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古人傳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傳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9 12:40:37

❶ 在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❷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望採納

❸ 古代人有哪些信息傳遞的方式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它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應用廣泛且年代久遠。在階級社會里,結繩的傳統被商人繼承下來,並在形制和用途上加以變化。在店鋪、茶樓及行商的攤位上,各種各樣的幌子或招牌,往往飾以各種飾片,成為傳遞廣告信息的新型媒介。
2.狼煙(烽火)。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3.瓶子里的信
1492年哥倫布率領探險隊到達美洲的一個小島,在島上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考察後,他在1493年返回歐洲。返航前,他擔心他所乘坐的帆船不能回到西班牙,就給西班牙女皇寫了一封信,還有他繪製得一張美洲地圖一起封在了一個瓶子里,投入大西洋,瓶子在海上漂了300多年。到19世紀50年代才被人發現。

❹ 古代有什麼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烽火台、魚傳尺素、飛鴿傳書、風箏、急腳遞等。

1、烽火台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魚傳尺素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相傳古時用絹帛寫信而裝在魚腹中傳給對方,後來改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裝書信,於是,就形成了「魚傳尺素」這句成語。「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

3、飛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

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4、風箏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產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5、急腳遞

急腳遞,中國宋代創制的一種傳送公文的驛傳。由軍興所需而置。

這種通信方式的特點是:由御前直接發下,不經樞密院或門下省,減少了不必要的交接手續,又可保守機密,沿途接力傳送,晝夜不停,而且不入遞鋪交接,減少了在遞鋪的停留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烽火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急腳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魚傳尺素

❺ 古人傳遞消息的方式有哪些

古人傳遞信息有飛鴿傳書,快馬加鞭,烽火台發信號,黃耳傳書,鴻雁傳書等方式。

1、飛鴿傳書。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❻ 古人傳遞信息有哪三種

古代最主要的大致三種:烽火、信鴿、驛站 擊鼓 還有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等 擊鼓: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 烽火台: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軍事通訊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飛鴿傳書:將信息捆綁在鴿子腿上,通過信鴿將信息傳送到目的地。 騎馬:通過驛站傳遞。驛站:亦稱「置郵」,是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車馬的處所。據<<周禮>>記載,中國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館舍,為過往官員和驛使提供食宿,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t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台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信息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古代: 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❼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於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寫著蘇武沒死……」單於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置一郵,每十里設置一亭,每三十里設置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文件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系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里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❽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有什麼

古代: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閱讀全文

與古人傳信息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java如何調用js中的eval方法 瀏覽:800
草缸戊二醛使用方法 瀏覽:126
社會研究方法參考書是誰的 瀏覽:106
幼兒園去除甲醛方法是什麼 瀏覽:791
買蘋果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13
講述模式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169
如何寫廣告文案的方法 瀏覽:388
腌制咸鴨蛋最簡單的方法視頻 瀏覽:130
對苯醌的含量分析方法 瀏覽:437
訓練寬背的方法 瀏覽:526
糾正孩子骨盆前傾的鍛煉方法 瀏覽:317
急性大腦中血管梗塞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211
該用什麼方法釣鯉魚 瀏覽:497
失戀怎麼解決方法 瀏覽:798
空氣呼吸器的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208
手機出現豎道怎麼簡單方法能排除 瀏覽:124
碳水化合物分離和鑒定的常用方法 瀏覽:502
拔火罐方法及技巧視頻 瀏覽:824
紅酒杯好壞的測量方法 瀏覽:252
藍瓶投放的正確方法 瀏覽: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