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常見的魚菜共生系統的基本製作是怎樣的
2.苗床:一個至少深30 CM 的容器 3.種植材料(或者說過濾材料):可以填滿苗床的火山岩(10MM大小)或者石頭子(10MM大小),還可以是陶瓷球,只是成本貴點. 4.其他:泵,水管等 5.植物,或植物種子 因為製作方法可以就地取材,所以很多材料我就不一一列出,製作時你可以靈活取捨. 製作原理和過程: 原理:通過泵將魚缸里包含魚糞等雜質的水泵到苗床,經過苗床過濾後水由苗床流回魚缸.苗床的作用就是過濾和分解廢物以供蔬菜吸收,蔬菜吸收了對魚產生的廢物,達到改善水質目的. 製作過程並不復雜,關鍵主要在苗床的進出水: 進水(魚缸到苗床)有兩種方法: 1.排管灌水,優點,水流均勻,缺點,容易堵塞出水口 2.直接灌水,優點,不堵塞出水口,缺點,水流不均勻 出水(苗床回魚缸)也有兩種方法: 1:直接排水:優點,製作簡單,缺點過濾時材料利用可能不完全,上面會有一部分材質會沒水浸沒造成植物供養不足. 2.虹吸排水:優點:過濾均勻,缺點:製作復雜 我喜歡選擇直接灌水和虹吸排水 灌水的製作,若直接灌水,就用泵抽水灌進苗床就可以,若排管灌水,就需要做成一個迴路管道,在管道上扎眼,然後將迴路管道連上水泵放在苗床上.具體製作就不細述,盡量在苗床上均勻出水就好. 苗床的排水不管是直接排水和虹吸排水都需要在苗床上有個排水口,排水口接排水管,而且排水口必須與材質隔離,我用10CM直徑的PVC管做隔離物,在管子下部打滿眼.(上部不用打眼,使水必須從下面走,增加過濾效果),然後將PVC管套住出水口,使它與材質隔離.
Ⅱ 魚菜共生系統如何運轉
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於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迴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Ⅲ 【轉】什麼是魚菜共生系統魚菜共生系統是如何構建
魚菜共生系統其實就是個力求模擬自然生態的一個人工的完整的自然循環水系統,比起很多時興的生態魚缸,傳統養殖,傳統種植都更加接近自然,過濾效果更加強大,而且更加節約製作成本,也少掉了很多日常維護以及可以屏棄所有的添加魚葯和化肥農葯,使得魚更加健康,菜也更加安全.
魚與植物間形成良好的共生關系達到動態平衡,魚產生的排泄廢棄物為植物生長提供富足的養分,植物凈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魚缸,無任何環境污染與排放負擔。
這是一個新興的養魚種菜方法,無論國內國外一切都在摸索的過程,這種系統的建立規模可大可小,小到家庭,後院的水族愛好,大到形成工廠化立體種植的生態農耕模式.在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由於家庭普遍擁有後院,不少人都開始建構自己的庭院式魚菜共生系統,所以很多專家其實都來自民間.由於這種系統的過濾效果強,製作過程簡單,製作成本低,加上環保等優點,在澳洲國內已經逐漸受到更多的水族愛好者,種植愛好者,環保愛好者的關注,未來的專家也將來源於他們之間.
那麼魚菜共生系統是如何構建?其實很簡單,就是魚池養魚,養的魚可以包括觀賞魚、石斑魚、鱸魚、鯰魚、鯉魚、鯽魚,甚至蝦,龜等,用石頭子,火山岩等基質作苗床種植各種蔬菜(瓜果,葉菜)等植物,用水泵抽送的飼養水流經種植床後返回到魚池,循環往復,蔬菜可以從循環的飼養水中汲取大量的營養物質,同時,水在循環中也得到了礦質元素與固態物的吸收凈化,待返回魚池時,水質已得到了生物過濾與凈化.對於養魚來說苗床的作用就是一個天然的生物過濾作用.對於種植來說飼養水就是天然的營養液.如果同時混合栽種各種蔬菜,就可以起到防蟲的效果,也就是把香菜、黃瓜、番茄、羅勒、甜菜、爬豆、萬壽菊等進行科學的混栽,就能起到生物抑蟲抑菌作用,與單一栽培青一色的品種,要效果更好.
