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引力波有哪些探測方法

引力波有哪些探測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8 01:22:29

㈠ 宇宙的引力波震盪是怎麼探測的

憑印象的回答,這個問題貌似是果殼上的一篇文章,引力波是如何被探測到的。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兩個相互旋轉的黑洞會因為引力波的緣故相互靠近,換句話說,如果兩個相互旋轉的黑洞靠得越來越近的話,那麼就證明引力波是存在的。科學家通過對一對相互旋轉的黑洞的長期的觀測發現,黑洞的旋轉的周期在縮小,因而間接地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我們現存四維宇宙是由其他維度轉變而來的, 各種不同的維度互相循環轉換。其中從零維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有時間空間等於「不存在」)轉變為其他的維度,解釋了我們現存四維宇宙是「無中生有」的概念,這樣也就為宇宙誕生之前是如何的,提供了答案。也形成了一套可以自我循環的基本概念,沒有任何的邏輯漏洞(不像宇宙大爆炸理論,會讓人提出關於大爆炸之前的疑問)。

㈡ 怎麼探測引力波

兩個關鍵點:1、引力與其他基本力的關系,這里選擇了電磁力作為突破口。2、四種基本的力統一說明。再者物理宇宙書籍《變化》中其實宏觀的,尤其對相對論的理解要比量子力學的理解多的多。所以有必要不斷增加對量子力學的說明。來佐證反復強調的觀點——愛氏廣義相對論可以和其他三種基本力融洽!所以我們要討論的點非常多,牽涉的面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廣,這就是這個題目嚇人的原因。如果僅僅是題目嚇人,那也好啊。題目背後的東西是讓我們人類絞盡腦汁都頭疼的問題。一起來走進這個神奇的世界吧!

當然我們要討論這一章的課題,是依據前面的知識理論支撐的。首先從哲學上,從一開始我就說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有條件的。那麼作為宇宙的四種基本力,怎麼可能沒有相互聯系呢?不融洽呢?

可是為什麼我們失敗了那麼多次,沒有成功的統一四種基本力。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為下一次成功做鋪墊。鋪墊多了,新的條件出現了,新的想法出現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時空是時間,物質,空間一體化組合。且引力的本源就是時空!也就是說引力是時空性質。

那麼據此就很明顯了,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中最根本的是引力!

之前所有的理論都不曾論述四種基本力誰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說在我的理論中引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力。

除了引力,其他三種力都已經被統一在規范場論理論內了。但其實引力在量子領域依然對粒子是有作用的。只是我們通常在量子力學范圍內認為這種引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忽略不計。

顯然這種忽略不計是不嚴謹的。而且認為宇稱不守恆,不確定性原理,自發性破缺等都與引力是有關系的。引力扮演了一種「擾動」的角色。

這就是說明了引力是宇宙中根本性的力,是一種時空性質。還有比這個更廣的力嗎?沒有!也就是是其他三種力在時空范疇內,而時空性質的根本體現就是引力。

從哲學角度來說,在處理各種力的關系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要以引力為主要矛盾來分析各種現象和狀態。另外三種力作為次要矛盾來考慮。

從最新的研究作為切入點開始。先來看看什麼是引力波,引力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先來看看下面這張關於引力波的圖片說明。

通過圖片我們知道了,引力波是一中時空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在1916年 ,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結果,因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有限的概念,即光速。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夠存在於牛頓的經典引力理論當中,因為牛頓的經典理論假設物質的相互作用傳播是速度無限的。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並的引力波信號。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於美國漢福德區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的兩台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信號;這是繼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後,人類探測到的第二個引力波信號。[2]

為了詳細讓大家了解後面要給大家講述的理論,就有必要對引力波的具體探測工作有了解。我們以上圖中劉博洋博士的論述來作文字展示。

兩個質量分別是26和39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互相旋轉,最後合並。黑洞合並產生了非常大的碰撞,所以我們遙遠的地球觀察到了引力波。

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兩個黑洞的引力波頻率從30Hz開始,這在引力波天文學中是比較低的頻段,但這意味著黑洞是15Hz軌道頻率。再具體點就是這兩個黑洞分別是30和36太陽質量。每個半徑大概是100公里左右,距離是1000公里左右。每秒種互相轉15圈。

第二個階段:到兩個黑洞合並的時候,引力波頻率達到100Hz,軌道頻率50Hz,就是每秒轉50圈。這個時候兩個黑洞已經快成一體了,兩個黑洞「中心」的距離大概是200公里。

第三個階段:這個合並的黑洞繼續扭曲震盪,形成一個新的,旋轉的黑洞。這個黑洞的質量是63個太陽質量。其中有三個左右的太陽質量在碰撞中消失,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擴散!

