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驗豐富的廚師有哪些日常做飯技巧
茄子切開後,馬上放下鍋或者放入水中(放點鹽泡著),不然茄子會被氧化成黑SE,炒茄子時適量放些醋,炒出來的茄子顏SE不會發黑那麼沒菜相。
在炒藕絲或藕片時,一邊炒一邊加些清水,能防止藕變黑;(但是速度要把握好。)
炒青菜時,不要加涼水,涼水會直接導致青菜變老不好吃,只要是炒青菜的。都盡量不要加水,如果加水就加開水一點點,這樣炒出來的青菜又鮮又嫩,炒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的蔬菜類都是不需要加水的。
炒機蛋時,一個蛋加一湯匙溫水攪勻,保證不會炒老,而且炒出的蛋量多,松軟可口,加涼水也可以的,因為常常加涼水,但是加了水的機蛋炒出來不黃。
想要燉出一鍋好魚湯,要用冷水。冷水開鍋後,撇凈浮沫,不僅去除的了魚腥味,同時魚肉蛋白慢慢凝固,營養物質可以充分地「釋放」到魚湯中。喝濃湯要大火燉,喝清湯則用小火即可。
熬骨頭湯時,中途切勿加冷水,和魚湯不一樣的是,以免湯的溫度突然下降導致蛋白質和脂肪迅速凝固,影響營養和味道,最好一次加滿水或者中途加適量開水。
在熬豬油時,先在鍋內放入少量水,再將切好的豬板油放入,這樣熬出來的油,顏SE晶亮而無雜質。
燒葷菜時,在加了酒後,再加點醋,菜就變得香噴噴的;燒素菜時,適當加點醋,味道好營養也好,因為醋對維生素有保護作用;好的廚師做菜就會經常用到醋和糖的。
紅燒帶魚的時候,帶魚身_上的腥味和油膩較大,用清水很難洗凈,可把帶魚放在鹼水中泡一下,再用清水洗,就會很容易洗凈,而且無腥味。10把腰花切好後,加少許白醋,用水浸泡10分鍾,腰花會發大,無血水,炒熟後清嫩爽口;沒有;很腥味道。
豆芽本身就很鮮嫩,在炒時速度要快,快,快,在炒時放一點醋,還能除豆芽的澀味,並且還能保持其爽脆鮮嫩。
Ⅱ 炒菜的技巧有哪些
不要再抱怨自己做的菜不香了,炒菜是一門需要各種經驗的技藝,下面就是一些關於怎麼炒菜的技巧,讓你在做家常炒菜時更加得心應手。
Ⅲ 廚師的烹飪技巧有哪些
怎樣用姜
姜是許多菜餚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調味品,但怎樣使用,卻不是人人必曉的。用得恰到好處可以使菜餚增鮮添色,反之那就會弄巧成拙。我們在烹制時會經常遇到一些問題:如做魚圓時在魚茸中摻加姜蔥汁,再放其他調味品攪拌上勁,擠成魚圓,可收到鮮香滑嫩、色澤潔白的效果。若把生薑剁成米粒狀,拌入魚茸里製成的魚圓,吃在嘴裡就會墊牙辣口,且色彩發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燒魚前,應先將薑片投入少量油鍋中煸炒熗鍋,後下魚煎烙兩面,再加清水和各種調味品,魚與姜同燒至熟。這樣用姜不僅煎魚時不粘鍋,且可去膻解腥;如果薑片與魚同下或做熟後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調中要視菜餚的具體情況,合理、巧妙地用姜。
1.姜絲入菜 多作配料
烹調常用姜有新姜、黃姜、老薑、澆姜等,按顏色又有紅爪姜和黃瓜姜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較重,在菜餚中既可作調味品,又可作菜餚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黃姜香辣,氣味由淡轉濃,肉質由松軟變結實,是姜中上品;老薑,俗稱薑母,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但香氣不如黃姜;澆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餚的配菜或醬腌,味道鮮美。
作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絲,如「姜絲肉」是取新姜與青紅辣椒,切絲與瘦豬肉絲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獨具一格。「三絲魚卷」是將桂魚肉切成大片,卷包筍絲、火腿絲、雞脯肉絲成圓筒形,然後配以用澆姜腌漬的醬姜絲,還有蔥絲、紅辣椒絲,加醬油、糖、醋溜制即成。味道酸甜適口,外嫩里鮮。把新姜或黃姜加工成絲,還可做冷盤的配料,增鮮之餘,兼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揚傳統涼拌菜「拌干絲」,它是把每塊大方豆腐乾切成20片左右,再細切成比火柴棒還細的干絲,用沸水浸燙3次,擠去水分,放入盤中,上面再撒放生薑絲,澆上調味而成的。干絲綿軟清淡,姜絲鮮嫩辣香。
2.姜塊(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薑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水產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薑,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開,便於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燉雞」,配以雞蛋稱清燉子母雞,加入水發海參即為「珊瑚燉雞」,以銀耳球點綴叫做「風吹牡丹」,佐以豬腸叫「游龍戲鳳」,添上用魚蝦釀制的小雞即為「百鳥朝鳳」等。在製作中都不可不以薑片調味,否則就不會有雞肉酥爛香鮮、配料細嫩、湯清味醇的特點。
