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察的方法有哪些
觀察方法有哪些
A.自然觀察方法。
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並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
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
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
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
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
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
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B. 觀察的有哪些具體方法
(1)順序轉換法
觀察要得法,首先就得學會有計劃、有次序地順序查看,從不同角度、不同順序上去觀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順序觀察不同事物,從而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和實質。
觀察順序,首先指的是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空間順序,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東到西、從近及遠等;觀察順序,還可以指被觀察事物的不同結構組成部分的次序,如從頭到尾、由表及裡、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所以,觀察同一事物,既可以依循其空間順序,也可以從其不同的結構次序入手,獲取的信息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也不同。比如,觀察一尾金魚,從整體順序來看,其葉菱形,分為上頭、中軀、下尾三個部分,鰓以前是頭部,肛門以後是尾部,而鰓和肛門之間便是軀干。從局部結構來看,以頭為例,其前端有口,兩側有鼓起的眼袋和眼瞼,眼的前面有兩個鼻孔,兩側還各有一片鰓蓋,鰓蓋後緣掩住鰓孔,能開合,與口的運動互相一致配合,讓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鰓排出,尾翼長,肚子大,顏色鮮。經過這多種順序地有步驟地觀察,就可以獲得一個完整、清晰的觀察印象。
用不同順序觀察不同類事物,往往採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分析法。如觀察街景、公園、山色等自然景象,多採用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的方位順序法;而觀察某一事件,則必須按照開頭(起因)——中間(經過)——結果的時間發展順序。
(2)求同找異法
求同找異法就是認真觀察和研究觀察對象,找出其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並分析其間的關系,其意義在於提高觀察者的觀察分析、思考、概括、歸納能力。例如對蜜蜂進行觀察,必須注意到蜜蜂那神奇的觸角和善於舞蹈的多條腳,由此,引發出觀察螞蟻、蝸牛、蜘蛛、蜻蜓等動物的興趣。在觀察這些昆蟲家族的秘密時,自會發現這些昆蟲有的有觸角,有的短而小,有的沒有觸角,有的昆蟲有翅膀,有的有甲殼(如瓢蟲),有的沒有。通過這種求同找異法,比較同類事物之間的異同,進一步觀察、進一步比較的積極性就會自然產生。
C. 良好的觀察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全面觀察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進行觀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徵,又要觀察到事物比較隱蔽的特徵;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又要考察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既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又要了解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的特點,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徹底的了解。同時,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要實現全面觀察,就必須調動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進行視覺、聽覺、嗅覺、膚覺、觸摸覺、動覺等諸方面的協同觀察。重點觀察是相對全面觀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對事物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作特別深入細致的觀察。著名作家楊朔在談到觀察人的特點時說:「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那些性格上有特點的人。從他的外表、舉動、語言以及生活習慣上掌握他的性格。」重點觀察就是抓關鍵、抓重點,把注意力緊緊瞄準你要觀察的對象。
(二)比較觀察與解剖觀察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較觀察是把客觀事物加以對照比較,找出相同點和相異點,即認識事物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解剖觀察是把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各個側面及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開,仔細地加以觀察。通過解剖觀察,可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 三)順序觀察與側面觀察
順序觀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順序進行的觀察。客觀事物總有其順序,有其發展的過程。事物的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如事物的發展過程)、空間順序(如遠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後等)、主次順序、邏輯順序等。觀察時必須遵照一定的順序,如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從心理學上講,順序觀察有利於信息的存貯、編碼和提取。側面觀察是對事物和對象的某一個側面進行的觀察。如作文中記一個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活動,攝影中拍攝一個特寫鏡頭等。
