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旱的解決途徑
1. 灌溉設施的改善和灌溉機械的使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水量充沛,所出現的乾旱是工程性缺水,而不是資源性缺水,水利灌溉設施的修建對於解決水稻乾旱是很有幫助的,而且有助於高產優質新品種在當地的採用。在修建灌溉設施的基礎上使用一些大型或小型的灌溉設備能有效地解決水源相對豐富地區的水稻乾旱問題。
2.推廣水稻旱作技術。水稻旱作是採用常規的水稻品種旱育秧、旱移栽、旱管理,全生育期以雨水利用為主,輔以人工灌溉,灌溉不建立水層,滲漏少,需水量很小,整個生育期需水量僅為水種條件下的1/4,對水源不足的高地易旱地區發展水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3. 水稻節水栽培技術。在中國廣闊的水稻栽培地區有一系列的水稻栽培節水技術,主要包括下面幾種:①旱育稀植技術。旱育稀植技術是採用旱育秧的方法培育秧苗,擴行減苗栽植,配套高產栽培的一項耕作技術。這種方法比傳統的栽培方式可節水1/2~1/3,省種60%~80%,而且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耐旱能力。②薄膜覆蓋技術。試驗表明,在覆膜濕潤栽培條件下,與常規淹水栽培相比,其節水率達78.3%,單產增加33.9%。該技術還處在試驗階段。③節水灌溉技術。根據水稻的需水規律來進行灌溉,能大大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減少水的浪費。比較成熟的節水灌溉模式是「薄、淺、濕、曬」水稻種植模式。④保水劑或抗旱劑的使用。
4. 用旱稻替代水稻。旱稻種植管理方式與小麥相似,耗水量僅水稻的1/5~1/3,灌水量僅是水稻的1/5甚至更少,推廣旱稻的種植是解決水稻乾旱的一個可能的途徑。培育本土旱稻品種和引進國外優良旱稻品種來替代部分地區水稻品種,有助於解決糧食短缺和水源缺乏的問題。
5. 通過培育具有耐旱性的水稻品種。利用傳統育種和基因改良方法來培育新的耐旱水稻品種。被廣泛種植的「威優35」和「汕優63」,在土壤條件相對較好的「望天田」,平均產量可以達到6000㎏/hm2。國際水稻研究所已經將分子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水稻耐旱品種的培育。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通過引進相對耐旱品種來緩解乾旱影響的情況,北宋時期福建引進越南品種占城稻(Champa),因該品種耐旱耐瘠的特性,極大地減少了江淮兩浙地區的高旱農田因乾旱而導致的欠收。
中國還缺乏具有普遍適用的耐旱水稻品種。由於缺乏對中國乾旱環境復雜性的全面認識和缺乏適當的水稻抗旱性標准評價體系,抗旱性育種進程相對較慢。 1.在乾枯的河床外彎最低點、沙丘的最低點處挖掘,可能尋找地下水。可以採用冷凝法獲得淡水。具體方法是地上挖一個直徑90厘米左右,深45厘米的坑。在坑裡的空氣和土壤迅速升溫,產生蒸汽。當水蒸氣達到飽和時,會在塑料布內面凝結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們得到寶貴的水的這種方法,在晝夜溫差較大的沙漠地區,一晝夜至少可以得到500毫升以上的水。用這種方法還可以蒸餾過濾無法直接飲用的臟水。
2.還可以根據動植物來尋找水源。大部分的動物都要定時飲水。食草動物不會遠離水源,它們通常在清晨和黃昏到固定的地方飲水,一般只要找到它們經常路過踏出的小徑,向地勢較低的地方尋找,就可以發現水源。發現昆蟲是一個很好的水源標志。尤其是蜜蜂,它們離開蜂巢不會超過6.5公里,但它們沒有固定的活動時間規律。大部分種類的蒼蠅活動范圍都不會超過離水源100米的范圍,如果發現蒼蠅,有水的地方就在你附近。
擴大水面面積:
深挖河道,建設水網,提升雨水儲蓄能力,這是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河網一方面可以抵禦洪災,一方面可以預防乾旱,在長三角,珠三角、北京、天津、西歐比較普遍,江淮地區在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建設了2萬公里的河網,告別了近千年的自然災害,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安徽北部河網比較稀疏,所以容易發生旱災和缺水問題。
2. 果園長時間面對乾旱,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
如果旱季,果園澆水往往是頭痛。如果它是在花時期,水果期間,面對事件更重要。今天,我們將討論果園的抗旱培養措施,我希望為大多數農民提供有用的參考。
管理技能:減輕了風濕病後,捕獲根除方法,用鉀基肥料噴灑,如0.2%至0.4%的磷酸二氫,每7至10天噴灑一次,結合1.8%的農葯控制殺蟲劑如艾薇PSIN 2000〜3000次。
3. 怎樣防禦乾旱
防禦乾旱的措施
1.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人工增雨是抗旱減災的主動性措施,其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條件的雲層中播撒催化劑,促使雲層早下雨、下大雨。
2.攔截和蓄存雨水、霧水攔截和蓄存雨水可採用多種方法,如修建山間小水庫、修築塘壩和溝谷中的小低攔水壩及大水窖、山坡上的蓄水窖、集雨窖等。收集霧水可採用「張網」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霧較多的山區、農村。城市乾旱防禦措施
1.建立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
2.加強節水工程建設,實現水的良性循環。
3.開展洪水、雨水的管理和利用,增加新的水源。節水方法
1.刷牙:改不間斷放水為口杯接水。
2.洗衣:改少量、單件洗滌為衣物集中洗滌,減少洗滌劑過量。
3.洗浴:改過長時間不間斷放水沖淋為間斷放水淋浴,避免過長時間沖淋。
4.炊事:改水龍頭大開、長時間沖洗水果蔬菜為控制水龍頭流量、間斷沖洗。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紙擦除,再洗滌。
5.洗車:改直接用水管沖洗為用水桶盛水或節水噴霧水槍洗車。
4. 乾旱的自救方法
人工降雨
地磁對天氣的影響,我看過利用極低頻影響天氣的文章,這方面目前需要研究,這是俄羅斯和美國人的發現,證明了天氣與極低頻的聯系,如果你在做這方面,可以做做研究,利用極低頻原理進行人工降雨等,當然如果你有能力的話。
應對乾旱
木炭也許能吸收來莊稼所需要的水分,可以先搞一個實驗田,利用木炭具有吸水,易潮的特性,與土壤結合,因為木炭的存水率大於土壤的存水率,所以能夠為莊稼儲存水分,木炭材料為降低成本可以用玉米桿等材料加工,可以先搞一個實驗,福鄰。
5. 如果遇到乾旱該怎麼做。
1,建立抗旱預警信息系統和預案制度。對於城市抗旱而言,應做到未雨綢繆,爭取抗旱主動性,要確立旱期節水目標,採取措施限制需求、節約用水,避免不顧資源而片面滿足各種用水需求,確保乾旱期間能夠維持人們的基本生活與生產需要。建立完善的旱災信息管理和預警系統,及時將旱情的發生、發展、持續、發展、緩解、結束以及嚴重程度等信息向有關單位和部門傳遞,為及時掌握旱情與災情發展、評估未來災情變化趨勢、提前制定應對預案提供決策依據。
2.提高抗旱科技含量
應對乾旱問題可以積極利用大數據的現代手段。科學家們已經在研究氣候變化影響下,不同的區域到底有什麼樣的風險。結合水文氣象、水文氣候和水資源氣候,以便知道什麼時候哪裡有多少水,對水資源形成系統的調節。
6. 解決一個地區季節乾旱、全年乾旱的方法分別是什麼啊
解決一個地區季節乾旱、全年乾旱的方法分別是興修水庫和跨流域調水.
興建水庫,在豐水期(雨季)存水到了枯水期放水,調節時間分配上的不均衡,解決一個地區季節乾旱;全年乾旱?只能從水資源全年都極為富餘的地區跨流域調水.
