫壓條件(T=350~500℃,P=0.25~1.0GPa)。俯沖滑脫作用先產生高壓狀態(P<850MPa,T<750℃)和高能量的塑性流變,是金從原結晶岩石中被活化游離出來的主要原因。其次,金的原子構型(5d106s1)屬不對稱的亞穩定態結構,對壓力敏感,極易激發。再次,氧逸度較高和大量流體的存在促進金活化的進行。玲瓏花崗岩形成於氧逸度(Mg/Mg+Fe3+Fe2+比值為0.21)較高和CO2氣體容易沿深層剪切滑脫帶上升,都會促進金的活化。可見,板塊的俯沖滑脫階段,恰是金的激發活化階段。
第二階段,左行平移與遷移富集階段(J1-2—J3)(208~135Ma)。
期間,西太平洋動力學機制開始替代古特提斯動力學機制,之後的應力方向(σ1)由NNW向NW轉變,差應力值160~190MPa。這時,郯廬斷裂帶已初具規模,深部韌性剪切帶擴寬達40km,左行平移數百千米,古地磁證明地塊逆時針轉動15°~25°(規模僅次俯沖帶,王小鳳等,2000)。改變了板塊俯沖時的邊界條件,左行走滑與折返同步進行。構造應力在郯廬帶東側更集中,構造變形強度增大。並由深層次向淺層次擴展,由韌性左行走滑向脆性左行走滑轉變,形成招遠-平度斷裂帶,長百餘千米,走向NE;黃縣-掖縣斷裂帶,長70~80km,總體走向NE;三山島斷裂帶,長幾千米,走向NE,即一組導礦斷裂帶,由東向西由老至新,規模由大到小。玲瓏花崗岩也遭受了左行走滑,還導致了高壓變質帶的折返、隆升和岩漿上侵,隆升高度約30km。
金元素活化進入液相流體隨斷裂帶向上向兩端的擴展而遷移富集,或者說由高化學位向低化學位遷移富集。金在氧化環境可溶於高鹽度流體,常以[AuS]-,[AuSiO3]-,[Au2S3]4-等配陰離子形式遷移。下地殼岩石在高溫高壓剪切變形和高鹽度流體介質條件下,鎂鐵質岩石中黃鐵礦等硫化物被溶解,產生一種相對氧化的且富硫的流體,是Au+,Sb3+,As3+的有效溶劑。硅酸鹽礦物可裂解並析出流體相SiO2與金形成Au-Si配合物[AuSiO3]–遷移,金硅和金硫配合物是金元素遷移的主要介質。
左行平移階段,構造變形的發育和擴展具有長期性(J)、穩定性(左行)、構造強度大(寬40km,平移數百千米,抬升30km)的特點,這種長期穩定、大規模的構造空間和金長期充分的活化—遷移—富集,是形成超大型金礦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第三階段,整體伸展和沉澱成礦階段(K1—K2)(135~23Ma)。
K1時,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殼下俯沖,使中國東部包括郯廬斷裂帶在內的淺層地殼處於整體伸展狀態,尤其郯廬帶東側的膠西北地塊,於3級斷帶間普遍形成低序次的斷層或斷裂,為含金流體提供了廣泛的儲礦空間。並造成火山噴發,岩漿侵入(135Ma)和斷陷盆地,導致地塊快速隆升及整體造山。此間韌-脆性變形(135Ma)繼而以脆性為主,構造應力中最小主應力為NWW向,應力值130~150MPa。
由於地塊整體快速伸展和隆升,造成斷裂帶充填空間中金配合物快速減壓沸騰,造成金配合物的還原環境,Au-Si等配合物的分解,產生石英-碳酸鹽化金礦化,並發生退變質(角閃石、黑雲母變為綠泥石、白雲母轉變為絹雲母,磁黃鐵礦轉化為黃鐵礦)。而硅酸鹽化的蝕變作用,使成礦流體中的CO2和HCO3-減少,又導致氧逸度和壓力急劇下降。黃鐵礦化等蝕變,降低成礦流體中的硫逸度,使金硫分解,在斷裂的充填空間中形成硫化物型金礦。
以下選擇兩例進行簡述。
例一:新疆雙泉金礦的控礦斷層,在該斷層的斷裂構造體系中屬4級,為一般斷裂,呈北西向延伸,斷面傾向NE,傾角50°~70°,斜沖性質,長達10km以上,其次級裂隙也含礦。
3級斷裂為清水-蘇吉泉斷裂和庫普斷裂,NW走向,長數十千米。2級斷裂為卡拉麥里斷裂帶。1級斷裂帶為西伯利亞板塊與哈薩克-准噶爾板塊的結合帶。
例二:南秦嶺為一條總體呈NWW向的斷裂帶,向西延到青海瑪沁,向東經略陽、石泉,向南繞巴山弧到襄樊,再向東至郯廬斷裂,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的古板塊縫合帶(張國偉等,2004),將其視為1級斷裂帶,文縣弧形斷裂帶等為2級,通過文縣陽山金礦區的安昌河-觀音壩斷裂帶為3級。那麼,陽山金礦區內的311脈,360脈,305脈等礦脈均在4級斷裂構造中。
