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角度看,氣血虛弱、肝陽上亢、外感六淫,內傷氣血臟腑,皆可導致眩暈,包括「真眩暈」和常見的頭暈眼花。以風火、濕痰、正虛者居多。外感眩暈有風眩、風熱眩暈、風寒眩暈、燥火眩暈、暑濕眩暈、中暑眩暈等。內傷眩暈有氣虛、血虛、失血、陽虛、腎虛、氣郁、肝陽、肝火、濕痰、痰火、痰飲、停飲、風痰等。分述如下:
真眩暈:多見於內耳病變。症見眩暈突然發作,自覺自身或景物旋轉,站立不穩,並伴嘔惡。治宜和中化痰,隨症選用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澤瀉湯(《金匱要略》:澤瀉5、白術2)加減。
風眩,又稱風頭眩,由於體虛,風邪入腦所致。症見頭暈眼花,嘔逆,甚則厥逆,發作無常,伴有肢體疼痛。治宜扶正祛風。隨症選用川芎散(《丹溪心法附余》:山、甘菊花、、茯苓、川芎、山茱萸肉)、獨活散(《外台秘要》:獨活、白術、防風、細辛、、乾薑、蜀天雄、桂心、栝蔞)等方。
風邪眩暈,由外感風邪所致。症見頭痛,骨節煩痛,身熱多汗,上氣喘逆,躁擾時眩。治宜解表祛風為主,方用羌活防風湯(《病因脈治》: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甘草、川芎)加減。
風熱眩暈:因風熱上壅所致。症見頭目昏眩,甚至旋暈欲倒,胸中不舒,嘔吐等。治宜祛風清熱為主。隨症選用羌活湯(《蘭室秘藏》:炙甘草、澤瀉、酒洗栝蔞根、白茯苓、黃柏、柴胡、防風、黃芩、酒黃連、羌活)、防風通聖散(《宣明論》:防風、荊芥、麻黃、連翹、薄荷、川芎、當歸、炒白芍、白術、黑山梔、大黃(酒蒸)、芒消、石膏、黃芩、桔梗、甘草、滑石)等。
寒邪眩暈:外感寒邪所致。症見身熱無汗,惡寒拘緊,頭痛身痛,時時眩冒(自覺頭昏重眼前發黑欲倒)。治宜解表散寒為主,方用羌活敗毒湯(《病因脈治》:羌活、防風、廣皮、甘草)加減。
燥火眩暈:外感燥熱之邪所致。症見身熱煩躁,口渴引飲,夜卧不寧,頭眩眼黑,小便赤澀,脈躁疾。治宜清火潤燥,隨症選用柴胡清肝飲(《病因脈治》:柴胡、青皮、枳殼、梔子、木通、鉤藤、蘇梗、黃芩、知母、甘草)、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半夏、麥冬、、炙甘草、粳米)等。
暑濕眩暈:暑季外感濕邪所致。有濕熱眩暈和寒濕眩暈之分。濕熱眩暈,症見頭昏目眩,身熱自汗,面垢背寒,煩渴引飲,脈虛數。治宜清暑化濕。隨症選用白虎湯、黃連香薷飲等。寒濕眩暈,症見頭暈,惡寒,身重痛,轉側不利,脈虛緩。治宜化濕散寒,方用羌活勝濕湯合術附湯(《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炙甘草、藁本、川芎、防風、蔓荊子。《類證活人書》術附湯:白術、炮附子、炙甘草),或藿香正氣湯(《局方》:藿香、蘇葉、大腹皮、茯苓、白術、陳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白芷、炙甘草)。
中暑眩暈:又名冒暑眩暈、感暑眩暈,因中暑邪所致。症見眩暈欲仆,身熱,口渴,煩躁,甚則昏不知人,脈虛。治宜解暑化濕。隨症選用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孩兒參、黃連、石斛、竹葉、麥冬、荷梗、甘草、知母、粳米、西瓜翠衣)、黃連香薷飲(《醫方集解》:香薷、厚朴、扁豆、黃連)等。
氣虛眩暈:症見頭暈眼花、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脈虛,遇勞則發。用四君子、補中益氣等。
血虛眩暈:多由失血、熱傷營血、心火熾盛或心脾氣虛引起。眩暈而見五心煩熱,不寐,盜汗,形體消瘦,舌紅脈細者屬陰虛。若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納少者屬心脾兩虛。治宜滋陰養血或益氣生血。隨症選用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當歸)、知柏四物湯(《症因脈治》:當歸川芎知母黃柏白芍熟地黃)、歸脾湯(《濟生方》:白術、茯苓、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等方。
