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世界怎麼在不要種子的情況下找到雨林
熱帶雨林是我的世界中常見的幾種地形之一。
特點:樹高且密,有可可西瓜,藤蔓非常多。
要找到雨林,你要准備好食物,弄一隻坐騎。然後出發。
有河就沿著河找,一般雨林里都會有河穿過。旁邊有海也可以沿著海找。海邊生成雨林的幾率也很大。
沒有河,海,就往一個方向一直走。沿途做好標記。防止找不到家。這個就考驗你的耐心和運氣了。運氣好沒多久就找到了,臉黑的話很久雨林毛都不見。
對你有幫助點贊關注哦。
Ⅱ 雷陣雨天氣使用什麼方法能招來閃電誰能告訴我下哦
雷陣雨開始後就一刻不停的召喚,那每一個爆出來的閃電,都是你成功的召喚!
Ⅲ 在我的世界聯機裡面怎麼找到熱帶雨林
普通的方法:向一個方向走,總會找到的
特別的方法:/locatebiome jungle
Ⅳ 我的世界怎麼用指令找到雨林
1、我的世界中可以用指令locate temple來尋找地圖上的雨林。請注意,叢林神廟,沙漠神殿、女巫小屋和雪屋,四種都屬於Temple。
2、所以使用這個指令的時候,最好是要配合叢林神廟地圖種子來使用,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定位出來的並不是叢林神廟,而是別的temple。
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
Ⅳ 解開閃電的人是誰他採用了什麼的方法捕捉到了閃電
解開閃電的人是富蘭克林,他採用了雷雨天放風箏的方法捕捉到了閃電。
為此而捐軀偉人,大矣!
Ⅵ 下雨天,雷電是怎麼來哪
【雷電是什麼】
雷電是伴有閃電和雷鳴的一種雄偉壯觀而又有點令人生畏的放電現象。雷電一般產生於對流發展旺盛的積雨雲中,因此常伴有強烈的陣風和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積雨雲頂部一般較高,可達20公里,雲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氣對流等過程,使雲中產生電荷。雲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但總體而言,雲的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雲的上、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閃電現象。閃電的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的功率可達一千萬瓦,相當於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於閃道中溫度驟增,使空氣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雷鳴。 帶有電荷的雷雲與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時,它們之間就發生激烈的放電。在雷電放電地點會出現強烈的閃光和爆炸的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閃電是什麼】
暴風雲通常產生電荷,底層為陰電,頂層為陽電,而且還在地面產生陽電荷,如影隨形地跟著雲移動。陽電荷和陰電荷彼此相吸,但空氣卻不是良好的傳導體。陽電奔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之上,企圖和帶有陰電的雲層相遇;陰電荷枝狀的觸角則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後陰陽電荷終於克服空氣的阻障而連接上。巨大的電流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涌去,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一道閃電的長度可能只有數百千米,但最長可達數千米。
閃電的溫度,從攝氏一萬七千度至二萬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熱使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移動迅速,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閃電距離近,聽到的就是尖銳的爆裂聲;如果距離遠,聽到的則是隆隆聲。你在看見閃電之後可以開動秒錶,聽到雷聲後即把它按停,然後以3來除所得的秒數,即可大致知道閃電離你有幾千米。
【閃電的類型】
曲折開叉的普通閃電稱為枝狀閃電。枝狀閃電的通道如被風吹向兩邊,以致看來有幾條平行的閃電時,則稱為帶狀閃電。閃電的兩枝如果看來同時到達地面,則稱為叉狀閃電。
閃電在雲中陰陽電荷之間閃爍,而使全地區的天空一片光亮時,那便稱為片狀閃電。
