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作業,怎麼批改更有效
如何有效批改作業 1、隨堂批改作業。 上完新課後,簡單的作業可當堂完成,採用競賽搶答,小組比賽的方法,當堂集中統一批改。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完成作業的速度;還可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2、教師面批。 對教學的中重難點練習,做到人人過關,利用課外時間與學生面對面,逐題批改,及時指出其錯誤,讓學生弄清錯誤的原因,並要求學生馬上進行訂正。不拖延。 3、小組批改作業。 把不同水平的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在課堂上的有些練習,教師每小組只需檢查一人,並指出其錯誤所在,然後由他去批改另外三人的練習,並監督、幫助他們進行訂正。對於課外作業,如課堂講過的練習、比較簡單的作業、需要默寫的定義、需要鞏固的知識等,同樣可直接交由小組長負責督促組員完成。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了解作業的完成和批改的情況。 4、自改和互改 。 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練習,教師可先報出答案,讓學生自批自改或同桌或前後桌同學相互批改。如有問題,馬上提出,教師立即講解;或課後討論訂正,對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匯報給老師。這樣做每個學生的責任心都很強,在一定意
義上比教師批改更為細致。學生學習當中常有的馬虎大意、缺乏自我檢測習慣的問題,在自改法的經常運用中,會慢慢地得以克服。 5、批改「典型」。 選擇典型的作業進行實物投影,讓學生進行批改。這種方法既可讓學生記憶深刻,也可讓學生產生自豪感,甚至會成為後進生轉變的一個契機,使後進生在集體面前獲得成功,在他們內心產生「愉快效應」,激發好學的積極性。 6、一題多改 認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許多學生難以一次使作業達到較高水平,得到自己滿意的等級。為了調動學生進一步改進作業質量的積極性,我們可以採取一題多改,逐次提高等級的批改策略。當作業發給學生以後,如果他們能夠糾正錯誤,彌補不足,或者補充更好的解題方法,就可以視情況給以提高等級。為了增強實 效,教師還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時,加些針對性、啟發性、鼓勵性的眉批。 例如, 有一位學生做36×199+36 時的計算為:"36×199+36=7164+36=7200",教師給她評了中等,並眉批道:「得數正確,但可以簡便計算。你再想一想!」 學生補了一種演算法:"36×199+36=(36×200-36)+36=7164 +36=7200"。教師為她提高了等級,又批道:「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還在題目中36下邊劃了紅線,以作 暗示。果然,學生又補了一種演算法:"36×199+36=36×(199+1)=36×200=7200"。教師再次為她提高了等級。 7、暫不評判 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是不平衡的,即使是優生也可能有失誤的時候。當學生的作業錯誤 過多,過嚴重時,為了避免學生作業等級太低,心理壓力太大,以及產生知識上的脫節和惡性循環,可以採取暫不評判等級的批改策略。等學生弄清了錯誤原因,補充了所欠缺的知識,將作業重做之後,再進行評判。 例如,在做除法運算時,一位學生作業中連續出現幾道同一類型的錯題。顯然,不是由於單 純的粗心所致,而是沒有弄清算理。這時,就可以對學生的作業暫時不評等級,指導他去復習課本上的同類例題,等學生弄懂了算理,再說給我聽聽,弄清自己那個地方錯了,最後等學生把錯題糾正以後,再進行評判。 此外,對於學生創造性的解題思路,我們不僅要給予充分肯定,還要集體交流,這樣智慧的光芒才會無比燦爛。 、師生共批。教師把一份學生作業在投影上放映出,然後師生共同批改。如一些概念的判斷題,可先讓學生析題後判斷正誤,然後師生共同對某一學生的答案進行批改。在批改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只是引導和參與,允許他們保留意見。 2、組內互批。有些作業可以採用小組互相批改法,即把不同水平的學生安排成前後兩桌,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小組內互相批改,並把批改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但教師對小組批改後的作業要進行抽查,對作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進行及時講評,同時要注意復批。另外,過一段時間也應調整小組成員,防止作弊。 3、隨堂批改。一些課堂練習作業可當堂完成,採用即時反饋答案、當堂批改的方式。學生在作業時,教師作巡迴輔導,巡視中看到學生做對的題目,隨即批閱,但看到錯題時可暫不作批改,只悄悄指出學生的錯誤,讓他們自己訂正