陽虛眩暈:因陽氣不足,清陽不能升達頭部所致。症見頭暈頭痛,惡寒,耳鳴耳聾,或眩暈欲倒,氣短自汗,手足冷,脈沉細;或晨起頭暈,片時自定。治宜溫陽補氣。隨症選用三五七散(《世醫得效方》:、附子、細辛、甘草、乾薑、山茱萸、防風、山)、參附湯(《婦人良方》:、熟附子、生薑、大棗)、正元飲(《丹溪心法》:紅豆、、肉桂、附子、川芎、山、烏、干葛、川烏、乾薑、白術、甘草、茯苓、陳皮、黃芪)下黑錫丹。
腎虛眩暈:因腎精不足,不能上充腦髓所致。症見頭暈,耳鳴,神疲,健忘,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者屬腎陽虛,治宜補腎溫陽,隨症選用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心煩內熱者屬腎陰虛,隨症選用左歸丸、知柏地黃丸等。本證可見於西醫所謂神經衰弱、腦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症。
氣郁眩暈:多因七情郁結,氣郁生痰所致。症見精神抑鬱,心悸怔忡,面部時時發熱,眉棱骨痛。治宜安神化痰。可隨症用「十四友丸」(《證治要訣》:熟地、酸棗仁、茯苓、茯神、、蛤粉、遠志、、當歸、肉桂、柏子仁、紫石英、黃芪、辰砂、龍齒),或茯神湯(《奇效良方》:茯神、獨活、黃芪、遠志、防風、生薑、甘草、、當歸、牡蠣、白術、蓯蓉、附子)、玉壺丸(《世醫得效方》:、麥冬、山、前胡、熟地、枳殼、遠志、茯苓、茯神、半夏、黃芪、甘草)等方。
肝陽眩暈:多因情志不舒,肝陰暗耗,肝陽上僭所致。症見頭暈頭痛,睡眠不寧,易怒,脈弦。治宜平肝潛陽為主,方用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石決明、杜仲、益母草、山梔、黃芩、牛膝、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減。肝陰偏虛者,心煩少寐,舌紅少苔,治宜滋養肝腎之陰,方用二至丸、杞菊地黃丸。本證可見於西醫之高血壓、腦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症。
肝火眩暈:由腎水虧少,肝膽相火上炎所致。症見頭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舌紅,脈弦數。偏火旺者,用龍膽瀉肝,偏陰虛者,用知柏地黃。
濕痰眩暈:因痰濕壅遏所致。症見頭目昏重,胸悶,嘔惡,體多肥胖,舌苔白膩,脈濡。治宜燥濕化痰。方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二陳湯加減。偏於氣虛者,宜六君子湯。
痰火眩暈:因痰濁挾火,上蒙清陽所致。症見眩暈,頭目脹重,心煩而悸,惡心,泛吐痰涎,口苦,尿赤,舌苔黃膩,脈弦滑。治宜化痰降火,隨症選用清上丸(《赤水玄珠》:石菖蒲、酸棗仁、膽南星、茯苓、黃連、半夏、神曲、橘紅、僵蠶、青黛、木香、柴胡、竹瀝)、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黃連、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薑、竹茹、枳實)等。
痰飲眩暈:因脾虛痰飲內停,上蒙清竅所致。症見眩暈頭重,胸悶嘔吐,痰多氣促。治宜健脾化飲為主,隨症選用苓桂術甘湯、指迷茯苓丸(《醫門法律》:半夏、茯苓、枳殼、風化硝,以薑汁糊丸)、二陳湯等。
停飲眩暈:多飲中陽不運,水飲內停所致。症見頭目眩冒,怔忡心悸或臍下悸,嘔吐涎沫。治宜通陽化飲,隨症選用苓桂術甘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澤瀉湯等。
風痰眩暈:因風痰壅閉所致。症見頭暈頭痛,兩目昏花,肩背拘急,身重多睡,胸悶心悸,嘔吐痰涎。治宜祛風化痰,隨症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天麻丸、白附子丸(《丹溪心法》:全蠍、白附子、南星、半夏、旋復花、甘菊、天麻、川芎、橘紅、僵蠶、乾薑)等。
上述種種,同中有異,診斷似是不易。實際上,只要從脈象、舌象入手,重點辨別虛實,氣、血、痰,風、火、濕、燥、寒,便不難做到同中求異,准確辨證,恰當用。
B. 中暑了頭暈怎麼緩解