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控礦斷裂級別的劃定應在一個斷裂體系中進行,這樣才有可比性。1級就是體系中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斷裂帶,其他各級規模和時間依次變小變晚。流體充填和礦體賦存的斷裂多是同成礦期的脆性或韌-脆性斷裂或斷層。斷裂劃分一般到斷層規模,雖然有時節理和裂隙也含細(網)礦脈,但這些節理或裂隙可歸入其隸屬的斷層范圍而不參與分級。從目前賦礦斷裂級別研究結果來看,多為4級斷層(在微板塊形成的斷裂體系中的賦礦斷層有可能為3級)。4級儲礦,並控制礦體和礦床的分布,3級導礦並控制礦帶的分布。從斷裂級別對礦控制的分工來看,1,2級是否側重於成礦方面,並控制礦帶的邊界,有待進一步研究。
在研究斷裂級別控礦過程中,筆者發現一個與礦不相關卻十分有趣的現象,蘋果結在樹上其分布是否也有規律?經反復仔細觀察,樹干、主枝、次枝這三級干枝都不結蘋果;只結在次枝的分枝上,即4級枝,請教專家,這級枝叫落果枝。落果枝和儲礦斷層在它們各自的體系中均排行老四,是巧合,還是必然?
3)形態和強度,按斷層的形態分類,查明斷層屬於Fb或直線形或鋸齒狀即可。構造變形強度增大,一般有利於充填空間的擴大和礦體儲存,但強度要適合,強度太大反倒不利。強度大小反應在斷距,斷層岩,岩組等方面。
4)形成機制的確定。實質是表明上述各斷層是在同一構造應力場中形成的,與它們的規模、級別、形態、強度等共同表明是同一組斷層,才能按充填律之三或之一進行選優。通過確定形成機制來確定Fb0的位置,並用Fb規模驗證。
2.一組斷層選優
1)Fb0在這組斷層的中部,且條數是單數時(圖5-6),如3,5,7…,用充填律之三(表4-2)選優出的斷層編號分別為2,3,4號。當斷層條數是雙數時,如4,6,8…,同樣按充填律之三選優出的斷層編號分別為2,3;3,4;4,5…,即各是中部的兩個斷層。然後再對兩個斷層如2,3號,用比較法選優。
圖5-6 每組斷裂條數是單數
2)Fb0在這組斷層的一側,不管其斷層編號為單雙號,均按充填律之三(表4-2)進行斷層選優。
3)同組的兩條斷層選優,一組中只有兩條斷層出現的幾率小,但也是一種類型,查明上述規模、級別、形態、強度等的前提下,按充填律之一基本原理進行比較選優。
3.相交的兩組斷層選優
(1)基本條件
兩組Fb交叉分布,其中1組呈NE向,由5條Fb組成,為第1組,另一組由3條Fb組成呈NW向,為第2組。1組比2組發育規模較大,同為成礦期,形成機制相同,儲礦條件相似。
(2)選優步驟
1)比較1,2組Fb發育程度和規模大小,1組比2組優;
2)1組選優,方法同前。選出的優者用Fb01表示,當Fb01的Fb-0有礦時,進行2組選優。
3)2組選優的優者用Fb02表示,其Fb-0含礦與否均需查明Fb01與Fb02的交會處是否有礦,如有礦,要繼續選優。依次查明其他和Fb-0結點的礦化程度。
4.兩條不同組也不相交的斷層選優
選優方法與上節兩條斷裂帶選優方法相似,主要查明每條斷層的段位和級別,按充填律之一,兩者比較選優。
9. 評價方法的選擇
進行經濟效益評價的過程需要考慮上述多種因素。實際上確定各因素的重要性是決策的基礎要求和重要內容,由於和地源熱泵系統一樣,能同時滿足上述各因素的冷熱源形式不存在,故能找到的只能是綜合條件下的滿意解或可行解,根據滿意的程度,可以確定各種方案系統的優劣排隊次序。
可供選擇的各方案,雖然都可達到預期的目標,但技術與經濟效果不同,人們往往希望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達到技術與經濟總體效果最佳的方案,這就是最優化的問題。
系統優化的方法很多,如求可導函數或泛函數極值的古典最優化方法(包括無約束極值問題和帶有等式約束極值問題的各種求解方法)、數學規劃法(如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整數規劃、目標規劃、模糊規劃)等,這些方法需要確定難以歸納為某一特定的函數形式,求解難度較大,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方案比較法(又稱對比分析法)是進行技術經濟分析,選擇最佳方案時用得最廣泛的一種方法。廣泛應用於國家的大型投資項目、戰略規劃、企業的咨詢、經營診斷直至具體的設備投資、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和引進項目的決策等。但要想客觀地評價所要比較的方案,必須保證比較所用的指標,能夠全面、完整地表現方案的價值,在實際評價中還有一定的困難。目前,進行集中空調系統技術方案比較時,使用的僅是其中的技術經濟評價,指標設置比較單一。此外,方案比較法中的綜合評價部分需在技術評價比較、經濟效益比較、社會效益比較的基礎上全面分析各方案的優缺點,需要用方案平分法(或優缺點列舉法、方案價值系數評分法等)對諸方案的綜合效果進行全面評價與比較,再選出最佳方案,而其中權重的確定是定性的,缺乏准確性和客觀性。
