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法學界對法的構成要素的主要學術觀點有哪些
任何一個有學術意義的認識,都必須以已有的認識成果為基礎,都包含著對前人同一認識成果的充分尊重和合理吸收。因此,在這里首先有必要對已有的法的構成理論進行一番認真的梳理和反思。從作者已掌握的資料看,西方對這個問題的真正研究是從分析法學才開始的,其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19世紀中葉之前,他們基本上沒有明確地提出法的構成問題,所涉及的也只是側重於法的實質構成,他們對法的構成的論述是包容在對法的本質的問題之中的。如自然法學家認為法的本質是理性等。19世紀中葉之後分析法學家奧斯丁才明確地提出法的構成問題,並提出一種構成模式。他之後的許多分析法學家繼承了這一傳統,提出各種構成的模式。但分析法學家對法的構成的研究,多局限於形式結構方面,而且往往把法說成是僅僅有一種要素(如命令或規則)構成的。20世紀初美國的著名社會法學家龐德才打破了這一觀念,認為法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並提出一種模式,從而重新啟動了對法的構成的研究。下面就西方自奧斯丁以來有關學者在這方面的論述予以簡單介紹。
(一)奧斯丁的法的構成理論
奧斯丁可以說是西方第一個對實在法的結構進行研究的法學家。他認為真正的法或適當意義上的法是由主權、命令和制裁三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或三種要素構成的,他稱之為法的三部曲。所謂主權(者),即政治上居上位者,他們是法律的制定者;所謂命令,即主權者所發布的帶有義務內容的普遍性的必須服從的指示;所謂制裁即懲罰。他還認為,在這三者中,最關鍵的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只是其前提和保障,因而他得出結論說命令是法的本質。
(二)凱爾遜的法律構成理論
凱爾遜對法律的基本看法是,法是一種規范體系,因而他對法的構成主要是從規范體系的結構上論述的。他認為法作為一種規范體系是由三種或三級規范構成的,這就是基本規范、一般規范和個別規范。基本規范是由開國元勛們或革命勝利者所制定的第一部憲法,這種規范在效力上居於最高地位,其它規范都必須以它為基礎;一般規范是基本規范之外的其它制定法,包括後來制定的憲法;個別規范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對具體事物所作出的決定和個人間所簽定的契約。顯然,凱爾遜是根據法律的效力來劃分法律規范的,而且他對法律的界定也與一般認識不同,即把法律適用的結果也包括在法律之中。
Ⅱ 為什麼西方的學術範式很難詮釋中國的知識
西方科學的學術範式是將現象世界割裂分開進行研究。這個知識分類系統是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兩千多年來,西方科學就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劃分的學術分類界限在研究現象和表述現象。 如最初的分類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哲學,生物學,天文學,美學等。然後在每一個大學科內繼續細分。這劃分愈來愈細,現在我們很難說清楚西方到底有多少學科,而且還在不斷的增加。現在,西方各學科又產生了學科的交叉性,即是邊緣科學,以及學科之間的相互借鑒。
但是,這跟中國的通學不是一回事。 作為學科,西方科學的每一個分支都有其命題、公理、原理、定理、定義、推理、和例證。在命題與公理上是互相不同的。比如幾何學的公理不可能和營養學的公理相同。
但是,在中國的通學系統中,營養學原理與飲食原理完全相同。都是五行八卦原理。 所以,用西方的學術範式很難詮釋中國的知識體系。
