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12種思維方法有哪些

12種思維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6 18:29:31

『壹』 思維訓練有哪些方法

一、 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腦力激盪法是最為人所熟悉的創意思維策略,該方法法是由Osborn早於1937年所倡導,此法強調集體思考的方法,著重互相激發思考,鼓勵參加者於指定時間內,構想出大量的意念,並從中引發新穎的構思。腦力激盪法雖然主要以團體方式進行,但也可於個人思考問題和探索解決方法時,運用此法激發思考。該法的基本原理是:只專心提出構想而不加以評價;不局限思考的空間,鼓勵想出越多主意越好。 此後的改良式腦力激盪法是指運用腦力激盪法的精神或原則,在團體中激發參加者的創意。 二、三三兩兩討論法 此法可歸納為每兩人或三人自由成組,在三分鍾中限時內,就討論的主題,互相交流意見及分享。三分鍾後,再回到團體中作匯報。 三、六六討論法(Phillips 66 Technique) 六六討論法是以腦力激盪法作基礎的團體式討論法。方法是將大團體分為六人一組,只進行六分鍾的小組討論,每人一分鍾。然後再回到大團體中分享及做最終的評估。 四、心智圖法(Mind Mapping) 是一種刺激思維及幫助整合思想與信息的思考方法,也可說是一種觀念圖像化的思考策略。此法主要採用圖志式的概念,以線條、圖形、符號、顏色、文字、數字等各樣方式,將意念和信息快速地以上述各種方式摘要下來,成為一幅心智圖(Mind Map)。結構上,具備開放性及系統性的特點,讓使用者能自由地激發擴散性思維,發揮聯想力,又能有層次地將各類想法組織起來,以刺激大腦做出各方面的反應,從而得以發揮全腦思考的多元化功能。 五、曼陀羅法 曼陀羅法是一種有助擴散性思維的思考策略,利用一幅像九宮格圖,將主題寫在中央,然後把由主題所引發的各種想法或聯想寫在其餘的八個圈內,此法也可配合「六何法」從多方面進行思考。 六、逆向思考法 是可獲得創造性構想的一種思考方法,此技法可分為七類,如能充分加以運用,創造性就可加倍提高了。 七、分合法(Synectics) Gordon 於1961年在《分合法:創造能力的發展(Synectics: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一書中指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將原不相同亦無關聯的元素加以整合,產生新的意念/面貌。分合法利用模擬與隱喻的作用,協助思考者分析問題以產生各種不同的觀點。 八、屬性列舉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 是由Crawford於1954年提倡的一種著名的創意思維策略。此法強調使用者在創造的過程中觀察和分析事物或問題的特性或屬性,然後針對每項特性提出改良或改變的構想。 九、希望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不斷的提出「希望」、「怎樣才能更好」等等的理想和願望,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的技法。 十、優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逐一列出事物優點的方法,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 十一、缺點列舉法 這是一種不斷的針對一項事物,檢討此一事物的各種缺點及缺漏,並進而探求解決問題和改善對策的技法。 十二、檢核表法(Checklist Method) 檢核表法是在考慮某一個問題時,先製成一覽表,對每項檢核方向逐一進行檢查,以避免有所遺漏。此法可用來訓練員工思考周密,及有助構想出新的意念。 十三、七何檢討法(5W2H檢討法) 是「六何檢討法」的延伸,此法之優點及提示討論者從不同的層面去思巧和解法問題。所謂5W,是指:為何(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時(When)、 何地(Where);2H指:如何(How)、何價(How Much)。 十四、目錄法 比較正統的名稱是「強制關聯法」,意指在考慮解決某一個問題時,一邊翻閱資料性的目錄,一邊強迫性的把在眼前出現的信息和正在思考的主題聯系起來,從中得到構想。 十五、創意解難法 美國學者Parnes(1967)提出「創意解難」(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教學模式,是發展自Osborn所倡導的腦力激盪法及其它思考策略,此模式重點在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問題解決者應以有系統有步驟的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宋尚教授——思維訓練專家,HP、KAPPA高級經理.
10年職場思維導圖實踐經驗,世界級公司管理層經驗,國內第一個職場思維導圖案例——「李寧公司思維導圖落地系統」創造者
清華大學總裁班客座教授
現任天下伐謀咨詢高級合夥人、思維學院院長
開創了中國職場思維導圖培訓領域,被稱為中職場思維導圖之父
在海外接受思維導圖專業訓練,10餘年從事思維導圖教學與研究,是國內最早從事思維導圖研究與在職場全面推廣並落地的先行者之一
思維導圖在職場應用領域權威專家,曾經親自操盤三家全球性公司的思維導圖的推廣與落地.
周景慧(全球某500強公司培訓總監、中國職場思維導圖研究會鑽石專家)
500強公司培訓總監,國內一流的思維導圖專家,從事企業培訓教學與研究16年。45歲。
現為北京天下伐謀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合夥人,鑽石職場思維導圖專家。
15年在全球500強公司任中高級管理人員,有多年大型企業中高層管理工作經歷及培訓工作經歷,積累了企業管理和教學經驗。致力於思維導圖與系統思考等思維訓練課程的培訓與研發。

『貳』 思維訓練方法有哪些 怎樣進行思維訓練

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對它的作用不可輕估。人的天性對思維能力具有影響力,但後天的教育與訓練對思維能力的影響更大、更深。許多研究成果表明,後天環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個新人。
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能實際訓練中把握住思維品質,進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順利地卓有成效地堅持下去。思維並非神秘之物,盡管看不見,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但它卻是實實在在,有特點、有品質的普遍心理現象。
(1) 推陳出新訓練法
當看到、聽到或者接觸到一件事情、一種事物時,應當盡可能賦予它們的新的性質,擺脫舊有方法束縛,運用新觀點、新方法、新結論,反映出獨創性,按照這個思路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訓練,往往能收到推陳出新的結果。
(2) 聚合抽象訓練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對象依據一定的標准「聚合」起來,顯示出它們的共性和本質,這能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這個訓練方法首先要對感知材料形成總體輪廓認識,從感覺上發現十分突出的特點;其次要從感覺到共性問題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進而抽象出本質特徵;再次,要對抽象出來的事物本質進行概括性描述,最後形成具有指導意義的理性成果。
(3) 循序漸進訓練法
這個訓練 法對學生的思維很有裨益,能增強領導者的分析思維能力和預見能力,能夠保證領導者事先對某個設想進行嚴密的思考,在思維上藉助於邏輯推理的形式,把結果推導出來。
(4) 生疑提問訓練法
此訓練法是對事物或過去一直被人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或某種固定的思考模式敢於並且善於或提出新觀點和新建議,並能運用各種證據,證明新結論的正確性。這也標志著一個學生創新能力的高低。訓練方法是:首先,每當觀察到一件事物或現象時,無論是初次還是多次接觸,都要問「為什麼」,並且養成習慣;其次,每當遇到工作中的問題時,盡可能地尋求自身運動的規律性,或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變換觀察同一問題,以免被知覺假象所迷惑。
(5) 集思廣益訓練法
此訓練法是一個組織起來的團體中,藉助思維大家彼此交流,集中眾多人的集體智慧,廣泛吸收有益意見,從而達到思維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於研究成果的形成,還具有潛在的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為,當一些富個性的學生聚集在一起,由於各人的起點、觀察問題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問題的水平的不同,產生種種不同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比較、對照、切磋,這之間就會有意無意地學習到對方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思維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改進。

