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小伙在沙漠種出萬畝水稻!獲得3億投資,號稱第二個袁隆平,他是誰
上個世紀下半葉,戰爭剛剛結束,一切百廢待興,這時是我國崛起的初期階段,人們生活非常困苦,最急需解決的是百姓吃飯的問題,如果連飯都吃不飽,又何談經濟建設。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勤勞勇敢的民族,但僅靠勤勞是不足的,運用科技和智慧提高效率才是解決之道。袁隆平就在這樣的困境下,為我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出了雜交水稻,讓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在實現自己的理想途中,面對別人的質疑和反對,只能選擇自己堅持下去。只要有這一份堅持,再大的困難和艱苦的環境都不能成為阻礙,最終會得出成果,種豆得豆,希望每一個追夢人都有騰飛這樣的堅持精神,完成自己的夢想。
㈡ 在沙漠中種出萬畝水稻,養活幾百萬的人口,堪稱袁隆平二代的是誰
沙漠水稻種植獲得了多項國家專利,養活了中國幾百萬人口,騰飛被稱為第二個袁隆平。如今騰飛還在考察其它可以種植水稻的沙漠,地球上的很多沙漠都有希望變成綠洲。單單一個科爾沁沙漠的水稻一年就有上百億的利潤,看到如此大的商業價值,很多人都開始搞投資。如今騰飛已經拿到了3億的投資,他的沙漠水稻規模將會越變越大。
沙漠水稻相比其它水稻種植來說有很多優勢,比如說沙漠中的土地雖然都已經沙化了,但裡面含有各種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可以給水稻帶來不少的養分,對人體也是有益的,以及沙漠水稻有效地制止了土地的沙漠化,把沙漠變成了綠洲,這對保護環境來說也是很有益的。
㈢ 中國小伙解決千年難題,在沙漠種出萬畝水稻,堪稱第二個袁隆平,他是誰
提起袁隆平,相信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個人,被稱為第二個「袁隆平」,這是為何呢?因為他解決了一個千年難題,在沙漠中種出了萬畝水稻。這個人到底是誰呢?這個人就是騰飛,是一個年輕小夥子。
騰飛表示,目前我國可種植的沙漠面積為3畝,而未來沙漠農業預計會有10萬億級的市場規模。如果騰飛的預言成真,那麼未來沙漠農業化將會成為我國規模化農業的排頭兵。由此可見,騰飛團隊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
㈣ 中國小伙在沙漠種出萬畝水稻,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有很多好處。在沙漠中種植水稻有天然的優勢。有些人認為消耗大量的水來種植少量的水稻是瘋狂的。但在沙漠中種植水稻用的不是水。種植葡萄和棉花的用水量比過去少,而且可以把沙漠中的廢物變成寶藏,留給子孫後代。沙漠水稻有天然的優勢。天然的有機物沙漠是人類互動較少、污染較少的地區。未被人類開發,空氣和水資源沒有被污染,天然有機,人類一直在追求有機食品,沙漠大米不就是天然有機食品嗎?