長期以來,我們往往用西方的學術解釋或批判中國的文化,這是不通的。比如,用科學範式解釋中醫。即,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解釋中醫中葯,用西方的辯證法解釋中醫辯症學。都是不合中國學術範式的。中醫葯的學理基礎是陰陽五行八卦。學理系統亂了,技術系統也就亂了。 這是範式的差別。
Ⅲ 西方學者對態度的形成主要的學術理論有哪些
總體來講中國學者對中世紀的研究深度比較有限,中世紀是西方特定歷史時期的專用名詞,中國沒有中世紀,只有「與歐洲中世紀同期的中國」,因為那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特定歷史時段,但隨著中西交流的加深,中世紀也為中國學者地接觸和認識到。在西方學者看來,中世紀是黑暗世紀(darkage),是日耳曼蠻族征服羅馬帝國後,歐洲在文明和國家形態上的全面倒退。同時中世紀時期歐洲基督教會嚴密把控人的思想並做出種種極端舉措,封建領主經濟束縛人的自由、工商業發展,貴族階級權利無限膨脹,騎士橫行,戰爭頻發,當時的教會醫生對因為衛生狀況極度糟糕而流行歐洲的霍亂、鼠疫和黑死病束手無策,大量人死亡,歐洲文化、藝術、科技相比古羅馬古希臘倒退,並發展緩慢的年代。中國學術界對歐洲中世紀的看法基本差不多,因為對中世紀的看法基本也是基於西方權威學者的研究。但是作為旁觀者,中國同時認為正是因為中世紀的文明倒退、教會王權膨脹,也因此出現了工商業者和手工業者聚集的城市以及底層民眾對宗教改革的渴望,繼而為後來的文藝復興埋下了伏筆,希望能幫到你
Ⅳ 從西方幾種藝術史研究方法看中國繪畫史研究
中西繪畫不同的哲學基礎,使得對於它們的觀照也有不同的視角。然而從研究方法方面看,還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相對而言,20世紀前期,以新的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藝術史,還未真正開始,以傳記形式為主的撰述方法仍是主流。從現代學術更側重嚴格的學術要求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的撰述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因為在今天,我們對之前藝術史的了解只是流於前輩的知識講述,缺乏在更大的天地中對時代風格精神內蘊的心靈體悟。 相對於還處在起步探索階段的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科體系。中國繪畫史研究也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有了一個海外中國繪畫的研究系統,幾十年來其方法的演變發展,對我們的中國繪畫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西方形式美學理論支持下發展出的風格分析、圖像學等研究方法,為中國藝術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科學化的理論支持。特別是,波普爾和貢布里希提出的情境邏輯提供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套研究方法,倒不如說是一種更廣闊的觀照視野和思維路徑。這對中國藝術史研究在今天向真正專業學科的發展,有很好的啟示。 本文試通過對上世紀初期到中葉,並影響至今的幾種西方藝術史研究方法的闡述,分析個別方法試圖解決的問題以及最後未能解決的問題。通過這種梳理,期待從新的意義層面來考察一些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談談對中國傳統繪畫研究的獨特性的一點理解。 一、幾種主要的西方藝術史研究方法 (一)風格分析 當我們試著用語言去描述風格特徵時會發現,風格無處不在卻難以言說,簽名、腔調、服裝都有特有的風格,文章有文風,繪畫有畫風,一支樂曲也有它的曲風。而且,風格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我們會用熟悉慣用的東西去調整適應那些不熟悉的東西。