『叄』 大學生應該具備的14種思維方式,你都有嗎

其一生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
1

堅持
Stick with it

如果你想最大化自己的潛能,
堅持在專注的領域不斷精深。
2

擁有感恩的心
Give back

一顆感恩的心回報他人,
一顆慷慨的心給予他人,
二者同樣重要。
3

做自己,善於學習
Be ture to yourself

接受教育不僅是獲得知識,
學會學習,才能自我升級。
4

靈感來自閱讀
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

閱讀激發靈感,
實踐帶來提升。
5

善意
Be kind

仁慈的對待他人,
讓善意像空氣一樣流動。
6

受教育不代表聰明
Ecated ≠ Smart

教育讓你既獨立思考,
又能善於傾聽,
有時後者更加重要。
7

教育讓你學會反思
Stop and look back

請允許自己時不時停下腳步,
回望過去,並思考它的意義。
8

擁抱不確定的生活
Embrace ambiguity

生命的本質就是不確定,
勇敢接受,自有樂趣。
9

價值在挑戰中實現
This is your Life

個人價值與經歷的挑戰正相關,
人們總是愛停留在舒適區,
但停止腳步,也意味著甘於平庸。
10

學會在拒絕中找機遇
Reframe rejection

拒絕不是終結,而是給你機會,
去學會等待和進行再一次嘗試。
11

關注人本身,而非頭銜
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

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在別人身上學到什麼,
保持謙虛,向他人學習的習慣絕不會錯。
12

「關系」比「物質」重要
Relationships matter

從與人們建立友好關系中獲得滿足感,
物質的佔有其實沒有想像的那麼幸福。
13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
No right or wrong

與其讓迷茫和焦慮佔領自己的內心,
不如冷靜的部署,執著的堅持,
自然而然,未來就在看得見的遠方。
14

別過無意識的生活
Pay close Attention

別讓生活悄然溜走而渾然不覺,
別在周而復始中遺忘了為何出發,
留心觀察,用心體會,生命因此不同。

『肆』 除了順向思維,逆向思維.還有什麼思維

思維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類:從抽象性來分,主要可分為: (1)直觀行為思維直接與物質活動相聯系的思維,又叫感知運動思維。孩子最初的思維往往是直觀行動思維。運動員對技能和技巧的掌握也需要直觀行動思維做基礎。這種思維主要是協調感知和 動作,在直接接觸外界事物時產生直觀行動的初步概括,感知和動作中斷,思維也就終止。(2)具體形象思維以具體表象為材料的思維,是一般形象思維的初級階段。它藉助於鮮明、生動的表象和語言。在文藝創作中經常運用。(3)抽象邏輯思維以抽象概念為形式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核心形態。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是人類最基本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思維方式。一切正常的人都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但一定有高下之分。以目的性來看,可以分為:(1)上升性思維以實踐所提供的個別性經驗為起點,把個別經驗上升為普遍性的認識。個別性思維大多來自日常的活體驗,過於直接和個性化,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其真實性有待實踐檢驗,最終上升為普遍性認識。(2)求解性思維圍繞問題展開思維,依靠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與當前現狀之間的中間環節,從而使問題獲得解決。如小孩子解答數學題,先分析已知條件,看看問題,最後再找由條件到問題之間的橋梁。(3)決斷性思維以規范未來的實驗過程或預測其效果為中心的思維。遵循具體性、發展轉化、綜合平衡三條原則。從智力品質上劃分,可以分為:(1)再現思維是依靠過去的記憶而進行的思維。把已經學過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照搬套用,就屬於這一種。(2)創造思維依賴過去的經驗和知識,但卻是把它們綜合組織而形成全新的東西。如把已經學過的幾個數學公式綜合起來運用到某個具體的問題上來。那些被稱作有發明天才的人,就是善於進行這種創造思維的人。從思維技巧上看,還可分為:(1)歸納思維從一個個具體的事例中,推導出它們的一般規律和共通結論的思維。(2)演繹思維把一般規律應用於一個個具體事例的思維。在邏輯學上又叫演繹推理。它是從一般的原理、原則推及到個別具體事例的思維方法。(3)批判思維一面品評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說,一面進行思維。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歷來都強調批判思維。批判思維包括獨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權威、頭腦開放、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4)集中思維從許多資料中,找出合乎邏輯的聯系,從而導出一定的結論;對幾種解決方案加以比較研究,從而導出一種解決辦法的,就屬於這種思維。(5)側向思維利用「局外」信息來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思維,如同眼睛的側視。側向思維就是從其它領域得到啟示的思維方法。(6)求異思維也叫發散性思維。同一個問題探求多種答案,最常見的就是數學中的一題多解或語文中的一詞多意。(7)求證思維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去驗證某一個結論的思維。求證思維的結構包括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每個人每天都會用到求證思維。(8)逆向思維從反面想,看看結果是什麼。(9)橫向思維簡單地說就是左思右想,思前想後。這種思維大都是從與之相關的事物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橫向思維的思維方向大多是圍繞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或是在對各個與之相關的事物的分析中尋找答案。(10)遞進思維從目前的一步為起點,以更深的目標為方向,一步一步深入達到的思維。如同數學運算中的多步運算。(11)想像思維就是在聯想中思維,這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是由此及彼的過程。(12)分解思維把一個問題分解成各個部分,從每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中去尋找答案。(13)推理思維通過判斷、推理去解答問題。也是一種邏輯思維。先要對一個事物進行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再以此類推。(14)對比思維通過對兩種相同或是不同事物的對比進行思維,尋找事物的異同及其本質與特性。(15)交叉思維從一頭尋找答案,在一定的點暫時停頓,再從另一頭找答案,也在這點上停頓,兩頭交叉匯合溝通思路,找出正確的答案。在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時經常要用到這種思維,如「圍魏救趙」。(16)轉化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把問題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更清晰。(17)跳躍思維跳過事物中的某些中間環節,省略某些次要的過程,直接達到終點。(18)直覺思維一次性猛然接觸事物本質的思維,它是得出結論後再去論證。這種思維需要平時對事物本質認識的積累。直覺思維由顯意識→潛意識→顯意識構成一個動態整體結構,以整體性和躍遷性區別於其他思維形式。(19)滲透思維分析問題時,看到錯綜復雜的互相滲透的因素,通過對這些潛在因素關系的分析解決問題。(20)統攝思維憑借思維來把握事物的全貌,並統攝推論各個環節。它是用一個概念取代若干個概念,是一種高度抽象的思維。(21)幻想思維「脫離現實性」是它最主要的特點。幻想思維可以在人腦中縱橫馳騁,也可在毫無現實干擾的理想狀態下,進行任意方向的發散,從而構成了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幻想的脫離實際,也就無法避免錯誤的產生,但只要幻想最終能回到現實中來並加以現實的檢驗,錯誤就會被發現和糾正。(22)靈感思維人們在創造過程中達到高潮階段以後出現的一種最富有創造性的思維突破。它常常以「一閃念」的形式出現,是由人們潛意識思維與顯意識思維多次迭加而形成的,也是人們進行長期創造性思維活動達到的一種境界。(23)平行思維是為了解決一個較為大型的問題,需要從不同的方向尋求互不幹擾、互不沖突即平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它也是發散思維的一種形式。(24)組合思維在思維過程中,通過對若干要素的重新組合,產生新的事物或是創意。組合法是根據需要,將不同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新的事物。(25)辯證思維以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與邏輯思維相對立。運用辯證法的規律進行思維,主要是運用質與量互相轉化、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三個規律。(26)綜合思維就是多種思維方式結合起來運用。很多問題光靠一種思維方式是不能解決的,必須有多種思維方式綜合運用才能解答。理論上說,分類越詳盡越好。但有些思維方式在訓練與應用的過程中並不需要嚴格區分,一是很多思維方式總是共同起作用,二是有些思維方式統一在某種思維方式之中。