姜除在烹調加熱中調味外,亦用於菜餚加熱前,起浸漬調味的作用,如「油淋雞」、「*燒魚」、「炸豬排」等,烹調時姜與原料不便同時加熱,但這些原料異味難去,就必須在加熱前,用薑片浸漬相當的時間,以消除其異味。浸漬時,同時還需加入適量的料酒、蔥,效果會更好。
3.姜米入菜起香增鮮
姜在古代亦稱「疆」,意思是「疆御百邪」之說。姜性溫散寒邪,利用姜的這一特有功能,人們食用涼性菜餚,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姜米,互補互存,可以防止腹瀉、殺菌消毒,也能促進消化。如「清蒸白魚」、「芙蓉鯽魚」、「清蒸蟹」、「醉蝦」、「熗筍」等,都需澆上醋,加姜米,有些還需撒上胡椒粉,擺上香菜葉。
姜米在菜餚中亦可與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燉獅子頭」,豬肉細切再用刀背砸後,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調料,製成獅子頭,然後再清燉。生薑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經油煸炒後與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與主料鮮味溶於一體,十分誘人。「炒蟹粉」、「咕喀肉」等,姜米需先經油煸炒之後,待香味四溢,然後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塊(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則多用於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鮮。
4.薑汁入菜色味雙佳
水產、家禽的內臟和蛋類原料腥、膻異味較濃,烹制時生薑是不可少的調料。有些菜餚可用姜絲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餚(行話稱大菜)要用姜塊(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鮮。但還有一部分菜餚不便與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薑汁是比較適宜的,如前面講的製作魚圓、蝦圓、肉圓及將各種動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後製成的菜餚,就是用姜計去腥膻味的。
制薑汁是將姜塊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時間(一般還需要加入蔥和適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薑汁了。
生薑在烹調中用途很大,很有講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來調味,如單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調味,勢必會「喧賓奪主」,影響本味。
俗說:「薑是老的辣」。烹調用姜不應選用新姜,老薑的味道更濃香
怎樣用鹽
鹽在烹調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將食鹽的鹹味稱為「百味之王」,「一鹽調(diao4)百味」。鹽在烹調中的主要作用是調味和增強風味。烹調加鹽時,既要考慮到菜餚的口味是否適度,同時也要講究用鹽的時機是否正確。學術理論認為,人的味覺可以感覺到鹹味較低濃度為0.1%~0.15%。感覺較舒服的食鹽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製作湯類菜餚應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燉菜餚時一般應控制在1,5%~2%的范圍內,因為這些菜餚食用時常和不含鹽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飯的菜,所以加鹽量應該大些。
鹽在烹調過程中常與其它調料一同使用,使用過程中幾種調料之間必然發生作用,形成一種復合味。一般說,鹹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鹹味增強,加入醋量較多時,可使鹹味減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鹽,會使酸味增強,加入大量鹽後則使酸味減弱。鹹味中加入砂糖,可使鹹味減弱。甜味中加入微量鹹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鹹味中加入味精可使鹹味緩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鹽,可以增加味精的鮮度。此外,食鹽有高滲透作用,還能抑制細菌的生長。製作肉丸、魚丸時,加鹽攪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製成的魚丸等柔嫩多計。在合面團時加點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彈性和韌性。發酵面團中加點鹽還可起到調節面團發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饅頭更松軟可口。
