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肌肉耐力怎麼提高
提升肌肉耐力的方法,就是兩點:
1,進行耐力鍛煉。
通過針對性的鍛煉,來增強肌肉的力量、耐力。
2,增加營養,給肌肉充分的能量補充。
單純的鍛煉,只能消耗肌肉能量。
要想提升肌肉狀態,就必須增加營養。
一般人認為肌肉狀態是練出來的,這其實是錯誤的。
事實上,肌肉狀態,是吃出來的……
只有給肌肉足夠的供給,它才會有足夠的營養和能量基礎而長得更健壯,各方面能力才會更強大。
但是,凡事都有個限度。
每個人的肌肉狀態,都是有極限的。
當這個極限沒有達到的時候,通過鍛煉和營養供給可以讓肌肉狀態不斷提升。
但是,當自身肌肉狀態達到極限以後,再怎麼練、再怎麼吃,也沒有用了……這時候,就應該適可而止、以保持狀態為主了……
aqui te amo。
② 怎樣訓練耐力
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共包含兩個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
所以常見的訓練耐力的方法大致分為兩種。
一是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比如大腿力量訓練,扎馬步,走鴨子步等。小腿力量訓練,比如原地縱跳,踮腳跳。上肢力量訓練,俯卧撐,平板支撐,引體向上。腰腹力量訓練,比如仰卧起坐,卷腹等。另外還有運動前和結束後的拉伸訓練,必不可少。
耐力訓練常見的有長跑,游泳,騎自行車,負重越野等項目。
但是在練習中應量力而行,適度運動,不可用力過猛,避免過度疲勞。
③ 怎樣增強肌肉耐力
耐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持續肌肉工作的能力,即對抗疲勞的能力。耐力包括兩個方面,即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耐力的提高不僅取決於人的發育成熟,也和負荷要求有關。合乎規律的耐力性負荷訓練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統以及物質代謝調節出現適應現象。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提高肌肉力量鍛煉效果有幾個因素?
答:眾所周知肌肉力量的增長依賴於一定負荷的科學訓練。運動負荷合理程度直接影響鍛煉效果。影響負荷的因素主要有五個。
1)強度:即負重抗阻的大小,一般講,用極限負荷85%以上的重量為大強度,60--80%為中等強度,50%以下為小強度,通常以竭盡全力只能做1-3次的重量為大強度,6--12次為中強度,15次以上為小強度。
2)組數:使用器械的回數:一般4組以下為少組數,4-8組為中組數,8組以上為多組數。
3)次數:一組中的動作重復的次數,通常以1-5次為少數次數;6-12次為中次數;15次以上為多次數。
4)密度:指每組之間休息時間的長短。間歇時間達2-3分鍾為小密度;1-1.5分鍾為中密度;每組間歇30秒以內為大密度.
5)動作速度:指動作快慢,據研究,快速對發展爆發力有利,混合速度對增長力量有利,而慢速和中速則對發展肌肉有利。要根據鍛煉的目的任務不同進行負荷因素調節,發展爆發力,增加肌肉體積,或增長肌肉耐力削減脂肪,其練習中因素也不同。
④ 肌肉肌耐力很差,應該怎麼鍛煉
肌肉肌耐力很差,應該怎麼鍛煉?