『伍』 如何才能做到完全理性思考的人

思維是人類所具有的高級認識活動。按照資訊理論的觀點,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 。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12種,希望大家喜歡!
1.基於現實的模型
一個模型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觀點。模型能夠闡釋結果,能夠回答「為什麼」和「怎麼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學習、理解並能運用那些解釋事物運行規律的偉大思想和普遍原理。在前面文章中,我們多次使用生活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中的模型和原理去解釋現象和問題,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把握問題觀點,找到問題本質。
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段話,最好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怎麼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思維更敏捷?」他給我們的回答是:「應做到的是從顯示出發,盡量養成掌握多種模型的習慣,這種模型必須紮根於現實生活中……」
何為有用的模型?問問自己:什麼是基本的哲理?我知道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嗎?它有助於我了解世界嗎?它是如何發揮作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它的可靠性有多高?局限性在哪裡?與其他模型有什麼聯系?
世界上那些來自於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的模型最可靠。一個有價值的模型能夠提供有意義的解釋,同時能對未來可能的結果作出預測,以規避錯誤後果帶來的巨大風險。模型還應該便於應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這里關於基本思維模型的培養推薦一個微信公號:大輝船長的行為設計學,該公號目前正在輸出101個思維模型的過程中,而且針對每一模型進行詳細解釋,並說明模型適用的場景。
為有助於我們通覽全局,我們不妨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觀點,大部分問題都需要我們從事物的多個角度出發。查理·芒格說:「許多棘手問題的解答都必須依賴跨領域的重要思想,而不僅僅是有限的幾個知識。「比如在商業有這樣一些有用的知識:規模如何改變行為,系統如何失效,供應如何影響價格,激勵措施又是如何引導行為的。
在學習一些重要思想時,我們可以利用費曼的「一句經典」。「哪句話用最少的詞表達了最豐富的信息?」示例:心理學中有「獎勵什麼,得到什麼。」物理學中有「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還有一種能夠促使我們學會模型、更好應對現實的方法,即睜大眼睛、關注我們周圍的事物,問自己「為什麼」會(或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即追根究底,問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
2.意義
空洞的言辭、定義、建議、表述或目標對我們毫無用處,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正如對待知識一樣,只有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才能顯示出其價值。
理解一件事物的「意義」需要我們觀察並提出一些基本的問題。示例:
² 詞語的意義:這些詞語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是否有意義?我們能把這些詞、觀點或者表述轉換成日常化、有啟示性的解釋嗎?一個表達常常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有必要以另一個事物作為參照物來判斷和衡量它。
² 事情的意義:這件事產生了什麼影響?怎麼樣用日常化的語言來解釋發生的情況?它的過程和結果是什麼?發生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件事還蘊含著其他意義嗎?
² 原因: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有效果嗎?為什麼有效(或無效)?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為什麼它在這里奏效,在其他地方卻失效?是怎麼發生的?事情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什麼因素使然?
² 啟示:這個觀察、事件或者經歷的結果是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² 目的: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為什麼我希望它發生?
² 理由:甲為什麼好於乙?
² 可用性:它的適用性如何?能否幫助我達成最終的目標?
丹麥物理學家尼·玻爾表示:「清晰的思維才會有清晰的表達。」描述一個事物必須實事求是,運用通俗的語言和大眾熟悉的觀點。愛因斯坦說:「如果不能用簡單的語言解釋出來,說明你還沒有完全理解透。」要切入要點。問問自己:我想要表達什麼?造成誤解的原因之一是某個詞語對你而言是一種意思,對別人而言則包含著另外一種意思。
追根究底的示例1:什麼才叫賺錢?賺錢意味著什麼?所謂賺錢,即未來收回的資金高於今天的投資。決定經濟資產投資回報率的是什麼?當年投資的價格、收回的資金,以及撤資的機會。經濟資產的價值受利率影響,如果利率發生變化,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本·格雷厄姆重點強調的安全邊際原則是投資成功最關鍵的因素。
追根究底的示例2:化學中的熵:熵是計算能量釋放的多少或釋放的范圍——在某個特定的溫度下的一個物理變數。解釋下能量的本質:為什麼咖啡不會一直熱下去?這涉及到我們生活中自發性物理或化學事件。熱飲料中的溫度歸因於分子的快速運動。它們在(相對較冷的)環境中與運動速度較慢的分子發生碰撞,促使後者加快了運動。而能量也在此過程中從熱液體中釋放到杯子上、空氣中,通過空氣的流通,傳送到較遠的范圍。如果沒有外部阻力的話,能量會釋放,從而開始發散。能量的發散解釋了金屬會上銹、東西會磨損和斷裂的原因。因為能量總是從集中到慢慢發散,所以物理和化學系統會逐步衰敗、崩潰或毀滅。
3.簡化
通用電器公司前CEO傑克·韋爾奇說:「真正的強者是最簡單的。」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一切從便於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去除雜蕪,留下本質。把問題拆成幾個組成要素,但綜合而又全面地考慮問題。先勾勒出主要問題,在紙上列出主要因素,分析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從問題本身出發,而非從解決辦法出發,只採取最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因為重要的是結果,而非解決結果的辦法。決策要少,也要好。為什麼?因為它迫使我們對每個決策更為專注,同時也減少錯誤的幾率。
