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財務績效評價方法是什麼
財務績效評價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將投入與產出、效益進行關聯性分析的方法。
2、比較法。是指將實施情況與績效目標、歷史情況、不同部門和地區同類支出情況進行比較的方法。
3、因素分析法。是指綜合分析影響績效目標實現、實施效果的內外部因素的方法。
4、最低成本法。是指在績效目標確定的前提下,成本最小者為優的方法。
5、公眾評判法。是指通過專家評估、公眾問卷及抽樣調查等方式進行評判的方法。
財務績效評估
是指應用財務的指標體系對績效進行科學適宜的評價。其內涵涉及到財務指標的選取與指標體系的建立以及運用何種評價方法等。財務績效評估將績效評估限定在財務的范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時又與非財務指標區別開來,有利於清晰績效評估的層次。
⑵ 績效評價的五種方法是什麼
一、層差法
等級差法將考核結果分為若乾等級,實際執行結果落入哪個等級,該等級對應的分數即為考核分數。
例如:人員招聘周期=從用人單位提交申請到員工錄用確認時間的時間段。
如果設置的最短完成時間為30天,則預計完成時間為25天。招聘周期指標在考核中的權重為15%,即15分。
假設計點可以分為三種方式。
A如果在25天內完成,將獲得15分。
B如果在25至30天內完成,將獲得10分。
C如果在30天後完成,將獲得0分。
二、減分法
扣分法是扣除標准分而不加分的方法。在指標執行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按一定標准扣分,無異常情況給予滿分。
三、比率法
比值法是將指標的實際完成值除以計劃值(或標准值)計算百分比,再乘以該指標的權重得分,得到該指標的實際評價得分。
計算公式:A/B*100%*對應分數。(A為實際完成值,B為計劃值或標准值)。
例如:人力資源部招聘計劃完成率=實際招聘人數/計劃招聘人數。
如果招聘計劃完成率占本季度權重的20%,即20分,則得到的分數為:招聘計劃完成率*20。
四、非此即彼法
非此即彼的方法意味著結果只有幾種可能,沒有中間狀態。
例如:信息部負責公司一級流程發布計劃的完成率。
如果季度指標的權重為10%,即10分,由於每個部門的流程並不多,人力資源部可能只有8個流程,財務部門可能只有7個流程。一個季度完成的流程數量不會很高,所以這個指標的最低要求是100%。計算時,只有兩個結果,100%完成和未完成。
如果完成100%,則獎勵10分。
如果未100%完成,則獎勵0分。
五、說明法
說明方法:當上述方法不能用於評估時使用的方法。解釋方法主要需要對績效考核結果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進行解釋,並設置與每種情況相對應的評分方法。
例如:員工滿意度調查和分析指標可以使用解釋性方法進行評分。如果指標是某個位置的20%,則四個點分別是:2點、8點、4點和6點。總和是最終得分。
⑶ 績效評價方法有哪些
績效評價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和公眾評判法等。
⑷ 常見的10種績效考核方法有哪些
(1)簡單排序法。
也稱序列法或序列評定法,首先擬定考核項目,其次就每項內容對被考核人進行評定並排出序列,最後把每個人考核項目的序數相加得出各自的排序總分數與名次。
(2)強制分配法。
即按預先規定的比例將被評價者分配到各個績效類別上的方法。這種方法根據統計學正態分布原理進行,其特點是兩邊的最高分、最低分者很少,處於中間者居多。
(3)要素評定法。
也稱功能測評法或側評量表法,是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結合起來的方法。
(4)工作記錄法。
一般用於對生產工人操作性工作的考核。
(5)目標管理法。
目標管理法(MBO)是一種綜合性的績效管理方法,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是一種領導者與下屬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目標管理要符合「SMART」的原則。
(6)360度考核法。
360度考核法是多角度進行的比較全面的績效考核方法,也稱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評價法。首先是聽取意見,填寫調查表;其次對被考核者的各方面做出評價;最後在分析討論考核結果的基拙上雙方討論,定出下年度的績效目標。
(8)PI關鍵績效指標法
KPI即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又稱主要績效指標、重要績效指標等,是衡量管理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的基礎,也是將公司、員工、事務在某時期表現量化與質化的指標,為數據化管理工具
(9)、OKR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又叫做目標與關鍵成果法主要是明確公司和團隊的「目標」以及明確每個目標達成的可衡量的「關鍵結果,通過設定挑戰性目標,聚焦核心工作,持續跟蹤進展,及時溝通反饋,終達成個人、組織及公司目標實現
⑸ 傳統上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夠為您服務呢。