相信現在知道魚菜共生的人還只是少數,關於這方面的信息現在還真的很少,網上的這方面的資源更加匱乏,而澳洲這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擴大,而我們都希望能知道得更多,我們也希望能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你也許是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這里,對於魚菜共生你也許會覺得這或許是個非常神秘的東西,網路上那些華麗的詞彙把它裝飾成了一種高深莫測的學問,而實際上只要你肯鑽研和學習,你不但能在其中享受到動手和收獲的樂趣,你也能很快摸索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高手.
之前我也是一名水族愛好者,學習各種技術,研究各種過濾方法,
體驗了無數次失敗與成功,犯過每個高手和低手的高級和低級錯誤,然而很多年以前我偶爾從我的一個澳洲朋友那知道關於魚菜共生的事情時,我驚訝於它的簡單和通俗.這些年努力的學習和實踐,在收獲到高質量的食物,享受到成功的樂趣的同時,我越來越被魚菜共生的那種自然朴實的魅力所吸引.
也許你是首次聽到魚菜共生,含有魚糞等廢物的養殖水被泵到長著植物的苗床上,供給植物根部吸收養分,當水回到魚池的時候,它不但已經是得到凈化,而且也充足了氧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充滿活力的活水.兩者完美的組合成一個高效,節能以及高產的養殖栽培系統.不同的人可以從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來構造他們自己用途的系統,水族愛好者把它做成比較美觀的系統,同時種植一些觀賞植物和蔬菜,而有些人可能就傾向於建造一種可以提供新鮮安全的魚和蔬菜等食物的系統.
魚菜共生系統的構建不拘一格,形式多種多樣,你即可以因陋就簡,你也同樣可以奢侈豪華,根據你場地的形狀大小,你可以選擇你所需要的,經濟能夠承受的裝置,只要是能裝水的東西你基本都可以使用,豪華的如水族箱,魚池,簡單的如廢棄的水桶水盆,你同樣可以選擇用廢棄的浴缸,水槽,PVC管,定製的玻璃纖維缸等等.系統的苗床並不只是一定只用到石頭子,我們還可以簡單地將植物穿過泡沫板,讓泡沫板漂浮在水上,現行的NFT,氣培等各種栽培技術都可以藉助你的豐富的想像力,運用在這個系統上.
Ⅳ 魚菜共生的耕作體系模式:
1、閉鎖循環模式:養殖池排放的水經由硝化床微生物處理後,以循環的方式進入蔬菜栽培系統,經由蔬菜根系的生物吸收過濾後,又把處理後的廢水返回至養殖池,水在養殖池、濾液床、種植槽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閉路循環。
2、開環模式:養殖池與種植槽(或床)之間不形成閉路循環,由養殖池排放的廢水作為一次性灌溉用水直接供應蔬菜種植系統而不形成返還迴流,每次只對養殖池補充新水。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可以採用該模式。
Ⅳ 魚菜共生的共生方式分類:
1、直接漂浮法:用泡沫板等浮體,直接把蔬菜苗固定在漂浮的定植板上進行水培;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利用率不高,而且一些雜食性的魚會有吃食根系的問題存在,需對根系進行圍篩網保護,較為繁瑣,而且可栽培的面積小,效率不高,魚的密度也不宜過大。
2、養殖水體與種植系統分離,兩者之間通過礫石硝化濾床設計連接,養殖排放的廢水先經由硝化濾床或(槽)的過濾,硝化床上通常可以栽培一些生物量較大的瓜果植物,以加快有機濾物的分解硝化。經由硝化床過濾而相對清潔的水再循環入水培蔬菜或霧培蔬菜生產系統作為營養液,用水循環或噴霧的方式供給蔬菜根系吸收,經由蔬菜吸收後又再次返回養殖池,以形成閉路循環。這種模式可用於大規模生產,效率高,系統穩定。