如果患者出現中暑頭暈,可以將患者迅速轉往陰涼通風處,給予適當的物理降溫處置,用白酒或者用毛巾包住冰塊,或者溫水擦拭額頭、腋下、大腿內側、腹股溝、脖子等處,同時給予患者口服補液鹽、糖水等,患者能自行恢復。夏天中暑的原因有很多,由於天氣炎熱,在高溫車間工作,如果通風差就易發生中暑。農業及露天作業的時候受陽光直接暴曬,再加上地面高溫,空氣中的濕度大,散熱困難,也容易誘發中暑。中暑是指機體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工作、學習、生活,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以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等原因導致的臨床綜合征。由於天氣及周圍環境悶熱,體內的熱量不能散出,病人體溫升高,同時也引起顱內的溫度升高,出現腦膜及腦部的水腫、充血,故容易發生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
C. 眩暈症怎樣調理,一般需要怎麼做
從中醫角度看,氣血虛弱、肝陽上亢、外感六淫,內傷氣血臟腑,皆可導致眩暈,包括「真眩暈」和常見的頭暈眼花。以風火、濕痰、正虛者居多。外感眩暈有風眩、風熱眩暈、風寒眩暈、燥火眩暈、暑濕眩暈、中暑眩暈等。內傷眩暈有氣虛、血虛、失血、陽虛、腎虛、氣郁、肝陽、肝火、濕痰、痰火、痰飲、停飲、風痰等。
梅尼埃病又叫美尼爾氏綜合症,是一組內耳疾病的總稱,包括眩暈、耳聾、耳鳴、耳悶脹感等一些症狀,現在一般認為是由內耳膜迷路積水造成的。
原因有很多,腦供血不足、頸椎基底供血不足、美尼爾氏綜合症、耳石症等都會造成眩暈的情況,而他們歸根結底是由於微循環不暢造成的,蜜環菌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供血供氧能力,促進各部分組織的微循環,以達到攻克眩暈的效果。
美尼爾氏綜合症屬於眩暈症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它因為內耳迷路積水造成,究其原因也是微循環不暢造成,積水使內耳迷路堵塞,而蜜環菌能夠疏通積水暢通迷路,解決美尼爾氏綜合症引起的眩暈耳鳴等,效果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D. 中暑頭痛頭暈怎麼辦
1、迅速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在偏頭疼發作時,不妨在光線較暗、四周安靜的房間里休息一會兒,一般來說,只要睡上半個小時,偏頭痛就會有所減緩。
1.2、對頭部進行力度適中的按摩,是緩解偏頭疼的有效方法。太陽穴是偏頭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來按壓,可以用拳頭在太陽穴到發際處輕輕來回轉動按摩。
1.3、使用瑜珈和冥想是治療偏頭疼的新方法。你可以購買一盤此類的CD,在頭疼發作時隨著音樂閉目冥想一會,讓大自然的和諧之音使你忘卻病痛。
1.4、將冰塊放在冰袋裡或用毛巾包好,敷在頭疼部位。等冷卻的頭部血管收縮後,症狀自然會減輕。
2、夏季中暑頭痛的飲食調理
飲用綠茶。綠茶中的物質對緩解偏頭疼有效果,所以,可以適量地飲用綠茶來克服嚴重的偏頭疼。
多補充水分:患者中暑後身體裡面的水分會大量流失,此時補充水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多喝點常溫或略微冰涼的白開水,但是不要喝太過於冰冷的水了,以免會刺激血管,建議大家避免一冷一熱的極端刺激。
3、夏季中暑頭痛的其他注意
注意提高睡眠質量:患者注意保證睡眠時間,如果睡眠時間過短的話,在高溫的刺激下可能會引起重度中暑情況的發生,建議大家應該注意夏季盡可能在舒適的環境內保證好睡眠。
避免身體過於疲勞:夏季酷暑階段應該盡量避免身體過度疲勞了,建議大家能夠減少工作強度,盡可能保證身體的舒適,如果需要從事高溫作業的話,也要注意勞逸結合,以免身體強度過大。
患者中暑後首先應該注意給自己降溫,應該立即到陰涼的地方降溫,同時多喝點涼水,注意多休息,如果症狀依然沒有緩解的話,就應該到醫院就醫了,因為如果引發其他的並發症的話對患者身體傷害將非常大!