未達到地面的閃電,也就是同一雲層之中或兩個雲層之間的閃電,稱為雲間閃電。有時候這種橫行的閃電會行走一段距離,在風暴的許多公里外降落地面,這就叫做「晴天霹靂」。
閃電的電力作用有時會在又高又尖的物體周圍形成一道光環似的紅光。通常在暴風雨中的海上,船隻的桅桿周圍可以看見一道火紅的光,人們便借用海員守護神的名字,把這種閃電稱為「聖艾爾摩之火」。
超級閃電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閃電大100多倍的稀有閃電。普通閃電產生的電力約為10億瓦特,而超級閃電產生的電力則至少有1000億瓦特,甚至可能達到萬億至100000億瓦特。
紐芬蘭的鍾島在1978年顯然曾受到一次超級閃電的襲擊,連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響,整個鄉村的門窗都噴出藍色火焰。
【襲擊的時間】
就在你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世界各地大約正有1800個雷電交作在進行中。它們每秒鍾約發出600次閃電,其中有100次襲擊地球。
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島,是最易受到閃電襲擊的地方。據統計,爪哇島有一年竟有300天發生閃電。而歷史上最猛烈的閃電,則是1975年襲擊辛巴威鄉村烏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當時死了21個人。
【雷電發生的頻率與特性】
在任何給定時刻,世界上都有1800場雷雨正在發生,每秒大約有100次雷擊。在美國,雷電每年會造成大約150人死亡和250人受傷。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慘遭雷擊。在雷電發生頻率呈現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築物平均每年會被擊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築物,比如廣播或者電視塔,每年會被擊中20次,每次雷擊通常會產生6億伏的高壓。
每個從雲層到地面的閃電實際上包含了在60毫秒間隔內發生的3到5次獨立的雷擊,第一次雷擊的峰值電流大約為2萬安培,後續雷擊的峰值電流減半。最後一次雷擊之後,可能會有大約150安培的連續電流,持續時間達100毫秒。
經測量,這些雷擊的上升時間大約為200納秒或者更快。通過2萬安培和200納秒,不難計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雷電的危害】
閃電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戶外受到襲擊。他們每3個人中有兩個倖存。在閃電擊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齡大都在10歲至35歲之間。死者以在樹下避雷雨的最多。
蘇利文也許是遭閃電襲擊的冠軍。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員,曾被閃電擊中7次。閃電曾經燙焦他的眉毛,燒著他的頭發,灼傷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拋到汽車外面。他輕描淡寫地說:「閃電總是有辦法找到我。」
雷電對人體的傷害,有電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壓或動力作用,以及高溫作用。當人遭受雷電擊的一瞬間,電流迅速通過人體,重者可導致心跳、呼吸停止,腦組織缺氧而死亡。另外,雷擊時產生的是火花,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膚燒灼傷。雷電擊傷,亦可使人體出現樹枝狀雷擊紋,表皮剝脫,皮內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內臟破裂等。
【防雷擊須知】
雷電發生時產生的雷電流是主要的破壞源,其危害有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由架空線引導的侵入雷。如各種照明、電訊等設施使用的架空線都可能把雷電引入室內,所以應嚴加防範。
一、雷擊易發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設備或避雷設備不合格的高大建築物、儲罐等;
2.沒有良好接地的金屬屋頂;
3.潮濕或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樹本等;
4.由於煙氣的導電性,煙囪特別易遭雷擊;
5.建築物上有無線電而又沒有避雷器和沒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預防雷電的方法