對於畫家而言,他只看到他要畫的,而不是畫他所看到的,即貢布里希所概括的製作和匹配的過程。 根據西方學者夏皮羅的定義,風格的表述和藝術的三個方面有關:形式要素或主題,形式關系以及特質(包括一種我們不妨稱作表現的總體質量)。[1]5他還指出,形式要素或主題盡管對於表現是至關重要的,但並不足以賦予風格以特徵。凸起的拱門同樣見諸於哥特式的伊斯蘭建築;圓形拱門見諸於羅馬,拜占庭羅馬風式以及文藝復興建築,為區分這些風格,人們必須尋找另一種柱式的特徵,首先是聯結各種構成要素之間的不同的方式。[1]6 方聞先生認為,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說中國論畫,每論及風格,大多隻強調形式因素和特性,但忽視了聯系兩者的形式關系。加上傳統論畫語言精簡扼要,對於作品風格的描述,只是點到為止,而沒有具體的分析。[2]93-105 除夏皮羅以外,我們還需要提到的是沃爾夫林和李格爾形式風格理論及其方法。 沃爾夫林不作系統的方法論陳述,而是通過方法論的實際應用來理解美術史,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對風格問題做了宏觀比較和微觀分析。影響最大的是他通過視覺觀察,對藝術中風格發展的解釋,提出了經典的五對風格語匯,即 線性與圖繪性,平面與後退,閉鎖形式與開放形式,多樣性與統合性,相對清晰與絕對清晰。[3]沃爾夫林提出了時代風格這樣科學化的現代概念,然而畫的結構,並不是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母題及其整體特徵之間的相互關系,給予鑒定,而更側重作為一些抽象的觀念存在著。 李格爾不僅放棄了黑格爾思想體系中關於藝術衰退的標准觀點,而且也摒棄了封閉的周期概念,他嘗試將整個藝術史作為一個連續貫穿的過程包攬起來。他將這個漫長的演進的兩極規定為兩種風格類型:觸覺的以及視覺的,十分巧合於沃爾夫林的短周期的兩極的觀點。他們就風格的內部結構、構圖原理、人物和背景的關系的論述,相當敏銳。但是有關風格的各形成因素在社會歷史時空中變化的解釋,顯得有些模糊不清,常常具有幻想色彩。風格變化的每一個大的階段的特徵,都會和一個種族的性情、宗教等因素相一致,它相應的是哲學立場的轉變,從一個占優勢的客觀態度到一個主觀態度的變化,主觀立場中的一些基本的固有的因素的變化,主宰了整個歷史。這種立場上由客觀到主觀的轉變,實際上是由突出物的主宰轉變到突出人的主宰,也可以說,主宰性是西方傳統哲學思想的根本特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風格分析方法先天不足。 對於風格分析學派自身存在的問題,夏皮羅提出了風格的幾個方面,並從觀念史和社會生活史的角度,闡釋存在的問題,也深化了他的新的風格學說。結合繪畫史研究,我們不妨再具體化一下風格分析所主要關注的幾個層次:手法或技法、母題零件、母題、結構、整體特徵。其中,技法、母體零件和母題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疇,個別和整體的形式特徵都是藝術史一直所關注的,而涉及個別和整體相互關系的作品構圖和整體特徵,卻是傳記式的傳統藝術史學所無法解釋的。我們可以感到,夏皮羅希望建立的是一種新的風格分析的方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理解藝術品多樣的敏感特性。 但是,風格分析缺乏對作品進行排序,這是它自身無法解決的邏輯上的難題。在藝術作品中,母體零件的組合成為母題,零件本身可以表達一些象徵意義,相較於技法,它更具有分期斷代的意義。對於人類的知覺系統而言,母題分析類似於直覺辨識,是各層次中最易辨別的。但是,風格分析假設的前提,以及伴隨而來的自身的困難和矛盾,是它無法迴避的問題。 它限定的前提往往只對同一時期的作品具有特別的意義,但是缺乏對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邏輯上排序。