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記憶農歷小月規律
農歷大月和小月出現的規律是以朔望月為準的。
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朔,或月望到月望,或新月到新月之間周期的長度,即平均日數為29天12小時44分2.86秒。這一周期是月亮繞地球旋轉;地球繞太陽旋轉,三者之間相對運動而形成的,它不是月亮繞地球旋轉一周的實際時間。
B. 請問農歷陰歷怎麼算
農歷干支紀年方法是這樣的:干支紀年法如甲子為第一年,乙丑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環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余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干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於、等於零則於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餘11,年干支序號數=11-3=8。查干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餘3,干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該年為癸亥。干支紀月法先確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為子月,以此類推。遇到閏月則採用上個月份的地支。確定地支後,下來確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類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國民間對干支紀月起始日的確定存在分歧,共有兩種觀念。一種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單數節氣(即「非中氣」)作為每月的起點;另一種是以朔日(即數字紀月每月的初一日)作為起點,遇閏月則與上月用同一干支紀月。以2001年(辛巳年)為例,公歷2月4日立春,3月5日驚蟄;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2月4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3月5日開始;按第二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1月24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2月23日開始。干支計日法甲子第一日,乙丑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循環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八又是丁酉日。干支計時法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干推求,其歌訣如下: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干支,便可推知其餘。編輯本段計算方法由於農歷干支紀年存在大量問題,如干支每60一循環,就會有重復。因此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皇帝年號與天乾地支同時使用,以避免重復。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下面介紹一下數字紀年方法:1.年份使用皇帝年號或者黃帝紀年紀元2.月份以冬至所在月為十一月,然後以此類推。如果有閏月,則該月的月份和上一月相同3.日期以朔日所在為初一,然後依此類推,一直計數到下一個朔日。編輯本段節氣農歷除了年月日計時方法以外,還有一種計時方法,就是節氣計時方法。節氣起源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0101立春、0201驚蟄、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種、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0102雨水、0202春分、0302穀雨、0402小滿、0502夏至、0602大暑、0702處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七言絕句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記憶節氣的口訣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編輯本段歷法的計算農歷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計算而來的,不像西歷時強行規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計算大小月、平閏年、閏月放在什麼位置,都要按照公式來。下面我們來給出計算的公式。年份的計算1 由西元年份推算天乾地支:公歷年份數減3,除以 10 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 的余數是地支。例如:(2010 - 3) mod 10 = 7,所以天干是「庚」(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2.積日的計算(用於月份的計算):當年的1月0日換算為積日,可以用年份減去1900得到的年數被4整除,所得商數作為 y(D4),余數作為y(M4),y(M4)為零的年份是公歷閏年,積日是D(1) = 1461 * y(D4) - 1y(M4)不為零的年份是公歷平年,積日是D(1) = 1461 * y(D4) + 365 * y(M4)月份的確定計算前一年冬至的積日F(0),並用F(0)計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農歷日期,冬至所在的農歷月份總是十一月。計算下一個中氣F(1)和下一個朔日M(1),如果F(1)<M(1),那麼該月就是上一個月的閏月,並把這個中氣作為F(2),以後的中氣、朔日和農歷月份也這樣確定。朔日的計算從1900年開始的第m個朔日的公式是M = 1.6 + 29.5306 * m + 0.4 * sin(1 - 0.45058 * m)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2天左右。節氣的計算先給節氣進行編號,從近日點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編為0,編號如下及其相應的月份如下:0 小寒臘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1.大寒臘月 7 穀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月3.雨水正月 9 小滿四月 15 處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4.驚蟄二月 10 芒種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把當天和1900年1月0日(星期日)的差稱為積日,那麼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個節氣的積日是F = 365.242 * y + 6.2 + 15.22 * x - 1.9 * sin(0.262 * x)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05天左右。編輯本段陰陽歷法農歷即夏歷。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歷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歷」。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里就不予介紹了)至於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另外,「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歷的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回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一致。七個閏月安置到十九年當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設置,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設置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為什麼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遲,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只剩一個節氣了。上面講過,古人在編制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穀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范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循環規律的:由於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C. 中國農歷怎樣記年
農歷記年在三皇五帝時期是按照王的名字記年;從夏開始是按君王尊號記年,秦開始按照皇帝的尊號記年,到漢武帝開始,出現第一個年號「建元」,大概到了清朝用廟號記年,民國時期用國號記年,到了共和國,用了公歷,農歷沒有年號了。於是一些人開始胡扯,用干支記年。農歷用干支記年就出現了一些錯誤和問題,因為干支記年是以立春為歲首,農歷又是以正月第一為歲首,所以,就在立春前後出現了一些錯誤,比如春節在立春前,就出現提前變了干支的年,春節在立春後,就出現干支年到立春應該變卻沒變的問題,這就是農歷記年借用干支歷記年出現的問題。所以,大家要清楚,干支歷和農歷是不同的。干支歷是星辰歷,應該是按北斗星斗柄方位確定,立春是歲首;農歷是陰陽歷,按照月相周期。正月初一為歲首。
D. 怎樣快速記住哪些大月,哪些小月
歌訣:一三五七八十臘(臘月既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大月包括: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十二月
小月包括:二月、四月、六月、九月、十一月
望在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日期跟月相和潮汐周期吻合,方便記憶和使用,對醫學、保健、海洋生物學、水運、宗教、民俗、天文歷算學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4)農歷的簡便記憶方法擴展閱讀
劃分標准:
陰歷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臘月大。除公元尾數為000、165、335、500、665、835年外,凡5的倍數年份的正月改為大月。
本方案在333又1/3年裡有333.33333×12+122.754386=4122.754386個月,其中有(333.3333÷5)-2=64.6666個正月大,合計有2000+122.754386+64.666666=2187.420153個大月,1935.333333個小月,摺合121747.2982日,月均29.53057273日(29天12小時44分1.483秒),年均365.241895日(365天5小時48分20秒)。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E. 農歷的演算法是什麼樣子的
農歷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農歷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周期而設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運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由於農歷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歷既依據地球回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我國,農歷歷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
農歷為何要設置閏月?