肌肉耐力是肌肉通過長時間工作而不疲勞的能力,可以衡量的指標包括肌肉的耐力和心肺功能耐力。鍛煉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就行訓練:第一、負重訓練。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負重,重量控制在50%-80%之間,每次訓練在10-15次以上,訓練肌肉承受力量的強度。第二、頻率訓練。包括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時間及每組持續的時間及訓練的個數,一組10-15個,每次3-4組。第三、速度訓練。減少動作所需要時間,時間越快,強度越大,訓練效果越好。
坐姿提踵主要是鍛煉小腿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外側,是中高級水平者的最佳選擇。動作要領:坐在提踵機上,前腳掌踏墊板,膝蓋頂牢重物,腳跟懸空下垂。小腿肌用力向上提踵至小腿肌“頂峰收縮”位,稍停片刻,控制性還原,在動作過程中腳跟始終要垂直上下,以確保小腿肌受力集中。為保證動作質量,提踵時軀干不宜後仰借力。
⑤ 怎樣提高肌肉耐力
兩種方法:
1、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
2、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選擇一種能讓大肌肉群或多個肌肉群參與的訓練方式,從而達到增強耐力的目的。 肌肉耐力的訓練方式多種多樣,而中低強度的負荷和高重復性的阻力訓練,是提高局部肌肉耐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1、負荷訓練量
有證據表明身體能承受的負荷是多維度的,可以採用多種訓練項目[。(如同心,偏心及等長收縮)
初級和中級訓練:應使用相對較輕的負荷在10至15次的范圍內重復。高級訓練:在一個周期性、漸進式的計劃中,每次訓練可以使用多種不同的負荷策略,每組重復10到25次或更多,從而提高總的訓練負荷量。
2、休息時間
肌肉耐力訓練應該使用短間歇。 例如,對於高組次訓練組(15-20次或更多)休息1-2分鍾,對於普通組次訓練組(10-15次)休息不超過1分鍾。 反復的訓練有助於增強局部肌肉耐力,最後請記住肌肉休息時間應該是用在你換動作的時間上。
3、頻率
肌肉耐力訓練的頻率與增肌訓練的頻率是相似的。
新手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全身性訓練,則每周訓練2-3天中級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按上下半身分開訓練,則每周訓練4天。高級訓練:如果訓練方式是按肌肉群分開訓練,則每周用4-6天的高頻率訓練。
(5)增強肌肉耐力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運動後的恢復
1、放鬆活動
做整理放鬆活動,可以使人體更好地由緊張的身體活動過渡到安靜狀態。就像汽車要停車必須經過減速過程一樣。人體劇烈運動時,肌肉緊張、缺氧、血壓高、心跳快等,若不進行放鬆,可能造成靜脈血(下肢的)迴流受阻,腦部貧血、缺氧等,產生「重力休克」。
因此,整理放鬆活動不是可有可無的。整理活動主要包括一些深呼吸運動和緩和身體及鬆弛肌肉的活動,讓身體逐步過渡到安靜狀態。
2、加強營養補充
人體參加運動後必須要通過飲食中的營養物質來補充所消耗的能量,這是幫助身體恢復,使運動奏效的重要途徑。要根據不同性質的身體練習補充不同的食物,如耐力性練習後要注意糖的補充;力量性練習後注意蛋白質的補充等。一般來講還要注意無機鹽和維生素B1、C等的補充,有利於調節體內代謝過程恢復與平衡。
⑥ 怎麼練耐力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具體練耐力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有氧耐力訓練
主要採用強度小,負荷時間長的各種練習方法。訓練中常採用的具體方法和手段包括以下幾種:
1、4000米—12000米勻速跑。心率控制在150次/分左右保持勻速跑完全程。
2、越野跑;利用公園。山川或環境較好的地方進行30分鍾以上的越野跑,心率控制在150次/分左右。利用環境調節心情,降低疲勞感。