而且,能推導出這些風格標準的作品,其個別特性能完全構成整體意義上的文化和社會的典型特性嗎?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看,風格分析的優越之處也同樣暗含著它相應的缺陷。也就是說,風格分析的理論前提的先在性,使得我們對於一致性的假定常常是沒有普遍根據的。結果它所營造的是一個觀念上的空間,對許多人來說,它只是一種現成的技巧,帶著一個限定好的標准去找尋相匹配的個體。這樣,對於觀者個人,最重要的不是觀賞這種方式本身,而是你選取什麼樣的點以及在這些點中所看到的東西。風格標准更像是對一套觀念的系統表述,一整套階級的或是宗教的觀念、興趣和信仰等內容,形成了風格中對形式的概括,而大大減少了藝術的豐富性和可能性。然而,當兩種風格融會在一起而沒有明顯的差異或偏向時,這種區分就會變得很模糊,這套技巧也會不太奏效,常常變成有些僵化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我們的思維,失去了藝術中更自由自在的心靈體悟。
Ⅳ 西方學術界遵循皮爾士原則,那東方呢,有什麼原則可言
皮爾士原則的核心是形而上學思想和尊重事實。西方學術系統一般都遵循皮爾士原則。東方一直到近代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學術體系,所以也就不存在遵詢某某原則之說。如果我們看東亞主要的哲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老子這些早期的思想家完全沒有類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系統可言。打個比方,西方哲學家在提出一個論點的時候會提出完整的論證過程,但是孔子老子這些中國哲學家的論點並沒有論據支持,比如說《論語》里就都是孔子在陳述自己的觀點,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沒有闡明這些觀點的來源。
後世的東亞哲學家開始逐漸形成了體系和論證過程。比如「格物致知」之類的論點都有來自四書五經的理論基礎。但是因為四書五經這些書本身來源並沒有經過完整的論證,所以後世的哲學家自然也就不能被稱為體系。也自然沒有原則可言。近代之後西方文化進入東亞,我們自然也就開始使用更為科學的西方皮爾士原則。
Ⅵ 主要的學術交流手段有哪些
通常採用學術主講人當面演講或網路、視頻、音頻、文本等演講的方式。
學術辯論會的三要素:一是辯論中存在著持有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二是辯論須針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即存在著同一論題。
三是辯論的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識或共同承認的前提,如思維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以及真確推理方法等,以及如社會公理,科學規律等是非真違標准和價值取向。
基本特徵
立場鮮明。要求說話者在理的基礎上,語言措辭針風相對,尤其是原則問題上,不得含糊不清,轉彎抹角,摸稜兩可。不然容易造成歧義,達不到明確目的。
要使辯論語言立場鮮明,應多用己知道理,事實,數字說話;不用少用概括性,抽象性,摸稜兩可的詞語;要在目的明確,准備充分,策略得當的情況下,有意識的使用少量模糊語言。答辯巧妙。學術辯論不是平淡的申明或反駁,而是選取比較新穎的角度進行答辯。
邏輯嚴密。要求對自己的學術觀點闡述具有條理性,更重要的是運用邏輯武器,進攻對方的學術立論、論據、論證,揭其學術荒謬,避其鋒芒,搓其銳氣,揚己學術命題,充分展示語言的雄辯性。
用語精練。學術辯論者必須用簡短明快的語言擊中對方的要害,甚至達到一語中的的程度,辯詞應力求簡短犀利。語言攻擊。凡有學術辯論就有語言交鋒,就必然體現出不同程度的攻擊性。
Ⅶ 大家幫忙說出學術研究有幾種方法至少四種!