惡劣的環境使害蟲無法生存沙漠特殊的環境條件使害蟲難以生存,所以在沙漠中種植的水稻沒有蟲害,所以不需要使用農葯,所以生產出來的大米更有機,不會污染環境。成功的沙漠水稻種植將如何影響世界?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從最初的500畝水田到後來的5000畝,近7年共種植了1萬畝水稻,而且產量不比普通水稻低。如果這種水稻種植技術能夠在全世界推廣,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㈤ 萬畝良田種水稻,水田比旱田低50公分左,應該距人家三層樓多少距離合適
摘要 當水田整理完成之後,建議沉澱一天再去移栽,這樣的話,秧苗移栽後,利於更快的返青和分櫱,如果未進行沉澱,移栽過程中,容易導致插秧時過深,延遲秧苗的返青和分櫱;相反,如果沉澱時間過長,插秧時不易插入到土中,也就是常說的「漂秧」,一樣會影響秧苗的正常生長。
㈥ 中國小伙在沙漠種出萬畝水稻,能否解決萬年難題
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雖然小伙在沙漠裡面種出了水稻,但是這是小概率的事件,大片的沙漠,它們的氣候適不適合種水稻的,不太可能解決這個萬年難題。
㈦ 中國小伙在沙漠里栽出萬畝水稻!拿下3億投資,後來怎樣了
乾燥、一望無際、沒有生命,當提及這些,首先會想到什麼?沙漠!被稱之為「死亡之海」的沙漠,漫天黃沙,鋪天蓋地,除卻沙子,就只有呼嘯耳邊的風。
千百年來,沙漠都是人類想要征服的區域之一。沙漠遼闊,若是能在沙漠種出花,可以稱得上「奇跡」。那若是能在沙漠上種出糧食,那就不再是奇跡,而是福音,全人類的福音。
騰飛能夠將沙漠種上水稻,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因此騰飛也被稱之為「第二個袁隆平」,這或許就是對騰飛最大的贊譽。
㈧ 水稻三系法,兩系法制種和繁殖的原理
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要想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首先必須解決大量生產第一代雜交種子的難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首推培育一種特殊的水稻品種,叫做雄性不育系。
1.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一種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於花粉無生活力,不能自花授粉結實,只有依靠外來的花粉才能受精結實。因此,藉助這種母水稻(雄性不育系),作為遺傳工具,通過人工輔助授粉的辦法,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種子。
2.保持系
這是一種正常的水稻品種,它有一種特殊的功能,即用它的花粉授給不育系後,所產生後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藉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如果沒有保持系,不育系就會絕種。
3.恢復系
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水稻品種,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給不育系後,所產生的雜交種雄性恢復正常,能自交結實,如果該雜交種有優勢的話,就可用於生產。
由此可見,要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必須做到三系配套,不育系為生產大量的雜交種子提供了可能性,藉助保持系來繁殖不育系,用恢復系給不育系授粉來生產雄性恢復且有優勢的雜交稻。三系法雜交稻的生產程序,可圖示如下:
三系法雜交稻的生產程序
我國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了三系配套,1976年開始在大面積生產上推廣雜交稻,由於增產效果明顯,雜交稻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04年達2.6億多畝,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9%,占總產量的67%。近幾年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約420公斤,其中雜交水稻為470公斤,常規稻為380公斤,2004年日本水稻平均畝產為445公斤,世界水稻平均畝產為253公斤。
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北一位農業技術員石明松在水稻品種農墾58中發現一株特別的水稻,它在夏季抽穗時表現為雄性不育,在秋季抽穗則表現雄性正常,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終於弄明了其育性轉換與日照長短和溫度高低有密切關系,即在長日高溫條件下,它表現雄性不育;在短日平溫條件下,恢復雄性可育,並將這種水稻命名為光溫敏不育系。
利用光溫敏不育系發展雜交水稻有兩大優越性。第一是免除了保持系,在夏季長日照下可用來與恢復系制種,在秋季或在海南春季可以繁殖自身,不再需要藉助保持系來繁殖不育系,因此用光溫敏不育系配製的雜交稻叫做兩系雜交稻。兩系法在種子生產程序上減少了一個環節,從而降低了種子生產成本。第二是配組自由,選配到優良組合的機率大大高於三系法,大量的試驗表明,95%以上的現有水稻品種,都能使兩系不育系的育性恢復,而只有不到5%的品種能恢復三系不育系的育性。由此可知,在選擇優良組合方面,兩系法要比三系法優越得多。
兩系法雜交稻為我國獨創,於1995年研究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近年的種植面積在4000萬畝左右,一般比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㈨ 中國小伙在沙漠里種出萬畝水稻,獲得3億投資,後來怎樣
提起袁隆平,大家都肅然起敬。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中國人民解決了吃飯難的問題。而新中國經濟能夠騰飛,也是在解決了飢飽問題之後才能做到順利騰飛的。所以說,袁隆平對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小伙在沙漠里種出萬畝水稻,獲得3億投資,被稱第二個袁隆平。
後來騰飛他們為了解決沙漠空氣乾燥使得水稻無法生長的問題,修建了大棚。大鵬使得空氣中的水分無法被蒸發,從而被水稻吸收。最後騰飛最初實驗的500畝實驗田都豐收了,上級領導在看到騰飛的計劃取得成效之後,也給予了更多的資金,使得騰飛他們有資金支持繼續種水稻。騰飛繼續努力,帶領他的團隊在毫無生機的沙漠中種出了萬畝水稻,成功地將沙漠變成了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