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中的四種偏差分別是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刻板印象、近因效應。
避免方法:在生活中,我們要嘗試利用各種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學認知能力。比如,我們要有意識地了解認知偏差的類型,並時刻提醒自己警惕陷入認知的陷阱中。又比如,我們可以利用思維工具,快速提升認知能力。像交叉思維、故事思維、矩陣思維、肯定式探尋思維,都能幫助我們從直覺思考上升到理性思考。
在今天這個信息化時代,各種信息撲面而來。我們最不缺的就是信息獲取,而最稀缺的,就是科學認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要高估自己的認知水平,我們很容易會陷入認知的誤區中。但我們也不要低估自己的認知能力極限,通過學習、思考並在實踐中修正認知偏差,我們的科學認知能力一定能不斷提高。
社會知覺常出現的四種主要偏差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與陌生人初次相見給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鮮明、深刻而牢固,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看法,影響甚至決定著今後的交往關系,在社會知覺中起重要作用,常常造成「先入為主」的偏差。
2、暈輪效應。暈輪效應是指對人的某些品質、特徵形成的清晰鮮明的印象掩蓋了其餘品質、特徵的知覺。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壞百壞」的主觀傾向。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對社會上的各類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對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潛在於人的意識之中。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個體在對人認知中就會不自覺地、簡單地把某個人歸入某一群體中去,給對人的認知帶來偏差。
4、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是指在時間上最近獲得的有關信息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強烈影響。在與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應起很大的作用。熟人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某種新異性會影響或改變第一印象的影響。
❷ 常見的認知偏差有哪些這些偏差容易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認知偏差常源於兩個方面: 定義,立場。二者和其下的分類常常是相互穿插的。
定義也分兩種: 對概念的定義和對語言的定義
每個人對善惡等概念的定義不同,認識世界的方法不同,人習慣把事情分類,分類的方式,選擇的原則,就是概念。一件事被歸於哪一類常常每個人不同,在相同的分類名單下內容不同,就是偏差了。
人類,尤其是同種族同地區的使用一套語言體系,,但每個人對每個詞,尤其是名詞和形容詞的使用方式上的差異造成偏差,你和別人說同一句話,但你們對語言中的主體或者對主體的限制規范用語的認識不一樣,於是同一句話,表達的意思在你心裡和對方不一樣,就是如此。
我曾經和某人爭論問題,我說某些人認為美國是個政治體制空前完整,形式也有很大突破的國家,但不可能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個最後的永恆國度……總之沒有日不落的世界,認為好的東西就不會被更替所影響是幼稚的,他同意前面的觀點,但不同意我說的話,他認為幼稚這個詞只能用來形容小的輕微的事件,還帶有少不更事,可愛的,可以原諒其錯誤的,不會帶來什麼傷害的概念或者人。這是他對「幼稚」的定義。明顯在他的定義中我把一個政治歷史的概念當作了小兒科。「在我而言則是表示:不夠成熟的,不能真正規范或者定義某個事物的,不完善的,而且他的定義方式我也認可是此語的使用范圍。這樣的態度是不適合用來討論嚴肅的問題」也許我們都沒錯,也許我們都錯了,我們的觀點是一樣的,但認知有偏差。
立場包括兩個方面,
在表達和規范上你要考慮的你的立場。 你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你對善惡和是非的定義肯定和你的敵手不同,於是你們在原則和原理的認知上產生了偏差。
在你所在的立場上形成的認知系統必然也和別的立場上的不同。 比如君主社會要求忠實作為美德,神權社會要求虔誠做為美德,但現在恐怕又不一樣的了。前者被稱為奴性,後者被成為迷信,但事實上呢?人家在人家的社會中生存,必須遵從人家的法則,生物界是法則世界,人再自以為厲害也是其中一員,社會再高級也是法則社會。
❸ 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不要只聽別人說的,學會自己去觀察,去多思考,多角度去思考一個問題,然後盡量不要用主觀態度去評價一個事物,不要一概而論事情,可以多看書,不管看什麼書,都要動腦子去想,然後慢慢自己累積才可以!