有時候,可以獲取的信息常常泛濫成災,其中包括有誤的信息或不能幫助我們解釋和預測的信息。有時候,我們還過度關注細節或那些無關的和不可知的東西,有時還會忽略顯而易見的事實。關注重點將讓我們做到主次清晰。有時候,有限的幾個行動步驟就可以達成大效果。所以,真正重要的決策只有幾個。今天我們獲取的信息量更多了,但同時接觸錯誤信息的機會也更多了。查理·芒格說:「有時幹活越賣力,信心越膨脹,但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錯的。」
避開噪音或不相關因素,縱觀全局。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么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更多的信息會影響我的決定嘛?」不要隨機搜集資料,首先應該問自己:為什麼需要這些信息。
了解你在生活中必須迴避的東西。與其不斷探索成功之道,還不如首先了解自己必須迴避的領域、狀況和人,將有助於減少錯誤,也能更有效地利用時間。此外,事前預防比事後治理更簡單。
解決問題前,不妨問自己:這個問題是否值得自己費時費力去解決。沃倫·巴菲特對於自己和查理·芒格生活和經營的成功之道解釋說:確定決定前,有兩個問題必須問自己:1、它是可知的嗎?2、它重要嗎?如果是不可知的,則一帶而過,因為我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重要但未知的事情。此外,如果它不重要,不管它是可知還是不可知,都沒有區別。我們同樣一帶而過。
決定好企業和壞企業的方法:是否總是給管理層帶來大難題——還是總是帶來一些讓人滿意、不需要動腦子的決定。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提出正確的問題還不夠,還應該找准正確的方向和問對正確的人。
如果能夠把問題冷卻一會兒,讓潛意識開始活動起來,常常能夠更好地解決某個問題,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啟發。
4.規則和過濾器
怎樣做才有助於避免問題或引導決策行為?根據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和每個人情況的不同,我們應制定一套「做什麼」和「避開什麼」的規則。
了解自己的目標後,我們需要一些標准來衡量各種選擇性方案。問自己:要達成目標或避開問題的最主要(和可知)的因素是哪些?判斷的標准應該基於事實,同時具有適當的預期性,即我們可以適當依賴它們。判斷事物時所運用的標准必須是最必要和最精簡的。然後依據重要性的先後來排列它們,並作為過濾器。設定決策門檻,減少錯誤警報和損失的可能性。考慮決策錯誤的後果。
對於如何評價一個新的經營理念,巴菲特使用4個標准作為篩選的過濾器:
我能理解嗎?如果能,接下面;
它是不是具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如果是,接下面;
管理層是不是聚集了許多能乾和誠實的人?如果是,接下面;
價位合理嗎?如果最終能通過這個過濾器,那我們就開始寫支票吧。
另外,清單表程序是一個不錯的工具。但要切勿過分依賴清單。在設計清單時,應考慮如下問題:
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清單。
—個清單應當囊括每個確保「安全」、避免「事故」的關鍵項目。這樣我們不必依賴於記憶來搜索可供檢查的項目。
使用簡單方便。
與現實相符。
根據我們預先的原則、過濾器和清單來行動,常常會比憑激情做事更合理。但不宜制定太多的規則、過濾器或不費腦筋的東西,必須時刻了解我們最終的目標。
5.目標
目標的制定必須與自己期待最終完成的任務相掛鉤。
有意義的目標需要理由的支撐,這樣才能檢驗我們是否制定了正確的目標。所以制定目標必須滿足:
有明確的定義。
重視結果。
符合現實,而且合理——我能夠做到哪些,又不能做到哪些?目標過低,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水平。目標若高到不切實際,可能會迫使我們運用欺騙的手法達成。
可量化。
與各人的需要相符。
能適時變化(有彈性)。問自己:根據目前的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步驟最好?
目標需要最後期限,還需控制系統,易於檢驗目標的完成進度。
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需要什麼樣的結果?導致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哪些因素對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哪一個單獨因素卻能夠產生主要影響?我有能達成目標的必要變數嗎?什麼是達成目標的最好方法?我考慮過我的行為還會產生除了最終結果的其他效果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或在目標清晰的情況下,必須重點關注一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做什麼?問自己:問題有多嚴重?可以解決嗎?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問題背後的假設正確嗎?考慮過各個問題之間相互的影響嗎?會導致什麼樣的長期後果?
因為嚴重的影響——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通過一些因素的最優化使用或者綜合眾多因素的結果,我們應當運用一切有利於達成目標的必要因素。
6.多項選擇
個人的機會成本常常用以衡量各個選擇的優劣。每個人的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決定做一件事,就放棄了另外一件事。因為投入到這件事的每一分鍾就意味著放棄了在另外一件事上的用場,而我們在某個投資機會上的資金將沒有機會用於其他投資機會上。
決策意味著成本,甚至理解也需要機會成本。如果花時間理解某件事,那無疑放棄了理解其他事物的機會。
我們在某件事上使用的有限資源,比如時間、努力和金錢等決策成本,可以用被舍棄掉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或機會(假設能夠達到同樣的目標)來衡量,即機會成本。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自己珍愛的東西:伴侶、工作、房子、家人等。在我們決定作出改變時,常常需要把改變後的情況與目前擁有的最好的狀況進行對比。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互補式的過濾器來評價面臨的多項選擇,即列出各項的優缺點,相互對比衡量。沃倫·巴菲特藉此告訴我們物色一個什麼樣的伴侶:「尋找那些可以無條件愛你,並默默鼓勵你,讓你做得比想像中還出色的另一半。」
並不是所有的決定都是重要的,一些決定更能主宰我們的生活。一個能夠影響我們未來10年生活的決定比起只能影響當前生活的決定要重要太多。比如伴侶、職業、朋友、投資、教育等等。
7.結果
經濟領域中,最關鍵的是不管別人對你說什麼,你總要問:「然後呢?」這個方法可以應用於幾乎其他所有領域。所以,你必須經常問:「然後呢?」——沃倫·巴菲特
考慮一個行動帶來的次要的和長期的後果。在我們決定政策、採取行動或者評價觀點時,不要忘記掂量後果。所以,在行動中存在著四個關鍵因素:
1、關注整個系統。關注直接和間接的效果。
2、結果暗含蘊意,或者會帶來更多的結果,而其中有一些並不是我們想要的。雖然無法預測到所有的可能結果,但我們至少要警惕一個負面結果。
3、考慮反饋、時間、等級、重復、臨界指標、局限性等帶來的影響。
4、在成本和收益上,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果。預測上時間的實際效果,並分析是否能有助於達到最終的目標。
行動時一定要全面考慮短期和長期的結果,因為一個行為帶來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慢慢凸顯的過程。
8.量化
言之有物須體現在量化上。 ——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