在烹調中掌握用鹽,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1.烹調前加鹽 即在原料加熱前加鹽,目的是使原料有一個基本鹹味,並有收縮。在使用炸、爆、滑餾、滑炒等烹調方法時,都可結合上漿、掛糊,並加入一些鹽。因為這類烹調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層漿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須在烹前加鹽。另外有些菜在烹調過程中無法加鹽,如荷葉粉蒸肉等,也必須在蒸前加鹽。燒魚時為使魚肉不碎,也要先用鹽或醬油擦一下。但這種加鹽法用鹽要少,距離烹調時間要短。
2.烹調中加鹽 這是較主要的加鹽方法,在運用炒、燒、煮、燜、煨、滑等技法烹調時,都要在烹調中加鹽。而後是在菜餚快要成熟時加鹽,減少鹽對菜餚的滲透壓,保持菜餚嫩松,養分不流失。
3.烹調後加鹽 即加熱完成以後加鹽,以炸為主烹制的菜餚即此類。炸好後撒上花椒鹽等調料
怎樣用酒
烹調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這是因為酒能解腥起香的緣故。要使酒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關鍵要讓酒得以發揮。因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烹調中較合理的用酒時間,應該是在整個燒菜過程中鍋內溫度較高的時候。比如煸炒肉絲,酒應當在煸炒剛完畢的時候放;又如紅燒魚,必須在魚煎制完成後立即烹酒;再如炒蝦仁,蝦仁滑熟後,酒要先於其它作料入鍋。絕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燒菜,酒一噴入,立即爆出響聲,並隨之冒出一股水汽,這種用法是正確的。
2. 上漿掛糊時,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則就揮發不盡。
3. 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餚中有葷料,一定放酒。於是「榨菜肉絲湯」之類的菜也放了酒,結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壞,這是因為放在湯里的酒根本來不及揮發的緣故。所以廚師們在用酒時一般都做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餚要強調酒味,例如葡汁雞翅,選用10隻雞翅膀經油炸後加蕃茄醬、糖、鹽一起燜燒至翅酥,隨後加進紅葡萄酒,著芡出鍋裝盒。這個菜把醇濃的葡萄酒香味作為菜餚較大的特點,既然這樣,酒在出鍋前放,減少揮發就變成合理了。
5. 用酒來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熱,這樣酒味就更濃郁了。
另外,這里還歸納了一些:啤酒調味小竅門
啤酒除用於飲用外,還可用來對菜餚調味。具體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絲,用澱粉加啤酒調糊掛漿,炒出後格外鮮嫩,味尤佳。
2.烹制凍肉、排骨等菜餚,先用少量啤酒,腌漬10分鍾左右,清水沖洗後烹制,可除腥味和異味。
3.烹制含脂肪較多的肉類、魚類,加少許啤酒,有助脂肪溶解,產生脂化反應,使菜餚香而不膩。
4.清蒸雞時先將雞放入20~25%的啤酒中腌漬10~15分鍾,然後取出蒸熟。格外鮮滑可口。
5.清蒸腥味較大的魚類,用啤酒腌漬10~15分鍾,熟後不僅腥味大減,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涼拌菜時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熱燒開即取出冷卻,加作料拌食,別有風味
怎樣用味精
味精是一種增鮮味的調料,炒菜、做餡、拌冷盤、做湯等都可使用。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還具有治療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味精雖能提鮮,但如使用方法不當,就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關於味精的帖子,把它們歸納了一下,這里包括了味精在烹飪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學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學原理我也不太懂,尤其是什麼谷氨酸之類的,嘿嘿……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味精則只有一種鮮味,而它的鮮味和高湯的鮮味也不能等同。