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孔子勸學方法有哪些

孔子勸學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2 00:35:06

『壹』 孔子認為學習的好處是什麼,孔子運用什麼方法勸服子路

《孔子家語第十九》

子路初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哉?」
子路曰:「學豈有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子路最初見教於孔子時,孔子問:「你的愛好特長是什麼?」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個,只是以你的能力興趣,而加之以聖賢的學問,難道(別人)還能比得上嗎。」
子路回答道:學習聖賢學問有什麼好處?孔子回答道: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駕御沒有馴服的狂馬就不能放下馬鞭子,已經操持在手上的弓是已經矯正好的,不能臨用再矯正。木材依據墨繩砍斫所以能挺直,人能接受勸諫就不失聖賢的智慧。接受尊崇聖賢的學問道德經驗的人,誰不是順利而有成?毀滅仁義,厭惡讀書明情理之人,自己一定和刑罰接近。所以君子不能夠不學習。
子路回答說:南山有竹子,不要揉捏自然筆直;斬斷了使用,可以穿透犀牛皮。根據這個現象來說,何必一定要學習?孔子說:給竹子的尾部裝上羽毛,前面安上鋒利的箭頭,那麼他能射透得不是更深嗎?子路再次禮拜孔子,說道:(願)恭敬的接受教誨。

『貳』 孔子關於學習的名言

一、春秋 孔子《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二、春秋 孔子《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三、春秋 孔子《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被動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四、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勞神無所得。

五、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六、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七、春秋 孔子《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早晨得到聖人的教誨,(信受奉行),即便是晚上死了,也無遺憾。

八、春秋 孔子《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因此稱他謚號為文。

九、春秋 孔子《論語》: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由,教你知道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十、春秋 孔子《論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學習好像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趕上了又怕被甩掉。

『叄』 孔子勸學中孔子是如何對子路進行 勸學 的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子路的性格:從逞勇、凌人轉變為懂禮、守義。

『肆』 孔子勸學中比喻說理的句子,並就其中的談話技巧進行簡要分析有哪些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設喻;有的同類並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綉,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於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於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後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於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後者雖有「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道理何在?就在於前者「用心一也」,後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闢;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僅供參考】

『伍』 關於《孔子勸學》!!!急!!!

子路用比喻的方法來推辭,認為有才能的人像南山的竹子一樣,「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 孔子也用比喻的方法勸子路學習,認為竹子雖直,砍來就可以做箭,但是裝上箭羽、箭頭,會射得更深;人也一樣,有才能的人好學善問,才能增加自己的本領。

『陸』 孔子勸學之路學慣用了什麼的論證方法

用了比喻論證。
通過比喻論證了這些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以此來比喻:人經過學習能提高改變自己。

『柒』 孔子勸學用了什麼方法

循循善誘

閱讀全文

與孔子勸學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收益計算方法 瀏覽:83
蘋果設備共享從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8
高空作業坐板使用方法 瀏覽:161
家庭黃瓜的種植方法 瀏覽:111
傾斜角檢測裝置和傾斜角檢測方法 瀏覽:519
幔簾安裝方法 瀏覽:255
下山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71
電子經緯儀快速安裝方法 瀏覽:361
egg摩絲洗面奶使用方法 瀏覽:260
故障碼讀取與清除方法常用萬用表 瀏覽:751
流量共享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375
滾筒洗衣機搖晃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509
半水調漂方法視頻 瀏覽:373
kindle使用方法說明書 瀏覽:854
油畫無痕掛鉤使用方法 瀏覽:839
幼兒貼肚臍貼的正確方法 瀏覽:47
內開窗安裝方法 瀏覽:565
質性研究主題分析方法 瀏覽:448
汽車提速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489
科三有什麼方法定好油門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