⑵ 怎麼做作業又快又對
參考一下:很實用
在《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一書中,有這樣一件事: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女英雄卓婭,在中學讀書的時候,一天晚上,在家裡做作業,被一道題難住了。苦思苦想,反復計算,還是沒有做出來。這時天已經很晚了,她的弟弟舒拉對她說:「別做了,看我的答案吧!」說完,把自己的作業放在卓婭面前就去睡覺了。但是,卓婭始終沒有看弟弟的答案。她經過獨立思考,終於自己做出來了。
怎樣才能做好作業呢?卓婭這種刻苦學習,獨立完成作業的精神,是做好作業的重要前提。要知道,老師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的一個重要目的是:通過作業練習,培養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才能獲得。
基礎知識不懂,可以問老師、問同學,靠別人講懂。但是,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既不能從書店裡買到,也不能從別人那裡借來,必須靠自己在完成作業的訓練中培養。這就好像游泳,教練可以告訴你游泳的道理,但是要學會游泳的本領,一定要靠自己下水去練習。自己不下水,還想練就游泳的本領,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獨立完成作業,對於培養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遇到困難,不肯多動腦筋思考,抄別人答案,是錯誤的做法。盡管這個題的結論對了,但是,還是這一道題,換幾個條件,變一種說法,再拿給你做,會做嗎?我想你一定是看著題,目瞪口呆,抓耳撓腮,還是做不出來。
什麼原因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能力。我們反對那種遇到困難不動腦筋鑽研,便求教別人的作法,更反對那種不肯花費自己勞動,只想抄襲別人作業答案的懶漢思想。正確的態度是動腦筋,下苦功,獨立完成作業。如果一道頂難頂難的難題,確實經過刻苦鑽研,還「卡殼」,解不出來,可以和同學們討論嗎?可以,但是只能是討論,不能向別人要現成的答案。討論的時候要說明自己計算不出來的具體原因,請會做的同學啟發、指點一下,然後,再繼續鑽研。這樣,往往能從「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地步,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的境界。
獨立完成作業是做好作業的前提,但是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還要有科學的方法。下面我們再要討論一下,如何按照正確的方法做作業,恐怕這正是你最關心的問題。
首先,做作業前要復習今天講過的功課,在理解的基礎上做作業。老師講完課後,一般留的作業,是把今天講的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練習。如果對老師講的基礎知識沒有理解,運用這些知識就會發生錯誤,或者根本不會運用。例如:語文課,老師布置了成語造句的練習,對這些成語包含的內在意義不理解,詞語的褒貶感情色彩也不懂,詞義的范圍也不知道,造句便無從做起。再比如數學課,老師講了一個定理,留了一組運用這個定理進行計算的應用題,如果你對老師講的定理還沒有理解,那麼,你就不可能計算這些題目。你要想又快又好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就一定要先翻開書,打開筆記本,把這幾個成語認真復習一遍,把老師講的定理真正搞懂。有一個同學寫了幾句順口溜:
放下書包不讀書,
作業越做越迷糊。
只因貪玩趕作業,
好似騰雲又駕霧。
翻開書本先復習,
定理公式搞清楚。
題題作業細心算,
又快又好無錯誤。
這首順口溜寫得多好啊,從反正兩方面說明:只有認真復習功課,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做作業,才能把作業做好。
其次,做作業要養成細心的習慣...........。
做作業最怕粗心,一個數字看錯了,一個詞語用錯了,一個字寫錯了,一個符號標錯了,都會造成錯誤。所以,做作業要做到四細:細心審題、細心抄題、細心解題、細心檢查。細心審題,就是要仔細地把題目看清楚,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符號、每一個數字,都要看準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如果因為粗心把題目看錯了,一步錯,步步錯,一錯到底,例如:1977 年北京地區高考作文題目是《我在這戰斗的一年裡》。有一個同學看丟了一個「我」字,整篇作文寫的是學校一年來的變化,歌頌了粉碎「四人幫」後教育戰線的大好形勢,卻隻字沒有寫「我」。題目是要求寫「我」「在這戰斗的一年裡」的事,而不是要求你寫「學校」「在這戰斗的一年裡」的變化。這個同學的答卷不符合題意要求,這是審題不細心的結果!