7. 如何解決西北乾旱問題
之一:引渤海之水。就是用逐級提水的辦法將海水引導西部乾旱地區。
現在國家正在進行的南水北調,就是利用逐級提水的辦法。向西部引海水,個人認為現
在具備這樣的技術了,只不過是將引水的高程提高等一些問題罷了。當然費用要高很多。高程也至少要提高1000以上。將海水引向西部後,可能在那裡造一個人造海。至於究竟可不可行,請各位大俠論證哦!
之二:大西線引水。大西線引水,現在也是討論得很熱烈!我希望大西線(朔天運河)有付諸實施的是一天,將雅魯藏布江的水引向大西北。個人認為,技術上具備了可能性。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氣死阿三!
之三:引貝加爾湖之水。這個辦法最早是蒙古國提出來的,中國政府沒有答復。也是具備技術條件,其工程復雜程度並不強於南水北調!北水南調,當然須得俄羅斯的首肯。這是一個令人商懷的命題:貝加爾湖是我心中的北海!如果不是近代的第一個條約,那個地方還是屬於中國的!
8. 減輕乾旱災害對策
乾旱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人類的經濟活動加速了這一自然演替的速度,直接原因在於人口壓力過大以及以濫墾、濫伐、濫牧等方式對植被的破壞。因此,減輕乾旱災害的有效對策是:
1)加強對生態系統惡化導致對國家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嚴重危害的認識,結合本國國情採取恢復生態平衡的綜合性行動,同時,有關國家要加強團結協作,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1973年由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查德等9個成員國組成了「薩赫勒地區國家常設抗旱委員會」。1985年3月來自148個國家的代表參加「聯合國關於非洲緊急形勢會議」,國際社會共調入非洲災區600萬t糧食,還提供了大批的車輛、葯品、疫苗、衣被等急需物品。
2)控制人口的增長,切實減輕人口對土地和環境的壓力。
3)改變農牧業經營方式,嚴禁濫墾濫伐,合理利用現有耕地,提高集約化程度,以期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達到增產的目的。在有的地區要引導遷移種植業走向定耕。另一方面,要退耕還牧,合理利用和保護草場,限制過度放牧,並根據不同草場的植被生態特徵科學確定載畜量和畜群組合。
4)抓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6方面,重點是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礦產資源開發得到最佳配置,發揮最大的效益。
5)把節約用水作為抗旱減災的重大戰略措施。對於貧水國家,全面節水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要採用行政、經濟、技術、法律手段來推動節水工作的開展。抓好農業節水要從水利工程的引水、提水、輸水、配水等過程入手減少損失,又要從改進灌溉制度、灌水方式和用水管理及調整種植結構等方面力爭節水。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設,如集雨節灌、蓄水塘壩、井灌等水利工程。研究開發生活與工業節水技術和推廣節水型工藝,提高生活與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
6)建成完善的旱災監測、預警系統及氣候評價體系。監測方法如下:
人工監測:根據土壤-大氣-植物連續系統的濕潤狀況和人類經濟社會系統的水分供需平衡進行人工監測,建立數學模型及其資料庫,乾旱指數動態模型預測環境濕潤狀態與水分供需平衡的演變規律,根據指標判斷乾旱事件發生與否(我國使用較多的為單指標模型,如降水指標、土壤含水量指標和水量平衡指標)。
衛星遙測:以人造衛星為平台,用不同感測器獲取的數據計算各種能直接或間接反映乾旱情況的物理指標。①熱慣量法利用土壤的熱慣量與土壤含水量的相關關系,建立土壤(裸土)水分與感測器讀數間的數學模式監測土壤干濕程度。②作物缺水指數法利用衛星可探測的地表熱紅外溫度與地表至地下50cm土壤含水量的對數關系測定土壤乾旱程度。③歸一化指數跟平法利用NOAA氣象衛星第1和第2通道的光譜發射比,計算植被指數反映植物的長勢。供水植被指數法根據作物受旱時氣孔關閉葉溫升高的原理,從氣象衛星第4通道的亮溫反演植被供水狀況。④微波遙感法利用干、濕土壤介電常數的巨大差異,及後散射系數與介電常數的關系,由衛星測定後散射系數。但目前離監測旱情的實用化和業務化尚有一定距離。
氣象預報:主要監測內容是:雨情、墒情、水情、工情和農情。
旱災的預警系統:是一個集旱情監測、信息傳輸、旱情分析和決策支持於一體的技術手段先進的、反應迅速的、功能齊全的抗旱信息系統。功能是及時發現旱象,實時監視旱情變化,掌握抗旱動態,分析受旱程度和旱情發展趨勢,為各級決策部門提供及時准確的旱情的抗旱信息,並提出科學的對策建議。該系統由信息採集、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3個子系統及通信網路組成,各地的政府與氣象站和雨情、水情測報站通過系統的通信網路採集相關信息,信息傳輸系統通過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接收和傳輸各類信息、圖像和抗旱指令。由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和決策支持3部分組成的信息處理系統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和開放資料庫管理方法貯存和管理與抗旱有關的基礎信息和實時信息,迅速提供數據支持和進行氣象、水文、土壤和農業乾旱分析,並利用衛星遙感數據實時分析旱災范圍和旱災程度,通過對旱情的跟蹤監視和檢索,對輸出的各項旱情分析結果進行災情評估。
