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詩寫作方法
現代詩歌寫作要領:
1、抒發或敘事思想結構要清晰
2、凝句:語言要精簡、凝結
3、意境:要深遠,留白,給人想像空間
4、表達手法:要以物言志,以景抒情
5、節奏明快:句式的起伏、折疊、過度是有節拍的。
6、韻律:就是隔句的韻腳要協調。
7、攝魄:情感輸出,要用靈魂來詮釋喜怒哀樂,產生共振與共鳴。
現代詩的寫作技巧:
1、學會集句,就是把優質的詩歌句子,經過自我整合後集合在一起,但不是抄襲。
2、學會借詞,比較優秀的詩歌,都有幾個使人明亮的詞,學會根據詞來組合屬於自己的句子。
比如《再別康橋》里的「揉碎」、「作別」、「漫溯」、」斑斕「等,比如《生如夏花》里的「收割」、「搖曳」、「決絕」、「妖治如火」、「姿態如煙」等
3、現代詩都有哪些常用寫作手法呢?
1)借代:不直接說出人和事物的名稱,而是借用另一種事物的名稱來比喻。
借代分為,人借代(可以用職位或外號借代,例如杜少府代表人名),物借代(可以用有關的物的名稱借代,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杜康」是人名,借代「酒」),事借代(可以用有關的事的名稱借代,例如「烽煙」,指戰爭)。
2)比喻:用另一個事物打比方,來表現這個事物。
比喻分為:明喻(一般是用如、似、若、比之類做連詞)、隱喻(一般用是、為、成之類做連詞)、借喻(用第三方來比喻,比如故鄉,用桑梓來代替)
3)誇張:抓住描寫對象,誇大或強調描寫。比如:把畫布比作藍天。
4)用典:引用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比如:杜鵑啼血的傳說。
5)疊句:反復強調、加重語氣,重疊後意思不變。比如:罷了,罷了。
6)排比:把類似的句子排列下來,形成相同的語句結構。比如:當春風在心裡衍生,當桑葉拂過眼睛,當雲霞烙印腳掌。
(1)現代詩也叫「白話詩」,與古典詩歌比,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韻律。現代詩主要流派為新月派、九葉派、朦朧派。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語言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劃分,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韻腳詩。現代詩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是不受格律約束,自由抒發思想感情洋溢著濃郁的現代氣息的一種詩歌樣式。由於現代詩特殊的氣質,它的寫作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視,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表現出了對現代詩的異乎尋常地熱情。所以,才有將年輕喻作是詩歌一樣的歲月。
(2)現代詩的結構:單句意象結構、復句意象結構和圖形意象結構。
㈢ 讀懂現代詩歌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韻腳詩等。
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抒情詩
按長短分:微詩、小詩、長詩
按照表達方式劃分
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鑒賞方法
抓詩眼 析意象 明虛實 推敲手法 知人論世
來源知乎
㈣ 現代詩歌主要有哪些常見的創作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
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編輯本段: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對比
襯托
卒章顯志
象徵
想像
聯想
照應
寓情於景
反襯
烘托
托物起興
以樂襯哀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
欲揚先抑
編輯本段: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秋夢
回答採納率:21.9%
2009-07-26
20:39
現代詩歌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像、語序倒置等。
0
滿意請採納
㈤ 求現代詩的寫作方法
第一講詩歌概論
意義:詩歌自由表現了個體生命心靈深處的超越性追求。年輕人處在理想追求的歲月,寫詩正是百年一遇。詩歌具有永久的審美生命,是文學的最高形式
定義:有言志說、緣情說、想像說、感覺說,法度說、押韻說、語言結構說、綜合說等,這些定義都是片面的。詩歌是一種直接表現創作主體心理活動並有一定語言形式的文學體裁。可稱「表現說」。從根本上來說是要表現人即創作主體的能動本質,而不是為著反映創作主體之外的事物的。為了真實表現詩人的心理活動這一目的,常常不顧心理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是如何的變形。
第二講 詩歌語言
最本色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一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
具體要求有四: 一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徵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徵過於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 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 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一字一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一」。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最早的詩都可以唱,詩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詩, 主要的性質是音樂。我國自六朝沈約寫出《四聲譜》以後,詩從詩歌中開始分化。但是,詩與音樂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唐詩有不少已被譜曲演唱。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 使之轉化為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注意, 把一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一種數的比例關系。
主要有:押韻是使相關詩句末尾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 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 無韻昆詩可以其它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一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一樣。有的響度高, 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一韻到底,易於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一振。 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一換如信天游、 交韻--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它還有抱韻,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注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一個字一般是一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第三講 詩歌分行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 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一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注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
