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解題技巧有哪些
如果你指的是文言文翻譯的話,就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落實「留,換,刪,補,調,變」六字訣,平時多積累常見實詞和虛詞,多做題。文言文答題能力一定是在文言文做題中慢慢積累的。
② 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方法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之、其、而、以、於、乃、雖、為、者、且、則、何、焉、與、所、因)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和用法。
3.理解並翻譯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歸納文章內容要點。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觀點態度。
6.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
題型一:斷句
方法指導:斷句分為二種:一是句子與句子之間的停頓,二是句子內部的停頓。
1.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確,斷句也越准確。
2.翻譯成現代漢語,根據現代漢語的停頓,對應原句標出停頓之處。
3.朗讀停頓與節奏劃分的基本方法:
(1)主謂之間、謂賓之間、謂語中心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2)句首發語詞後要停頓;
(3)句首關聯詞語後要停頓;
(4)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5)「古二今一」詞語之間要停頓;
(6)表轉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則前」的原則劃分朗讀節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
(8)「也」「乎」等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9)古人的姓、名、字、封號、謚號、謙稱、自稱、別稱、尊稱、官名、文體名稱等的後面要停頓。
題型二:文言虛詞和實詞
方法指導:
1.文言虛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4個,我們要熟記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根據這些虛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的相關考題。
2.文言實詞。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實詞解釋的方法:
(1)擴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給單個的文言字片語詞,把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注意擴詞要結合具體的語境。
(2)積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學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字積累起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
(3)揣測法。有些文言字詞,用擴詞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聯繫上下文揣測其意義,用這種方法時切忌脫離文本,毫無根據地隨意猜測。
課外文言文雖然考查的是對課外文言詞語的理解,但是考點都在課內,它往往與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詞彙有聯系,遵循的是「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所以,在復習時,要對這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歸類整理並識記。
題型三:文言句子翻譯
方法指導:
1.文言文翻譯的兩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對、換、留、刪、補、調。
(1)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
(2)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年號、政區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稱以及古今意義不變的詞語等。
(4)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只要不影響語氣,就可以刪去。一些句首的發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或停頓的結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5)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調,就是調整語序。如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等,在翻譯時就要把這些倒置的成分調整過來,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題型四:內容理解與概括
方法指導:
形式:第一,從原文摘取信息點;第二,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個別語句的理解。
內容:第一,概括選文內容;第二,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結合選文,藉助文中的語句或詞語提出問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
解題方法:
首先,讀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旨;最後,盡量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可以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關的句子再進行翻譯。
題型五:合理想像式描寫
方法指導:
一般描寫方法包括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又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這些描寫都不難,關鍵是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放到那個環境中去想像,再結合自己的寫作功底,就不難寫出。要注意:文字簡練,生動形象。
題型六:人物分析
方法指導: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點。其中包括了對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形象意義的評價,還有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通過描寫主人公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其性格)、側面描寫(通過描寫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表現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話,要從文章出發,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語言,這樣才能保證對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確;二是用語准確,符合人物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特點。
題型七:比較探究
方法指導:
對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觀點、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進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比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傾向,比較寫作手法及藝術特色的異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較閱讀材料鏈接相關資料,在比較的基礎上結合課內所學進行探究。認真分析題目要求和比較的內容,反復閱讀相關文字,逐項進行「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是指通過比較閱讀,進行甄別、篩選和提煉,找出兩文共同的特點,揭示一般規律。「同中求異」則是從現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達的內容,找出各自的個性,揭示個性特徵。(1)求異型,首先認准「同」的是哪個方面,然後同中求異,找出相應的內容;(2)求同型,先明確「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點,然後從「異曲」中感悟「同工」之妙;(3)互解型,先明確所要解釋的對象,再弄清從哪裡去尋找相應的解釋;(4)綜合型,前一題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後一問題的先決條件,因此解題的關鍵是循序漸進。
③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方法
文言文的考察在「難易程度上」應屬於「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並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課內部分只要有針對性的去背就行了。
課外的解題方法如下:
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人感到束手無策。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你參考。
第一步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准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④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有哪些
這個沒有太多技巧。要說「技巧」,就是要熟悉文言文常用詞的詞義。一般來說,一個詞都有一個以上的詞義,有的甚至有很多義項。必須讀懂原文,分清楚這個詞在句子中的詞義,才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
舉一個例子:之
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義項,如:
①<動>到……去。《為學》:「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有時而用~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口,甚於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
⑨<助>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志。《師說》:「句讀~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後,甲兵頓弊。」
像這么多的義項,是不能夠靠死記硬背的,掌握它的訣竅,在於認真弄懂它在文章中的意義。只有養成對課文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考試時就不會「老錯」了。
⑤ 文言文快速理解的方法是什麼
文言文做題方法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並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
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⑥ 高中文言文答題技巧與方法
1解題技巧:一個原則,四種方法
原則:自下而上的原則
做文言文閱讀題,首先應對文段用心精讀一遍,文段後的注釋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關注。文段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我們在大腦中應快速存貯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經歷、官運仕途、從政業績、人品性格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可以在試卷上圈點勾畫),但我們如果做完其他題再考慮「信息篩選題」與「分析概括題」,又必須重讀選文,費時費力。同時,「分析概括題」不管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錯誤的只在一小點,換句話說,選擇項中絕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內容都是正確的,這就大大有助於我們理解閱讀文段,有助於我們理解解答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信息篩選題時所應該掌握的具體的語境。因此,精讀原文之後,接著我們就應該趁熱打鐵,從後往前做題,這就是所謂的「自下而上」原則。
方法1.文言實詞題—詞性法
解答此題,我們可以析字形,明字義;可以將給出的詞義代進原文,通順就對,不通就錯;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辨別實詞的詞性來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擾項。眾所周知,漢字的詞性不一樣,字義也就不相同,我們可以運用這一特點來幫助解題。
方法2.文言虛詞題—代入法
課外知識是課內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課內知識點,特別是掌握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虛詞這一小題時自如地運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虛詞的題型絕大部分是將每個虛詞都放在兩個句子中加以比較來考查其異同,並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學課本。答題時,可以先從課內的那一句入手,把這句中該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解釋,看是否通順,通那麼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則不相同。
方法3.信息篩選題—排除法
⑴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干擾項,確定答案范圍
在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選文中出現的人名不止一個,而我們在答題時需要熟悉的僅是題干中的這個人(也可能是兩個人,2002年考題中的父子)的行為舉止,此時我們可以根據主人公來做初步的篩選: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這個人」
所說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應的,包含這個句子的選項也就可以排除了。
方法4.分析概括題—對照法
此類題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可能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所以,對句意的理解,我們就可以先通過對照,找准選項中與原文的不同點,之後,把難以區分的地方向原文詞語上靠,找到對應的詞彙,看看人物事跡的敘述注意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是否准確等,同時,主旨性的選項要結合全文,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要總體把握文意。
2高中文言文答題套路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⑦ 小學理解文言文字詞的方法