生活中,許多時候依賴於我們量化的能力和對模式、關系、命題或量值的理解能力。數學的作用是什麼?它幫助我們預測結果、評價事物的意義。
一旦能夠把事物用數字表達出來,可以方便我們進行比較。如果缺少一個相關的重要量化標准,我們如何能夠評價一個決策的明智與否?
有些東西無法做到精確衡量,所以把它們劃分到一個數值范圍內算是一個最佳的選擇。正如凱恩斯所說:「粗略的正確好過精確的錯誤。」不要過分看重能夠運用數學計算的東西,也不要過分忽略無法計算的東西。
示例:高收益的企業是否能一下子吸引我們?盈利從800萬美元一下增長到7200萬美元,看起來驚人地完美——但你千萬不要以為本來就是這么回事,。首先你必須確定基準年度內的收益並不慘淡。如果收益與資本的投入息息相關,就需要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了產生額外的收益,還需要投入多少額外的資本。
我們應該理解數字背後的東西。沃倫·巴菲特說:「股本最初的收益」也是「衡量一年績效的最好的方法。使用這個標准,我們還需要了解許多其他因素,比如會計政策、歷年資產創造價值情況、財務杠桿、以及工業狀況。」
企業價值是由未來現金流產生的時間和數量多少來決定的。
進行收購活動時,別忘記把結果進行量化。考慮收購公司以及目標公司的報表和資產負債表。基於雇員、供應商、客戶、競爭等情況的變化,估算公司合並後企業產能、價格、成本和投入資本等情況。要實事求是考慮企業價值的變化。我們估值時所依賴的現金流越遙遠,則未來越有可能發生我們不願看到的事情,預期的回報也越加充滿不確定性。
什麼因素能夠推動未來的價值?對今天的數字有什麼啟發?通過對過去投資記錄中增長、盈利、利潤率、市場規模/產能的增長率、市場份額、競爭性優勢等檢查,它是合理的嗎?什麼是影響未來現金收益和價值的主要因素?而什麼因素又會改變這種情況?公司在什麼情況下會失去優勢?
9.證據
證據能夠幫助我們確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項或幫助我們辨明真偽。證據源於事實、觀察、經歷、對比和實驗。——伯特蘭·羅素
其實無外乎兩件事:科學和觀點。前者誕生知識,後者產生無知。
——希波克拉底
科學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問題或觀察——我們總是試著去解決問題。遇到了問題或者在觀察到某種現象後,我們會追究事情的真相和內在原因(注意:最關鍵的是到底發生了什麼,而非表面現象)。
猜測原因——我們可以試著先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者一個解釋(對事物發生和發生過程建立的一個假設)然後通過實驗或觀察來檢驗該假設或方法的成立與否。此外,一些法則或者模型可能有助於解決問題或者解答觀察到的現象。我們的假設必須有據可依,且必須與自然法則和已被驗證過的證據一致。
預測結果——根據先前假設進行邏輯性推理,預測結果。
檢驗——「這樣做有什麼效果?」
我們並不僅僅是觀察一些行為,我們是有目的、有理論指導、有背景知識地觀察,還要了解哪些是影響觀察的重要因素。在搜索信息的時候同樣如此。查理·芒格說:首先必須清楚為什麼需要尋找這些資料。應該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去檢驗你的想法是符合基本的思維結構。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0.逆向思維
逆向思考可以讓我們決定應該避免什麼樣的行為。為了清楚要迴避什麼,首先就要想到是什麼。如果想告誡別人應該迴避的事項,不妨以對他們的期許作為結束。
假設我們達到了目標,問自己:目的何在?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當初我是從哪裡啟程到達終點的?達到終點的必要因素是什麼?這樣思考後,我們再反過來從頭開始思考。通過這種逆向思考,讓我們對事物的可行性一目瞭然。
逆向思維在其他方面的運用包括:研究那些與常理有悖的證據,多問「為什麼」。使用「負面激將」法——告訴別人不該如何如何。練習零基思考法——讓思維回歸原點、從頭開始的思考方法:如果我們當時不是這樣做,還有什麼其他能夠達到目標的最好方法?
11.風險
在考慮到所有潛在的負面因素後才能確定一個觀點是否有效。錯誤的代價不僅包括實際的損失,還包括機會成本。
一位傑出長期投資者的必備品質是什麼?生來就能辨認和規避重大風險的人,甚至是有生以來從未見識過的風險,獨立思考、情緒穩定,同時對人性和組織的行為都有著敏銳的洞察力,這些都是想在長期投資獲得成功的要素。
在投資過程中,這些因素較為重要:了解企業的潛在價值,不要使用杠桿,挑選管理層富有成效和誠實的公司,投資時留有巨大的安全邊際。如果你理解一家企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它的未來——顯然,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並不高。相反,未來發生的事情越多,確定性越低,企業越脆弱,企業變化的概率越高,你需要的安全邊際也同樣越高。
芒格關於價值的一些理念以及做事風格:「一個人該全力以赴。不要說謊。承諾過的事情就要完成,沒人會在乎你的理由。開會前要早早准備,不要遲到,但如果真的遲到了,不要舉出許多理由來煩別人,道歉就行了……回電話要迅速。還有就是在5秒鍾內說『不』。你必須迅速拿定主意,不要把別人晾在一旁等你。」
12.態度
活著的時候要盡情快樂,因為我們是要死很久的。——蘇格蘭諺語
生命的長度全在於我們如何使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享受生活。喜劇大師喬治·伯恩斯說:「要麼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要麼熱愛自己做的事情。我認為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每個人一天有24小時,我們不能把時間儲蓄下來,區別在於是巧妙地利用還是愚蠢地揮霍。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最佳使用方式是什麼?我們對生命寄予什麼厚望?目前生活的方式能有助於我們向目標開進嗎?列出的單子越短,則越加有利於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了解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我們的行為是聽從內心的呼喚還是僅僅出於別人的期待?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和事?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意義嗎?
做那些符合我們性格、特長的事情,揚長避短,並試著建立(和遵循)一些價值觀。
擁有對生活的正確態度是避免誤判和改善我們的生活質量的一部分。人各不相同,因此也沒有萬能葯策略。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但存在對每個人都適用的指導准則。
堅守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活動。要了解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東西。所以這個能力范圍大小並不重要,關鍵要了解它的邊緣在哪裡。
查理·芒格說:「好的品行意味著高效率。如果信任別人,則你的系統設置地更為簡單。所以好品行會帶來巨大的效率,而壞的品行則相反。」
對待他人友善,如果對方並不真誠對你——不要懷恨在心——以後盡量迴避他們就行了。遵循查爾斯·達爾文的建議:避免爭論。
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性思維。總是問:「為什麼?」托馬斯·亨利·赫胥黎說:「在事實面前就像一個孩子,時刻准備放棄自己先入為主的觀點,謙遜地追隨自然的引領,否則,你將一無所得。」