E. 中暑頭暈想吐怎麼緩解
十幾種避免中暑的措施和治療方法:
1:戴上帽子:最好選用透氣且能遮到頸部的帽子,因為頭頂對氣溫的變化尤其敏感。當你必須作戶外活動時,最好選擇清晨及黃昏的時候從事。某些人在休息數小時後,再回到太陽底下,仍有可以復發,不得不謹慎。
2:多喝水:水仍是脫水者最佳的飲料。不要牛飲,應一次喝一點。多吃水果及蔬菜,它們含豐富的水分及均衡的鹽類。
3:勿抽煙喝酒:抽煙會收縮血管,並損害抽煙者適應高溫的能力。喝酒過量會加速虛脫。咖啡因也會加速虛脫。
4:慢慢適應氣溫的改變:在換季初期,每天花一點時間,傷戶外活動,使身體逐漸適應氣溫的變化。而不要一周都在空調室內工作,卻在周末毫不避諱火辣辣的陽光。
5:減慢速度:當天氣十分酷熱時,不論在戶外從事什麼活動應該放慢速度。
6:穿棉質及淺色的衣物:棉質衣物比較透氣,淺色的衣服可以反射陽光,兩者結合起來就不至於使體溫過高。
7:補給水分:假如患者仍有意識,應給患者提供飲料,水是最佳選擇。
8:作降溫處理:為患者潑水,而不是讓他浸入冷水中。潑在皮膚上的水,蒸發較快,以增加降溫的效率。或者用冷毛巾濕敷患者,如果可能,將患者移到有冷氣設備的地方。
9:常備消暑葯:應常備消暑飲料及葯品,葯品如解暑片、風油精、清涼油、藿香正氣水、人丹丸、十滴水等。消暑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番茄汁、菊花茶、並在上述飲料中加少許食鹽,平時隨時飲用即可。
10:飲食清淡:夏日不宜高脂厚膩葷腥飲食,不宜辛辣飲食如肥豬、牛、羊肉、辣椒、辣醬、胡椒粉、咖哩粉、生薑等應盡量少吃。高溫氣候應予清淡飲食為佳。
消暑小秘方:
1:白菊花、桔皮、山楂各5~10克,用500~1000毫升沸水浸泡,涼後服。
2:荷葉15克,綠豆100克、黃豆、白扁豆各30克,加水煎爛後取濃汁溫服。
3薄荷、鮮荷葉各30克、加水2000毫升,煎10分鍾過濾後加入適量蜂蜜(或白糖、冰糖)攪勻冷後隨意飲用。
F. 眩暈症快速治療的方法
鄭州警備區醫院眩暈治療中心專家組通過十多年艱苦努力與探索總結,研製出治療眩暈症純中葯「眩暈靈膠囊」,它是以三十多種名貴中葯為主要成份,經過無數次反復臨床實踐,療效顯著,一般1-3天即可解除眩暈症狀,達到清眩治暈,清心醒腦,使大腦重新獲得充足的精力和體力,1-3個療程即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對各種疾病引起的「眩暈」均有較好療效,尤其對診斷為「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頸腰椎病、美尼爾綜合症、貧血、婦女氣血兩虧引起的眩暈、植物神經紊亂、更年期綜合症、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前庭神經元炎、內聽動脈阻塞、腦震盪及其後遺症、眼屈光不正、勞累過度、化學物品中毒、天熱中暑」等等引起的眩暈,「眩暈靈膠囊」更具有顯著療效。
「眩暈靈膠囊」在徹底消除眩暈症狀的同時,對人體「五臟六腑」進行全面調理,明顯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改善血液品質,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血液的攜氧能力,使腦組織得到充足的、高質量的血液和氧,從而能夠保護(或修復)受損的腦組織、阻止心梗腦梗的發生。而且「眩暈靈膠囊」還可以把眩暈患者常伴有的心悸失眠、耳聾耳鳴、手面麻木、潮熱盜汗、痰多胸悶、惡心嘔吐、神疲倦怠、面色蒼白、頭疼健忘。易躁易怒。腰酸腿軟、肢體震顫等症也都能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