❹ 請問你有哪些社會認知偏差你如何看待它你是如何對它進行歸因的
摘要 社會認知的偏差也就社會知覺的偏差。在狹義上,社會認知包括社會知覺、印象和歸因三個階段,而社會認知的偏差主要體現在印象形成中,所以社會認知的偏差也稱印象形成的偏差。歸因屬於社會認知的深層次,所以歸因的偏差是要和社會認知的偏差區分的。
❺ 認知偏差有哪些
1、確認性偏差
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曾說:「一旦某人形成一個理論,他的想像力就會讓他從每一個對象中看到僅有利於這個理論的蛛絲馬跡。」
這句話完美地解釋了確認性偏差,它指的是一個人一旦形成確認的觀點,就會下意識找支持自己或有利自身觀點的證據,甚至為了佐證自己的見解,而扭曲新的證據。
有人丟了一把斧子,他認定是鄰居偷的,接下來通過觀察他發現,鄰居不管是走路還是說話時的神態、動作都很像偷了斧子的樣子。可過了幾天,他去找東西時發現丟掉的那把斧子,原來被自己忘在了儲藏室里。於是第二天他再看鄰居的舉動和言行,覺得他一點都不像是偷斧子的樣子了。
2、在熟悉的事物面前,會有注意力偏差
在一些場合里,面對眾多的選擇,為什麼我們只會傾向於某一種選擇呢?其實,是注意力在作祟。
注意力偏差指的是,人會對自己熟悉的事物產生偏好的傾向。比如面對一道不會的選擇題,人們更傾向於選擇自己熟悉的那個答案,在投資時,也會傾向於投資自己所知道熟悉的公司或者股票。同樣也有吸引力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歡、令人愉快。
3、光環效應
人都會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光環效應指的是當我們覺得一個人的外貌很好,便會下意識認為他的其他方面也很優秀。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有的人很有魅力,有的中等,有的完全是無魅力。然後讓被試者換用其他詞語(除了魅力)來評判這些照片里的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賦予更多理想化的特徵,比如:和藹、沉著、很好交際等。但對沒有魅力的人,就很少用這些詞語了。
4、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這就導致了,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和他人相比,總會存在各種差異。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指的是,行動者和觀察者對某一事件解釋的原因不同。
有人請一個瞎子朋友吃飯,吃完飯很晚了,於是主人就給瞎子點了個燈籠。沒想到瞎子生氣地說:
「我本來就看不見,點個燈籠是專門嘲笑我嗎?」主人連忙解釋道:「就是擔心你看不到才點個燈籠。你看不到,但別人可以看到,這樣你走在黑夜裡,就不會有人撞到你。」同一件事,行動者和觀察者由於身份和所站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態度也就不一樣。
5、錯誤信息效應
我們看到或經歷的事件,真的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嗎?錯誤信息效應指的是,我們看到或經歷的事物都是真實的,但有時候被外界稍加引導,記憶有可能就會發生錯位,從而得出跟事實不符的結論。
有實驗讓參與者看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一輛汽車駛過十字路口時與另一輛車相撞了。關了視頻之後讓一部分人判斷車輛互相「接觸」時的速度,他們給出的估測均值是每小時32英里。
接著再讓另外一組人做同樣的判斷,只不過提問時把「接觸」這個詞改為「撞擊」,結果這組人給出的估測均值則是每小時41英里。
❻ 1人際交往中都有哪些認知偏差,請舉例說明
一. 過度自信認知偏差: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認知、判斷和能力過度自信。這被普遍認為是最為常見的認知偏差。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
有同學在台上發言時,你是不是會想,他講得是還可以,就是有點啰嗦,內容也不夠突出重點,要是我上去講,我肯定比他講得更好,更有氣勢。
當任務分配下來時,你通常會覺得它很簡單,基本不用廢什麼時間與腦力,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把它完成地很好,還是先玩幾天吧。
二. 盲信權威認知偏差。
想想你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是否會出現以下情況。
你會認為老師的判斷一定是對的嗎?
已經功成名就的師兄師姐給你的建議,你會全盤接受嗎?
你會本能地覺得有名校光環的畢業生一定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能力強嗎?
你會看到專家或專業機構寫的文章就不假思索地轉發嗎?
等等等等。太多的例子表明,大多數人對權威發表的言論,做出的行動都深信不疑,甚至會去效仿,許多信息就這樣輕而易舉地侵入了你的腦子,你連挑揀過濾的能力都沒有。
三. 與此相對應的,就是盲信喜好偏差。顧名思義,人們會更相信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這往往包括外表有魅力的,和自己相似的,與資金有關的,自己熟悉的,會恭維自己的等等。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因為很喜歡的一個明星,就對其代言的產品格外關注,更有甚者,甚至會把該明星代言的產品都收入囊中,美名其曰要支持愛豆。
看選秀的節目時,你最初喜歡的選秀明星往往是根據外貌來決定的。某人長得好看,你就會對她格外關注一些,她的任何行為在你看來都是可愛的;可是對於你認為長得不好看的明星,你就會認為她的所有行為都是矯情。
同理,我們也更傾向於喜歡無條件支持自己的人,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些從始至終只會一昧地說你好的人,真的是為了你好嗎?難道你真的已經完美無缺到找不到任何缺點了嗎?