『陸』 數學思維和方法有哪些內容

1、數學思維方法有哪些
一、轉化方法:
轉化思維,既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思維。轉化思維,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通過改變問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把問題由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尋求最佳方法,使問題變得更簡單、更清晰。
二、邏輯方法:
邏輯是一切思考的基礎。羅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思維過程。羅輯思維,在解決邏輯推理問題時使用廣泛。
三、逆向方法:
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敢於「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
四、對應方法:
對應思維是在數量關系之間(包括量差、量倍、量率)建立一種直接聯系的思維方法。比較常見的是一般對應(如兩個量或多個量的和差倍之間的對應關系)和量率對應。
五、創新方法: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得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可分為差異性、探索式、優化式及否定性四種。
六、系統方法:
系統思維也叫整體思維,系統思維法是指在解題時對具體題目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即拿到題目先分析、判斷屬於什麼知識點,然後回憶這類問題分為哪幾種類型,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
七、類比方法:
類比思維是指根據事物之間某些相似性質,將陌生的、不熟悉的問題與熟悉問題或其他事物進行比較,發現知識的共性,找到其本質,從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八、形象方法:
形象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事物表象進行取捨時形成的,是指用直觀形象的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想像是形象思維的高級形式也是其一種基本方法。
如何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
一、做出來不如講出來,聽得懂不如說得通。
做10道題,不如講一道題。孩子做完家庭作業後,家長不妨鼓勵孩子開口講解一下數學作業中的難題,我也在群里會經常發一些比較好的訓練題,您也可以鼓勵去想一想說一說,如果講得好,家長還可進行小獎勵,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二、舉一反三,學會變通。
舉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後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在數學的訓練中,一定要給孩子舉一反三訓練。一道題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維可能比較直線,不多做幾道舉一反三或在此基礎上變式的題,他還是轉不過玩了。
舉一反三其實就是「師傅領進門,學藝在自身」這句話的執行行為。
三、建立錯題本,培養正確的思維習慣
每上第一次課,我所講的課程內容都和學生的錯題有關。我通常把試卷中的錯題摘抄出幾個典型題,作為課堂的例題再講一遍。而學生的反應,或是像沒有見過,或是對題目非常熟悉,但沒有思路。這些現象的發生,都是學生沒有及時總結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課後我都建議我的學生做一個錯題本,像寫日記一樣,記錄下自己的錯題和錯因分析。
一般來說,錯題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特別愚蠢的錯誤、特別簡單的錯誤;第二種就是拿到題目時一點思路都沒有,不知道解題該從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卻恍然大悟;第三種就是題目難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對,但是卻做錯了。
尤其第二種、第三種,必須放到錯題本上。建立錯題本的好處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錯的類型,為防範一類錯誤成為習慣性的思維。
四、圖形推理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時真亦假,真是假時假亦真;邏輯思維是在規則的確定下而進行的思維,如果聯系生活就屬於非常規思維。一切看似與生活毫無聯系卻自在法則約束規范的范圍內。邏輯推理的「瞞天過海」可謂五花八門,好似一個萬花筒,百變無窮,樂趣無窮。
幾何圖形是助其鍛煉邏輯思維的好工具,經典的圖形推理題總有其構思、思路、巧妙的思維;經典在於其看似變態,而實際解法卻簡而又簡單。
因此,多訓練一些圖形推理題,對其邏輯思維很有幫助。

『柒』 求邏輯思維方法法,

邏輯思維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繹法(演繹推理)和歸納法(歸納推理)。
不同的邏輯學教材有不同的解說。
穆勒創立了「歸納五法」的學說。他認為通過這些歸納方法,就能能夠得到可靠的新知識。
①求同法(The method of agreement)
在現象A出現的場合,總有現象B出現,則現象A和B之間有可靠的因果聯系。
例如,戴侖確定空氣振動是物體發聲的原因。
②求異法(The method of diffrence)

如果現象A存在,現象B就存在;
現象A消失,現象B也不存在,
則現象A和B之間有可靠的因果聯系。
例如,巴斯特用這種方法進行發酵實驗。
③同異並用法(Joint method of agreement and diffrence)

即求同法和求異法並用。
例如,趙、錢、孫、李四人得了白喉病,因為及時注射血清而痊癒;
周、吳、鄭、王四人也患白喉,雖然也注射了血清但不及時因而死亡。
由此斷定,注射血清是否及時是決定喉症能否治癒的原因。
④共變法(The 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現象A變化,現象B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則現象A和B之間有可靠的因果聯系。
例如,波義爾定律:溫度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與壓強成反比。
P1V1=P2V2
6×2m3 12×1m3
PV≈K
⑤剩餘法(The method of beside)

除了現象A,其他現象都被證明不是現象B變化的原因,則現象A和B之間可能有因果聯系。
例如,海王星的發現。
1781年天王星被發現,但它的軌道和根據牛頓定律計算出的軌道不一致。有人懷疑牛頓定律的正確性,有人推測另一顆尚未發現的行星影響天王星的軌道。

1843年10月21日,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把歷時兩年的推算結果寄給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長艾利。艾利置之不理。
1846年9月19日,法國青年勒維耶把推算結果告訴柏林天文台的卡勒。23日晚上,卡勒根據勒維耶推算的軌道,發現了海王星。

『捌』 科學的思維方式包括

1. 科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體系,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2. 科學思維不分東西方,是全人類共同的智力財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3. 科學思維是從西方古典哲學中逐漸分離出來的

4. 科學思維的誕生到今天只有短短的 3、4 百年,是逐步成形的,不是突然從天而降的

5. 科學思維的總綱是邏輯和實證

6. 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7. 休謨公理:非同尋常的主張需要非同尋常的證據

8. 科學不分類型,沒有所謂的「經驗科學」。經驗是經驗,科學是科學

9. 科學是認知,技術是應用;技術有禁區,科學沒有禁區

10. 科學研究的對象都是可測量的,且可以被量化

11. 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

12. 科學理論中的所有概念都必須是明確的、唯一的

13. 科學理論的重要特徵:可證偽性(更容易理解的表達是:可驗證性)

14. 科學理論可以被獨立驗證且可重復

15. 科學理論不是真理,所有的科學理論都有適用范圍

16. 經過驗證的科學理論在適用范圍內永遠適用,且必須 100% 解釋這個適用范圍內的所有現象

17. 在同樣的適用范圍內,互相矛盾的兩個科學理論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8. 科學討厭求同存異

19. 新理論必須是對舊理論的修正,新理論不但要能解釋舊理論解釋不了的現象,更要解釋所有舊理論能夠解釋的的現象

20. 事實需要信源、觀點需要論據

21. 用統計的眼光看現象,不要被個例蒙蔽

22.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23. 前後關系不等於因果關系

24. 因果性還分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片面強調部分原因或者部分結果都是不對的

25. 對待科學問題,我們相信主流的權威意見,但這里的權威指的是科學共同體而不是具體某個人

26. 科學在邏輯上就不可能被迷信,只有「迷信科學家」才是錯誤的

27. 證據為王

28. 不能證明不存在不等於必定存在

29. 誰主張、誰舉證

30. 我們只能發現自然規律,不能改變自然規律

31. 在相同的條件下,能夠一次次精確重現的才是規律,科學的目的是發現規律

32. 大樣本、雙盲、隨機、對照實驗是檢驗有效性的金標准

33. 愛因斯坦認為現代科學的兩塊基石是公理演繹和系統實驗

34. 科學的精神是求真;科學的目的是認知;科學的語言是數學;科學的範式全世界都相同

35.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36. 妄想,就是沒有證據卻堅稱真理

好了,科學思維36條念完了,我想再說明一下,這並不是關於科學思維的嚴格定義,也並不是我認為的科學思維的全部內容。這只是我從事了 2 年的職業科普人工作後的一個階段性思考成果,並且與科學史評話的吳京平老師以及部分熱心聽眾交流後,形成的書面文字。我相信隨著自己知識的增長,認知的升級,我也完全有可能對以上這些總結作出修訂,補充,使之更加完善。

