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痙攣型腦癱怎麼治呢
痙攣性腦癱的治療要根據肌張力情況選擇治療方法,肌張力高於3級以上者應選擇FSPR+康復訓練,肌張力低於3級的患兒建議採取康復訓練或康復訓練+矯形手術治療。
痙攣性腦癱按發病部位可以分為:單癱、偏癱、截癱、三肢癱、四肢癱。目前比較好的小兒腦癱治療方法是針刀微創療法以及 比較普遍的是採用運動治療及作業治療另外配合支具,矯形器的佩戴等等。不過還有一種目前國內治療腦癱比較有效的方法,靶向修復療法,通過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改善生活質量。
3. 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方法
主要針對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因腦癱兒引起的伴隨症狀。這種康復治療方法需要家長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而且必須持之以恆,否則不但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加重腦癱患兒的病情。這是常見的腦癱的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認為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具有靶向化、高效化、微觀化的特點。
靶向化:機體受損病變的組織會持續釋放出某些特定的細胞因子,稱為趨化因子。距離受損組織較遠的區域,趨化因子的濃度較低,與鄰近受損組織的高濃度形成了濃度梯度。在濃度梯度的引導下,輸入患者體內的多能細胞能夠逐漸的向病變區域靠攏、匯集,使病變組織周圍形成相對高濃度的多能細胞群體,對病變局部發揮充分的神經細胞修復作用。
高效化:實驗證明,相比較人體普通的修復過程,輸入神經生長因子後組織修復速度要快上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使人體受損的組織在短時間內即得到快速的恢復。
微觀化:神經靶向修復療法的治療過程發生在分子水平,以細胞為單位對病變區域產生治療作用。整個治療過程只需依靠輸液和注射來完成,無創、無痛,更無需承擔開刀動手術的負擔和風險。
4. 痙攣性腦癱孩子康復訓練起到什麼作用
雖然腦癱患兒受損的大腦組織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更糟,但隨著患兒年齡的不斷增大,此病對患兒生活的影響會變得更明顯,並可發生肌肉攣縮,關節變形或畸形。所以,我們要盡早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治療,在臨床上可以起到以下三點作用:
1、所有腦癱兒童可以從早期教育和訓練中得到幫助,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向健康的方向生長發育,會對他們產生良好的作用。
2、對腦癱患兒進行及時的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抑制其異常動作姿勢的發展,促進其正常的運動發育。
3、早期康復訓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攣縮、關節變形強直以及骨骼畸形等肢體畸形的出現。
腦癱患兒的預後,其關鍵在於為患兒接受康復治療的早晚、大腦損害的程度,以及是否有並發症。所以,越早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性干預,則病情改善的機率就越大。因為如果患兒年齡越小,其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病情更容易控制,大腦可塑性也更強,促使殘存組織發揮代償作用,爭取運動功能正常化,達到生活學習自理。
我們大致可以運用以下這些康復訓練方式:
1、讓患兒趴在床上,迫使其進行頸部肌肉的鍛煉。
2、用手輕輕扶起患兒的頭部,讓他們感受正確的體位。
3、還需要對患兒進行智力訓練。因為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與正常孩子生活在一起,避免心理障礙。
4、對患兒進行單手提拉和支撐進行坐起的康復訓練也很必要。
5、還可以對腦癱患兒進行體干旋轉鍛煉,一隻手放在肩膀上,另一隻手放在胯骨上,向相反方向擰著持續壓迫。
5. 痙攣型腦癱如何提高肌力、降低肌張力
痙攣型腦癱是臨床上發病率最高的一種,踮腳尖、剪刀步、足內外翻是這類患兒最典型的外面表現,而原因就在於過高的肌張力及肌力異常。所以,痙攣型腦癱患兒在康復治療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而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藉助於康復訓練及外科手術綜合進行。
1、提高肌力重在康復訓練
在對腦癱患兒進行肌力提高的康復訓練中,患兒本身的主動運動相對由康復師或家長起主導作用的被動運動來說,更為重要。康復師可以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給予負重,以達到理想效果,具體訓練方法如下:
1、患兒取側卧位,使髖充分伸展,治療師輔助上面的一側下肢主動抬起,不能屈膝,必要時可以負重,如人為的阻力或沙袋負重。
2、患兒取仰卧位,膝屈曲雙足底著床,治療師固定此姿勢,囑患兒主動抬起臀部做搭橋樣動作。