如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致使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菜餚,如:糖醋、醋熘、醋椒菜類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物質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拌冷盤使用晶體味精時,應先用少量熱水化開,然後再澆到冷盤上,效果較好(因味精在45℃時才能發揮作用)。如果用晶體直接拌冷盤,不易拌均勻,影響味精的提鮮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危害人體。
5.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並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釋度是3000倍,人對味精的味覺感為0.033%,在使用時,以1500倍左右為適宜。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似成非成,似澀非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兒食品暫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攝入量不要超過6克。
6.味精在常溫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時溶解較好,鮮味較足,超過100C時味精就被水蒸氣揮發,超過130C時,即變質為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還會產生毒性。對燉、燒、煮、熬、蒸的菜,不宜過早放味精,要在將出鍋時放入。
7.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
有關雞精
雞精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不過雞精比味精更鮮。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是無毒無害的,但在烹調時,如果加入過多雞精,則會破壞菜餚原有的味道而影響口味。
雞精因含多種調味劑,其味道比較綜合、協調。
怎樣勾芡
勾芡的學術概念是:藉助澱粉在遇熱糊化的情況下,具有吸水、粘附及光滑潤潔的特點。在菜餚接近成熟時,將調好的粉汁淋入鍋內,使鹵汁稠濃,增加鹵汁對原料的附著力,從而使菜餚湯汁的粉性和濃度增加,改善菜餚的色澤和味道。
勾芡用的澱粉,又叫團粉,是由多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烹調用的澱粉,主要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麥類澱粉,菱、藕澱粉等。澱粉不溶於水,在和水加熱至60C時,則糊化成膠體溶液。勾芡就是利用澱粉這種特性。
綠豆澱粉是較佳的澱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綠豆水漲磨碎,沉澱而成,它的特點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潔白而有光澤。
馬鈴薯澱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澱粉,是由馬鈴薯磨碎,揉洗、沉澱製成的,特點是粘性足,質地細膩,色潔白,光澤優於綠豆澱粉,但吸水性差。
小麥澱粉是麥麩洗麵筋後沉澱而成或用麵粉製成,特點是色白,但光澤較差,質量不如馬鈴薯粉,勾芡後易沉澱。
甘薯澱粉特點是吸水能力強,但粘性較差,無光澤,色暗紅帶黑,由鮮薯磨碎,揉洗,沉澱而成。
此外還有玉米澱粉,菱、藕澱粉,荸薺澱粉等。
勾芡是否適當,對菜餚的質量影響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調的基本功之一。勾芡多用於熘、滑、炒等烹調技法。這些烹調法的共同點是旺火速成,有這種方法烹調的菜餚,基本上不帶湯。但由於烹調時加入某些調料和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湯汁增多,通過勾芡,使汁液濃稠並附於原料表面,從而達到菜餚光澤、滑潤、柔嫩和鮮美的風味。
勾芡一般用兩種類型。一種是澱粉汁加調味品,俗稱「對汁」,多用於火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調的菜餚。一種是單純的澱粉汁,又叫「濕澱粉」,多用於一般的炒菜。澆汁也是勾芡的一種,又稱為薄芡、琉璃芡,多用於煨、燒、扒及湯菜。根據烹調方法及菜餚特色,大體上有以下幾種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於爆炒方法烹調的菜餚。粉汁較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到原料上,如魚香肉絲、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後,盤底基本不留鹵汁。