1.建築物上裝設避雷裝置。即利用避雷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時,人不要靠近高壓變電室、高壓電線和孤立的高樓、煙囪、電桿、大樹、旗桿等,更不要站在空曠的高地上或在大樹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屬立柱的雨傘。在郊區或露天操作時,不要使用金屬工具,如鐵撬棒等。
4.不要穿潮濕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屬商品的貨垛上。
5.雷雨天氣時在高山頂上不要開手機,更不要打手機。
6.雷雨天不要觸摸和接近避雷裝置的接地導線。
7.雷雨天,在戶內應離開照明線、電話線、電視線等線路,以防雷電侵人被其傷害。
8.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桿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里,應盡快躲在低窪處,或盡可能找房層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盡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制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10.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劃船、垂釣等。
11.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 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局部,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雷雨天氣發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築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濕地區是雷擊事故多發區。
全國建築物電氣裝置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王宏民: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並攏。
專家最後強調,如遇雷雨天氣,市民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導入地下。
【雷電統計的概念】
雷電次數——當雷暴進行時,隆隆的雷聲持續不斷,若其間雷聲的時間間隔小於15分鍾時,不論雷聲斷續傳播的時間有多長,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間雷聲的停息時間在15分鍾以上時,就把前後分作是兩次雷暴。
雷電小時——就是說在該天文小時內發生過雷暴,更通俗些說是在這個時間里曾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持續時間的長短如何。某一地區的"年雷電小時數"也就是說該地區一年中有多少個天文小時發生過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時內雷暴是足足繼續了一小時之久,還是只延續了數分鍾。
雷暴日數——也叫做雷電日數。這是我們所最熟悉的。只要在這一天內曾經發生過雷暴,聽到過雷聲,而不論雷暴延續了多長時間,都算作一個雷電日。"年雷電日數"等於全年雷電日數的總和。
雷暴月數——也叫做雷電月數,即指在這一個月內曾發生過雷暴。"年雷暴月數"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個月發生過雷暴。
戰斗機雷電
[編輯本段]
「雷電」空中支援攻擊機
A-10雙發近距空中支援戰斗機在美軍服役近30年,堪稱美國空軍甚至是世界空軍發展史上的經典戰機。
A-10機頭下沿的GAU-8/A30mm七管加特林炮是曾經裝在戰斗機上,威力最大的機炮。每分鍾可以發射直徑30mm的航空炮彈2100到4000 發,足以破壞坦克的裝甲。A-10又被稱作「疣豬」,被設計稱可以用一個發動機和一個完整的尾鰭安全飛行,甚至一個機翼完全被打掉也沒有關系。A-10甚至可以在座艙和彈葯艙上罩上鈦合金的防護罩以對抗地面防空加農炮的打擊。機載的電子設備可靠性也相當的高。
正當美軍要將A-10退役用F-16來代替的時候,它在伊拉克戰爭中再次證明了自身的價值。A-10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戰績是:1000多輛坦克,1200多門火炮,2000量其他車輛及兩架直升飛機。