一、通讀課文,讀中自悟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對於學生比較陌生的文言文,在學習課文前,我先范讀課文,再領讀,讓學生讀准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的語氣。然後,我讓學生初步通讀文言文,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順,讀流暢。在讀的過程中找出生字新詞,在讀的過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內容,自讀談體會,自悟文意。這樣,學生就對文言文的內容有了一個總的認識與理解,既培養了學生朗讀課文的能力,對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也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二、劃出節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與白話文在語言和敘述上有較大的差別,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須掌握其內在的節奏。只有畫出正確的節奏,才能准確地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因此,在學生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試著劃出朗讀的節奏,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如《學弈》中「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著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鵝),因此正確的停頓應該是「思/援弓繳/而/射之」,但有些學生卻讀成「思援/弓繳/而/射之」,這樣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再如《學弈》中「使/弈秋/誨/二人弈」,「為/是其智/弗若與?」《兩小兒辯日》中的「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學生不能夠正確地停頓,教師應予以引導幫助,要讓學生切實掌握停頓的方法。
三、對照注釋,解釋文句
在學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之後,我讓學生對照課文中的注釋,揣摩句子的意思,獨立解釋文句。因為大多數比較難理解的字詞的意思課後的注釋中都有。這樣,大部分同學能夠較為流暢地說出文句的意思,教師應強調,用現代語言表達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靈活些,說法不必強求一致,意思不錯即可。對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予以幫助或讓學生幫助。對個別難句如果學生不能獨立理解,教師應側重指導或在小組討論交流時解決。
⑧ 文言文解詞方法(舉例可以么)
記憶解詞法
識記是理解的基礎,課本出現的常用文言文實詞的基本詞義一定要牢記,在考試過程中才能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這種考題在高考中經常出現。如今年試題中四個詞有三個詞(義項)在課本里出現過:「固」作動詞體現在「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一句中,「濟」作「成功」講體現在「事又不濟,反為所笑」(《群英會蔣干中計》)中,「相與」為「一起」之義包含在「於是舍人相與諫曰」(《廉頗藺相如列傳》)一句中。其他如2008年春考的「屬」、「懌」、「彌」,在教材中都能找到依託的語句,句子雖不同,但詞義相同。
組詞解詞法
古代漢語大多是單音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基本上都演變成了雙音詞,有的詞語只是在文言詞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字便是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掌握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這一聯系,將文言文中單音片語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或合成詞,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詞。如2008年春考的「屬」(下屬)、2006年秋考的「排」(排擠)都可依此法得到答案。另外,還有一些由兩個單音片語成的詞語,在解釋時要分別組詞,如2007年秋考第18小題D選項的「可以」一詞是由有單獨意義的「可」和「以」構成的,解為「可以用來」。
成語解詞法
現代漢語的很多成語都是由古代漢語中的詞直接繼承下來或由某個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語中個別字詞的解法就是古漢語的解法。所以在解釋中碰到不懂的字詞不妨聯想一些包含此詞的成語,問題有時便能迎刃而解。如2008年春考的「彌」,我們可以聯想成語「彌天大謊」的「彌」來理解,2006年秋考的「躋」,可以藉助成語「躋峰造極」的「躋」來理解。又如一則文言文里有「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的句子,這里「登」的含義也許不好理解,如能聯系成語「五穀豐登」,那麼這句話里「登」的意思就可以確定了,即「莊稼成熟」。
對文解詞法
也叫互文解詞法。古人行文,往往採用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相關聯的詞語。根據這一點,有些詞語依據上下文就能斷定其含義。如2001年秋考的「再」一詞,「再」有兩個基本含義:「第二次」和「兩次」,據上文「一射而矢墮」一句,「一」與「再」應為對文,「一」為「第一次」之義,所以「再」解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騎,騎不暇彀,彀不暇的」加點字也可藉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對文現象更是不勝枚舉,茲舉兩例:①「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②「於是六國之士,有……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過秦論》)。
活用解詞法
在古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他類詞,詞的這種臨時靈活運用,就叫做詞類活用。根據詞類活用這一特殊用法,在碰到有活用現象的詞語時,必須解釋它活用後的意義。如2007年春考的「寶」字,在「至今寶之」中後還跟代詞「之」,為意動用法,應解釋為「把……看作珍寶(像珍寶一樣收藏)」;2006年秋考的「冠」一詞,在「文章冠世」一句中明顯作動詞用,意為「居於首位」。類似的情況如「甲」(「最餘杭而甲靈隱也」)解釋為「居於第一」、「是最好的」(2005年春考)。
語境解詞法
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詞的多個義項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得到過濾,沒有語境,有時便無法分析詞的含義。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有時甚至要通觀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語言環境。如今年高考試題中的「乘」字,在教材和平時的訓練中多為「趁著」「乘機」義,但這里解不通,根據前文項城為叛軍圍困,縣令李侃婦楊氏激勵大家「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的敘述和後文「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而下」等的描寫,可以推斷出「乘」為「防守」、「登」義。其他諸如2007年秋考的「矜」(注重),2005年秋考的「峻」(高傲),都必須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分析,才能准確理解和翻譯
⑨ 古文中的詞語意思怎麼去猜
你品你細品Solid, but the day wSolid, but the day was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