有的同學審題很細心,每一個條件、每一個數據看得真真切切,滿有把握地做完了。等到老師把作業發下來一看,一個大「×u8221X。為什麼呢?原來抄題的時候,抄錯了一個除數,把 30,000 寫成 300,000,結果答案也擴大了十倍。這就是粗心的結果!所以抄題也要細心。解題的時候更要細心,往往有這樣一些同學:數字大、條件復雜的難題,並沒有把他難倒,順利地推導出來了,而且思路很活,算得很巧。可是在計算過程中,一個普通的十進位的加法忘了進位,結果一個「×u8221X,宣判這道題「死刑」。你說多可惜!解題可要細心啊!
最後,做完了作業不要以為「萬事大吉」,還要細心檢查。有一個同學寫一篇作文,有二十個錯別字,老師把錯別字標明,讓他改正,他都寫正確了。那麼,為什麼第一次都寫錯了呢?是不會寫嗎?不是,是粗心!如果寫完了作文,自己能細心檢查一遍不是就能檢查 61 出來了嗎?所以,作業完成後,一定要細心檢查。細心檢查這一環,就好像工廠的最後一道檢驗工序,是把住質量的關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做到做作業細心,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專心。我們常說:一心不能二用,尤其做作業,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可是有些同學特別喜歡開著收音機做作業,一邊聽,一邊寫,這怎麼行呢?這樣做,不但作業做得慢,而且非常容易出錯。我就知道有這樣一件事,一位同學一邊聽收音機一邊做數學作業。收音機里正在播侯寶林說的相聲《改行》,講一位演員改行賣西瓜,怎麼賣西瓜,怎麼吆喝。逗得這位同學哈哈大笑。可等作業本發下來他可傻了眼,老師在一道題的答案旁邊用紅筆打了個大大的問號。怎麼回事呢?原來,這道數學題本來是問一個工廠一個月能生產多少台拖拉機,可他寫的是這個工廠一個月能生產 250 台西瓜,這就是不專心的結果。今天,學生在學校學習,粗心造成作業錯誤。將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肩負人民交給的重擔,粗心大意將會給四化建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不是危言聳聽。發射火箭,因為某一個環節沒有按照規定的程序操作,火箭飛到空中就會爆炸。建造高層大樓,因為某一些數據計算得不準確,大樓造好以後,就會發生地基下沉的事故。鐵路上的搬道工,迷迷糊糊的,把道叉搞亂了,火車進站就會使兩車碰撞,造成慘重的傷亡。所以,同學們從小培養細心做作業的好習慣,對以後工作培養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都有重大的意義。
最後一點,要做好作業,還要善於開動腦筋。
一道很難很難的題目,有人一下子就看出作法,很快就列成算式,迅速地算出來了,大概這就是你所羨慕的腦子「活」吧!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也並不難,只要在做作業過程中,開動腦筋,做到「熟」和「巧」,腦子就必然會「活」起來。怎麼才能做到「熟」呢?這就需要善於動腦筋、摸規律、總結經驗。例如,做了一個單元的數學作業,就把這單元的習題總結一下:哪一些題是同一類型,這一類題的特點是什麼,解決這一類題的關鍵在哪裡,主要要運用哪些定理,這一類型的題容易和哪些類型的題相混,計算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就不會出錯。