美軍最多時有700架A-10,到2004年為止美軍依然有350架A-10在服役。退役的A-10也大多數被出售到其他國家。
A-10"雷電II"(有別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P—47雷電)又稱「疣豬(Warthog)」由美國費爾柴爾德(FAIRCHILD,又譯「仙童」)公司為美空軍研製的單座雙發近距空中支援攻擊機。1966年,根據越南戰爭的教訓,美軍提出了研製新型單座近距支援攻擊機,以取代老舊的螺旋槳式攻擊機A-1 的計劃,即A-X計劃。1967年4月美國空軍開始招標,1970年3月選定諾斯羅普公司和費爾柴爾德公司各製造兩架原型機。諾斯羅普公司的原型機稱A- 9,費爾柴爾德公司的稱A-10。72年5月10日A-10首次試飛。1972年10~12月,經過284個飛行小時的全面對比鑒定試飛,1973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A-10獲勝。隨即與費爾柴爾德公司簽訂了價值1.593億美元的合同,製造10架預生產型飛機供研究、發展、試驗和鑒定使用,其中6架用於發展試驗,4架用於鑒定。同時與通用電氣公司簽訂2760萬美元的合同,訂購32台配套發動機。1975年10月21日A-10生產型試飛。
A-10 1975年開始交付,1984年停產,總共生產了713架,其中有30架N/AWA-10。A-10的研製費共計3.285億美元,其中機體及設備 2.11億美元,發動機3600萬美元,機炮1100萬美元。空軍花費的研究、發展、試驗和鑒定費約為4.23億美元。A-10在1982年的單價為 960萬美元,在美空軍中算是一種價格低廉的作戰飛機。
A-10採用中等厚度的大彎度平直下單翼。相對厚度12%,安裝角-1°,外翼上反角7°。機翼翼尖下垂,據稱可增大航程8%。機翼為全金屬三梁結構。全金屬半硬殼式鋁合金結構機身,鈦裝甲總重為550千克。機身腹部裝甲厚50毫米,可承受蘇制23mm高射炮彈的打擊。全金屬懸臂式結構尾翼,水平尾翼為等弦長。雙垂尾裝於平尾端部。前三點單輪可收放式起落架。主起落架採用寬胎面低壓輪胎,有防滑剎車裝置。採用兩台通用電氣公司的TF34-GE-100高流量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為40.94千牛(4175千克)。
A-10擁有堅固的駕駛員座艙裝甲,呈浴缸狀的鈦合金裝甲包裹住了整個座艙的下半部,這使飛行員在地面火力中飛行的安全系數大大增加。座艙玻璃也具有相當的防彈能力。水泡形座艙視野良好,前方下視界為20°,兩側為40°,周圍為360°,裝道格拉斯公司的ACESII彈射座椅,可以在零高度、0~834 千米/小時的速度范圍內安全彈射。
A-10攻擊機的兩個發動機由於分布得相距較遠,減少了同時被防空火力擊中而使飛機完全失去動力的機會。垂尾設計成分離得較遠的兩個小翼面,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A-10的機頭有較大的下傾角,使得飛行員視野開闊,再加上水泡形座艙蓋,無論前後視野都有充分保證,這一點比蘇聯設計的攻擊機要好多了。機頭下裝有紅外觀瞄吊艙。白色「工」字形圖案是其上方空中加油口的標識。
機上設備包括AN/AIC-18機內通信設備,KY-58/75保密話音、多頻段調幅、調頻通信設備,CPU-132導航計算機,AN/ASN-141慣性導航系統,AN/ARN-118塔康導航設備,AN/AXQ-13電視監控器,MXU-553飛行數據記錄儀,AN/ARN-108儀表著陸系統, AN/ALR-46和ANALR-69雷達告警接收機,AN/APX-101敵我識別器,AN/AWG-(ACS)武器控制系統,AN/AVQ-29平視顯示儀。另外還有AN/AAS-35激光搜索和跟蹤系統吊艙,AN/ALQ-87及AN/ALQ-119電子對抗吊艙。
TA-10為雙座教練型
海灣戰爭時期,120架A-10參戰,也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曾有一個雙機A-10編隊在一天中就摧毀了23輛伊拉克坦克。但是,A-10速度慢,自衛能力弱,只有在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才能較好地執行任務。海灣戰爭後,美國決定減少其戰術空軍聯隊的數量,A-10的裝備數量因此也受到了削減。
1992年10月,美國決定把50架多餘的A-10送給土耳其。美軍曾計劃用改進的F-16戰斗機執行A-10的典型任務,但由於F-16的防護能力不足和經費等多種原因,此計劃無疾而終,A-10得以繼續服役。
海灣戰爭後,A-10一直沒有機會參與實戰。2002年3月,美國軍方把A-10布置到阿富汗的美軍前線基地,從而使A-10再次重上戰場。