再回到《變化》引力的本源理論——引力是時空性質。時空是能量的時空。所以在沒有大質量天體擾動的情況下,時空漣漪是很難被探測到的。雖然我們就處於在時空中。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的感覺。

在這里再次強調引力不是時空彎曲產生的,引力是時空性質——是時空產生引力!

彎曲是假象。因為時空背影是彎曲的,引力可以使得時空彎曲!但不是時空彎曲產生了引力!是時空能量,是時空產生了引力!這就是為什麼只要是具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引力。因為引力就是一種時空性質,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無法脫離這樣的時空法則。從宏觀到量子層面都是這樣的。

所以就很明顯了,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那麼什麼是引力場?時空就是引力場,很顯然這樣的引力場是全域場。這和現有的引力場定義有根本區別。

其實不難理解,引力是時空性質,引力場自然也是時空性質。它們的區別就是時空在線,面,體的不同表現,但都是出於同一時空性質!所以引力場的定義就是:引力場是一種全域性的時空性質,其場強度和能量物質分布及運動速度成正比關系。關鍵詞:全域性,物質能量分布,運動速度,正比關系。

所謂全域性是指從理論上來講引力場是整個時空的性質,那麼它的廣度就是時空所在處必然存在引力場。

物質能量分布該怎麼理解,在整個時空中物質能量的分布是不均的,引力場強度自然就是不同的。雖然是理論上是全域性的場,也就是彌漫整個宇宙。但是從微分思維出發,由於這種的物質能量的不均性,我們可以把全域場劃分為N個局域場。

但要清楚這種劃分是人為的,是為了更好的研究引力理論而設想的。

那麼局域場與局域場之間的關系是咋樣的?很明顯是與物質能量的分布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㈢ 引力波怎麼探測

北京時間16日晚22時,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科學家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並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由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

據科學家介紹,2017年8月17日,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發現一個新的引力波信號GW170817。這個信號是一個由雙中子星合並產生的引力波。全球約70個地面及空間望遠鏡從紅外、X光、紫外和射電波等多個波段開展後續觀測。這其中,也包括中國架設在昆侖站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

僅僅在LIGO觀測到引力波信號後的1.7秒,美國費米太空望遠鏡探測到名為GRB170817A的伽馬射線暴。「費米幾乎在同一時間觀測到伽馬射線暴,讓我們更加興奮,也更有緊迫感。」加州理工學院LIGO數據分析小組負責人艾倫?溫斯坦教授回憶說。

LIGO和費米在遇到強信號時,會自動向天文界發送警報。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世界范圍內的望遠鏡後續觀測隨即啟動。大約11個小時後,位於智利的斯沃普望遠鏡率先觀測到此次信號的光學對應物——位於一個叫NGC4993星系的雙中子星系統。AT3-2獨立收集到的數據,科研人員還計算出,此次兩顆緻密中子星合並的過程共拋射出超過3000倍地球質量的物質,這些物質攜帶有巨大能量,拋射速度達到0.3倍光速。

引力波也被稱為「時空的漣漪」。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劇烈的天體活動會帶動周圍的時空一起波動,這就是引力波的由來。此後百年間,科學界一直在尋找引力波的存在。此前,人類已經發現4例由雙黑洞合並產生的引力波。

㈣ 引力波應該怎樣具體探測呢

談起引力波,就必須先講講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下的四維時空。在愛因斯坦的思想里,引力不再是普通的力,而被理解成時空結構的彎曲。比如地球繞太陽公轉這一運動,可以想像成在一個橡膠膜中間丟一個大質量的球,然後這個平面就凹陷下去了,於是地球本身的直線運動就會隨著空間結構的改變,變成繞太陽的旋轉。在2013年的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CUPT)中,我也曾做過這個實驗。

大質量的物體會改變空間的結構,而加速運動的物體則可能產生一種能改變空間結構的波。這一般被稱為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

