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開橫岔 用那種方法熱身啊 踢腿行嗎 多少下啊
我橫劈可以坐到地上。我來回答。
首先我不知道你的年齡。我認為柔韌練習越早越好,但是永遠不晚。
建議:1、先熱身,跳繩也可以
2、踢腿本身就是熱身,盡力提高,不拘一格,並且享受這個過程
3、橫劈有2種,一種是腳側著地,一種腳跟著地。兩種都可以,都練。
記得多踢腿,隨便踢,並且享受過程。
不著急,一點一點來。
⑵ 橫插下不去,因為胯打不開,一個人怎麼壓胯啊壓了旁腿胯還是打不開,有有效的方法么
爬什麼青蛙腿,那都是偷懶的人老用的招式。
想劈橫叉,還得按原始的老方法來。每次熱身運動之後,先翹高處壓壓高壓腿,然後就兩手拄地,兩腳左右分開的壓橫叉,自己不能偷懶怕疼,要慢慢往下閃,一五一十的有節奏的往下閃。
如果每次運動前就劈叉,感覺難受的話,就蹲十分鍾馬步再劈叉,會有種舒服的感覺,不會太難受。很見效的。這純屬個人心得。
⑶ 怎樣開胯最快
1、開胯最快
每天趴牆根十分鍾,最好讓人做一會兒屁股,這也就是所謂的趴青蛙,努力堅持一個月,效果很好,只要你能忍受就行。還有一個更快的方法但是你要找專業人幫你,不然會受傷的,那就是讓專業人一腳把你踩下去,堅持被踩兩三次橫叉就下去了。
2、開胯的重要性
胯,我們可以分為「橫胯與縱胯」。
橫胯:我們在走路時,如果用胯帶動雙腿向前移動,則是用了胯的橫向擰轉的勁力。練過拔胯的人應該知道,胯練好了,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且動作的速度非常靈動,以前有句話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步的奧妙,不在於腳,而在於胯,胯練好了,一驚一詫之間,胯連續彈出勁力,帶動腿換步進攻,那種速度,是令人驚訝的。一旦我們用胯帶步的方式進行攻擊,不需要蹬地發勁,力從地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把雙腿解放了出來,可以邊走邊打擊。
所謂「縱胯」我們在上樓梯時,如果膝蓋盡量不彎,或者少許彎,用胯盡量上提,拉開間隙,走步上樓,你會發現,走完幾層以後,膝蓋不累,胯會很酸,這就是運動了縱向胯的勁力,在拳中,這種「縱胯」往往是你起腿發勁的源泉所在,且這樣的腿踢上去,合著「內臟」起落,形成了具大的整體「提墜」勁,可以傷人於無形,吃上一腿,有直透骨髓的感覺,骨頭都會被踢麻,甚至踢斷。
開胯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肌腱、韌帶)能夠快速崩彈,並且能夠產生回彈效果。在武術當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寧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對功夫的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
開胯的目的是盤開胯根至膝彎的大筋,借從而產生自動的皮筋般彈射勁力,練助肩胯的反擰對拔,將「大筋」拉伸,習一段時間後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練至身如彈簧,讓你擁有「龍虎二勁」,延年益壽筋骨齊鳴。光有大筋的緊,沒有大筋的彈,是無法拉開的,用大筋跟不開胯練習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動作熟練、到位,做到肩胯擰轉帶動手臂;
第二階段:從起點抖發到終點單一發勁,要求瞬間彈抖能打出筋骨崩彈聲;
第三階段:在第二階段的基礎上實現被動回環發勁,要求肩胯內臟整合生生不息。
⑷ 如何開胯(傳統武術內家拳)
1、「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和胯很容易混淆,馬步開橫襠, 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
2、胯的部位。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開胯則能打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3、用骨不用(肌)肉-行拳、盤架要慢練。慢才能體會內在的氣息運行、骨節的 催動。盤得這樣慢,是要體會「用骨不用肉」的骨骼的節節催勁;
4、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不要誤會,叉劈開後並不意味著就是開胯了,開胯是傳統武術的不傳之密, 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 展胯。 想練劈叉自己完全可以, 我不知道舞蹈是怎樣的, 武術里的劈叉主要通過原地支撐下叉壓腿和平時的壓腿,溜腿來練,先壓腿,再 溜腿,然後下叉。
開胯有兩種解釋:①武術練功用語。即開活兩胯,操練髖關節的柔韌性和靈 活性,配合腿法動作而靈活轉使。主要方法有壓、搬、擺、轉等。以橫叉能坐地 者為"開"。②步型弊病之一。做弓步時,後蹬一腿之胯向外向後捌開,或稱"放 胯"。坐胯,為步型錯誤之一。做馬步時,臀髖下坐,重心後移,迫使上體前俯, 以維持平衡。②馬步樁功訓練要領。即力坐(注)於兩胯而形不變,以求步固勢穩。 ③不動胯。螳螂拳嘗有"走腰不走胯"之說。
胯和襠是倆嗎事啦"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 有沒有練過"摟膝拗步"啊?其中的提膝 開胯 出腳 ...,不是提襠啦.