(四)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進行的較為系統的觀察。比如,氣象小組為了摸清當地的氣候特點及規律,進行數年的觀察記錄,並從獲得的氣象材料中概括出該地區的氣象特徵及規律。長期觀察具有時間久、連續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直至獲得預期的觀察結果為止,切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日打魚,二日曬網」。長期觀察本身就是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過程。短期觀察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所進行的觀察。例如作文課中,為了寫日出,一大早起來仔細觀察日出的景觀。短期觀察的事物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時機,認真仔細地觀察思考,並及時做好記錄。
(五)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觀察者親自動手進行觀察,或者實地考查。間接觀察是利用別人觀察所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概括,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
(六)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植物學或動物學時,在大自然或動物園中,實地觀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動物。實驗觀察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物理和化學時,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實際觀察那些具體的物理或化學現象。
D. 小學作文觀察法有哪些
一、抓住事物特徵觀察。
生活中每種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特點。在作文時,要根據寫作目的,選擇有代表性的事物來進行觀察和描寫通過對事物特徵的觀察,寫起文章來就有板有眼,有血有肉了。
二、調動五官參與觀察。
對自己的五種感官進行訓練,即對眼、耳、鼻、舌、身參與生活體驗的訓練。
例如訓練用眼「看」:
1、看什麼——生活細節、家庭狀況、風俗習慣、天文地理、山川景物、書本知識等盡收眼底。
2、怎樣看——仔細、認真、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看,由表及裡地看、有比較地看、帶著不同的感情去看。這樣把「看」訓練好了,作文的語言就會形象。同樣,也用各種方法再對其他感官進行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用「我手寫我心」了。
三、抓住重點,有序觀察
1、抓住重點觀察。
帶著重點去進行觀察,去自行探求知識。
2、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
對一個事物要有一個准確的、完整的認識,觀察時必須學會有序地觀察。如從整體到部分、從遠到近、從上到下、從早到晚等。
四、觀察時要融情於理。
在觀察時,帶著感情去觀察,於是在描寫的時候,把感受也寫出來,這樣,就能以情感人。這樣的文章自然就不顯得「假」了。
五、觀察時要進行聯想。
在觀察某個事物的時候,想想哪種事物跟眼前的事物有沒有聯系,有什麼聯系?如果有,就可把這種聯想描寫下來。
(4)觀察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小學作文寫作技巧:
1、開門見山式
所謂「開門見山」,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指的是寫文章時直截了當入題的一種寫法。如《談骨氣》一開頭就亮出觀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白楊禮贊》一開頭就觸及題旨:「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這種方法在各類文章的寫作中得到廣泛的運用,佔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達角度,可以是開頭直敘本事,也可以起筆點題;可以開宗明義揭示主旨,也可以單刀直入點明敵論。如此等等。由於這種寫法乾脆利落,入題快捷,不枝不蔓,所以應為考場作文開頭的首選方法。
2、背景漸入式
自然科學告訴我們宇宙是一個大系統,社會科學告訴我們,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大系統。一棵樹是在一座森林的系統之內,一片葉又屬於這棵樹的系統。一個人屬於社會這個系統,一根指頭又屬於這個人的系統。
因此,任何單個事物,任何一種現象都離不開它所屬的系統,即它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或自然背景。如《孔己已》開頭:「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台……可以隨時溫酒」。《在烈日和暴雨下》開頭:「六月十五那天,天熱得發了狂!」
這些開頭或交待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節令、氣候或闡述論題的背景、環境等。在考場作文時,有些題目乍一看,覺得突兀,不可捉摸,但聯系背景一想,便豁然開朗了。
3、設問置疑式
先倒敘事情的結果,設置懸念,或先設問破題,引起說明或議論。如《棗核》的開頭:「動身訪美之前,……可是卻很蹊蹺。」又如《萬紫千紅的花》開頭設問:「花為什麼會有各種美麗鮮艷的色彩呢?」這種開頭方法,其目的是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關注,激發讀者的興趣,同時增加文章的曲折,顯現文章的布局之美。
這種開頭技法在中考作文中的頻率很高。當然,這種開頭形式要注意巧妙運用,避免單一、或追求形式上的好奇。
(其實,這種開頭的形式是很豐富的,如: ①先提出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②先截取一個精彩的事件片斷。 ③先交待一個起線索作用的物件。 ④先安排一個引發故事的場景。 ⑤先介紹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關的人物。)
4、名言警句式
開頭引用警句、名言、詩句或俗語、諺語等,可以達到吸引讀者,幫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回聲》開頭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詩。《懷疑與學問》開頭引用了程頤的話:「學者先要會疑」等。這種開頭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於使用的方法。