2.糊交 一般用於熘、滑、燜、燴方法烹制的菜餚。粉汁比包芡稀,用處是把菜餚的湯汁變成糊狀,達到湯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等。
3.流芡 粉汁較稀,一般用於大型或整體的菜餚,其作用是增加菜餚的滋味和光澤。一般是在菜餚裝盤後,再將鍋中鹵汁加熱勾芡,然後澆在菜餚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狀態,食後盤內可剩餘部分汁液。
4.奶湯芡 是芡汁中較稀的,又稱薄芡。一般用於燴燒的菜餚,如:麻辣豆腐、蝦仁鍋巴等。目的是使菜餚湯汁加濃一點而達到色美味鮮的要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掌握好勾芡時間,一般應在菜餚九成熟時進行,過早勾芡會使鹵汁發焦,過遲勾芡易使菜受熱時間長,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餚用油不能太多,否則鹵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達到增鮮、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餚湯汁要適當,湯汁過多或過少,會造成芡汁的過稀或過稠,從而影響菜餚的質量;
四是用單純粉汁勾芡時,必須先將菜餚的口味,色澤調好,然後再淋入濕澱粉勾芡,才能保證菜餚的味美色艷。
澱粉吸濕性強,還有吸收異味的特點,因此應注意保管,應防潮、防霉、防異味。一般以室溫15C和濕度低於70%的條件下為宜。
烹調中還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餚成熟時勾好芡以後,再淋入各種不同的調味油,使之溶合於芡內或附著於芡上。對菜餚起增香、提鮮、上色、發亮作用。使用時兩者要結合好,要根據菜餚的口味和色澤要求,淋入不同顏色的食用油,如:雞油(黃色)、辣椒油(紅色)、番茄油、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時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後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過多過急,否則會出現泌油現象。由於烹調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同。一般熘、炒菜餚,多在成熟後邊顛勺邊淋入明油。干燒菜,菜是在出勺後,將勺內余汁調入油瀉開,澆淋於菜餚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後,攪動顛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離。
怎樣調味
調味是菜餚較後成熟的技術關鍵之一。只有不斷地操練和摸索,才能慢慢地掌握其規律與方法,並與火候巧妙地結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的佳餚。
調味的根據大致有以下幾點:
1.因料調味 新鮮的雞、魚、蝦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鮮味,調味不應過量,以免掩蓋天然的鮮美滋味。腥膻氣味較重的原料,如不鮮的魚、蝦、牛羊肉及內臟類,調味時應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膩的調味品,諸如料酒、醋、糖、蔥、姜、蒜等,以便減惡味增鮮味。
本身無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參、魚翅等,除必須加入鮮湯外,還應當按照菜餚的具體要求施以相應的調味品。
2.因菜調味 每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這種口味是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較後確定的。因此,投放調味品的種類和數量皆不可亂來。特別是對於多味菜看,必須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處地使用主、輔調料。有的菜以酸甜為主,有的以鮮香為主,還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咸收口甜等,這種一菜數味、變化多端的奧妙,皆在於調味技巧。
3.因時調味 人們的口味往往隨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也與機體代謝狀況有關。例如在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因而喜用濃厚肥美的菜餚;炎熱的夏季則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調味 烹調時,在保持地方菜餚風味特點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就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謂「食無定味,適口者珍」,就是因人制菜的恰當概括。