『玖』 高中政治:思維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區別是什麼

1.常用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的優劣是學習過程中收效大小的關鍵之一。那麼,在學習過程中有哪些較好的思維方法呢?一般說來,有以下六種:

(I)相似法。現實世界中,從宇宙星繫到原子內部運動都存在著種種相似之處。例如,植物界普遍存在構造與功能相似的葉綠素;動物界普遍存在構造與功能相似的血紅素。而葉綠素與血紅素之間又有相似之處,即都是葉啉絡合物。葉綠素是葉啉結合了鎂元素,而血紅素是葉啉結合了鐵元素。這種相似的根源來源於生物的共同祖先——核前生物體。請看,因為相似關系竟將表面看來毫無關聯的不同事物連成一個完整的封閉性系統了。又如,人類科技發展史和社會發展史很相似。許多民族都不約而同地經過了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同時這些民族的社會也經過原始公社、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幾乎完全同步前進。再如,科學理論方面也存在著相似內容。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遺傳學、聲學等學科,因內部構成都起源於量子,於是產生了量子學的各種不同分支:量子物理學、量子化學、量子生物學、射電天文學、量子遺傳工程學、量子聲學等。

但是,相似不等於相同。相似是客觀事物存在的相同和變異的矛盾的統一。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既可以通過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後之間的承襲關系,又可以通過變異部分看到事物前後之間的差異及發展關系。

(2)相反法。事物之間不僅存在著相似現象,而且還存在著相反現象。有大必有小,有強必有弱,有虛必有實,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離,有守恆必有不守恆等。在學習過程中,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反面去剖析、反證、推理、理解、概括、設想、加深、鞏固和擴展對不同知識領域的認識與把握。

(3)破析法。任何一門科學知識都有它的邏輯性、系統性,往往給初學者帶來很大的思想壓力。這么厚一大本書,怎麼讀呀?或者,這么多公式、定律、規律、原理,怎麼記得住呀?這時,我們就應該運用破析法去對付它們。

例如,學習外語,首先找出它與漢語的一般共同點與不同點,再找出它在語音、語法、詞彙等各個大部分上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然後再逐步尋找出每一種具體的語音方法、語法現象、構詞方式等細節方面的共同點與不同點。目前流行的一些日語速成教材,普遍應用了破析法來編寫,所以才能收到速成的良好效果。

(4)溯源法。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它的本質與規律,只有通過追溯到本源上去,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因此,溯源法有很重大的實踐意義。有人認為這種方法似乎是很浪費時間,不值得花這么多時間弄清它的來龍去脈。眾所周知,"不求甚解"是學習最大的敵人之一。

在創造性思維中,溯源法往往是新的發明創造的動力。魏格納因為發現非洲西海岸和美洲東海岸的輪廓彼此吻合得十分巧妙,追本溯源而創立了"大陸漂移說"。

(5)宏微對比法。許多事物在宏觀上幾乎完全一樣,但由於微觀上的點點差異,往往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例如,學習外語時,因為一個字母不同,或者完全相同,但讀音不同、聲調不同,其詞義完全不同之類的事例是很多的。無論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都有這種情況存在。因此,在學習時,就要時刻注意將它們進行宏觀與微觀的對比,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詞義及形態特徵。

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宏微對比往往是發現新的科研專題的最好契機。貝克勒爾因為注意到了放在硫酸鉀鈾礦石上面的照相底片有了微觀變樣,而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和天然放射線。貝爾則因為注意到了電報接收機上偶然聽見的微弱聲音而發明了電話。天文學家的每一次發現,幾乎都是通過宏微對比的途徑走向成功的。

(6)擴展、微縮法。擴展是將已學過的知識作基礎,向縱橫兩個方向延伸,以加深與鞏固原有知識,並創造新的知識。匈牙利女翻譯家卡莫•洛姆布就是用這個方法在25年中學會使用16種外語的。其具體實施方法就是擴展法的具體化——類推法。所謂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就是利用事物的共同性質或特徵,擴展到其他事物中去,進一步掌握新的知識。

微縮是將已學過的宏觀知識作為顯微驗證。其具體實施方法是還原法。還原法的實質是把認識引導到由抽象到具體。一條定律、規律,一種原理、原則,一個公式、模式,要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就必須將它作顯微驗證,舉一反三,就像數學習題、化學實驗、物理觀察一樣,反復進行,認真實踐。

2.解答高考政治試題常用的思維方法

常用的思維方法有下列幾種。

(1)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問題時運用矛盾的觀點,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針對試題的片面性觀點,如內容不全、關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進行全面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矛盾分析法在運用過程中,並不一定要否定題目中的結論或觀點,而是在承認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並補充還應從哪些方面加以認識。

(2)系統分析法。

系統分析法也叫關系分析法,是指把要分析的對象放到系統的知識框架之中,找出一個或多個相互關聯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思維方法。要正確運用系統分析法,首先必須能深刻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不能簡單記憶、再現知識點;其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始終把教材中的觀點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用所學的理論思考經常遇到的問題。

(3)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指把認識的對象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分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產生的特殊背景,認識事物的來龍去脈,從而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趨勢。歷史分析法在文科綜合、文理大綜合考試中的運用更為普遍。

(4)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在解題過程中依據事物之間前後相繼、先行後續的因果關系去推斷事物的原因或結果的一種思維方法。這一方法在高考題中相當普遍,一般有三種情況:執果索因,即要求分析導致材料所述事實的原因;據因推果,即分析材料所述現象會導致什麼結果;因果倒置辨別,即對倒因為果或倒果為國的說法進行辨別,多見於選擇題。

(5)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思維方法。歸納法的思維特點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設問的形式諸如材料說明了什麼經濟學道理、體現了什麼哲學觀點、反映了什麼政治常識理論之類的題目就要運用歸納法解題。運用歸納法解題,要遵循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原則,要注意材料與觀點在內容上的對應性。有的材料可體現出若干個觀點,需要逐一列出,有些觀點需要自己去綜合和概括。這就要因題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6)演繹法。

演繹法是從一般性、規律性的結論去推知與一般性、規律性相關的特殊的、個別的對象的思維方法。應該用演繹法題目的設問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某某觀點(原理)的?"用演繹法解題要遵循從共性到個性、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原則,將理論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演繹法首先要審清題目所涉及的原理和觀點是什麼,這是分析材料的前提。其次要恰當地分析材料。分析材料的過程,就是閱讀材料、歸納材料、處理材料的有機統一的過程。通過閱讀,對材料進行歸類、篩選,抓住有用信息。

