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今人們崇尚中醫養生,你知道哪些中醫養生的小技巧嗎
中醫養生首先辨清體質,再對症施治。
在當今社會,大部分人營養過剩,壓力過大,睡眠不足,致神不守內擾亂臟腑,耗血傷精,或招致疾病,或使人早衰,正是中醫所講氣陰兩虛、陰虛火旺。如肺病、冠心病、腎病、慢性肝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胃病、手術後及癌症患者等多為陰虛型,亞健康人群多為氣虛型,其表現為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咽喉干澀、鼻腔偏干、大便乾燥、小便短而不暢,舌苔偏少、面色潮紅、眼睛干澀、睡眠質量差等。
Ⅱ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Ⅲ 中醫的養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煙限酒,睡前泡腳,推拿,按摩這些都是中醫的養生方法。
Ⅳ 中醫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
1、食物養生:
老中醫的順口溜, 可做參照與踐行。
生梨潤肺化痰好, 蘋果止瀉營養高。
黃瓜減肥有成效, 抑制癌症獼猴桃。
番茄補血助容顏, 蓮藕除煩解酒妙。
橘子理氣好化痰, 韭菜補腎暖膝腰。
蘿卜消食除脹氣, 芹菜能治血壓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 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腫有利尿, 綠豆解毒療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 山葯益腎浮腫消。
海帶含碘散淤結, 蘑菇抑制癌細胞。
胡椒驅寒兼除濕, 蔥辣姜湯治感冒。
魚蝦豬蹄補乳汁, 豬肝羊肝明目好。
益腎強腰吃核桃, 健腎補脾吃紅棗。
2、中醫養生源遠流長養生境界是「治未病」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
3、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4、房中養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欲。《黃庭經》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5、氣功養生: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里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里,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還有現在很火的拔罐、針灸、個人推薦拔罐!!如果下班之後去拔一下能減輕壓力和疼痛。可以看一下我的簽名檔裡面。裡面有個網站從網上搜集的
Ⅳ 中醫有那些養生保健方法
養生方法分為三種,一為中草葯,二為針灸,三為火罐,但常首選艾灸。古書記載灼艾第一,選擇優質艾草、專業醫生、合適手法,搭配正確穴位,可使生命延長,生活質量提高,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臨床治療疾病時,葯物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針,針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艾灸。灸法中包含穴位貼敷療法即天灸療法,也可起到強生健體的作用。
Ⅵ 專業的中醫養生方法,你知道哪些
養生是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中醫最重視養生,養生就是現代的預防醫學的一部分,雖然古代沒有產生疫苗之類靶點非常確切的葯品,但其天人合一,以及整體觀指導下的養生非常有效果。中醫對生命的理解,我感覺比現代醫學更全面更深刻,同時也更具有個人自身的操作性。中醫治病不需要復雜的各種儀器檢測,那養生就更不需要外力來替我們自己做決定了。
中醫遵循的養生原則來源於《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葯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Ⅶ 中醫養生越養越健康,那中醫養生的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葯具有長期的健康方法。中醫葯認為,只要健康表現良好,身體就不會有這樣的疾病,並且可以實現壽命。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關注健康,但健康不僅僅是服葯是如此簡單,需要掌握訣竅。
總結;每晚睡覺前按摩腳心臟,因為心臟中有一個彈簧洞,堅持按摩,以減少血壓,同時有助於治療失眠症。
Ⅷ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幾種
人們常常把養生分為生理、心理、哲理養生三個層次。對於一般人,注重身體的健康,接觸最多的就是生理養生。那麼,其他的兩種養生方式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益處呢?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三大中醫養生法。
三、心理養生
一是調攝情志,二要修養德行。因為人的情志活動和道德修養,對人的身心健康關系極大。
所謂“情志”,就是中醫所說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環境各種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疾病,但過於激烈或持久,或自身過於敏感,都會導致疾病。如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悲憂傷肺,驚恐傷腎,所以要重視調攝情志。
Ⅸ 中醫養生一般都有哪些方法
中醫養生方法有多種,可以嘗試艾灸養生。
原因:
1、調和陰陽。人體陰陽的平衡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根本。運用艾灸療法的補瀉作用,達到調和陰陽之功效。
2、溫通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功效,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3、行氣活血。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4.散寒驅邪。氣血的運行,遇寒則凝,得溫則散。中醫認為,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故一切氣血凝澀的疾病,均可用溫灸來治療。艾灸療法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除痹的功效,以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純陽植物加上火的熱力滲入陽氣驅出陰邪,艾灸療法對濕寒之證特別有效。
5.防病保健 。艾灸還具有防病保健、強身益壽的功效,體質不好,抵抗力差,容易患病的人群特別適合做艾灸,這樣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同時灸法還能改善人體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有利於多種疾病的康復,對現代的亞健康有很好的調節功效。
知識拓展:中醫養生一般還包括食材養生,運動養生、睡眠養生等等。
Ⅹ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都有那些
養生是歷代人類追求的目標,以追求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駐顏美容為養生目的。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陰陽平衡、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氣化萬物、穩態調節、調中求和。中醫養生方法:
第一、順應自然界變化,主動適應自然界,采大地之精華,避免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
第二、飲食調養,利用食物養生、食物防病、食物治療;
第三、情志調護;
第四、勞逸養生,包括體力、腦力、房室均要適度;
第五、運用中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通過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發及後遺症這一系列的辦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