5.調料優質 原料好而調料不佳或調料投放不當,都將影響菜餚風味。優質調料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烹制什麼地方的菜餚,應當用該地的知名調料,這樣才能使菜餚風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陴縣的豆瓣醬和漢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鹽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這樣做出來的味道就非常正宗。當然,條件有限的話,也沒必要一定難為自己,還是解饞為先。
烹調過程中的調味,一般可分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熱前調味;第二步,加熱中調味;第三步,加熱後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又叫基礎調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個基本的味,同時減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氣味。具體方法是將原料用調味品;如:鹽、醬油、料酒、糖等調拌均勻,浸漬一下,或者再加上雞蛋、澱粉漿一漿,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後再進行加熱烹調。雞、鴨、魚、肉類菜餚也都要做加熱前的調味,青筍、黃瓜等配料,也常先用鹽腌除水,確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熱中啟蓋和調味的蒸、燉制菜餚,更是要在上籠入鍋前調好味,如蒸雞、蒸肉、蒸魚、燉(隔水)鴨、罐燜肉、壇子肉等,它們的調味方法一般是:將對好的湯汁或攪拌好的作料,同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於加熱過程中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也叫做正式調味或定型調味。菜餚的口味正是由這一步來定型,所以是決定性調味階段。當原料下鍋以後,在適宜的時機按照菜餚的烹調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鮮的調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須得事先把所需的調味品放在碗中調好,這叫作「預備調味」,也稱為「對汁」,以便烹調時及時加入,不誤火候。
加熱後的調味又叫做輔助調味.可增加菜餚的特定滋味。有些菜餚,雖然在第一、二階段中都進行了調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達到應有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熱後較後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鹽或辣醬油等,涮品(涮羊肉等)還要蘸上很多的調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前另燒調汁,燴的烏魚蛋則在出勺時往湯中放些醋,烤的鴨需澆上甜面醬,熗、拌的冷盤,也需澆以對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這些都是加熱後的調味,對增加菜餚的特定風味必不可少。
怎樣焯水
焯水,就是將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開水鍋中加熱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備進一步烹調或調味。它是烹調中特別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對菜餚的色、香、味,特別是色起著關鍵作用。
焯水的應用范圍較廣,大部分蔬菜和帶有腥膻氣味的肉類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可以使蔬菜顏色更鮮艷,質地更脆嫩,減輕澀、苦、辣味,還可以殺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過焯水變得更加艷綠。苦瓜、蘿卜等焯水後可減輕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過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類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異味,如牛、羊、豬肉及其內臟焯水後都可減少異味。