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當時老師要求我們開胯,我 們也是在拚命開襠。馬步開橫襠,弓箭步開直襠。開襠使下盤穩固。開胯則能打 通上下的勁,但開胯很難。 同樣背和脊也容易混淆,力由脊發,往往做成背發。
老師的文中就有秘訣啊:「我一下子明白了馬步的含義,找到了感覺,既圓 襠又夾緊,既下沉又上拎。可以說內家拳就是找感覺的拳,感覺找對了,就會突 飛猛進,感覺找不到,只能形似。比如,在盤架子中做陳式太極拳單鞭勢、斜形 拗步勢、前膛拗步勢時,右(左)膝外展旋轉,以身領手,丹田運轉,勢子結束 時兩膝微微內合,使胯撐開,上下相隨,外形如城牆之拱門,達到了「胯撐襠圓」 的要求。 ——這個帖子重新讀來,又有新的體會
太極拳之「胯」來源:少林與太極 200805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 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 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 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 「腰 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 這里,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 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 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 因此,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腰體現在外,而胯則 隱藏於內。 正因為胯的隱蔽性, 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 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所以,拳師界有「傳拳 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⑸ 如何將胯打開
要想開跨,不受苦是不行的,。這是我開垮的方法,我就這樣做了一次,就很開了。先劈個雙叉(怎樣都行,不用非常正規,但膝蓋最好不要玩),然後躺著或趴著睡了一個小時,結果時間到了,我腿都沒查感覺了,半天才起來。,以後在劈叉就不疼太了。。一般我們開跨都是劈雙叉。或者披個雙叉,挨著牆。趴著,不知道你能聽東部》?希望對你有用
⑹ 有什麼方法可以使舞蹈的橫胯和豎胯更容易下下去.
壓垮可以採用青蛙趴,慢慢轉橫叉(可以不完全拉直)向前趴,剛開始胯部會起來,需要慢慢耗,時間長了,自然就下去了,不過這樣是很疼的,要忍耐. 等你練到這種程度時,就是豐收的時候啦~! 橫,豎叉對你來說都沒有問題咯~
還可以耗腿;或仰卧在地上讓老師幫你踩,也蠻有效的`
我就是這樣堅持走過來的,希望你也堅持啊~
祝你早日成為自己心中的舞者~!加油吧~!
~
⑺ 聽說劈叉要開胯,什麼是開胯怎麼開
開胯是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肌腱、韌帶)能夠快速崩彈,並且能夠產生回彈效果。
練習方法
開胯的目的是盤開胯根至膝彎的大筋,借從而產生自動的皮筋般彈射勁力,練助肩胯的反擰對拔,將「大筋」拉伸,習一段時間後達到胯自動「崩彈」的效果。練至身如彈簧,讓你擁有「龍虎二勁」,延年益壽筋骨齊鳴。
光有大筋的緊,沒有大筋的彈,是無法拉開的,用大筋跟不用大筋形態差異不大,對後期的發展影響太大了!
動作要點
撥胯的幾點要求:
1、膝固定
2、擰肩胯,肩至下頜
3、胯跟肩的反擰形成對掙
4、抖胯彈肩,貼肘發勁 (原理:拔伸胯部大筋,用大筋彈射胯,形成被動發力
(7)怎麼幫助學生開橫胯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腰胯不分
「活胯」與「彈胯」差距巨大,「胯」與「肩」相合,可以體現出身體的活,而「彈胯」是用胯根大筋崩彈而出,是一種被動發勁狀態,跟肩相合,可以使身體變得暴烈而靈動!而傳統拳中通常所說的「腰勁」,其實並不是腰椎的擰轉,而是指將腰椎向後撐開,使脊柱成「弓」,要的是縱向的崩彈。
一味看拳譜練,會形成很多的誤區,想當然用「腰椎」橫向擰轉發勁,會損傷脊柱。大家都知道「脊」有縱向的支撐力,但卻沒有橫向勁力,橫向勁力來自於「胯」,縱向的脊柱崩彈卻得益於「腰椎」的後撐,「螺旋」是由胯的擰,脊的彈相合而撐成,明白這個道理,功夫就不容易出偏差!
2、襠胯不分
胯和襠是兩碼事,"襠"是倆腿所夾之角,而"胯"其實是骨盆之位的一塊地域。襠和胯很容易混淆,且在隱私部位,難以示範。,不能簡單地把開胯理解為橫叉,壓腿等
3、只注重大筋的拉伸,而不注重彈抖
胯」是基礎的基礎,在練習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要明白「開胯與開弓」的相似之處,「開弓」需要外力的撐拔,開胯也一樣,需要將「胯根」撐拔開,同樣需要藉助外力。
開弓以後,射箭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開胯也是一樣,只要如「弓」一般,將「胯根大筋」崩緊,同樣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彈。
「開弓放箭」是「緊中緊」,意欲崩斷弦,「撐筋拔骨」同樣需要極力撐開,崩緊,在緊的當中尋找發勁的根源。因為我們太熟悉由極松到極緊狀態的肌肉「爆發力」,對於「極緊」狀態下,用更緊的方式產生更多的「彈簧勁」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其它關節也是如此。
所以在「開胯」的過程中,「鎖肩拉胯」是類似於「開弓」的過程,也是打出「顫勁」的根本前提所在!