要求:A、注意行與行有機組合。關鍵是跨行--一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下一行--強調最有價值、最光彩的語言。
B、分行是發展變化的,應有獨創性。如傳統的情緒圖案,變為象形圖案和會意圖案。
C、分行更重視詩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新詩內在的復雜性和多層性,難以直接通過朗誦來表達,只能用文字排列來保持詩意。卡勒(美)認為,一段文字是否是詩,未必取決於語言本身,而是取決於文字排列即視覺形式。一條新聞可以排列成詩: 昨天在七號公路上一輛汽車時速為一百公里時 猛撞在一棵法國梧桐上 車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視覺上強調了關鍵詞語。如「猛撞」,包含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觸目驚心。
第四講 辯證技巧
詩歌更為重視辯證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技巧才能寫好它。
舉例:從主客體關繫上有主觀與客觀、有我與無我等; 從藝術構思上有形與神、虛與實、大與小、藏與露、全與不全、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似與不似、單純與復雜、誇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達上有疏與密、曲與直、斷與續、出與入、正與反、抑與揚、巧與拙、生與熟等;從藝術風格上有華麗與樸素、自然與雕飾、強烈與沖談、陽剛與陰柔、沉著與飄逸等。
重點:
1.有我與無我:我,是自我意識。無我,是對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個性。無我,一是指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和外物交融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二是指大我,指國家、民族和時代。有我才能真誠,有個性。無我才能不受限制並有普遍感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指具體的詩句;無限指詩句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好有限。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的信息。虛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像而間接獲得的信息。虛實結合一是化實為虛,如「化景物為情思」, 二是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指的是描寫對象。一味寫小會限於瑣屑;一味闊大則流於張狂。浪漫主義比較闊大。愛情詩易於瑣屑。毛詩過「大」。一是應當小大相形,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枝頭春意鬧」,「窗含西嶺千秋雪」。
第五講 詩歌模式
模式對教學作用很大。有人不贊成,認為束縛作者。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掌握創作和教學的要領。文體就是模式。不過初學者不必照搬,創作一段時間後要有意識地拋開模式,發揮創造力,任意起草。詩歌模式大致有九種。
象徵模式
這一模式可以說是詩歌的傳家寶,又稱多層式:在文字元號的視覺層面上給人以形像, 同時在聯想的深層給人以意義(某一實體事物或精神內容) 盡可能無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徵體是表層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傳統理性所規定的,如梅蘭松竹、長城等。而被象徵的本體卻是隱蔽的、模糊的。 兩者關系要有任意性,便於發揮創造性。天才詩人把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外意象通過類似聯想起來,形成令人稱奇的構思。關鍵是抓住兩者之間共同點,而其它屬性相距越遠越好。
中心方法是選擇形象,形成象徵意象。意象, 又稱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構成文學藝術大系統的細胞。意——人的意識(包括情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審美需要和認識需要),最終在文學藝術上表現為作者個體生命的投射和表現。象——客觀事物, 外在於作者,但最終為作者生命本質所對象化。兩者結合為意象,而兩者成分的多少及關系的隱顯疏密等造成了兩種基本上的文藝創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義和重象的現實主義, 也成為表現論和反映論的淵源。象徵意象比一般意象來說, 有特定的要求:成為全詩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徵意象,其涵義是無限的,盡可能表現作者內心世界,成為一個藝術個性的宇宙。
一般來說,這類詩歌標題就寫出了象徵體(甚至是人物)。但是,內層的本體即作者個體生命的感受才是詩歌真正要寫的。
㈥ 賞析現代詩的方法
現代詩鑒賞的方法
1、抓詩眼
詩眼是詩中最富表現力、最能開拓詩歌意境的關鍵詞句,是能使詩歌生輝的聚光點。詩眼的錘煉和設置在詩歌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詩評家無不從這點出發賞析詩歌。
2、析意象。
意象是詩人的主觀意念和外界客觀物象撞擊的產物,是詩人為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把客觀的物象經過選擇、提煉,重新組合而產生的一種含有特定意義的語言藝術形象。詩歌中,詩人不僅要用意象進行思考和感受,還要用意象進行表達。
(6)現代詩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鑒賞入手
情感
詩歌一般都會抒情言志,鑒賞時必須深切體會詩歌的感情內涵。具體地講,就是要從詩歌的形象、意境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有些詩歌的思想情感是通過比喻、象徵意義來體現的。理解這類詩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展開聯想和想像,准確把握詩歌形象的內涵,以便加深對感情的理解。
詩歌總要反映一定的時代生活,理解詩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時代特徵。同一題材的作品,由於詩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經歷、所處時代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歌的感情還要顧及詩歌的類別、風格、流派等因素。例如,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在感情表達上就有區別,豪放派詞和婉約派詞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常不同。
㈦ 現代詩的寫作手法有哪些
修辭旳巧妙運用仍是現代詩的一種重要技巧.修辭手法表現以比喻,擬人,排比,反復,誇張,頂計,象徵,通感,對偶,意象組合等.
㈧ 現代詩歌表現手法有哪些
現代詩歌表現手法主要有比擬、誇張、借代。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
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
現代詩歌簡介:
現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科學民主的革命內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