3.可以調整幾種不同原料的成熟時間,縮短正式烹調時間。由於原料性質不同,加熱成熟的時間也不同,可以通過焯水使幾種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經焯水後達到半熟,那麼,炒熟肉片後,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鍋。如果不經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調,會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軟硬不一。
4.便於原料進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後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後便於進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開水鍋焯水;另一種是冷水鍋焯水。
開水鍋焯水,就是將鍋內的水加熱至滾開,然後將原料下鍋。下鍋後及時翻動,時間要短。要講究色、脆、嫩,不要過火。這種方法多用於植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萵筍等。焯水時要特別注意火候,時間稍長,顏色就會變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鍋內後,水微開時即可撈出晾涼。不要用冷水沖,以免造成新的污染。
冷水鍋焯水,是將原料與冷水同時下鍋。水要沒過原料,然後燒開,目的是使原料成熟,便於進一步加工。土豆、胡蘿卜等因體積大,不易成熟,需要煮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動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頁、牛肚領等,也是冷水下鍋加熱成熟後再進一步加工的。有些用於煮湯的動物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鍋,在加熱過程中使營養物質逐漸溢出,使湯味鮮美,如用熱水鍋,則會造成蛋白質凝固。
Ⅳ 廚師做菜的方法
中國美食響譽天下,廣為流傳的十大菜系各有千秋,麻、辣、鮮、酥、軟、香、濃、咸、甜、酸、醇、苦、辛等等各種口味都有,包括做菜的方法有燉、燜、煨、焐、蒸、燒、炒、烹、炸、焗、鹵、熏、扣、泡、滾、拌、煎、炻(如煮)、烤、醉、扒、糟、溜、扛、腌、熗等等。比如廣州菜的特點之一是鳥獸蟲魚均為原料,烹調成形態各異的野味佳餚;二是即開刀、即烹即席,吃起來新鮮火熱。而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在「味」字上下功夫,以味的多,主要有「麻、辣、咸、甜、酸、苦、香」7種味道。山東菜有煎炒烹炸、燒燴蒸扒、煮氽熏拌、溜熗醬腌等有50多種烹飪方法;江蘇菜主要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因材施藝,精於泥煨、叉烤;注重調湯,保持原汁。浙菜用料廣博,配伍嚴謹,刀工精細,形狀別致;清鮮嫩爽,滋、味兼得;福建菜以海鮮類為主,口味方面則咸、甜、酸、辣具備;湖南菜則以辛辣著稱,湖南人對辣椒「寵愛有加」,幾乎吃什麼都放辣椒。其它的還有東北菜、安徽菜等等都各有不同
Ⅳ 炒菜的技巧有哪些
1,魚煎過後再煮才會變白湯,而且要雙面煎(某電影有提)
2,燉骨頭湯時冷水下鍋小火燉6小時變白,重復加水時萬不可加冷水,只要一直保持加熱水湯可以一直是乳白色(當然骨頭沒有營養了記得換掉)加一滴醋會瞬間變清湯
3,任何肉類在遇熱後在遇冷怎麼煮都不會爛,所以做紅燒肉一類的菜在烹飪過程中萬不可加冷水(另補充補救的辦法,利用高壓鍋的超高內溫可以再次溶解肉類,答案里有同學說有地方喜歡吃彈的可以用冷水處理)
4,99%的菜都在臨近出鍋前才可以加鹽,醋,這兩種調味品,過早的投入不僅影響口感,還會使菜變得難看
5,靈活的運用醬油,分清醬油的種類,分別的作用,最簡單的是生抽調味,老抽上色
16,記住你吃過的每一道菜,有些蔬菜的經典搭配是全球通用的,比如茄子配蒜,洋蔥配肉。
17,蒸米飯加點油會讓米顆粒分明,加百合會讓米飯變甜,加啤酒會讓米飯變香,用高壓鍋蒸米飯更香,隔水蒸米飯更筋道,淘米水是最好的天然餐洗凈,糊鍋了插幾根蔥有的時候可以挽救米飯。
18,想要雞蛋嫩,打雞蛋的時候加水。
19,切肉要逆紋路縱向切,不然咬不動煮不熟,切蘑菇要順紋路不然吃起來太糯,切筍要避開紋路斜切不然切不動也咬不動。
20,整塊的肉料理需要斷筋,用刀背給予一定力道,不需要太大力,重復在肉面敲打3分鍾。
Ⅵ 炒菜的秘訣有哪些
說起炒菜,可以說人人都會炒,然而炒出來的效果差別也是很大的,這也就是專業廚師與我們普通人的區別了,看似簡單,其實裡面隱藏著很多技巧,若你不知道,炒出來的菜肯定很難吃。在我國,烹飪手法有非常多,不同的食材,不同美食製作,不同的做法,單單這個炒菜就有滑炒、爆炒、煸炒、生炒、清炒等十幾種,不得不說中國的美食文化非常講究,非常豐富。下面就針對這幾種不同的炒法,給大家做一個剖析