⑹ 績效評價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績效考核方法:
1.直接排序法直接排序法是一種相對比較的方法,主要是將員工按照某個評估因素上的表現從績效最好的員工到績效最差的員工進行排序。是一種定性評價方法。
2.對偶比較法
針對某一績效評估要素,把每一個員工都與其他員工相比較來判斷誰「更好」,記錄每一個員工和任何其他員工比較時被認為「更好」的次數,根據次數的高低給員工排序。和直接排序法類似,也是一種相對的定性評價方法。
3.書面描述法一種由評價者按照規范的格式寫下員工的工作業績、實際表現、優缺點、發展潛力等,然後提出改進建議的定性評價方法。
4.360度考核法「360度考核法」又稱為「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爾公司提出並加以實施運用。傳統的績效評價,主要由被評價者的上級對其進行評價;而360度反饋評價則由與被評價者有密切關系的人,包括被評價者的上級、同事、下屬和客戶等,分別匿名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
(6)績效評價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績效考核是指考核主體對照工作目標和績效標准,採用科學的考核方式,評定員工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員工的工作職責履行程度和員工的發展情況,並且將評定結果反饋給員工的過程。
相對評價法:
(1)序列比較法
(2)相對比較法
相對比較法是對員工進行兩兩比較,任何兩位員工都要進行一次比較。兩名員工比較之後,相對較好的員工記「1」,相對較差的員工記「0」。所有的員工相互比較完畢後,將每個人的得分相加,總分越高,績效考核的成績越好。
(3)強制比例法
強制比例法是指根據被考核者的業績,將被考核者按一定的比例分為幾類(最好、較好、中等、較差、最差)進行考核的方法。
⑺ 常見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哪些
績效評估的標准包括絕對標准、相對標准和客觀標准三種。
1、絕對標准,就是建立員工工作的行為特質標准,然後將達到該項標准列入評估范圍內,而不在員工相互間作比較。
2、相對標准,就是將員工間的績效表現相互比較,也就是以相互比較來評定個人工作的好壞,將被評估者按某種向度作順序排名,或將被評估者歸入先前決定的等級內,再加以排名。
3、客觀標准,就是評估者在判斷員工所具有的特質,以及其執行工作的績效時,對每項特質或績效表現,在評定量表上每一點的相對基準上予以定位,以幫助評估者作評價。
績效評估標準的總原則:工作成果和組織效率
依據組織的戰略,可制訂個人或群體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成果標准,標准盡管可有多項,每一項也有很明細的要求,但衡量績效的總的原則只有兩條:(1)是否使工作成果最大化;(2)是否有助於提高組織效率。
例如,評估一名銀行信貸員的工作。這項工作的行為標准可能包括"及時為客戶准備好各種信貸文件",而從工作成果的角度看,績效標准可能是:"每月貸出低風險貸款五百萬元"。這兩條標准相比較,顯然真正重要的是後者,如果該信貸員每月能貸出五百萬元低風險貸款,他的工作仍然會受到上級的賞識;如果該信貸員每次都能"及時為客戶准備好各種信貸文件"而完不成工作成果的要求,則他的工作仍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績效評估的主要方法
績效評估方法直接影響評估計劃的成效和評估結果的正確與否。
(一)常規方法
1、排序法。在直接排序法中,主管按績效表現從好到壞的順序一次給員工排序,這種績效表現既可以是整體績效,也可以是某項特定工作的績效。
2、兩兩比較法。兩兩比較法指在某一績效標準的基礎上把每一個員工都與其他員工相比較來判斷誰"更好",記錄每一個員工和任何其他員工比較時被認為"更好"的次數,根據次數的高低給員工排序。
3、等級分配法。等級分配法能夠克服上述兩種方法的弊病。這種方法由評估小組或主管先擬定有關的評估項目,按評估項目對員工的績效作出粗略的排序。
(二)行為評價法
1、量表評等法。
2、關鍵事件法。
3、行為評等法。
4、混合標准評等法。
5、行為觀察評等法。
(三)工作成果評價法
1、績效目標評估法。
2、指數評估法。
(四)有效運用績效評估方法的原則
良好而適用的評估方法應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1、最能體現組織目標和評估目的;
2、對員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導和激勵作用;
3、能比較客觀地評價員工工作;
4、評估方法相對比較節約成本;
5、評估方法實用性強,易於執行
⑻ 常用的績效評估方法有哪些
企業績效評估方法較多,每個企業應結合本企業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運作的方法。對最常見的9種評估方法,即強迫選擇量表法、行為尺度評定量表法、行為觀察量表法、混合型標准量表法、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法、關鍵事件法、目標管理法、強制分布法按成本最小、操作簡單、客觀有效、改善績效4個比較指標進行比較分析,提出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和選擇原則。