3、10分鍾跳繩:利用跳繩進行耐力練習。在10分鍾內保持跳動頻率不變,但可變換跳動方式,進行單腳跳或雙腳跳;
二、無氧耐力訓練
即採用負荷時間短、練習密度大、間歇時間短的練習方法專門訓練時常利用以下幾種方法和手段:
1、130米、60米、100米沖刺跑。
2、400米、800米變速跑:
3、跳木馬提膝—左、右側滑步扶地。
耐力訓練的4大訓練法
在馬拉松耐力訓練中,跑者要完成很多速度較慢的長跑。只有在30分鍾的耐久跑後,身體的氧氣燃燒和氧氣攝入才能達到平衡狀態,這也是耐力訓練的基礎。
1、體能恢復訓練
通過極慢速耐久跑和輔助訓練來恢復體能。體能恢復訓練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慢跑僅用於身體恢復,並不會對肌肉造成任何刺激,不會提升你的機體能力。
2、基礎耐力訓練
基礎訓練時,血液循環中有充足的氧氣供給,可確保葡萄糖在氧氣作用下完全分解並為肌肉提供能量。在基礎訓練中,心率應控制在最大心率的70%~90%。
3、力量耐力訓練
在這種訓練方法中,人體處於有氧和無氧混合代謝狀態。此時,還有充足的氧氣供血液循環使用。在訓練中,心率為最大心率的75%~85%。
4、提升階段訓練
在提升階段,人體處於有氧運動向無氧運動過渡的臨界狀態。在馬拉松比賽中,若跑者的心率能夠保持在最大心率的85%~90%,跑者能在3小時30分鍾內完成馬拉松,若跑者心率在最大心率的85%~90%,跑者的馬拉松用時將超過3小時30分這條臨界線。
⑦ 如何提高肌肉耐力
耐力的提高不僅取決於人的發育成熟,也和負荷要求有關。合乎規律的耐力性負荷訓練可使肌肉、器官、心肺、血液、免疫系統以及物質代謝調節出現適應現象。
發展耐力素質的基本途徑有兩個,一是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訓練,另一途徑是提高心肺的功能。可安排室外較長時間的走、跑,跳繩、爬山、游泳、滑冰、各種球類運動等。同時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
在健身,健美運動中需要進行舉重和各種負重訓練來發展肌肉力量和增大肌肉的體積,同時許多運動項目在訓練過程中也經常採用舉重和各種負重發展肌肉力量,因此,所有的體育鍛煉者,健身,健美訓練者必需了解掌握發展力量的內容和合理的運用它,你就會在訓練中達到自己所理想的目標。
發展絕對力量
絕對力量即人在完成某種動作所表現的力量,不考慮與其本人體重的關系。發展絕對力量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選擇重量大小的問題,如果不進行系統的克服相當大的重量訓練,肌肉的最大力量就不會增長,採用重復次數少而大的訓練,最有利於發展肌肉力量,重量的大小一般採用最大力量的百分數或一次訓練能重復的次數來卻定,發展最大力量採用能重復1-3次的重量(相當於本人最大力量的85%-95%的強度)進行3-5組訓練,組間休息1-3分鍾,隔天訓練一次效果最佳。健美訓練者會定期進行肌肉絕對力量專項訓練。但在健美訓練中主要是發展肌肉體積,所以發展肌肉體積最有效的重量是本人能連續做8-12次,最低不少於6次,最多不超過15次的重量,如果只能連續做5次以下,就只發展肌肉力量而很少增大肌肉體積,重復次數多而重量中等訓練,可增大肌肉體積及肌肉耐久力,如果重復次數能超過20次以上的重量,則肌肉力量和肌肉體很少增長,會消耗體內能量,減少脂肪和發展肌積肉耐久力,所以。要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體就要在訓練能重復次數超過12次時,便增加重量,重復次數不到8次時,就要減輕重量進行訓練。但直得注意,不經常從事力量鍛煉的人,最初採用的重量不能過大,因為力量訓練的效果在最初階段幾乎不取決於重量大小,只要重量超過一定的最低限度(約為最大重量的40%左右就可以)。
發展速度力量
既指肌肉做等張收縮時產生的力量,從事這類訓練疲勞出現較晚。發展速度力量與發展絕對力量的方法有所不同,要適當減少重量,用最快的速度來完成動作,發展速度力量採用大強度的間歇訓練法,即60%-80%的強度,每組5-10次,以爆發性速度訓練4-6組,組間休息2-5分鍾。
力量練習中的呼吸
