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姓氏歌有幾個小節
姓氏歌有二小節。姓氏歌一共有二個小節。第一小節前四行採用一問一答,分別以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張,後兩行採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紹了兩組音近姓氏胡,吳,徐,許。第二小節列舉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個姓氏,以及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等四個復姓。
姓氏的影響
《百家姓》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
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
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幾個姓氏,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與血緣的強烈認同感。姓氏文化,或譜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是世界上「尋根意識」最重的族群。
《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血親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Ⅱ 李是木子李,胡是古月胡。王是什麼
木子李,古月胡。三橫王。
Ⅲ 姓氏歌一共有幾個小節
姓氏歌一共有2個小節。第一小節前4行採用一問一答,分別以自我介紹和介紹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張,後兩行採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紹了兩組音近姓氏胡,吳,徐,許。第二小節列舉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個姓氏,以及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等四個復姓。
姓氏歌內容介紹
姓氏歌是根據傳統蒙學讀物百家姓編寫的韻語識字兒歌。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中,以問答的形式,呈現了我們中國的一些常見姓氏及這些姓氏的字形特點。
課文一共分成兩個小節。第一小節以分解部件和偏旁稱說的方法,介紹了6個姓氏。讓孩子在朗讀時圈畫出出現的姓氏,找一找身邊有這些姓氏的親朋好友,加深印象。第二小節列舉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8個單姓,還有較常見的4個復姓。
單姓指含有一個字的姓,復姓指含有兩個字或兩個以上字的姓。可以聯系歷史上著名的復姓人物諸葛亮、司馬光等人的故事,幫助孩子認識復姓。
Ⅳ 姓氏歌學情分析是什麼
教科書分析:
1.課文採用歌謠的體裁,運用對問對答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我國常見的一些姓氏,不但為學生識字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環境,巧妙地讓學生了解到一種識字方法——合一合(兩個字合成一個新字),而且讓學生初步感知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姓氏文化。課文內容就是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學習理解。
2.課文插圖是一個古代小男孩遙望天空出現的一些姓氏,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國的姓氏源遠流長,是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
學情分析:
1.這是學生本學期學習的第二篇課文,寒假較長時間的放鬆,可能會造成一些知能的遺忘,因此,同樣有必要對新知學習的原有基礎進行診斷測試(復習),了解學生狀況,進行調整。
2.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課堂常規、課堂紀律已經初步形成,但是由於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加上較長的假期,要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及學習是一定困難的,因此有必要將學習過程融入一定的激勵、激趣活動中。
目標:
1.藉助漢語拼音,能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圖文結合和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課文內容,知道「姓氏」,認識一些常見的姓,激發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姓氏文化的興趣。
3.認識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能正確認讀「姓」等12個生字新詞。
4.能正確讀寫「姓」等7個生字,注意部件和筆畫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書寫要求和正確的執筆姿勢和寫字姿勢做。
5.能仿照課後例子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姓。
Ⅳ 姓氏歌展示了什麼方法和我國一些較見的什麼
姓氏歌展示了漢字的認字,識字方法,把姓氏的字分成兩部分或三部分,有助於孩子識記和理解。還大量列舉了豐富姓氏,讓學生認識了姓氏的知識,激發了孩子學習,研究姓氏的興趣。
Ⅵ 姓氏歌是什麼
什麼鄭,關耳鄭。什麼劉,文刀劉。什麼陳,耳東陳。
什麼鄧,又耳鄧。什麼林,雙木林。什麼雷,雨田雷。
什麼楊,木易楊。什麼孫,子小孫。什麼許,言午許。
什麼姜,羊女姜。什麼唐,廣口唐。什麼譚,言西早譚。
什麼時,日寸時。什麼和,禾口和。什麼何,人可何。
什麼季,禾子季。什麼計,言十計。什麼杜,木土杜。
(6)姓氏歌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兩漢以後,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數民族漢化改姓而來的姓氏大量涌現,唐代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293姓;唐代中葉人林寶編撰《元和姓纂》,收入姓氏1233個;中國古代幼兒啟蒙讀物中的百家姓是北宋時寫的, 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 復姓30個, 一共438個。
宋朝人撰著《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分別收的姓氏為2255和2568個。此外,明朝人陳士元所《姓觿》一書,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撰《續文獻通考》,收錄姓氏4657個。至於現代人編寫的姓氏書籍,也都收錄了較多的姓氏。
其中如《中國姓氏大全》收錄姓氏5600多個,《中國姓氏匯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國姓氏大辭典》收入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收錄12000多個。
Ⅶ 一年級語文姓氏歌教案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Ⅷ 姓氏歌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目標
1.誦讀《姓氏歌》,了解中國人的傳統姓氏文化。培養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通過誦讀《姓氏歌》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部首「弓、釒」。
3.通順、流利、有節奏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採用多種方法誦讀《姓氏歌》,正確、規范姓氏讀法。
2.了解姓氏。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兒歌第一小節中的6個生字,書寫「姓,什、么、雙」4個漢字。了解常見的姓氏,區分讀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寫法。
2.正確、流利、有節奏地朗讀第一小節並練習背誦。
3.結合學生自身的姓氏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教學步驟:
一、結合學生姓氏,談話導入
1.教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課前准備好的姓名卡片,說說自己姓什麼,叫什麼名字。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進行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為兩個部分,姓和名,通常情況下,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就是姓。(相機指導生字「姓」的書寫:左右結構,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時,第三筆橫畫改為提畫,不能出頭。)
3.板書課題:姓氏歌,指名學生朗讀,注意正音:「姓」是後鼻音,「氏」是整體認讀音節,並與「低」加以區分。
二、學習課文第一小節
1.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主朗讀課文第一小節,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二句,相機出示詞語卡片「什麼」、「李」,指名學生認讀,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讀輕聲;「李」是邊音,相機交流「李」的識記方法:上下結構,木加子。
(2)指名學生朗讀第三、四句,出示詞語卡片「張」,強調「張」是翹舌音,交流識字方法:弓加長,張。
(3)指名學生朗讀第五句,出示詞語卡片「古」「吳」「雙」,指名學生認讀,交流識字方法,師給予鼓勵和指導。
3.再讀第一小節,鞏固識字。
(1)學生再次自由朗讀第一小節,將這一小節中出現的姓氏用筆圈出來,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學生朗讀第一小節,匯報出現的姓氏,教師相機板書:李、張、胡、吳、徐、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