引力波作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四個預言之一(其他三個是:引力場內的時間膨脹,光的引力紅移,以及引力時間延遲效應),是最後一個被直接觀測到的現象。1935年,納森·羅森和愛因斯坦共同將著名的愛因斯坦場方程簡化到二維圓柱狀宇宙後,獲得了這個方程的解析解。正是在這個解析解中,他們發現了引力波的存在。

起初,科學界包括羅森和愛因斯坦自己在內都不相信引力波在實際意義上真正存在。他們起初將其解釋為在解方程過程中因坐標選擇而產生的人為產物,並嘗試發表論文聲明這一觀點。不過,霍華德·羅伯特遜,一位對廣義相對論非常了解的美國數學物理學家,在審閱他們的論文後,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觀點存在錯誤,並駁回了那篇論文。而後,在與愛因斯坦的討論中,羅伯特遜說服了愛因斯坦。然而直到七十年代,「引力波是真實存在的」這一觀點才幾乎被所有的物理學家所接受。

根據愛因斯坦的預測,引力波經過的地方,時空的結構會發生波動性的改變。想像空間里的一個正方形,原本每個邊的長度是相同的,當引力波經過的時候,會擠壓或拉伸這個正方形,而使得它的邊長發生非常非常微小的變化。測量兩個方向上的距離改變,也就是測量引力波的基本原理。但是,由於這種改變非常微小,測量也就非常非常困難,以至於有時科學家們也會懷疑最終是否能夠測量到引力波。據說,一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項目的領頭人曾在講座上說,「有時候我在床上躺在老婆旁邊,就在想,天哪,過去的20年我花了國家那麼多錢,卻沒有測到引力波。為什麼我還好好地活在這里? 真應該自殺去!」

二十多年的努力卻沒有探尋到結果, 的確很讓人絕望。不過,科學家們始終堅持不懈,也是因為有點底氣。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在他博士最後一年寫論文的時段,跑到康奈爾大學的阿雷西博天文台做訪問學者,其間與約瑟夫·泰勒合作做了大量關於脈沖星的研究,並在其中發現了脈沖雙星PSR B1913+16。通過對其長期的觀測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雙星之間的距離在以每天7.42mm左右的速度縮短,且周期在緩慢地衰減,說明能量在耗散。而能量的耗散,正是引力波存在的間接證據!因為這項成就,他們被授予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㈤ LIGO引力波探測器是用什麼方法探測外太空引力波的

嗯……從哪說起呢?哈哈,首先沒有「旅行」引力波。宇宙中物體運動引起的所有重力強度變化都是實時的。重力是瞬時的。宇宙是無限的,如果有什麼東西需要調整,那就沒有時間去「旅行」波了。尤其是以緩慢的速度「c」准時到達那裡。

所以他們說他們觀察了一個周期為8分鍾的雙星系統,實際上他們計劃用望遠鏡觀察這個系統,以知道「可見」波和「重力」波是同步的。既然已經說了這么多,那就不值得提了,他們說義大利的LIGO能夠在同一時間聚焦於距離相同的雙星系統…??

我已經大致描述了他們認為可行的方法。,但我們只能說他們實際上沒有做你問的事情。

㈥ 如何理解引力波,怎樣具體探測

「引力波」的探測是對相對論最好的禮物。「引力波」是神奇的世界未知的秘密。是蒙拉麗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女郎,讓人類去探索他的秘密,窺探他的玄機。


隨著科技發展,世界的秘密被發現

什麼是引力波

如果把我們的宇宙比作一幢巨大的公寓樓,那麼各種不同的材料就像脾氣完全不同的房客,怎樣才能讓「房客」平靜下來呢?

公寓大樓有四個基本規則,所有租戶必須遵守這四個基本規則。是的,這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四個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空間的引力波探測器LISA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激光干涉儀,臂長500公里,與地球同步繞日公轉。這樣的設計構造非常優美,如同宇宙的琴弦一樣。空間衛星的有點在於可以有效避免地面上的干擾,缺點就是造價昂貴,發射的成本高。因此,一個小LISA(eLISA,臂長100公里)項目暫時取代已經由於經費不足擱置的大LISA項目,正在准備中。沒錢造大三角板,我們可以先從小的玩起嘛。