極限重量或大重量時需要憋氣,即在緊閉聲門的條件下使肌肉緊張用力,我們訓練者曾是驗在吸氣,呼 氣和憋氣的情況下進行肱=頭肌力量測定,結果表明:吸氣時舉起25公斤,呼氣時舉起28公斤,憋氣時舉起32公斤,憋氣能提高肌肉用力,但憋氣對心血管系統的活動產生一些不利因素,會引起胸闊內壓增加,使肺部的血液循環產生障礙,長時間憋氣會影響訓練效果,而且易產生頭昏,惡心,過早疲勞等弊端,甚至導致短暫腦貧血或休克,為了避免這些現象,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必須注意:在短時間內必需最大用力時才允許憋氣,當有條件不憋氣的時候,不要憋氣;對初學者進行力量鍛煉所用的極限(最大)和次極限負重力量不能過大;在完成力量訓練前不應做最大吸氣,以做中度吸氣為宜;用狹窄的聲門呼氣(舌尖頂住上牙膛)可以達到類似憋氣時同樣大的力量,因此盡可能不憋氣,以慢呼氣完成最大用力訓練為好;訓練時的呼吸還應隨動作而變,正確呼吸不僅要起到供氧作用,而且能固定肩帶起到調整體位和協助完成動作的重要作用。
發展力量應遵循的原則和要求
超負荷和漸增加負荷原則,超負荷就是按某人能承擔的最大負荷或接近最大負荷進行訓練,適應後要使力量訓練的負荷(重量)逐漸增大,超過原來的最大負荷(重量),才能不斷發展力量。超負荷能迫使更多的肌肉群參加最大收縮,刺激人體產生一系列生理適應性變化,增加肌肉力量,小負荷只能使肌肉力量保持原有的水平,甚至會有所下降。力量增長後。必需逐漸增加負荷,例如某訓練者平卧推舉重量能重復8次才出現疲勞,這種重量就是該訓練者中上等強度的負荷量,用這一負荷進行訓練,直到能舉到12次後,便可增加重量,增加量以可以達到最多能舉8次為准,使肌肉在每次訓練中始終處:超負荷的收縮狀態。
先練大肌肉群,後練小肌肉群,全身不同肌肉群交替進行訓練的原則。人體總力量最大相關肌肉群有:脊柱的伸肌,脊柱的屈肌和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兩腿的肌肉,兩臂的伸肌,胸大肌等五大肌群,在身體訓練過程中,要注意在全面發展肌肉力量的基礎上,還要採用專門性訓練來發展這些的肌肉群力量。
按力量增長規律訓練的原則
舉最大負荷(重量)50%以上的重增加重量--增加次數和組數--增加重量--再增加次數和組數--再增加重量,循環往復,堅持六周以上,每周3次必有成效。力量訓練要堅持,如果停止5-7天,力量就有開始消退,所以,我們訓練者以隔天-次為適宜。
在訓練中應培養肌肉放鬆能力,在熱身活動後,力量訓練前和訓練間做有關肌肉群,關節和韌帶的伸展活動,可使肌肉盡量放鬆,消除疲牢;同時可提高訓練效果,可使肌肉變得更有彈性,增加肌力,減少受傷。增強體質與防病治病密切相關,所以身體訓練必需與講究衛生相結合,就是說:增進健康,除堅持訓練外,必需遵守嚴格的生活作息制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必要的休息,合理的營養和飲食指度將對促進身體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身體訓練要講究實效,從各人實際出發,並持之以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必需注意身體全面發展,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器管系統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人體各個器管系統的活動機能需要一個逐步提高,逐步適應的過程,如違反這一規律,不僅不能很好地增強體質,而且會損害健康,所以只要你認真遵循以上訓練方法,你就會達到你理想中的目標。
⑧ 什麼是肌肉耐力的常見訓練方法
1.分鍾立卧撐。撐由直立姿勢開始,下蹲兩手撐地,伸直腿成俯撐,然後收腿成蹲撐,再還原成直立。每次做1分鍾,4~6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50~55%。要求動作規范,必須站起來才算完成一次練習。也可以穿上沙背心做該練習。或做立卧撐接蹲跳起,則強度稍大,做30次為一組,組間歇為10分鍾。
2.重復爬坡跑。在15度的斜坡道或15~20度的山坡上進行上坡跑,重復5次或更多些,跑距250米或更多些,間歇3~5分鍾。強度為60~70%。也可根據訓練目的決定強度,可以心率控制運動強度,也可穿沙背心進行。
3.連續半蹲跑。成半蹲姿勢(大小腿成100度角左右),向前跑進50~70米,重復5~7次,每組間歇3~5分鍾,強度為60~65%,不規定速度,走回來時盡量放鬆,在進行下次練習前,可做15秒貼牆手倒立。