在進行經濟效益評價中,需要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因此需要一種簡單實用的決策方法提供理論指導,既有堅實的理論背景,又能客觀地反映其經濟效益。由上述經濟效益評價指標的組成可見,其方案優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外延不明確、內涵很豐富的過程,具有信息不完全性和非確知性特性。因此,我們可以把各個可選方案看作一個灰色系統,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多目標綜合效果測度法相結合進行評價。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將決策者的定性判斷和定量計算有效結合起來的決策分析方法。它能把定性因素定量化,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檢驗和減少主觀影響,使評價更趨科學化。
綜合效果測度法是灰色決策的一種方法,根據某些准則對各個局勢所產生的效果,這里指評價指標對方案的影響,進行量化比較的方法,量化測度值分布在區間[0,1]內,量綱為1,其大小可以反映局勢產生的效果的理想程度。
在研究過程中,對於地源熱泵系統的經濟效益這一總目標,利用層次分析法初步確定經濟指標、技術條件、環境影響、社會效益四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對於具體項目利用綜合效果測度法,進行經濟效益評價。
10. 衛生經濟學評價的幾種方法對比
衛生經濟分析與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實現確定的計劃方案目標,一般有以下三種方法。
①成本相同時比較其效果的大小。它是指方案成本總額相同,比較其效果。
②效果相同時比較其成本的高低。它是指方案的效果相同,比較其成本。
③比較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當衛生計劃方案的投資不受預算約束的情況下,成本可多可少,效果也隨之變化,這時對衛生計劃方案的評價可採用增量成本與增量效果的比率指標。
(2)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比較各種備選方案的全部預期效益和全部預計成本的現值來評價備選方案的一種方法。它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任一方案的效益是否超過它的資源消耗的機會成本。只有效益不低於機會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四種:
①凈現值法。凈現值法是根據貨幣時間價值的原理,消除貨幣時間因素的影響,對計劃方案的總效益的現值與總成本現值進行比較,並根據其差值即凈現值對方案作出評價和決策的方法。
②年當量凈效益法。年當量凈效益就是將方案各年實際發生的凈效益折算為每年平均凈效益值,它是凈現值考慮貼現時的年平均值。
③效益成本比率法。效益成本比率是衛生計劃方案的效益現值總額與成本現值總額之比。
④內部收益率法。內部收益率法考慮了貨幣的時間因素,反映了方案計劃期內單位資金的收益率,參照基準貼現率或最低期望收益率可對方案進行比較、評價和決策。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通常用於同一健康問題不同方案的防治成本與結果的比較,往往難以對不同健康問題的衛生計劃或方案的成本效果進行比較分析。可適用於不同健康問題的衛生計劃或方案的評價指標,是質量調整生命年和失能調整生命年,使用其進行評價的方法稱為成本效用分析。
(4)成本最小化分析
成本最小化分析法用於比較具有同樣結果的2個或多個方案。如果已知要比較的方案最終結果相同,這時就只需要比較各方案哪個成本最小,成本最小者為最佳。在有些情況下,要比較的幾個項目對個人的效益可能是相同的,但對社會來說意味著醫療成本的節省,這些節省下來的成本可視為額外收益並轉化為貨幣形式從而達到成本最小化,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