(7)分析綜合法。

分析綜合法是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分析法和綜合法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在解答論述題時最常用,部分簡答題和辨析題也需要運用這一方法。用此法解題時,先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然後把分解出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從中把握整體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得出一個全新的整體性認識。既用分析法,也用綜合法,兩法交替使用。

(8)條件判斷法。條件判斷法是指根據不同條件形成不同判斷的思維方法。根據判斷所依據條件的不同,主要有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三種類型。這一方法在條件型選擇題、辨析題中運用最多。運用這一方法必須注意兩點:一要准確地把握題目所給判斷的類型;二要根據試題所給判斷的不同類型進行具體的理論分析。在解題過程中,只有正確運用判斷進行邏輯思維,才能做到表達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才能做到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9)邏輯分層法。

邏輯分層法就是運用邏輯知識對所要評述的觀點劃分層次,並逐層評析的思維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解答觀點評析型主觀題,可以做到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從而不至於遺漏答案要點。高考試題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不僅要正確全面,還要條理清楚,合乎邏輯。因此,運用邏輯分層法首先要在對所評述的觀點進行仔細辨別、分析的基礎上合理分層,然後要依據各層之間的邏輯關系,合理組織、表述答案要點。

(10)主體發散法。

主體發散法是指在解題過程中思維指向的內容因不同的主體角色而轉換的思維方法。主體發散法的典型特徵是角色視角,即因不同的主體角色說不同的話。運用主體發散法首先要明確"角色",如國家、政府、企業、經營者、技資者、消費者、勞動者等;其次依題目設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體角色的"視角立場"上回答不同內容。這就要求平時復習訓練時學會換位思考,能順利進行思維轉換,防止張冠李戴。

(11)多層次發散法。

多層次發散法是指在解題過程中思維指向事物的含義、內容、性質、目的、原因、地位、作用、意義、條件等不同層次的思維方法。多層次發散法往往在集中評述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時運用,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審題繽密、全面,能避免要點遺漏,不足之處在於煩瑣。因此在運用這一方法時,要根據題目的特定情景和要求靈活確定側重點,不必面面俱。

(12)形象思維法,即藉助於能引起人們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狀或姿態進行思維的方法。形象思維是文學藝術創作過程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它藉助於形象反映生活,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藝術思維。除了塑造藝術形象需要形象思維外,自然科學也用到形象思維,例如,物理學中的磁力線圖,化學中的原子結構圖等,都是形象思維的結果。

(13)抽象思維法,即用概括性的語言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在抽象思維中,要舍棄事物個別的、非本質的特性,抽出其共同的本質的屬性。例如,人有許多區別於其他動物的特點,但是,會製造工具、會使用工具,才是它的本質屬性,所以我們說,"人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這就是抽象思維的方法。

(14)辨證思維法,即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對立統一的觀點、普遍聯系的觀點、運動發展的觀點,量變到質變的觀點等來思考問題的方法。例如,我們評價一個人,既要看到他的優點,也要看到他的不足;我們看待一件事,要看到與其他事物的聯系;我們看待一個人,要看到他的發展變化,並且要看到這種變化是漸變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質的變化。觀點所有這些,都是辯證思維的方法。

(15)逆向思維法,即對於一個問題,從正方向思考了之後,再從逆方向去思考一番的方法。逆向思維是一種創造型的思維,它對我們認識事物,解答問題,以至發明創造有獨特的作用。語文中的同義詞與反義詞,數學中的正數和負數,化學中的化學與分解等,都是逆向思維的結晶;我們證明問題時,通常要用到分析法和反證法,這也是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運用;而作文審題立意時,運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往往能使「近墨者黑」「沉默是金」之類的文題,不落俗套,迸射出思想的火花。

(16)多向思維法,即從多個方面來思考一個問題或由一個出發向多個方面思考的方法。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是復雜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任何事物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同其他事物有著不同的聯系。所以,我們思考問題和認識事物時也應該是多角度的,全方位的。這樣,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同學們也許都聽過愛因斯坦第三隻小板凳的故事:對於愛因斯坦製作粗陋的第三隻小板凳,老師說,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差的小板凳了;愛因斯坦說,我製作的第一個、第二個小板凳比這個還要差。從這個事我們得到什麼啟發呢?用多向思維的方法,我們應該認識到,凡事要愛因斯坦那樣,要善於比較,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問題,要看到自己的進步,要有自信心,這樣才能取得成功,而用靜止的觀點、孤立地去看問題、是片面的、不合事理的,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的……這就是多向思維的方法。學習中,一個題目用多種解法,或用一種解法去解多種題目,也是多向思維的方法。常用多向思維的方法來思考問題,能使人思維敏捷,看問題全面、客觀,有時還會迸發出創造性的火。

『拾』 富人的12種思維方式是什麼

在《富人是怎麼想的》(How Rich People Think)中,作者Steve Siebold在近30年對各地符號的采訪中總結出:富人之所以為富人,與金錢的關系不是很大,而與富人群體的獨具的思維方式有關。看看以下12種富人之所以為富人的思維方式,你有木有?

9、窮人抱怨 富人熱情

抱怨多則是因為做著不喜歡的工作,他們需要這份報酬。而富人則是追隨自己的內心,對工作滿腔熱情,而且他們做的大多是感興趣的事,而恰巧又找到了一個盈利的渠道。

10、富人認為貧窮才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窮人認為金錢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而富人則認為貧窮才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有錢人知道,金錢和幸福沒有必然的聯系,但金錢確實讓你的生活更容易、舒適。

11、富人認為要擁有財富就要改變自己

窮人想要成為有錢人,需要做點什麼;而富人卻想要擁有財富,就要改變自己。窮人總是只關注自己手頭上在做的,不會舉一反三。而富人卻會從所有經驗中學習、成長。

12、富人認為錢是掙來的不是省來的

辛苦省錢,富人更喜歡冒點險去掙錢。窮人的精力都放在柴米油鹽的精打細算上了,而忽略了很多機會。即使在金融危機中,有錢人也不像窮人那樣悲觀。他們的注意力只盯在有用的地方:掙大錢的機會。

閱讀全文

與12種思維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行四邊形abcd角度計算方法 瀏覽:90
win7系統屏幕時間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633
耳鳴手術有哪些方法 瀏覽:759
根據教學情景設計教學方法 瀏覽:670
趣讀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58
普爾茶餅如何保存方法 瀏覽:116
後手開士角炮正確方法 瀏覽:821
體院館鍛煉方法 瀏覽:548
豬肉餡快速解凍最好方法 瀏覽:562
華為p9怎麼改變輸入方法 瀏覽:154
愛心沙發安裝方法 瀏覽:417
神奇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622
紅米3屏保時間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43
有效高效的教學方法 瀏覽:60
數字簽名通常有哪些方法 瀏覽:640
如何增加雌性激素的天然方法 瀏覽:695
明星怎麼由黑變白的方法 瀏覽:295
切換多個手機軟體的方法 瀏覽:256
爪子抓傷用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150
電梯無線對講安裝方法說明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