4.連續跑台階。在高20厘米的樓梯或高50厘米的看台上,連續跑30~50步,如跑20厘米高的樓梯,每步跳2級。重復6次,每次間歇5分鍾,強度55~65%。要求動作不能間斷,但不能規定時間,向下走盡量放鬆,心率恢復到100次/分鍾時可開始下一次練習,也可穿沙背心做該練習。
5.沙灘跑。在沙灘上做快慢交替自由跑,每組500~1000米,也可穿沙背心跑,速度變化和要求可因人制宜,做4~6組。組間歇10分鍾,強度為50~55%。
6.逆風跑或負重耐力跑。遇颶風天氣(風力不超過五級)可在場地或公路上做持續長距離逆風跑,也可做1000米以上的重復跑,重復次數4~6次,間歇5分鍾。強度55~60%。可穿沙背心進行負重耐力跑,要求與間歇同。
7.原地間歇高抬腿跑。原地或前支撐做高抬腿跑練習。每組100~150次,6~8組,每組間歇2~4分鍾,強度為55~60%,要求動作規范,不要求時間,但動作要不間斷地完成,也可負重做練習,但每組練習次數及組數可適當減少。
8.原地間歇車輪跑。原地做車輪跑,每組50~70次,6~8組,組間歇2~4分鍾,強度為50~60%,也可扶牆藉助支撐物完成。
9.後蹬跑。後蹬跑每次100~150米或負重後蹬跑60~80米,6~8組,組間歇3~5分鍾,強度為50~60%。
10.連續換腿跳平台。平台高度30~45厘米,單腳放在平台上,另一腳在地上支撐,兩腳交替跳上平台各30~50次,要求兩臂協調配合,上體正直,重復3~5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55~65%。
11.長距離多級跳。在跑道上做多級跳,每組跳80~100米,約30~40次,3~5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60~70%,如果規定完成時間,強度會大大提高,注意組間的恢復情況。
12.半蹲連續跳。在草地上做連續向前雙腳跳,落地成半蹲(膝關節90~100度角),落地後迅速進行第二次。每組20~30次,(也可50~60米),重復3~5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55~60%。
13.連續深蹲跳。原地分馱瘓立,連續做原地深蹲跳起或在草地上向前深蹲跳。要求落地即起。每組20~30次或30~40米,重復3~5組,組間歇5~7分鍾,強度55~65%。
14.沙地負重走。沙灘上,肩負杠鈴桿,或背人做負重走。每組200米,5~7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55~60%,注意心率指標保持在130~160次/分鍾之間。
15.沙地競走。沙灘或沙地上做競走,每組500~1000米,做4~5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55~60%,要求動作規范,盡可能提高速度。
16.沙地後蹬跑或跨步跳。沙灘或沙地上做後蹬跑或跨步跳,每組後蹬跑80~100米(跨步跳50~60米),重復3~5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55~70%。
17.水中高抬腿跑。在40~50厘米深的淺水池中,做原地高抬腿跑,每組100次,4~6組,組間歇十分鍾,強度為55~60%,也可穿插進行行間高抬腿跑,間歇則就稍長些。
18.水中支撐高抬腿。在40~50厘米深的淺水池中,兩手扶池壁前傾支撐做高抬腿練習,每組50次,4~6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55~65%,也可在水中行進間後蹬跑穿插進行,間歇則應延長到8~10分鍾。
19.負重連續轉跳。肩負杠鈴桿等輕器械做連續原地輕跳或提踵練習,每組30~50次,重復6~8組,組間歇3~5分鍾,強度為40~50%。
20.連續跳推舉。原地蹲立,雙手握杠鈴桿,提鈴至胸後,連續做跳推舉杠鈴桿。每組20~30次,4~6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40~60%。
21.連續跳實心球。面對實心球站立,雙腳正而跳過球後,迅速背對球跳回。往返連續跳,每組60次,4~5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50~55%。