氣候評價:當年氣象資料和區域內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數據、災害損失等資料,結合當年乾旱災害程度,對農業生產甚至具體作物生產和國民經濟各部門因旱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
思考題
1.如何理解氣候乾旱、天氣乾旱和農業乾旱?
2.簡述我國旱災的特點。
3.以以色列為例說明推廣應用先進的灌溉技術的重要性。
4.論述影響非洲大乾旱的主要原因。
9. 遇到旱災怎麼辦
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
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
④研究應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10. 如何應對乾旱
【簡介】:
乾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乾旱一詞在氣象學上有兩種含義:一是乾旱氣候,另一是乾旱災害。這里所指的是因某一具體時段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顯著偏少而發生的災害。 乾旱是我國最常見、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的氣候災害,乾旱受災面積占農作物總受災面積的一半以上。乾旱給國家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嚴重影響社會公共安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存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乾旱造成的損失絕對值呈明顯增大的趨勢。那麼,面對日益嚴峻的旱情,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解決辦法】:
解決乾旱缺水的基本方針是:「全面節流、適當開源、加強保護、強化管理」。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加強全民水危機意識的教育,牢固樹立長期抗旱思想,把節水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建立節水型農業、工業和社會。全社會的每個人都樹立起強烈的水危機意識,徹底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把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到重要議事日程,這是做好抗旱減災工作的基本前提。
2、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旱作農業技術,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因地制宜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像西北地區搞雨水集流和窖灌工程,西南山區修建蓄水塘壩,黃淮海地區和東北平原地區發展井灌及平原水庫等小型水利工程。深耕輪作、耙磨保墒、秸桿還田、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等旱作農業技術;積極推廣使用「旱地龍」等抗旱劑、種子包衣,以及其它一些生物和化學抗旱措施。
3、推行抗旱預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統和抗旱物資儲備制度,提高對乾旱災害的應急響應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國的抗旱信息系統,形成由中央、省、市、縣組成的抗旱信息管理網路,集旱情監測、傳輸、分析和決策支持於一體,涵蓋水情、雨情、工情變化的各種相關因素,能及時准確的旱情和抗旱信息,准確評價乾旱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建立抗旱物資貯備制度可以克服抗旱經費下撥過程緩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滿足了「一旦需要,隨時調用」的抗旱工作要求。
4、加快抗旱立法工作,依法規范抗旱行為;探索旱災保險機制,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近幾年的抗旱實踐表明,單純依靠行政手段解決水量分配、規范用水秩序、經濟補償等各種水事問題難度越來越大,已經很難滿足抗旱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將這些矛盾納入法制軌道來調節,使抗旱工作更為規范和高效;個體農民自身抗災能力極其有限,應對乾旱風險,迫切需要將市場經濟體制和機制引入到抗旱減災領域,建立旱災保險等風險轉移機制,有利於分擔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也可在分散和轉移旱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