隨著科技的發展,相信這些原理和秘密都會被科學家探索出來。也會推動我們探索世界宇宙的奧秘。對於未知的探索是是一個冒險探秘的過程,充滿荊棘但卻魅力無窮,相信對未知的探索,會使人類會越來越強大。

㈦ 如何利用邁克爾遜干涉儀探測引力波呢

引力波應該來自所有的超新星,並反射類似於伽馬射線爆發的模式。然而,從未有干涉儀探測到超新星發出的引力波。這是因為引力波本身是以空間壓縮波的形式傳播的。組成干涉儀的亞原子粒子本身也是由太空構成的;因此,當空間波動時,干涉儀也波動,干涉儀內的光路也波動。干涉儀能探測到引力波的唯一方法是干涉儀獨立於它所在的空間。

在2015年,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 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方法是測量儀器的一個臂與另一個直角臂的收縮。這些臂長4公里,激光束在這些路徑上穿越了近500次,總旅行距離超過1000公里。

這個實驗吸引了公眾的想像力,並將與1887年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它與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相似)一起,成為實驗物理學的偉大成就之一。(當你閱讀第七章對這個實驗的描述時,你會發現LIGO實驗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理解。)引力波的場性和引力波的存在現在已經確定無疑。

一個復雜的磁性儀器應該能夠探測到干涉儀無法探測到的引力波。

㈧ LIGO到底是如何探測引力波的

LIGO控制室,圖片來源:wikimedia

如果我讓這個任務聽起來很容易的話,其實它並不是。LIGO是被很多突破性的高端技術所環繞的,這些技術都是為了它專門定製的。每條長達四公里的干涉臂,在建造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地球的曲率引起的形狀修正效應。每個探測器都必須要以極高的精度與地殼震動隔離起來,並且要置於真空環境中來避免污染物和氣體對反射鏡之間的激光產生影響。

兩台探測器必須每次連續幾個月紀錄數據-從不錯過一個數據點,也從不滯後。當你的探測器要綿延好幾公里時,這本身就是一項技術上的挑戰。LIGO可謂是一項工程和物理學奇跡,它是從古至今最精密復雜的機器之一,能夠成為其中的一員是非常令人激動的。


本文作者:Ed Daw,謝菲爾德大學物理學學者


註:所有文章均由中國數字科技館合作單位或個人授權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㈨ 如何理解引力波,怎樣具體探測

導讀:關於引力,引力波,引力子的理論和猜測有很多。引力和其他三種力的統一理論也是這樣。一起來看看關於這些問題的探索。

深度剖析引力,引力波,引力場的本質及四種基本力的統一概述

兩個關鍵點:1、引力與其他基本力的關系,這里選擇了電磁力作為突破口。2、四種基本的力統一說明。

再者物理宇宙書籍《變化》中其實宏觀的,尤其對相對論的理解要比量子力學的理解多的多。所以有必要不斷增加對量子力學的說明。來佐證反復強調的觀點——愛氏廣義相對論可以和其他三種基本力融洽!

所以我們要討論的點非常多,牽涉的面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廣,這就是這個題目嚇人的原因。如果僅僅是題目嚇人,那也好啊。題目背後的東西是讓我們人類絞盡腦汁都頭疼的問題。一起來走進這個神奇的世界吧!

當然我們要討論這一章的課題,是依據前面的知識理論支撐的。首先從哲學上,從一開始我就說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有條件的。那麼作為宇宙的四種基本力,怎麼可能沒有相互聯系呢?不融洽呢?

可是為什麼我們失敗了那麼多次,沒有成功的統一四種基本力。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為下一次成功做鋪墊。鋪墊多了,新的條件出現了,新的想法出現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時空是時間,物質,空間一體化組合。且引力的本源就是時空!也就是說引力是時空性質。

那麼據此就很明顯了,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中最根本的是引力!