由於A-10缺乏火控雷達和先進的光電系統,一度被認為缺乏適應現代戰場的能力。為此美軍方對其進行了改進。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電子系統分公司於 2002年9月,成功將LITENING ER「增程瞄準和導航系統」吊艙與A-10攻擊機進行了綜合,並進行了試飛。LITENING ER是一種多感測器激光目標照射和導航系統,能夠使駕駛員探測和識別地面目標,高精度的投射常規和精確制導武器。LITENING ER包括640×512陣列前視紅外攝像機、電荷耦合器件電視攝像機、激光光斑跟蹤器/測距器、紅外標識器和激光照射器。與A-10的綜合不要求改變飛機現有的軟體,而用一根專門設計的數據電纜把吊艙與飛機火控系統連接,只要少量的修改LITENING ER的軟體就能夠與A-10完美結合。裝備LITENING吊艙的A-10立即部署到奈利斯空軍基地,並配備了激光制導武器,交由聯合實驗部隊進行實驗。
2003年7月,參與了伊拉克戰爭的部分A-10飛行員反映,A-10需要進行更多的改進升級,以降低「友軍誤射」的發生幾率,其中改裝LITENING 吊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據美國陸軍經驗教訓中心(CALL)開列的單子,A-10可能捲入至少兩起引起多達10名美國和英國地面部隊士兵死亡的事故。報告說,在仍在進行調查的3月23日事故中,一架A-10向納西里耶附近的海軍護送隊開火。9名水兵喪生,雖然尚不清楚這些傷亡有多少是友軍誤射引起的。4月 6日,也是在A-10攻擊後,英國一名士兵死亡,3人受傷。實際上在伊拉克戰爭中,A-10確實小規模的試用了Litening吊艙,飛行員反映效果良好。飛行員還表示,A-10需要數字化座艙和加裝數據鏈,這有助於提高戰鬥力和敵我識別能力。
2004年3月,美國空軍計劃升級A-10攻擊機的瞄準能力,進一步延長其壽命。升級計劃稱為精確交戰(Precision Engagement)計劃,它將包括兩個新瞄準吊艙和一個外掛管理系統,將能夠使飛機使用GPS或激光制導炸彈。精確交戰計劃包括裝備AN/AA1- 28(V)LITENING AT和AN/AAQ-33「狙擊手」XR瞄準吊艙以及MIL-STD-1760數據匯流排和數字懸掛物管理系統及其必要的布線。等到這項1.5~2.0億美元的計劃結束時,A-10攻擊機群將能夠投射由駕駛員指定的JDAM聯合直接攻擊彈葯、WCMD風修正彈葯布撒器和激光制導武器。以前,A-10裝載激光制導炸彈,要有其它飛機用激光照射器提供目標照射。改進後A-10將能夠自主運用「寶石路」等的激光制導武器。
Ⅶ 基岩版怎麼用指令找熱帶雨林
基岩版用指令找熱帶雨林方法如下:
1、我的世界中可以用指令locate temple來尋找地圖上的雨林。請注意,叢林神廟,沙漠神殿、女巫小屋和雪屋,四種都屬於Temple。2、所以使用這個指令的時候,最好是要配合叢林神廟地圖種子來使用,不然的話很有可能定位出來的並不是叢林神廟,而是別的temple。
我的世界場景生成是隨機的,所以要找一個地區一般是往一個方向一直走,當然了要做好標記防止迷路回不了家。雨林的特徵是樹木高大樹葉繁茂還生有很多藤蔓,草地亮綠色。當然了你也可以在新創世界的時候輸入種子讓自己在熱帶雨林邊出生。
Ⅷ 迷你世界如何在冒險模式下找到雨林啊
迷你世界在冒險模式下找到雨林的方法如下:
工具:華為P20
操作系統:EMUI 10.0
軟體:迷你世界
1、打開迷你世界游戲,點擊開始游戲。
Ⅸ 怎麼拍攝閃電,有什麼技巧嗎
閃電是夏季常見的一種自然景象。每當暴雨降臨之際,大風驟起,烏雲滾滾,頃刻間大雨如注,傾盆而下。雷鳴電閃也隨之而來,轉眼之間,大地變成了另外一種景象。這時候多數人是回到室內躲雨,或者隔窗觀賞室外的雨景。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如何通過攝影來表現這種奇妙的大自然景象?就成了值得探討的問題。
說到閃電,我們常常會聯想起電影、電視中出現的電閃雷鳴現象,殊不知這些大都是人工製造的,並非真情實景。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誰也不會願意花工夫拍攝這種假的電閃雷鳴照片,為什麼電影、電視中都採用假的雷鳴閃電現象,而不去拍攝真景呢?這完全是由於攝制工作的需要,並非是真的閃電不能拍攝。就攝影來說,過去確曾有人拍攝出非常精彩的閃電照片。我們只要掌握了閃電的產生規律和拍攝技巧,是完全可以拍出精彩的閃電照片的。
拍攝閃電,人和照相機的安全都很重要,必須十分注意,不要因為拍照片而招致意外的危險。一般地講主要危險是遭致雷的襲擊,避免的方法是不要躲在大樹下邊、高層建築的邊上進行拍攝活動,以防止在拍攝時遭到雷擊的危險。
雨中拍攝閃電,還要注意不要讓雨水淋濕照相機和鏡頭。特別是變焦鏡頭,如果鏡頭筒上淋上了雨水,一定要盡快將雨水擦乾凈以後,再進行變焦使用,切不可使雨水浸人鏡頭內部,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在雨中拍攝閃電,最好在鏡頭前加用合適的濾色鏡,套上遮光罩(可以防雨水落到鏡頭上),有條件的還可以使用照相機防雨套,或者用塑料薄膜自己加工。確保照相機和鏡頭的安全。使用結束以後,還要細心地檢查、擦乾水漬,方可收起。
Ⅹ 怎麼拍攝閃電
給你轉個俺朋友的日誌. 呵呵.