試想,哪個考生記不得幾首古詩,幾句格言,幾條名言呢?考場作文,因題而異,相機引用,又何樂而不為?名言警句式開頭運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強開端的氣勢,使人感到突兀、崢嶸、高遠。當然,引用時要盡量准確,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
5、精闢設喻式
開頭設喻,以引起讀者對要說明的事物或道理的興趣。如《中國石拱橋》開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馬說》開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以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為喻引出中心論點,精闢設喻式多用於議論文的開頭,它能使文章發端新穎,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表達效果。既然是「設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與本題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能牽強附會。
E. 觀察法有哪幾種類型
一、定點觀察法
定點觀察法是立足於某一點,對處於相對靜止狀態下的人或事物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比如一株雞冠花,要想知道它某個時段的長勢,就需要站在那株雞冠花的旁邊,仔細地觀看莖、葉、花的形狀、大小、粗細、厚薄、色彩、榮枯等等。
二、移動觀察法
移動觀察法是不斷地變換立足點和觀察角度,對事物進行觀察。比如觀察雞冠花上的一隻螞蟻,螞蟻的覓食,是在不停的活動中進行的,一會兒爬到葉子的正面,一會兒又爬到反面,一會兒在花的溝回中,一會兒又爬到了花莖的根部。
需要圍著螞蟻的運動,不停地變換觀察的角度,甚至立足的地點。不變換,螞蟻被遮擋住的時候,就消失在了視線之外,很有可能看不到最有價值的細節特點。
移動觀察的層次感強,容易捕捉事物的特點。"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就是移動觀察的結果。
三、推進觀察法
先觀察全局,然後再逐漸縮小范圍,最後將注意力放在某個具有代表性的"點"上,進行詳細的觀察。
比如要寫一場短跑比賽,最好採用這種觀察方法。先觀察比賽的總體情況,再觀察所有運動員的情況,之後觀察自己班級的運動員。穿什麼樣的服裝,處在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比賽中在什麼位置,成績怎樣,老師、同學們對他怎樣關心,如何評價,他自己對比賽的看法等等。
觀察一塊莊稼、一條河流、一處風景、一群動物之類,通常使用推進觀察法。
四、環視觀察法
立足於某一點,依次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
比如,要介紹自己的教室,就可以使用這種觀察方法。先寫前面的講台、黑板、課程表,再介紹左面的牆壁、標語、口號,之後介紹後面的板報、值日表、表揚欄,最後再寫右面的牆壁、座右銘、名言、傑出人物畫像等。中間插入桌椅、座位、書本等內容。
在湖心島上,在遊船上,在院子里等,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觀察四周的景象。
五、登高觀察法
選擇一個較高的立足點,居高臨下觀察低處的事物或遠方的景象。這種觀察視野開闊,能給人一種"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獨特感受。
比如,站在寢室樓頂觀察校園的布局,站在大土堆上觀看周圍的莊稼、樹木、牛羊,站在小山頂上觀察山下的車流、人群的移動和變化等。古今中外,人們都喜歡登上山頂看日出、觀雲海、體驗高低上下的不同和巨大差異。
F. 觀察常用的記錄方法有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標本等
觀察常用的記錄方法有文字描述、表格記錄,圖形記錄和標本。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觀察不同於一般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對於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
觀察方法:
A.自然觀察方法。
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並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
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
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
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G. 觀察法是指主要通過什麼進行調查的一種方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
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
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由於人的感覺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觀察者往往要藉助各種現代化的儀器和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顯微錄像機等來輔助觀察。
(7)觀察方法有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種類: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指調查員在一個自然環境中(包括超市、展示地點、服務中心等)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
2、設計觀察法
設計觀察法是指調查機構事先設計模擬一種場景,調查員在一個已經設計好的並接近自然的環境中觀察被調查對象的行為和舉止。所設置的場景越接近自然,被觀察者的行為就越接近真實。
3、掩飾觀察法
眾所周知,如果被觀察人知道自己被觀察,其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觀察的結果也就不同,調查所獲得的數據也會出現偏差。掩飾觀察法就是在不為被觀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況下監視他們的行為過程。
4、機器觀察法
在某些情況下,用機器觀察取代人員觀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機器可能比人員更便宜、更精確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5、函數值域觀察法
