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教EDC/NHS活化氨基和羧基的反應
可以反應,羧基-COOH或酚中的-OH可以與胍基(NH2)2-C=NH(一個碳連2個氨基,雙鍵再連一個亞胺基.鹼性與KOH相當)中NH2-反應,發生的是酸鹼中和反應,即羥基去H+,NH2-得H+.機理是羧基中羰基的氧誘導作用吸電子,使羧基中—OH氧電負性減弱,對H的束縛能力。
B. DCC與DMAP活化羧基,與-OH反應的機理是什麼
首先是DCC上帶孤對電子的N進攻羧基氫,獲得氫後DCC中間C原子帶正電,然後失去氫後的羧基氧負進攻DCC中間C,接著DMAP吡啶環上的N因為帶有孤對電子,進攻羧基C,同時羧基另一個氧連在DCC上脫去,形成DCU,最後DMAP吡啶環上N進攻羥基氫,獲得氫後離去,而失去氫的羥基氧負進攻羰基C,成酯。DCC參與反應,一般要過量,DMAP為催化劑。
C. 碳量子點表面的羧基如何活化以便進行一定的修飾
微波合成法是很好,有個缺點,就是粒徑分布不均勻,光光靠透析是沒辦法去除那些粒徑過大的碳點,我以前試過,對碳點的熒光強度影響很大,樓主做的時候要注意PH值,如果有羧基的話,PH在6作用最強,鈍化以後PH在7左右。溶劑的話對未鈍化的碳點影響很大,比如在水中是在乙醇中熒光強度的七倍,你 樓主加油,
D. 請問羧基活化的機制怎麼樣,詳細點啊,謝謝
這個是生化的,讀大學時候的事 早忘記了 呵呵
E. 合成免疫原的過程中,為什麼需要活化羧基蛋白質自身交聯不需要活化吧
我曾經做過小分子和蛋白質的偶聯,有一些自己總結的綜述,你可以參考以下:
人工抗原合成常用的載體
載體表面應首先應具有化學活性基團,這些基團可以直接與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葯分子偶聯,這是化學偶聯制備抗原的前提;其次,載體應具備一定的容量,可以偶聯足夠的分子;載體還應該是惰性的,不應干擾偶聯分子的功能;而且載體應具有足夠的穩定性,且應該是廉價易得的。
常用來作為合成人工抗原的載體蛋白質有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鑰孔血藍蛋白(KLH)、人血清白蛋白(HSA)及人工合成的多聚賴氨酸(PLL)等。這些蛋白質分子中的α和ε-氨基(等電點8和10)、苯酚基、巰基(等電點為9)、咪唑基(等電點為7)、羧基(等電點2~4,大部分來自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β-和γ-羧基)等在等電點pH條件下,一部分成為質子,另一部分未質子化的親核基團則具有反應活性,可與半抗原中的對應基團結合。當然,這些基團的反應性也取決於蛋白質各種氨基酸殘基的微環境。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AS)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賴氨酸,故有許多自由氨基存在,且在不同pH和離子強度下能保持較大的溶解度。此外,這些蛋白質在用有機溶劑(如吡啶、二甲基甲醯胺)溶解時,其活性基團仍呈可溶狀態,因此,這兩種蛋白質是最常用的載體蛋白質[30]。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用人工合成的多聚肽(最常用的是多聚賴氨酸)作載體,表現出能增加半抗原的免疫原性,從而使產生征對半抗原的特異性抗體可能性增加,被廣泛應用[31,32]。
1.2.2人工抗原合成方法
小分子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偶聯效果會受到偶聯物的濃度及其相對比例、偶聯劑的有效濃度及其相對量、緩沖液成分及其純度和離子強度、pH以及半抗原的穩定性、可溶性和理化特性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是在條件溫和的水溶液中將半抗原與載體蛋白共價結合,不宜在高溫、低溫、強鹼、強酸條件下進行。一般是由半抗原上的活性基團決定偶聯合成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
