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雷龍有什麼習性
雷龍屬於梁龍科,是一種巨型的長脖食草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作為平衡。雷龍全長約20米,高約4.5米,重約35噸,它們喜歡群居,自衛武器主要是厚壯有力的長尾。雷龍的頸部不靈活,它們這些蜥腳類恐龍是以低植被為食。
由於是史前生物,雷龍的許多習性都是科學家們的猜測。雷龍有著鳥類一樣的氣囊,呼吸效率非常高,可以有效攝入氧氣。
現時仍未知雷龍要吃多少食物才能滿足它的巨大體型。但有可能雷龍是不斷的進食,只有在讓身體體溫下降、飲水或除去寄生蟲時才會停止。有人揣測指出雷龍是站立睡覺的。它們可能是以其巨大體型及族群行為去嚇阻掠食動物。
(1)雷龍說明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南美洲發現的白堊紀時期雷龍化石
2014年11月13日,阿根廷考古人員在內烏肯省利邁河中段盆地進行發掘時發現了雷龍化石。盡管雷龍化石曾多次被考古學家在北美洲發現,但在南美洲發現尚屬首次,此次發現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之前考古界認為,雷龍生活在距今1.5億年至2億年的侏羅紀時期,於侏羅紀末期逐漸從地球上消失。
考古學者認為,這次意外發現至少能從兩方面改變人類對雷龍演化史的認識。首先,雷龍在南美大陸存在過;其次,存在時間大約可持續到侏羅紀以後的白堊紀,這比此前認為的雷龍滅絕時間要推後許多。此外,這次新發現的雷龍體形相對較小,只有8到9米長。
新發現的雷龍化石被命名為「雷因庫帕爾雷龍」,當地印第安語意為「消失的族群」。加利納還介紹說,目前考古學家獲得的大部分證據表明,第一批雷龍族群產生於侏羅紀時期,但在距今1.8億年前,原始大陸開始分裂漂移,雷龍族群在不同的古大陸開始了完全獨立的進化。
B.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比六頭大象還要重。句子運用什麼說明方法這樣表達的好處是什麼
作比較 好處是更能具體生動的說明事物的特徵
C. 三年級 照樣子,把句子寫具體 。 1雷龍是個龐然大物 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 。2
作比較;打比方;稀疏
D.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的身體比六頭大象還要重。用了幾種說明方法
兩種,是打比方和做比較。
E. 雷龍是個龐然大物,它身體比六頭大象還重這作
拿6頭大象和雷龍比,寫出了雷龍的龐大。作者採用了誇張的方法,寫出了雷龍走路發出的聲音大。好多地方採用了修辭的方法,如比喻,誇張
F. 有關雷龍、暴龍、劍龍、三角龍和翼龍的資料!一定要包含身長、吃食、滅絕時間和如何保護自己。
雷龍
雷龍(Brontosaurus),正式名稱迷惑龍(學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它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動物之一,身長約26米,體重介於24到32噸。它們的屬名在希臘語意為「騙人的蜥蜴」,這是因它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
雷龍可能重量達27噸,而大約體長26米,它的脖子8米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9米,它站立到臀部,大約4.5米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megalosaurus)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四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可達 12公尺長和 7 公尺高,可重達4 噸。劍龍有4支腳,它們的後腳有3個腳趾,而前腳則有5個。四肢皆由位於腳趾後方的腳掌支撐。劍龍的後腳比前腳更長也更強壯,使姿態變得前低後高。它們的尾部明顯高於地面許多,而頭部則相對地較為貼近地面,能夠離地不超過1公尺。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霸王龍通常是19歲主要生長期結束,這樣其實很多霸王龍嚴格的說還沒有完全「長成」比如著名的 霸王龍斯坦(BHI3033),雖然已經有10.5-11米長,但是卻只有18歲。 霸王龍體型十分的粗壯,胸腔的寬度勝過南巨,但是身體相對體重來說卻不是很長,雖然最大霸王龍比鯊齒龍科的撒哈拉鯊齒龍、玫瑰馬普龍和卡氏南方巨獸龍要重,卻沒有三者長。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9到9公尺,臀部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雖然三角龍與暴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但不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有過電影與兒童讀物里所描述的打鬥。
翼龍翼龍(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它們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它們的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它軟組織構成的膜,膜從胸部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翼龍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具有獨特的骨骼構造特徵。 早在1784年義大利的古生物學家科利尼在德國發現第一件翼龍化石時,甚至不能確定它屬於哪一類動物,有人認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認為它是鳥和蝙蝠的過渡類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國著名的比較解剖學家居維葉才鑒定它為翼龍,歸於爬行動物。事實上,翼龍化石的發現比恐龍早了半個多世紀,自從翼龍化石被發現,人們對這類非常奇特的最早飛向天空的動物就充滿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龍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長變粗成為飛行翼指,它由四節翼指骨組成,前端沒有爪,與前肢共同構成飛行翼的堅固前緣,支撐並連結著身體側面和後肢的膜,形成能夠飛行的具有類似鳥類翅膀的翼膜。翼龍的腕部發育一個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對翼膜起支撐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長在翼膜外側,變成鉤狀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撐翼龍飛行的翼膜結構,完全不同於其後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鳥類和蝙蝠類翅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