目前我們所用的陽歷,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回歸年而制定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422天。陰歷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而制定的,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天。農歷是以陰歷為基礎,它的日期既能顯示月亮的盈虧變化,又能與公歷的四季保持同步。
農歷一年按12個朔望月計算,只有354.4天,比陽歷回歸年少10.9天。如果去年不安插閏二月,那麼,去年春節就會出現在2005年1月10日。再過幾年,農歷就會出現「六月飛雪」的現象。為了協調陰歷與陽歷的季節關系,我國在春秋時代就採用「十九年七閏月」,即在19個回歸年(6939.6天)中,農歷要安插七個閏月。19個農歷年有228個朔望月,再加上七個閏月,就有235個朔望月(6939.7天)。因此,農歷19年安插七個閏月,就能使農歷的寒暑變化與公歷基本一致。
農歷規則
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歷基本法則:
* 月朔日即是初一(大月30天,小月29天。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
* 月以中氣得名
* 以包含雨水中氣月為正月,即是「寅」月
* 月無中氣者為閏月,以前月同名
? * 在含兩個中氣的月之後的第一個閏月(假閏月)需刪除(歷理歷法)
備註:
1.一天始自夜裡零時。盡管舊時的子時相當於現今的23時至1時,但是子時的上四刻屬於前一天,下四刻才屬於新的一天,所以和現今一天始自零時的定義是一致的。
2.每年的冬至總是出現在這年的陰歷十一月中。
3.從一年的冬至後一天起到下一年冬至這一天止的這段時間中,下稱其間,如有十三個新月出現,則其間要加入一個閏月。需要加入閏月時,其間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因為其間只有十二個中氣,所以其間至少有一個月沒有中氣,也存在有兩個月沒有中氣的可能性。但這種情況下只有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為閏月。閏月的前一個月為幾月則該閏月稱為閏幾月。
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十九年七閏法」)
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即m×365.2422=n×29.5306
m??? 29.5306????? 19
-- = ------------- ? -------,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235-12*19)
n??? 365.2422???? 235
此時,誤差為:19*365.2422-235*29.5306=0.0892天
置閏方法:
民用歷法:24個時區的置閏結果不同(清朝順治年間,即公元1645年,開始採用的。)
1.所有新月和節氣出現時刻的計算以北京時間為准。現北京時間為東經120度即東八區標准時。但計算1929年以前的陰歷時應以北京即東經116度25分的當地時為准。此條規則用以區分中國陰歷和其他類似陰歷如日本陰歷。
在不同時區、不同經度為子午線,計算的陰陽歷的閏月順序模式是會不相同的
2.如某個節氣的出現時刻也在這一天,則不論該節氣的出現時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個月中。
在民用置閏,如果月朔日和中氣同一天,則該陰歷月包含那個中氣。
在不同時區、不同經度為子午線,計算的陰陽歷的閏月順序模式是會不相同的
歷理歷法:24個時區的置閏結果相同
所有不同時區的閏月都落在相同月。
在歷理置閏,如果月朔日和中氣同一天,月朔日時間必須在中氣時間之前,則該陰歷月才包含那個中氣。
民用置閏比較月朔和中氣日期;歷理置閏比較月朔和中氣日期、時、分、秒。
沒有精確的太陽和月亮的時間數字,陰歷的閏月可能會排錯。
例如,
從西元1600年到2246年,民用歷法雙中氣的陰歷月有22個,歷理歷法只有5個。民用歷法甚至在2033、2128和2242年中,三個月之間居然跑出兩個雙中氣;換言之,三個月中多出兩個「假」閏月。前後12個陰歷月中有三個閏月,閏月的去留造成許多學者的討論和困惱。
歷理歷法在此三年中,卻沒有發現到雙中氣陰歷月。閏月的去留只要把雙中氣月後的「假」閏月取消,則歷理歷法近乎於完美。
由此可知,民用歷法問題很大,應該廢除。上次陰陽歷重大改歷在1645年,已經超過350年。隨著天文科學的進步,中國陰陽歷應該使用較精確的歷理歷法。免得後代子孫再浪費時間討論置閏去留的問題。
F. 問一下那個農歷有沒有辦法可以速記的不翻哪種辦法閱萬年歷就可以知道某年某月某日的天乾和地支,也可以分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