⑻ 怎麼幫助自己提高胯的開度 還有應該怎麼開胯
拉韌帶最好是先跑跑步,等身體發熱了以後,再做弓部壓推。
然後再到比較矮一點的單杠上壓
每天堅持彎腰與動,拉筋運動,久了,筋自然鬆了,就會長了,跑步當然也不錯
一、關於正壓腿
正壓腿是基礎,也是習練者感到吃力的方法。壓腿時可注意以下幾點:
1、規范動作,分步進行
(1)初練時,不宜做強度很大的練習。把腿放在與腰同高的物體上,髖部後坐,臀部要平,支撐腿與地面
垂直,膝部挺直,被壓腿腳尖向上並有意識地向回勾扣,上身用力向前移動,使被壓腿成一直線。腳
尖回勾有利於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上身前移可拉長軀干,特別是脊椎。一條腿壓幾分鍾後,
再換另一腿。幾天之後,腿部肌肉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時,可進行下一步。
(2)被壓腿及支撐腿均挺直,雙手按壓被壓腿膝部,收髖使身體盡量向前俯壓,以增強膝關節後之窩肌的
伸展性。
(3)雙手按被壓腿膝部,髖部後坐,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此步成後,可進行下一步
練習;
(4)雙手由下抱握被壓腿小腿,上身用力向前下俯壓,試著以腹部貼大腿、以胸部貼膝蓋。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5)被壓腿與支撐腿挺直,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以額頭碰腳尖。此步成後,可
進行下一步練習。
(6)雙手搬住腳掌,腹部貼大腿,胸部貼膝蓋,試著用嘴觸腳尖。此步完成後,進行下一步。
(7)雙手搬住腳掌,依上法,用下齶碰腳尖。此步成後,說明正壓腿已成。
2、由輕到重,由低到高
壓腿時,身體對腿部韌帶、肌腱、肌肉施加壓力。初練時,用力要輕,當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逐漸加重壓力;
如果一開始就施以重力,也許能堅持一二天,恐怕第三四天連走路也難了。腿放的高度應由低到高。將腿放至與腰同高
,壓到下頜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胸同高的物體上;再練至下頜下碰到腳尖時,可把腿放在與肩同高的物體上,
直至把腳放在與頭高的物體上。
3、先拉後壓,由近及遠
初練壓腿,因其腿部韌帶、肌腱、肌肉伸展性差,猛然用力拉長,不僅徒勞無功,還會使韌帶受傷。因此初練
應先拉長腿部韌帶、肌腱、肌肉及脊椎,然後施以振壓;振壓也要一下一下地進行,不可急於求成。
壓腿時還要注意軀干與腿部的接觸是由近及遠的,軀干與腿相應部位的接觸順序是:軀干:腹部—胸部—頭部腿部:
大腿—膝蓋—腳尖,不要一開始就毫無顧忌地用頭硬碰腳尖。
4、要意志堅強,持之以恆
進行腿部柔韌性練習,的確枯燥乏味,尤其是練到一定程度,還會有腿、髖部酸痛的感覺,
這是練習者出現的類似長跑運動員一樣的「疲勞期」,此時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堅強的意志,有苦恆之心,
不可停歇。因腿功柔韌素質與腿功其它素質比較起來,容易發展,也容易消退。此時應善於自我調整,適當減輕下壓力度、
幅度,減少壓腿時間,或是進行踢腿練習,與壓踢結合等。只要堅持下去,酸痛的感覺會逐漸消失的,那時你會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興奮的。
二、關於正踢腿
踢腿是腿功柔韌性訓練最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鞏固壓腿、劈腿、吊腿的效果,也為實戰腿法訓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踢腿時常出現的問題有:1、重心不穩,甚至摔倒;2、支撐腿腳跟抬起或支撐腿膝部彎曲;3、彎腰凸背。解決上述問題,
踢腿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起腿要輕
腿將要踢起時,要迅速地將身體重心移到另一腿上,使將要踢起的腿部肌肉放鬆,這樣才會起腿輕,踢腿快如風。
為防止摔倒,也可背靠牆或肋木練習。
2、踢時要快
腿由下至上快速向面部擺動,這里有一個加速的過程。踢時髖部要後坐,腿上擺有寸勁。剛剛練習踢腿時,
必須保持動作的規范性,寧可踢得剛過胸也不把支撐腿的腿跟抬起或膝部彎曲,或是彎腰凸背用頭去迎碰腳尖
,這些均說明腿的柔韌性訓練不到位,韌帶還沒有拉開。只要堅持壓踢結合,常練不輟,定會達到腳碰前額的。
3、落腿應穩
初練者往往踢起腿剛落地,就踢另一腿,從而出現出腿笨重、身體歪斜的現象。這是因為踢出的腿剛落地時,
身體的重心還在原支撐腿上,腿下落時轉移重心,勢必出現上述現象。正確的做法是等腿落實後,身體重心轉換已畢再踢出另一腿
。其實這樣練習也有利於實戰中連環腿法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