各種評估方法在滿足不同比較指標的程度上各不相同,為使比較結果清晰易見,我們簡單地把各種程度劃分成三級,即滿足程度高、滿足程度一般和滿足程度低,並且採用數值來表示這三種程度。「3」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高,「2」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一般,「1」表示滿足該比較指標的程度低。
我們在比較各種評估方法時,排除了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這是因為,360度評估法和關聯矩陣法並不是單獨使用的一種方法,比如在進行強迫選擇量表評分時,也可以結合360度評估法;而關聯矩陣法更多的是評估採用的一種形式,如關鍵績效指標法中關鍵績效指標通常是一個指標體系,其體現的形式就是關聯矩陣的形式。
在9種評估方法比較中,我們選定強迫選擇量表法作為參照。它對四個比較指標的明確表述是成本較低、操作簡便、客觀性得到保證,但無法使員工在評估中產生自我激勵。據此,對該方法打分(見表1)。其他評估法則通過與強迫選擇量表的比較進行打分。例如,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提供具體行為等級與考評標准,設計成本比較高,因此在「成本最小化」指標得分為1;每個尺度標准都用具體行為與評估者自己的專業術語來表述,操作也同樣簡便,因此在「操作簡便」得分為3;由於存在評估者判斷差異,客觀性不如強迫選擇量表,但由於有關鍵行為作依據,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因此在「客觀有效性」得分為2;為員工提供了所需的工作改進信息和強化性反饋結果,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在「改進績效的作用」得分為3.再如,目標管理法與強迫選擇量表相比,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成本比較高,第一項得分為1;需要管理者與下屬一同進行計劃、組織、控制、交流和討論,操作比較復雜,第二項得分為1;目標具有明確性,因此客觀性得到保證,與強迫選擇量表不相上下,第三項得分為3;下屬參與目標管理的全過程,並能得到反饋,因此有利於績效改進,在改進績效作用方面比強迫選擇量表好,第四項得分為3.經過與強迫選擇量表法的比較,各種評估方法在比較指標的各項得分見表1。
通過對各種評估方法的比較,可以看到,強迫選擇量表和強制分布法是成本最低並且簡便易行的方法,但是無法對員工績效進行反饋和指導,不利於改進績效。行為尺度評定量表、行為觀察量表和混合型標准量表都是耗時耗力的一個方法,但是它操作簡便,對改善員工績效起到促進作用。關鍵績效指標法、平衡計分卡和目標管理法是需要花費大量成本,操作起來比較復雜,需要企業具備良好的管理基礎,這三種評估方法能提高企業管理的規范性,有利於促進企業和員工績效的持續改進。關鍵事件法主要運用於對作業層人員的評估,可以與行為尺度評定量表和行為觀察量表配合使用。
⑼ 績效考評的方法有哪些類型
1、按時間劃分
(1)定期考核。企業考核的時間可以是一個月、一個季度、半年、一年。考核時間的選擇要根據企業文化和崗位特點績效選擇。
(2)不定期考核。不定期考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組織中對人員的提升所進行的考評,另一方面是指主管對下屬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紀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也為定期考核提供依據。
2、按考核的內容分
(1)特徵導向型。考核的重點是員工的個人特質,如誠實度、合作性、溝通能力等,即考量員工是一個怎樣的人。
(2)行為導向型。考核的重點是員工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行為,如服務員的微笑和態度,待人接物的方法等,即對工作過程的考量。
(3)結果導向型。考核的重點是工作內容和工作質量,如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勞動效率等,側重點是員工完成的工作任務和生產的產品。
3、按主觀和客觀劃分
(1)客觀考核方法。客觀考核方法是對可以直接量化的指標體系所進行的考核,如生產指標和個人工作指標。
(2)主觀考核方法。主觀考核方法是由考核者根據一定的標准設計的考核指標體系對被考核者進行主觀評價,如工作行為和工作結果。
(9)績效評價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員工的績效考評過程一般可以分成以下若干階段:
第一階段是建立績效考評標准。建立績效考評標準是企業的一項基礎工作。績效考評標準的確定也是以職務分析為基礎,職務分析的結果決定了績效考評的標准。
第二、第三階段分別為確定績效考評的內容和實施績效考評。一般來說,員工績效考評的內容主要側重於工作實績和行為表現兩個方面,由有關人員對被考評員工的實際成績和表現做客觀的記錄,並確定在不同的指標上的成績水平。
績效考評的第四階段是確定評語及改進措施。該階段對被考評員工工作綜合評定,確定最後的評價等級,並指出其優缺點和制定改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