3、單雙膝跪立位訓練,患兒取跪立位,治療師固定其骨盆處,防止屈髖,達到一定能力後就可進行單膝立位訓練,一側下肢跪於墊面,另一側下肢屈髖屈膝足底著墊固定,兩側下肢交替
訓練,以訓練骨盆周圍肌力及雙下肢的交替運動。
4、患兒取手膝位姿勢,治療師輔助患兒骨盆處使骨盆向患兒前方充分伸展後再復位,如此反復多次,以訓練患兒的伸髖能力。
2、降低肌張力重在外科手術
踮腳尖、交叉步等是痙攣型腦癱患兒的典型表現,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患兒肌張力過高,導致肢體肌肉發生痙攣,而且這種肌肉痙攣往往不是局限於單個肌肉,而是表現為多個肌肉或肌群痙攣,所以靠單純的康復訓練達不到降低肌張力的作用。
FSPRS術(功能性選擇性脊神經後根部分離斷術)則可以在先進的多導聯電生理技術的監測下,科學決定脊髓神經後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覺神經的范圍和比例更客觀更准確,通過這種術中切斷脊神經後根,可明顯地降低患者的肌張力,其痙攣狀態在術後能得到解除徹底,不會影響肢體的運動功能,對感覺功能影響很小,還可以起到預防肢體畸形的發生與發展,有明顯的總體功能改善和矯正動力性畸形。
當然,除了手術治療之外,康復訓練同樣不可或缺,術後仍需堅持長期正規的訓練,以防術中達到的效果不能穩固長期地保持下去。
6. 腦癱如何治療
1、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使用運動療法、手法和體位擺放等,是腦癱兒童治療的一個必要部分,可幫助患兒學習如何控制肌肉和保持平衡,幫助父母學會輔助患兒盡可能獨立運動和生活。有時建議以特定方式牽伸肌肉來幫助和促進肌肉生長,用特定的運動療法幫助患兒提高肌力、維持或改善關節活動度。運動療法可幫助加強肌力,改善耐力,避免廢用肌肉的肌力減弱,減輕固定攣縮的發展。
2、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可以改善孩子用於進食、穿衣、書寫等小肌肉的精細運動控制和眼-手-頭的協調性控制,使用特定的下肢、足部的矯形支具和助行器進行治療,可以通過牽拉肌肉抑制痙攣,以幫助減輕畸形的發展和穩定關節。系列石膏固定可用於早期攣縮的治療,每幾天或幾周更換石膏以不斷增加肌肉的牽伸,然後短期應用石膏維持牽伸。
3、矯形外科手術
只有痙攣型腦癱才能實施肌腱松解和延長手術,當肌肉長期痙攣產生攣縮,發生關節僵硬和骨骼畸形時,可以建議手術。矯形外科手術是輔助康復治療的有效手段。
腦癱兒童的髖關節問題也要謹慎對待,不同的年齡,處理建議不同。骨科手術對年齡、運動能力和智商也有要求。手術後一般需要石膏固定6周,康復治療半年到一年,才能達到術前的運動水平,但手術的創傷是不可逆轉的,若施與錯誤類型的兒童身上可使症狀加重。
4、神經阻滯治療
神經阻滯治療是指對控制肌肉的運動神經注射一種麻醉劑,例如乙醇或者酚類,以此破壞中央信息傳遞的神經軸索,阻礙信息傳遞,神經外部髓鞘保存完好,通常需6~18個月神經可以再生,這對那些只能攜帶運動信號控制肌肉的神經來說是一項十分有用的技術,而對大多數同時攜帶運動和感覺信號的神經,並不適合此類治療。
5、肉毒毒素注射治療
A型肉毒桿菌毒素(BOTOX)是一種治療年幼腦癱兒童痙攣狀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實施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前,應詳細檢查患兒,以確保合適的兒童接受治療,並制訂治療方案。肉毒毒素不建議在很小的兒童身上使用。肉毒毒素注射治療的使用劑量很小,每塊肌肉會根據需要多點注射,使治療的肌肉放鬆,幫助康復治療的順利進行。
7. 當孩子確診為痙攣性腦癱如何治療
一旦確診孩子為痙攣性腦癱腦癱,應及早治療。痙攣性腦癱最典型的症狀是姿勢異常及行走異常。盡早的康復訓練介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肢體的靈活度,防止孩子因為肌張力過高引進的攣縮、肌肉萎縮、短縮、繼發性肢體畸形等現象,並可以有效刺激繼發孩子自理能力。所以早期的康復訓練對痙攣性腦癱患兒十分重要。
孩子不斷的生長發育,早期的康復只可以緩解腦癱的症狀,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孩子身體肌張力高的問題。而且孩子不斷的成長,康復訓練逐漸的增加。一旦康復不能堅持或者康復不到位就會產生反彈,從而影響孩子的整體恢復情況。在這種康復已經沒有很大效果,康復難度不斷增加時,家庭康復已無法進行。則需要外科手術的介入。目前治療痙攣性腦癱最有效的外科手術是FSPR手術。
FSPR手術的干預,可以很好的降低孩子肌張力,使孩子肌張力趨於正常。可以穩定的、有效的、徹底的改變患兒肌張力問題,術後不反彈。加上後期康復訓練的持續。使腦癱的治療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FSPR手術部位
很多家長認為腦癱的手術部位在頭部,擔心手術風險較大,手術是否會對還產生其他的損傷。
首先FSPR手術在孩子的腰部進行。主要是對患者脊柱後根神經進行處理,從而達到患者肌張力痙攣消除的目的。FSPR手術的風險相當於做一個闌尾炎手術的風險。
適合做FSPR手術的條件?
1、痙攣型腦癱,肌力在3級以上
2、痙攣累及整個肢體或雙側
3、患者的軀干與四肢有一定的運動功能,盡因痙攣所致的步態異常和動力性畸形
4、智力正常或者接近正常
5、年齡在2歲半以上有利於配合手術後康復訓練
6、嚴重的痙攣和僵直,影響日常生活、護理和康復訓練。
8. 腦癱患兒做康復訓練該怎麼做
網上信息魚龍混雜,你還是應該去專業的醫院咨詢下醫生,不然方法錯了就不好辦了,福建省第一康復中心就有幾位腦癱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