之前所有的理論都不曾論述四種基本力誰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就是說在我的理論中引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力。

除了引力,其他三種力都已經被統一在規范場論理論內了。但其實引力在量子領域依然對粒子是有作用的。只是我們通常在量子力學范圍內認為這種引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忽略不計。

顯然這種忽略不計是不嚴謹的。而且認為宇稱不守恆,不確定性原理,自發性破缺等都與引力是有關系的。引力扮演了一種「擾動」的角色。

這就是說明了引力是宇宙中根本性的力,是一種時空性質。還有比這個更廣的力嗎?沒有! 也就是是其他三種力在時空范疇內,而時空性質的根本體現就是引力。

從哲學角度來說,在處理各種力的關系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要以引力為主要矛盾來分析各種現象和狀態。另外三種力作為次要矛盾來考慮。

從最新的研究作為切入點開始。先來看看什麼是引力波,引力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先來看看下面這張關於引力波的圖片說明。

通過圖片我們知道了,引力波是一中時空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在1916年
,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存在是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結果,因為它引入了相互作用的傳播速度有限的概念,即光速。

相比之下,引力波不能夠存在於牛頓的經典引力理論當中,因為牛頓的經典理論假設物質的相互作用傳播是速度無限的。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並的引力波信號。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
(UTC),位於美國漢福德區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的兩台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信號;這是繼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後,人類探測到的第二個引力波信號。[2]

為了詳細讓大家了解後面要給大家講述的理論,就有必要對引力波的具體探測工作有了解。我們以上圖中劉博洋博士的論述來作文字展示。

兩個質量分別是26和39太陽質量的恆星級黑洞。互相旋轉,最後合並。黑洞合並產生了非常大的碰撞,所以我們遙遠的地球觀察到了引力波。

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兩個黑洞的引力波頻率從30Hz開始,這在引力波天文學中是比較低的頻段,但這意味著黑洞是15Hz軌道頻率。再具體點就是這兩個黑洞分別是30和36太陽質量。每個半徑大概是100公里左右,距離是1000公里左右。每秒種互相轉15圈。

第二個階段:到兩個黑洞合並的時候,引力波頻率達到100Hz,軌道頻率50Hz,就是每秒轉50圈。這個時候兩個黑洞已經快成一體了,兩個黑洞「中心」的距離大概是200公里。

第三個階段:這個合並的黑洞繼續扭曲震盪,形成一個新的,旋轉的黑洞。這個黑洞的質量是63個太陽質量。其中有三個左右的太陽質量在碰撞中消失,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擴散!

再回到《變化》引力的本源理論——引力是時空性質。時空是能量的時空。所以在沒有大質量天體擾動的情況下,時空漣漪是很難被探測到的。雖然我們就處於在時空中。有種「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的感覺。

在這里再次強調引力不是時空彎曲產生的,引力是時空性質——是時空產生引力!

彎曲是假象。因為時空背影是彎曲的,引力可以使得時空彎曲!但不是時空彎曲產生了引力!是時空能量,是時空產生了引力!這就是為什麼只要是具有質量的物體都具有引力。因為引力就是一種時空性質,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無法脫離這樣的時空法則。從宏觀到量子層面都是這樣的。

所以就很明顯了,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那麼什麼是引力場? 時空就是引力場,很顯然這樣的引力場是全域場。這和現有的引力場定義有根本區別。

其實不難理解,引力是時空性質,引力場自然也是時空性質。它們的區別就是時空在線,面,體的不同表現,但都是出於同一時空性質!

所以引力場的定義就是:引力場是一種全域性的時空性質,其場強度和能量物質分布及運動速度成正比關系。

關鍵詞:全域性,物質能量分布,運動速度,正比關系。

所謂全域性是指從理論上來講引力場是整個時空的性質,那麼它的廣度就是時空所在處必然存在引力場。

物質能量分布該怎麼理解,在整個時空中物質能量的分布是不均的,引力場強度自然就是不同的。雖然是理論上是全域性的場,也就是彌漫整個宇宙。但是從微分思維出發,由於這種的物質能量的不均性,我們可以把全域場劃分為N個局域場。

但要清楚這種劃分是人為的,是為了更好的研究引力理論而設想的。

那麼局域場與局域場之間的關系是咋樣的?很明顯是與物質能量的分布成正比,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再這里提醒大家,引力和引力場作用的傳遞速度都是光速。這個已經在前面章節中論述過了。

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在引力場的定義的中加入「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樣的描述,而在局部引力場中就加入了這樣的描述。
我上面說了,引力場應該是全域場,是一種時空性質,。只有當你去測量具體物體,具體天體,具體星團的引力的時候,可以區分他們的距離——即物體之間的距離。也就是至少有A和B兩個質點。

這樣我們把牛頓引力定理就引了出來:任意兩個質點有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該引力大小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兩物體的化學組成和其間介質種類無關。