1.2.2.1分子中含有羧基或者可羧化的半抗原的偶聯
1)混合酸酐法(mixed anhydride method):也稱氯甲酸異丁酯法。半抗原上的羧基在正丁胺存在下與氯甲酸異丁酯反應,形成混合酸酐的中間體,再與蛋白質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
2)碳二亞胺法(CDI):碳二亞胺(EDC)使羥基和氨基間脫水形成醯胺鍵,半抗原上的羧基先與EDC反應生成一個中間物,然後再與蛋白質上的氨基反應,形成半抗原與蛋白質的結合物(見圖1.5)。EDC被稱作零長度交聯劑之一,因為它作為醯胺鍵的形成介質並沒有形成手臂分子。
此連接方法十分簡便,只需將載體蛋白質和抗原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適當的溶液中,然後加入水溶性碳化二亞胺,攪拌1~2h,置室溫24h,再經透析即可。如果半抗原分子中不含羧基,可通過某些化學反應引入羧基。在引入羧基後,也可用上述方法進行偶聯。
1.2.2.2含有氨基或可還原硝基半抗原的偶聯
1)戊二醛法:雙功能試劑戊二醛的兩個醛基分別與半抗原和蛋白質上的氨基形成schiff鍵(-N=Clt;,在半抗原和蛋白質間引入一個5碳橋。這一反應條件溫和,可在4~40℃及pH6.0~8.0內進行,操作亦簡便,因此應用廣泛。戊二醛受到光照、溫度和鹼性的影響,可能發生自我聚合,減弱其交聯作用,因此最好使用新鮮的戊二醛。
2)重氮化法:用於活性基團是芳香胺基的半抗原,芳香胺基與NaNO2和HCl反應得到一個重氮鹽,它可直接接到蛋白質酪氨酸羧基的鄰位上,形成一個偶氮化合物(見圖1.6)。
1.3.2.3含羥基半抗原的偶聯
1)琥珀酸酐法:半抗原的羥基與琥珀酸酐在無水吡啶中反應得到一個琥珀酸半酯(帶有羧基的中間體),再經碳二亞胺法或混合酸酐法與蛋白質氨基結合,在半抗原與蛋白質載體間插入一個琥珀醯基(圖1.7)。
2)羰基二咪唑法:N,N』-羰基二咪唑是引入羰基的高活性試劑,在肽合成中首次表明了是形成極好的醯胺鍵試劑[33]。含羥基的分子同羰基二咪唑反應,形成中間體咪唑基甲酸酯,它能和N-親核試劑反應,得到N-烷基化的甲酸酯鍵,通常蛋白質通過N-端(α-氨基)和賴氨酸側鏈的(ε-氨基)和分子形成不帶電的類似尿烷的衍生物,具有極好的化學穩定性。
1.2.3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
人工抗原免疫原性的好壞,與多種因素有關。對不同的物質,影響免疫原性的因素並不完全相同,常常需要在得到抗體後對免疫偶合物的具體合成方法進行重新調整。但總的說來,影響人工抗原質量的因素主要有:
1) 偶聯比
偶聯比過去人們認為,聯接到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數目要盡可能多。但實驗證明,過多的半抗原並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這是因為載體上覆蓋的半抗原分子過多時,可能不利於載體與淋巴細胞表面結合,不能使載體引起免疫反應。實際上,每個載體分子連接上一個半抗原分子就足以產生抗體。有人認為,以BSA為例,連接到蛋白分子上的半抗原數以5~20為宜。而榮康泰等用不同的載體制備對氧磷的人工抗原時,卻發現各種載體的分子量不論是否接近,最佳結合比都不盡相同,並建議為了取得最佳免疫效果,應逐個確定各種載體的最佳結合比。
2) 偶聯橋
有研究者認為,一定長度的手臂的介入,有助於半抗原暴露在外面,利於所產生抗體專一性的增強,如吳頌如等[34]發現,通常愈遠離載體蛋白的基團,其特徵反應愈明顯。但也有一些研究者發現,手臂結構對免疫檢測經常有不利的影響,有時產生的抗體對手臂結構親和力特別強,對待測小分子親和力卻很弱,因此造成對特異性抗體檢測的干擾。Sionf等[35]認為可以採取兩種方法來避免因偶聯橋而造成的不足:一是半抗原上相同位點結合蛋白質,但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不同的偶聯橋;二是免疫原和包被抗原用相同的偶聯橋,但與不同半抗原位點結合。Frieia[36]研究農葯酶免疫分析多年,他認為最好的偶聯橋是3~6個直鏈的碳原子結構。