摸到了規律,盡管情況變了,條件復雜了,只要還是屬於這一類型的題目,也能很熟練地判斷,根據已知條件迅速列好算式,很快把未知數求出來。再比如學語文,學習了幾篇記敘參觀的文章,就從這幾篇文章中,抓寫「參觀記」一類文章的規律。怎麼開的頭,怎麼結的尾,參觀 63過程是怎麼寫的,和中心有關的展品如何詳寫,與中心無關的又是如何做略寫的處理。掌握了寫參觀的文章共同的寫作的特點,再讀到這類文章,自己就能很快地領會文章的中心意思,同時,自己在寫「參觀記」一類的文章就有了一個路子,那麼,你就讀得也快了,寫得也快了。具有了這種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自然就「熟」了。「巧」指什麼呢?三個人同時做一道題,結果都算對了,但是其中有一個同學算得最快。算得快的同學並不是因為字寫得快,而是他運用了一種不同於另外兩個同學的簡便方法,我們說這個同學算得真「巧」。要做到這個「巧」,是要下一番動腦筋的功夫!以學數學為例,每做一道應用題,不要滿足於會做了、做對了。想一想,這道題還有沒有其他作法,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解題,再想想哪一種作法最簡便,然後,動腦筋思考怎樣才能一下就看出最簡便的方法。如果在每一次做作業的時候,都能自覺地堅持這種訓練,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解題的方法自然就越來越巧了,腦子也就練得越來越活了。先復習,細心做,動腦筋,這是做好作業的三個要領。小京,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按照這三個要領去努力,我相信,你的腦子也能練得「活」起來。
⑶ 他的作業寫得很快,他的作業寫得很好。(請用一個關聯詞語將這兩句話合為一句話)怎麼寫
1。他作業不僅寫得很快,還寫得很好 2。他的作業不但寫得很快,而且寫得很好 3,。他不僅作業寫得很快,而且寫得很好。
⑷ 以他的作業做的真好寫一段話
他的作業做得真好,字跡清晰,一筆一劃工整規范,看上去就跟印刷體似的。
⑸ 做語文作業也會用簡便方法老師說這話的言外之意
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手法,一語雙關說出了這個同學的兩次錯誤,言外之意即為這位同學表現實在是太差,「我」非常不滿意.
第二問:這位同學真是聽話的孩子啊,教育了一次就記住了
⑹ 他的作業做得很快。他的作業做得很好。(用關聯詞合並句子)
他的作業不僅做得很快而且做得很好
⑺ 我的同學300字三年級優秀作文
我的同學300字三年級優秀作文(精選72篇)⑻ 他的作業很整潔,只是塗得臟了一點兒(修改病句)
1.「他的作業很整潔,只是塗得臟了一點兒。」(主謂搭配不當)
改為:他的作業本很整潔,只是塗得臟了一點兒
2.「我們中隊圖書角里有<<中國少年報>><<兒童時代>><<故事大王>><<紅領巾>>等雜志」(種屬概念不清,<<中國少年報>>是一種報紙,不是雜志。)
改為:我們中隊圖書角里有<<中國少年報>><<兒童時代>><<故事大王>><<紅領巾>>等報刊。
3.「這首是說明了作者對早春景色的贊美之情.」(動賓搭配不當)
改為:這首是抒發了作者對早春景色的贊美之情.
4.雨點像一個個鐵球落下來,砸得房頂上噼噼啪啪地響.(比喻失當)
改為:「雨點像一個個鋼珠落下來,砸得房頂上噼噼啪啪地響」
5.春節的街頭到處洋溢著欣欣何榮的景色.(動賓搭配不當)
改為:「春節的街頭到處洋溢著欣欣何榮的氛圍.」
好不好,就在你了,希望你滿意,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