數學公式表述為:F= GMm/ r^2。G為引力常數,等於G=6.67×10⁻¹¹ N·m²/kg²。

顯然牛頓的理論是一種「靜態」引力理論,是一種絕對時空理論。愛氏的廣義相對論是一種「動態」的引力理論,是一種相對時空理論。這是愛氏先進的地方。

也就是說牛頓的引力理論有局限性,不適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因為相對論效應,高度運動的物體質量會增大。如果牛頓認為質量是不因運動速度變化的,那麼自然就不會認識到這點。

這也是我為什麼重新定義質量。就是將質量回歸能量的本質。然後用能量來定義質量。即:質量是物體在相對時空中的一種物理屬性,物體所蘊含能量的多少是物體質量的量度。

這樣就把質量始終放在相對論時空下的質量了。 那麼牛頓萬有引力定理錯誤了嗎?
其實不能說錯誤了,是不夠究竟,和不準確。這在人類認識宇宙世界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

引力場,引力的本源都是時空。引力波就是時空的漣漪。在這里要提出電磁波的概念。引力波和電磁波是不同的。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電磁波是電磁場產生的。他們的關系我們會在後面詳細剖析和論述。

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引力場,引力,引力波的本源都搞清楚了。那麼我們問了:引力子存在嗎??

上面給大家介紹了引力波被探測到的過程。黑洞在合並的過程會損失若干個太陽質量,這些太陽質量以能量的形式震盪開來,被我們檢測到,即引力波。

就是說時空也是能量時空,引力和引力場的本源就是能量時空。它是一種時空性質。引力波就是時空的巨大變化引起的,不像電磁波那樣。

引力的傳播不需要介質,也就是說引力波的傳遞不需要介質。時空是一種能量時空,能量的傳遞不需要介質,這就是為什麼引力和引力波的傳遞不需要介質。但它們傳播的速度是光速,不是超光速!

否則一個反問就把我們自己困住了,這個反問是:如果引力,引力波的傳播是超距作用,也就是說傳播不需要任何時間,那麼人類還可以檢測到引力波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引力,引力波,引力場的本源都回歸於能量時空,那麼所謂的引力子就是能量的最小單位——能量子。

那麼最小單位的能量是什麼,存在嗎?就目前的研究是不存在的!就是說沒有最小能量單位的說法,沒有這個定義!

所以說引力子這個東西的探究需要謹慎,極有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引力是時空性質。時空是能量時空,所有的一切都是構成能量時空的物質。

摘自獨立學者,詩人,作家,國學起名師靈遁者科普書籍《變化》

㈩ 引力波全新的探測方式,使科學家如何能夠聆聽宇宙呢

引力波,時空的漣漪,就像大石頭丟進水裡會激起波紋一樣。在時空中,如果發生巨大的震盪,如黑洞合並,中子星合並,超新星爆發等造成的劇烈能量釋放,都會產生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類探測到,LIGO(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功不可沒。這次探測到的是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合並時所產生的引力波。

這是人類首次使用引力波探測儀器和射電望遠鏡一起觀測到同一天文奇觀。它們的觀測數據可以相互佐證、彌補不足。人類正式邁入多信使的天文新時代。

閱讀全文

與引力波有哪些探測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考試編排方法和技巧 瀏覽:317
白色結晶土蜂蜜鑒別方法 瀏覽:160
天然檢測的方法 瀏覽:255
中效天井棉安裝方法 瀏覽:910
討論研究蓄積作用的意義和方法 瀏覽:314
血餘炭的食用方法 瀏覽:256
牛蛙骨骼標本製作方法步驟 瀏覽:984
紅銅火燒後用什麼方法使其變硬啊 瀏覽:901
早些入睡的正確方法 瀏覽:640
電腦藍屏了怎麼辦多種方法 瀏覽:187
皮筋安裝方法 瀏覽:945
磁力表使用方法 瀏覽:806
如何計算下期和值的方法 瀏覽:167
火線膿皰的快速獲得方法 瀏覽:547
尾盤快速跳水方法 瀏覽:437
豆角種植搭架方法圖片 瀏覽:978
中學物理的研究方法 瀏覽:107
好用的圖片文字識別方法 瀏覽:337
遮陽草帽的正確方法 瀏覽:99
傳統客家民居研究方法 瀏覽: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