3)半抗原的分子空間結構
用來作半抗原的分子最好有分支結構,直鏈分子難以產生抗體。此外,有些抗生素(antibiotic)或農葯有多個可供蛋白質偶聯的位點,但據研究報道,不同位點與蛋白質結合制備的人工抗原產生的抗體效價及親合力都有差別,這可能是因為不同位點結合導致半抗原呈現的空間結構不一樣的原因。如合成滅草松和吡蟲啉人工抗原時,當利用半抗原不同位點與載體結合時產生的抗體效價和親合力明顯不一樣[37、38]。因此,如果一個分子內有多個不同的結合位點時,最好盡可能利用不同位點都合成出人工抗原,然後,通過比較,篩選出最好的人工抗原用於制備抗體作為檢測。
1.2.4人工抗原的質量評定
1.2.4.1濃度測定
人工抗原的絕對含量常以蛋白質的相對濃度表示(如每ml抗原溶液中含有蛋白質多少mg)。因此測定人工抗原的濃度與測定人工抗原溶液中蛋白質的相對含量(mg/ml)是一致的(這里也反映出人工抗原越純,檢出的濃度值愈准確)。常用的方法有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雙縮脲法、微量凱式定量法、染色結合法和熒光法等。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1.2.4.2純度鑒定和結構分析
鑒定農葯人工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紫外光譜掃描法,如果人工抗原的紫外吸收圖譜不同於原載體蛋白和半抗原的紫外掃描圖譜,則可初步證明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半抗原與載體分子反應後是否真正的連接在一起,如果發生連接,它們的連接基團又在哪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紅外吸收光譜圖或質譜分析得到解決。
利用吸附與分配層析和電泳技術可鑒定人工抗原的偶聯的純度。前者適應范圍廣,但鑒別的靈敏度較低。後者是用於大分子大分子酶標記物和某些半抗原偶聯物的純度鑒定。如果電泳圖譜上只出現一條電泳帶,則表明人工抗原達到電泳純,否則說明人工抗原中含有有利的未偶聯的物質。
1.2.4.3偶聯比的測定
1)分光光度法
根據趙肅清等人的說法[39],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大於220nm(蛋白質在220nm以下會產生肽的強紫外吸收,如果半抗原的紫外最大吸收少於220nm,則與蛋白質肽的吸收發生重疊),則可根據蛋白質及其半抗原特定的吸收峰的光密度值和各自的摩爾消光系數,計算出結合到每個蛋白質分子上的半抗原分子數(可以參考文獻[30]中的279-283頁計算)。
2)標記抗原示蹤法
在制備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時,向反應液中同時加入一定量的標記半抗原,反應完成後,未結合的半抗原經透析除去,測定透析前後的放射性強度,就可以計算出結合百分比。再依反應時加入的蛋白質摩爾數即可知半抗原結合到蛋白質上的分子數。如果不用透析,也可取一定量反應後的溶液,加入蛋白質沉澱劑或有機溶劑以提取結合的半抗原,測定半抗原-蛋白質結合物的放射性。同樣可以計算出半抗原與蛋白質的偶聯比。
F. 用EDC和NHS活化葉酸上的羧基加入順序是怎樣的呢
葉酸溶解後,edc和nhs可同時加入,活化30min至2h後,再加入待接葉酸的納米粒子
G. 做醯胺化反應,在反應前用EDC和NHS活化羧基時,如果被活化的小分子同時含有羧基和氨基那個會自我反應嗎
會發生分子間反應的
H. 如何把苯環上的氨基給轉換成羧基,求具體實驗方案
先成重氮鹽,然後低溫下通二氧化碳或加乾冰,至不放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