22.雙搖跳繩。原地做正搖跳繩,跳一次搖兩圈繩,連續進行。每組跳30~40次,做4~6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55~60%。該練習必須熟練掌握二搖一跳的技巧;心率必須在恢復到120次/分鍾以下時,方可進行下一組練習。
23.連續跳深。站在60~80厘米高的台階或跳箱上雙腳向下跳,落地後迅速接著向上跳上30~50厘米高的台階或跳箱上。連續跳20~30次為一組,3~5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60~65%。
24.連續縱跳摸高。在摸高器或籃球架下站立,連續縱跳雙手摸高。每組30次,4~6組,組間歇2分鍾。強度40~60%。
25.連續跳起投籃。在籃下持球站立,聽口令後跳起投籃,接球後再投。每組20~30次,做4~6組,間歇2分鍾。強度為40~55%。可以規定時間及必須投進籃的次數。
26.連續跳起傳接籃板球。在籃下站立,雙手持球跳起將球擲向籃板,待球彈回接球後再跳起擲球。連續30次為一組,4~6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40~60%。不要求跳起高度,但動作必須連貫、協調不間斷。
27.連續反復傳接實心球。用實心球做籃球傳接球練習。每組50次,3~5組,組間歇5分鍾。強度為50~60%。可選用1~2公斤實心球。
28.連續跳起扣吊球。將10~15個吊球並排懸於空中,每個間隔1米,高度為練習者跳起能扣球為宜。聽口令後連續跳起扣球,每組扣一輪,5~8組,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55~60%。可以規定完成一組的時間。
29.連續跳起網上擊掌。排球場上兩人隔網相對站立,同時跳起兩人在網上雙手擊掌。每組20~30次,4~5組。組間歇2分鍾。可原地或移動中完成。
30.連續跳欄架。縱向排列20個高30~40厘米的欄架。做雙腳起跳連續過欄架練習。往返一次為一組,8~10組,間歇3分鍾。強度為55~60%。
⑨ 怎麼鍛煉肌肉耐力四大鍛煉方法幫助增強肌肉耐力
小腿肌肉是人體力量最強大的肌肉,人們站立、行走和奔跑都離不開它。因此,小腿肌肉的鍛煉就顯得十分重要。以下的四個方法可以幫助男性鍛煉小腿肌肉,增強肌肉耐力。1、 站姿提踵鍛煉小腿三頭肌(比目魚肌、腓腸飢)的首選動作之一,初級和中高水平者都適用。動作要領:站在斜蹲機上(為了安全,在斜蹲機的踏腳板上可放置兩塊重量疊的杠鈴片,約10厘米厚),兩腳前掌踏在鈴片上,腳跟懸空,肩頂托墊,腿伸直,腳跟盡量下垂,使小腿肌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膝關節保持微屈(目的是使重量集中在小腿上)。然後,以小腿肌的收縮力提起腳跟至最高位,使腓腸肌處於「頂峰收縮」狀態,稍停片刻。再以小腿肌的張緊力控制住,緩慢下降還原。2、坐姿提踵主要是鍛煉小腿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外側,是中高級水平者的最佳選擇。動作要領:坐在提踵機上,前腳掌踏墊板,膝蓋頂牢重物,腳跟懸空下垂。小腿肌用力向上提踵至小腿肌「頂峰收縮」位,稍停片刻,控制性還原,在動作過程中腳跟始終要垂直上下,以確保小腿肌受力集中。為保證動作質量,提踵時軀干不宜後仰借力。
3、反提踵主要鍛煉小腿前部肌肉。訓練達到中高級水平後,要想使小腿顯得比較粗壯,反提踵練習則是必不可少的。動作要領:坐在坐式或站立式提踵機上,腳跟踏板、膝蓋頂牢重物,前腳掌盡量下放(伸展)。抬起腳趾(踝關節收縮),使小腿前部肌肉達到頂峰狀態狀態,稍停,控制性還原。注意,足背屈伸時,軀干勿後仰借力。4、站立單腿提踵主要是分離小腿肌,突顯肌肉線條。它既能使小腿漂亮有型,又不致太粗壯。此外,單腿提踵還能使較細的小腿增加圍度,使兩腿均衡發展。小腿肌群除上述動作外,騎人提踵也是很好的方法之一,它是發展小腿三頭肌厚度的最佳動作。此外,練習者可根據需要,選擇2—3個動作,每個動作做5—6組,用漸增負重開始,以遞減重量結束。這樣能在保證動作規范的前提下,既做到極限次數,又使肌肉完全疲勞,達到促進肌肉生長的目的。