9、食物相剋要牢記,古人流傳下來的老俗話要牢記,比如 「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 等等,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為了口感,為了健康,需要注意這些常識。總結:以上就是暫時給大家總結出來的一些常識,不知道的可以收藏下來,細細的揣摩下,更重要的是在以後炒菜中,多實踐,經驗越來越多,炒出來的菜就會越來越好吃。感謝您的閱讀,期待您的點贊與評論!若有什麼想法,可以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Ⅶ 炒菜的方法
第一道菜:蔥炒羊肉片(不加生薑)
煮羊肉時不要加姜,因為羊肉和生薑都是溫熱的,吃起來都容易上火。但羊肉的氣味比任何食物都重,要去除羊肉的腥味,可以用蔥蒜來去除羊肉的異味,也可以用花椒粉,花椒粉對去除羊肉味會非常有效。另外,小茴香還有很好的抗腥作用,多加些料酒也可以。
主要食材:羊肉片、蔥片、蒜片250克。
1、羊肉片洗凈,放入碗中,澱粉、胡椒粉少許,醬油、料酒、料酒、醬油、醋、少許麻油,放入醬汁中,倒入羊肉碗中,腌制1分鍾。
2、鍋放油,燒至七成火,下蒜炒,加入羊肉片,炒10秒,下入大蔥。
3、加入料酒、醬油,翻炒幾下,再倒入香醋,滴幾滴麻油,炒勻即可出鍋盤。
第二道菜:素炒茼蒿(不要加蔥和姜)
青菜最好不要加蔥和姜,如果加蔥和姜,這會使整盤菜帶有蔥和姜的味道,使蔬菜完全失去原有的味道。
1、把大蒜削皮切碎。把胡椒切塊備用。花環菊應洗凈備用。
2、食用油加熱直到70%熱。加入大蒜和辣椒炒香。
3、加入茼蒿在鍋里炒4分鍾。加適量鹽和雞粉炒30秒關火,撈出盛盤。
第三道菜:鹽水蝦(不加洋蔥和大蒜)
我們做的海鮮是煮的、蒸的或油炸的。炒海鮮通常加用蔥、姜、蒜,這樣可以使海鮮更加美味。但在做鹽水大蝦時,不要加入蔥和大蒜,要保留海鮮原有的風味,否則洋蔥和大蒜會掩蓋海鮮的原味,影響口感。
食材:大蝦300克,姜少許,鹽、胡椒、八角各適量。
1、將蝦頭、腿、皮剝去,去掉蝦背的黑線,洗凈。
2、把姜洗凈,切成小塊。鍋內加水,加入蝦、鹽、胡椒粉、香料、姜粉,火燒開,改用中火,煮至蝦色脫火,冷卻,撈出,切成片,放入盤中即可食用。
第四道菜:紅燒鯉魚塊(不要放大蒜)
大家都知道,魚的味道很重,氣味需要用香料覆蓋,生薑是消除異味的最佳調味品。生薑保暖,做魚的時候,放一點生薑,不僅能祛除異味,還能起到暖胃的作用。再加一點蔥花。但不用放蒜,蒜味太重,會掩蓋魚腥味,導致魚的味道不好。
主要食材:鯉魚塊350克,蔥、姜、蒜、香菜段適量。食用鹽、醋、醬油、白糖適量,料酒10毫升,胡椒粉、澱粉少許。
1、加入料酒魚、胡椒、姜、鹽,腌10分鍾。
2、把鍋上油,把魚炸至金黃色。
3、加入鹽、醋、醬油、糖、胡椒粉、澱粉和水做成醬汁。
4、油鍋燒熱,下入蔥、蒜,炒勻,加醬汁,大火煮沸,下入鯉魚燉4分鍾,加入香菜段即可。
總結:蔥、姜、蒜是每個人做家常菜的必備食材。用蔥、姜、蒜炒的菜味道鮮美,能去掉一些味道。炒菜時,蔥姜蒜不要隨便放,掌握好這技巧,炒出的菜更入味。
Ⅷ 廚師炒菜必有的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師,會做菜的廚師,基本上都會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經驗心得,這些經驗對於廚師新手和美食愛好者來說,可以節省
他們種種嘗試和摸索的時間和精力。那麼廚師的烹飪技巧有哪些呢?本資料是一份廚師分享資料,介紹了各種廚師的烹飪技巧,供參考!
一.分享做菜心得體會
做菜做熟不難做好吃也不難
但要做到有個性吃了回味無窮的,那才真正強悍。
首先,要學會各種配料的用法:
1.要學會放棄味精,雞精。而用醬油(生抽)代替。理由:效果一樣,為何不用醬油,顏色也好看點。
2.
姜,蒜頭,蔥的用法,姜可去腥,生薑加工成塊或片,多數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燉、燜、煨、燒、煮、扒等烹調方法中,具有去除
水產品、禽畜類的腥膻氣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薑,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後要棄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塊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
其裂開,便於姜味外溢,浸入菜中。蒜頭主用於青菜類的烹飪,蔥可提升菜餚的香味和品質及增加美感,故蔥一般在起鍋時放,不然黃了
就不好看了。
3.生粉,主要用於肉類原料加工時上漿、勾芡等。生粉可增加肉類的口感,可讓其滑嫩。注意用量,量大了就起反效果了。
4.大家要學會用料酒。一般白酒就可以了,做肉類的菜時,放一點料酒進去,味道會很鮮美,火候也是在肉變色以後再點,這樣料酒
中的乙醇會與肉類發生一個化學反映,會起到味精的效果。別以為白汋時就用不著,特別是海鮮類。
二.說下我做菜時的幾個絕對:
1、煮菜前先做好大致上的准備,如整理好姜,蒜頭,調好生粉,各類原料。
2、煮蔬菜類時絕不放醬油,除非白汋。
3、煮蔬菜類及麵食時絕對不蓋鍋蓋,絕對遲一步放鹽。
4、任何肉類都會有姜和料酒做輔佐。
5、絕對不用味精,雞精。
6、煮菜前絕對要洗干凈鍋。
一些火候上的處理,不要擔心火力太大,家庭爐子的火力是有限的,我只擔心不夠。一般我也不降低火力,如鍋溫過高,可灑少許水,或架起鍋,只有在
燜,煎,燉,煲時才降低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