通過對函數定義域、性質的觀察,結合函數的解析式,求得函數的值域。
H. 9種觀察記錄的方法
9種觀察記錄的方法如下:
1、兒童傳記觀察法
是指對於被試的長期的跟蹤觀察,描述性的記錄觀察對象的行為表現和行為變化的方法,最早應用這一方法的就是裴斯泰洛齊,他觀察其子三年之久,並寫出了著作《一個父親的日記》。日記描述法最大的優點在於長時間的追蹤記錄可以看出明顯的行為變化。
2、軼事觀察記錄法
對比日記描述法,它的不同在於,它只是研究特定的行為。例如研究者感興趣的,認為有價值的行為,又或者是一些異常行為。
3、連續觀察記錄法
連續記錄法對比前兩種方法可以看出,它指的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按照自然的順序,再進行記錄觀察記錄的時候,必須按照一定的事件起因,經過和結果來展開,記錄的更為詳實。
4、時間觀察取樣法
以時間為選擇標准,指研究者在特定的事件內觀察記錄所發生的特定行為,只是需要在預定確定的事件段內觀察記錄確定的行為發生與否發生的次數以及持續的時間。例如持續觀察3周,周一至周五的上午8到9點對每個學生觀察5分鍾。
5、事件觀察取樣法
強調對經常發生的行為和外顯得宜於觀察的行為,是對選擇特定行為的守株待兔。
6、行為觀察核對表
行為核對法又稱為清單法或查核清單法,主要先在表格內部,預先設定出可能出現的行為,在出現對應的行為後,在表格內部打√。
7、作品觀察記錄
主要是記錄幼兒的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及數學課上的分類記錄練習等。例如,在《聽水聲》的藝術表現中,孩子們用各色水粉、各類線條及點構造了獨特的畫面,有趣而富有想像力,教師就邊聽邊記錄,這可是了解、分析每個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最直接的依據。
8、跟蹤觀察記錄
中班幼兒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方式,會為達到他的目的拐彎抹角,想方設法,會連續幾天來為之「努力」,情緒上反反復復。成人卻有時無法了解到孩子真正的目的,所以成人要學會對孩子的話多留一個心眼
9、口述式的觀察記錄
是指教師在和兒童進行交流或是兒童之間交流時對話的記錄。這種記錄可以體現個體兒童的思維狀態以及同伴之間和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為教師提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估的工具。教師可以從這類觀察記錄中了解孩子的興趣、需求和問題,對教育計劃進行調整。
I. 簡介觀察法的主要類型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觀察分為不同的類型。一般都採用二分法進行分類。
1. 按觀察的情景條件,可分為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
自然觀察也稱現場觀察,通常採用紙和筆對偶然現象或系統現象作描述性的記錄和分析。
控制觀察又稱實驗室觀察或條件觀察。通常要求觀察程序標准化,觀察問題結構化。
2. 按是否藉助儀器和技術手段,可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法就是觀察者直接運用自己的感官對研究對象的行為進行感知的觀察方法。
間接觀察是利用儀器或技術間接地對現象和行為進行觀測,從而獲取資料的觀察。
3. 按觀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觀察者的活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要求觀察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加入到被觀察者的群體或組織中,進行隱蔽性的觀察。
非參與性觀察法則是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任何活動,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所進行的觀察。
4. 按觀察過程是否事先確定具體觀察項目和觀察程序的嚴密程度,可分為結構觀察和非結構觀察。
結構觀察也稱正式觀察,是指在觀察前有明確的觀察目標、詳細的觀察內容和指標體系,能對整個觀察過程進行系統、有效的控制,並要求有完整的觀察記錄的觀察。是一種計劃嚴謹,周密,操作標准化的觀察非結構觀察也稱非正式,是一種無周密的觀察。
5. 按是否以自身心理行為為觀察內容,可分為自我觀察和客觀對象觀察。
自我觀察又稱內省觀察,將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二為一。 客觀對象觀察只對主體以外的他人或事物的觀察
J. 小學語文觀察方法有哪幾種
小學 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我們都知道寫好作文離不開細致的觀察指導,那麼如何進行觀察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觀察要有順序
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後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
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裡、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神態,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
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
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就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別異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五官參與」
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
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四)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我常常讓學生多讀一些優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得想像的源泉,獲得想像的翅膀,以解決學生寫作沒有內容、沒有材料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這樣可以滿足學生想像的願望、創造的願望,培養「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培養「會寫」的能力,從而達到「快樂作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