1. 大重量、低次數:健美理論中用RM表示某個負荷量能連續做的最高重復次數。比如,練習者對一個重量只能連續舉起5次,則該重量就是5RM。研究表明:1-5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增粗,發展力量和速度;6-10RM的負荷訓練能使肌肉粗大,力量速度提高,但耐力增長不明顯;10-15RM的負荷訓練肌纖維增粗不明顯,但力量、速度、耐力均有長進;30RM的負荷訓練肌肉內毛細血管增多,耐久力提高,但力量、速度提高不明顯。可見,5-10RM的負荷重量適用於增大肌肉體積的健美訓練。 2. 多組數:什麼時候想起來要鍛煉了,就做上2~3組,這其實是浪費時間,根本不能長肌肉。必須專門抽出60~90分鍾的時間集中鍛煉某個部位,每個動作都做8~10組,才能充分刺激肌肉,同時肌肉需要的恢復時間越長。一直做到肌肉飽和為止,「飽和度」要自我感受,其適度的標準是:酸、脹、發麻、堅實、飽滿、擴張,以及肌肉外形上的明顯粗壯等。 3. 長位移:不管是劃船、卧推、推舉、彎舉,都要首先把啞鈴放得盡量低,以充分拉伸肌肉,再舉得盡量高。這一條與「持續緊張」有時會矛盾,解決方法是快速地通過「鎖定」狀態。不過,我並不否認大重量的半程運動的作用。
⑩ 怎麼訓練耐力
耐力性鍛煉的方式有步行、健身跑、游泳、自行車、劃船、登山及某些球類運動,也可因地制宜採用原地跑、跳繩、爬樓梯等方式。 耐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訓練才能提高的,跑步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項目。下面根據跑步運動來說說怎麼訓練耐力。
跑步訓練耐力的方法:
持續訓練法:
這種訓練總負荷量較大,持續時間相對較長(不少於30分鍾),沒有明顯間歇,練習強度較小,比較恆定,負荷強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一般控制在140~160次/分鍾,優秀運動員可在160~170次/分鍾。
間歇訓練法:
一次練習的負荷時間至少在5分鍾以上,負荷強度中等(控制在平均心率的160次/分鍾左右),當每組間歇時要求在運動員機體尚未完全恢復時就進入下一次練習,一般以心率下降至120次為確定間歇時間的依據。整個訓練的持續時間至少保持30分鍾以上。
訓練耐力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下:
訓練耐力要調整心理上的問題:
學會控制自己思考的快慢。在耐力的鍛煉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保持良好的心態可以讓成功事半功倍,鍛煉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讓身體去適應,大腦的想法要尊重身體的感覺,不能用自己的意識去麻木自己的身體感受,避免受傷。
訓練耐力要注意及時補水:
在進行任何耐力運動之前,你都需要確保自己身體里的水分充足。如果你在缺水狀態下進行長時間的運動,不論是有氧還是無氧都會有可能造成肌肉抽筋,疲勞甚至是受傷,這是因為你的身體處於礦物質匱乏的狀態,特別是鉀元素和鈉元素等電解質。
訓練耐力期間飲食的問題:
運動的消耗要及時的補充糖原,除了運動前後以及平日里攝入大量碳水化合物,還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入。在耐力運動的過程中,肌肉同樣會進入分解代謝狀態,不攝入足夠的蛋白質會導致肌肉白白流失,最後導致你的耐力運動成績也大打折扣。
耐力訓練前注意熱身運動:
耐力訓練前進行短暫的慢跑或是進行低強度的騎行、深蹲、箭步走、俯卧撐、開合跳以及動態平板支撐。運動前進行合理的動態熱身,能夠有效提升靈活度,並且降低受傷的幾率。
(10)增強肌肉耐力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耐力性鍛煉是:
指在一定強度下,在相當時間內(不少於15~20分鍾)重復同一運動周期的運動,是一種增強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新陳代謝的鍛煉方法,一般屬於中等強度的訓練,採用大肌群的練習,這種方法可取得較好的發展體力的效果。
耐力鍛煉可分兩種:
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有氧耐力運動包括長跑、游泳、登山等;無氧耐力運動包括爆發運動,如短跑、跳高、跳遠等。爆發力較差的人應注意縮短運動距離。以長跑為例,可以從每天500米開始,逐漸過渡到800米、1000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