四. 盲信大眾偏差。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效應。
拿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
在淘寶買東西時,大多數人都會根據銷量以及評價來決定是否買這個東西。如果這件商品月銷幾萬甚至十幾萬,評價也是清一色的好評,你肯定也會動心吧,暫且不論這件東西是不是真的好用,就單說你在購買的時候,你確實是因為真的需要才買的嗎?還是說看見大家在買,於是自己也想買了?
五. 確認偏差。它是說,人們傾向於捍衛自己現有的信念,抵制不同的看法。而且人們在尋找證據的時候,會選擇只對自己有利的,忽略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甚至扭曲記憶,來支持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說,只願意看見自己想看的。
假設一種情況:你分手了,因為你認為對方不夠愛你。那麼,在提出分手前,你肯定會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找到對方不愛你的「證據」。
比如他沒有及時回信息,那肯定是他不愛你,而你會選擇忽略他可能正在忙,沒看到你的信息這一可能;甚至他對你已經對你說了:「我愛你,真的很愛你!」你還是會選擇不相信,認為對方是花言巧語,因為你的潛意識已經認定,他不愛你這一事實,所以你就會不自覺地去找任何能夠佐證你這一論斷的的證據,甚至扭曲事實。
確認偏差是很可怕的。一個不小心,你就會陷入某種錯誤認識中,不願意清醒過來,如此循環往復,你自然會失去很多生命中很重要的東西。
六. 安於現狀偏差。這就很好理解了,是說人們傾向於維持現狀,常常對變化表示擔憂。除非利益明顯大風險,否則很多人不傾向於改革。
它與確認偏差的異曲同工之妙在於難以改變。但確認偏差更著重於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錯誤的;而安於現狀則表現在你明知現在這樣的狀態不是你想要的,但是卻害怕風險,懶於改變,於是陷入深深地焦慮擔憂之中,遲遲不肯付出行動。
上面這六種認知偏差,在某些情況下也肯能會有相似性,或者可能同時發生。
其實,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是因為我們經常使用直覺思維系統導致的。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警惕以上六種認知偏差,多用邏輯思維系統來看待問題,尋求解決方法。
❼ 如何克服自己的認知偏差
人類有一項特有的思考方式——自動化思考,它是指人類在無意識狀態中做出的思考。正是這種自動化思考使我們產生了認知偏差,從而陷入了錯誤認知的誤區。
例如,你的鄰居與你在街上擦肩而過卻沒有打招呼。明明那人只是沒有注意到你而已,但是你心裡卻會有「他是不是討厭我啊」,「我是不是不小心得罪他啦」的想法……
自動化思考導致的認知偏差會經常讓我們有「被討厭了」「大家都在嘲笑我」「只有我運氣不好」「我肯定又要失敗了」等負面的想法。
這一些原本並非事實,但是你卻堅信這些都是事實,結果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避免認知偏差——正念法
有人總喜歡回憶過去的痛苦經歷。其實,已經過去的事根本沒有消除的必要,因為過去已經不復存在。不管是多麼不愉快的事,它們都只存在我們的記憶之中,而並非存在於現實之中。所以,沉浸於過去的人相當於被不存在的東西束縛住了。
為了避免認知偏差,關鍵在於正確的認清事實。當發生某件事時,應該只將意識集中在眼前的事實上,排除多餘的印象、思考、喜惡,只接受其最真實的狀態。這就是正念法。
用正念法來進行自我管理,就是讓自己徹底面對現實。
人類總喜歡逃避事實,尤其是那些讓人不愉快的事實。當你感覺到自己快要被負面情緒吞噬時,千萬不要放任這些負面情緒,而應該將意識集中在「現實」和「現在」。只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的「現實」上,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問題。
記住,是行動不是意志
由於思維的誤區,很多人會自責,為自己貼上「我不行」的標簽。陷入消極的情緒中,不能前行。其實,在我們的人生中,能夠導出結果的只有「行動」。而不採取任何行動,只是頭腦中反復思考「必須擁有更堅強的意志力」之類是毫無意義的事。只能使你的願望永遠都只是願望而已。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幫助我們去的成功的並非「意志」,而是「行動」。只有改變行動,才能改變一切。
所以,不要因為過去的事情而懊惱,也不要因為對未來的不安而畏縮不前,更不要因為周圍的環境而心存怨恨。只有把握「現在」和「現實」,採取合適的行動,你的人生才會變得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