雷雨天抓拍閃電的拍攝技巧
夏天是清涼的季節,不過,除了滿街衣不蔽體的姑娘之外,夏天也是雷雨多發季節,有幸目睹過閃電的的人(這個大家肯定都看過,不像日全食那麼稀少),肯定都被這自然界的偉力所折服,作為一個真正的攝影愛好者,一定起過把它拍下來的心思。然而閃電轉瞬即逝,拍攝難度極大,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夏日閃電該如何拍攝。
閃電的特殊性給拍攝帶來了不小的難題,對於器材的要求也相對較高,至少一般家用小DC是很難達到要求的,你必須要選擇一台數碼單反相機,一隻比較靠譜的腳架,一個遙控器或者快門線,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一些好運氣。
拍攝閃電對於器材要求較為苛刻,選擇單反相機的原因在於首先他具備較好的可控性和簡便的操作,很容的就能改變鏡頭的焦點,光圈,快門速度和ISO,其次,單反相機大多支持B門模式,B門可以讓相機的快門保持打開狀態,對於捕捉閃電來說,B門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單反相機較大的感測器和更好的噪音抑制對於長時間曝光來說大有裨益。
閃電未出現之前位置是不可知的,你只能大概的對准閃電有可能出現的某一塊兒區域,打開B門靜靜的守候,沒准幾十上百次閃電,你也不一定能拍到一張滿意的。這裡面運氣的成分很高,否則揚子晚報的記者也不會PS一張閃電照片去交差了。
相關閱讀:B門
「B門」的「B」在字典上原意是Bulb,是指以往的那種用手操作的球狀氣動快門釋放器(這東西很多人都沒見過,簡單來講,就是個氣球控制的快門線),B門的用法是按下快門按鈕時,快門打開,鬆手之後快門就會關上。一般數碼單反相機都支持B門模式,但是有的中高端產品會把B門做成模式撥盤的一個模式,直接轉到B即可使用B門,而另一些產品則需要在M檔下一直調慢快門速度,直到出現Blub為止。
除了B門,在閃電拍攝中另外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對焦。數碼單反相機大多使用自動對焦鏡頭,可由於拍攝閃電時你所對的目標是一片黑暗,因此,需要把鏡頭從AF轉到MF狀態,而且要在機身設置之中關掉「對焦先決」這一項,有的相機也許不叫這個名字,那麼就尋找對焦模式中最接近「鏡頭合焦之後才能釋放快門」這個意思的選項關掉。另外在請選擇一支標變鏡頭,焦距選擇在35-50mm左右,光圈收到F8-F11,最最重要的,手動轉動鏡頭到無限遠位置,如此,鏡頭處於「超焦距」工作狀態,可以保證從很近到無限遠的距離都能清晰成像。
說完了相機,再說下另一個附件,遙控器或者快門線。由於拍攝閃電需要打開B門長時間曝光,因此一個穩固的三腳架和一個遙控器/快門線是必須的。介於快門線還是跟機身有接觸,我們特別推薦遙控器。遙控器可以設置成如下工作模式,按一下快門打開,再按一下快門關閉。
器材上的准備就說這些,你最後所能夠依賴的,只是一些好運氣而已。
就算你從來沒做過什麼壞事,而且經常扶老太太過馬路,也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人品。雷雨天氣暴露在荒郊野外是非常危險的,在自家房子里或者是陽台上拍攝是比較好的做法,安全第一嘛。在家拍攝的時候注意關上燈,盡量減少光污染,另外,即使是沒有直接拍到閃電本身,被閃電照亮的烏雲也是極為壯觀的。
如果你發現某一個地區開始密集的發生閃電,那麼應該迅速的將鏡頭轉到長焦端來拍攝特寫,這就是我們在一開始建議使用標變焦段的變焦鏡頭的用意所在。
小光圈,ISO100,F8光圈,這些讓你在長時間曝光中也能夠獲得不錯的圖片質量,不必要擔心照片曝光不足,閃電一瞬間的亮度比你想像的要高很多。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下閃電的全部路徑將會使你的照片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