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文獻法
觀察法是一種對行為或現象進行系統地觀察記錄以獲取所需信息的資料採集方法。實驗法是根據專題學習的需要,利用一定的儀器或設備,人為地控制、干預或模擬自然現象,使某一事物(或過程)在有利於觀察的條件下發生或重演,從而獲取科學知識、探索自然規律、學習科學方法的一種學術研究方法。調查法是採用一定的辦法,通過一定的途徑,深入實際了解特定的事物,以獲取資料的方法。文獻法主要指搜集、鑒別、整理文獻,並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形成對事實科學認識的方法。
Ⅷ 學術理論方式有哪些具體闡述一種
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目前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Ⅸ 簡述西方傳播學中經驗學派與批判學派,以及它們在方法論,社會觀,傳播觀上的分歧
傳播學批判學派
60年代以後在西歐一些國家形成的傳播學研究學派。批判學派受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影響較大,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傳播制度持批判立場。批判學派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學者群體,其內部又分為各種流派。主要流派有:1)文化研究學派,以英國學者霍爾為代表,主要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從「編碼和釋碼」的角度出發。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與各種亞文化的對立、矛盾與沖突關系;2) 政治經濟學派,以英國學者戈爾丁和默多克為代表,主要是從考察媒介所有權的集中和壟斷程度入手,揭示資本主義媒介為壟斷資本服務的本質;3)「意識形態霸權」研究,以普蘭扎斯等人為代表,主要通過內容分析來揭示資本主義媒介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學派反對美國主流學派的經驗主義和行為科學的方法,重視哲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和語義學的分析方法。
傳播學批判學派
60年代以後在西歐一些國家形成的傳播學研究學派。批判學派受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影響較大,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傳播制度持批判立場。批判學派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學者群體,其內部又分為各種流派。主要流派有:1)文化研究學派,以英國學者霍爾為代表,主要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從「編碼和釋碼」的角度出發。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與各種亞文化的對立、矛盾與沖突關系;2) 政治經濟學派,以英國學者戈爾丁和默多克為代表,主要是從考察媒介所有權的集中和壟斷程度入手,揭示資本主義媒介為壟斷資本服務的本質;3)「意識形態霸權」研究,以普蘭扎斯等人為代表,主要通過內容分析來揭示資本主義媒介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工具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學派反對美國主流學派的經驗主義和行為科學的方法,重視哲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和語義學的分析方法。
分歧:
兩者的分歧關鍵在於社會觀的對立。經驗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和平衡便能夠消除社會矛盾,那麼自然會把傳播看做是控制人的行為和實現社會「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與經驗學派在現存制度內部尋找解決社會問題對策的立場相比,批判學派是把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作為變革對象。批判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連同其傳播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眾傳媒在本質上是少數壟斷資本對大多數人實行統治的意識形態工具。大眾傳播媒介在總體上是統治階級利益和統治階級思想文化的中轉傳播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盡管大眾傳播的受眾時時想改變不合理的現狀,卻無法擁有自己的傳播工具來宣傳自己的主張,無法與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相抗衡。「經驗學派著眼於事實判斷,目的在於揭示傳播活動的事實真相,進而把握其中的運行規律;而批判學派著眼於價值判斷,目的在於探究傳播活動的意義,從而為傳播活動提供一種價值上的提高。」 「經驗學派只關心把話傳出去,傳得越遠越好,傳得越廣越好,即傳播的效率越高越好。而批判學派則關心這個話的意義、意味與意蘊,即傳播的價值越大越好。」羅斯傑承認,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都關心傳播的社會控製作用:經驗學派的核心課題是「如何」控制或「多大程度上」進行控制;而批判學派關心的焦點則是「誰在控制」、「為什麼存在著支配與控制」以及「為了誰的利益進行控制」。這種學術關心的不同,顯然是由他們的社會觀和意識形態立場所決定的。兩種分歧的關鍵在於社會觀的對立,如果去單獨地批判一種無疑就縱容了另外一種從而涉嫌到對社會制度的批判,這無疑更是一個巨大的難解難分的爭端,也將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問題,本文在此不作探討。
總結
對不同方法論的堅持並沒有優劣之分
當我們以比較的視角探視傳播學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時,不難看出,其根本不同並不在於工具層面的方法論,但至少在方法論層次上經過幾十年的交互發展,此層面上已經有了融合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有必要重視並加以提倡。事實上,傳播學科本身就是一個學術圈地運動,由於傳播領域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從上個世紀傳播學作為獨立的學科誕生以來,它就涉及到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語言學、新聞學以及數學等各種不同的學科,學者們從各自的學科出發來研究信息傳播的過程、規律和效果,學科本身構成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使得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被同時引入到傳播學的研究中,並在後來的學科發展中演變成為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兩種學派的爭論本身就標示出人類對既有存在的超越,而人類社會正是在這兩者內在張力的驅動下不斷前行的。
歸根結底,方法論也只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學者們各取所需、各有所用,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無論是批判主義還是經驗主義,都是傳播學研究的經典範式,而且每一種學術研究方法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