3、養殖水體直接與基質培的灌溉系統連接,養殖區排放的廢液直接以滴灌的方式循環至基質槽或者栽培容器,經由栽培基質過濾後,又把廢水收集返回養殖水體,這種模式設計更為簡單,用灌溉管直接連接種植槽或容器形成循環即可。大多用於瓜果等較為高大植物的基質栽培,需注意的地方是,栽培基質必須選質豌豆狀大小的石礫或者陶粒,這些基質濾化效果好,不會出現過濾超載而影響水循環,不宜用普通無土栽培的珍珠岩、蛭石或廢菌糠基質,這些基質因排水不好而容易導致系統的生態平衡破壞。
4、水生蔬菜系統,這種方式就如中國的稻魚共作系統,不同之處在於養殖與種植分離式共生,即於栽培田塊鋪上防水布,返填回淤泥或土壤,然後灌水,構建水生蔬菜種植床,把養殖池的水直接排放農田,再從另一端返還叫集迴流至養殖池,這樣廢水在防水布鋪設下無滲漏,而水生蔬菜又能充分濾化廢液,同樣達到良好的生物過濾作用,有點類似自然的的沼澤濕地系統。如茭白與魚共生、水芋慈菇等水生蔬菜的共生,都可以採用該系統設計。
魚菜共生技術原理簡單,實際操作性強,可適合於規模化的農業生產,也可用於小規模的家庭農場或者城市的嗜好農業,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需注意的是魚及菜之間比例的動態調節,普通蔬菜與常規養殖密度情況下,一般一立方水體可年產50斤魚,同時供應10平方米的瓜果蔬菜的肥水需求。家庭式的魚菜共生體系,一般只需2-3立方水體配套20-30平方米的蔬菜栽培面積,就可基本滿足3-5人家庭蔬菜及魚產的消費需要,是一種極適合城市或農村庭院生產的農耕模式,也是未來都市農業發展的主體技術與趨勢。
Ⅵ 如何實現魚菜共生的養殖模式
家庭的魚菜共生關鍵在於實現節水化養殖與家庭污水凈化結合所組成的一種生態環保型技術。可以把家庭生活洗滌後的污水經生物過濾達到凈化可重復利用的用水標准後,再進入魚菜共生系統,實現水資源利用的最大化,也減水了水污染與水浪費,所以在家庭生活的每處污水排放點都用管道或容器進行收集,把污水引入生物凈化系統,得以過濾凈化吸收後再進入魚菜共生的養殖系統,這種凈化的模式與魚菜共生技術相同,也是利用基質栽培的物理過濾及植物根系與微生物的生物凈化吸收功能,來實現污水凈化,從而達到水資源循環運用的目的。這些經處理後的污水再作為魚菜共生的循環用水,達到水資源的最節約化利用,利用該技術形成的系統可以稱得上現代生態住宅的生活機,也叫生活機器。生活機的主要構成如下:集水管道或者盛水容器,起到收集污水的作用,大多以家庭洗滌排出水為主,收集水再流經槽式、桶式、柱式等模式的基質種植系統,讓固態的基質發揮物理過濾作用,把水中的懸浮物進行清除凈化,再利用種植於系統中的植物進行,吸收轉化去除富營養化的物質元素,從而把污水變成可利用的清澈水。以凈化的水作為水源引入魚菜共生系統,作為菜與魚生長的共同需水。而家庭式魚菜共生系統與商業型不同,它立足於家居環境更趨於觀光休閑與特色種養殖之功能,可以在系統中養殖或種植各種各樣的魚類與植物,把庭院建成了美化與生產體驗為一體的菜園、花園、或果園。但是這種花果園與以前庭院經濟模式不同,它結合了自動化與無土化技術,可以讓庭院在結合高多功高新技術基礎上構造了一個生態環保潔凈化的生產生活系統。 庭院式魚菜共生系統的構建體現出就地取材、結構簡單、品種多樣、管理輕巧化的特點。是一種適合家庭主婦老人小孩參予的技術,更是小孩學習自然科學的科普教材,它涉及到植物、動物、微生物、化學、物理、控制、建築設計等學科,通過對魚菜共生系的構建、學習與管理參予可以學習到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一種求證教育與體驗學習的新方法,目前許多國家已把魚菜共生系的微小模型或系統作為自然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素材。家庭構建的特點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靈活構建、不拘一格。可以選擇一些較大的塑料桶、容器、閑置水塔、也可用鐵絲網欄圍而成,而種植系統的構建,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生活過程中的各種廢棄物作為材料自製完成,當然也可按照技術標准購置材料進行科學設計,以達到更美觀的效果。現就家庭通用模式進行簡單介紹,讓你學會自已動手操作。
Ⅶ 想搞魚菜共生,哪些蔬菜可以種在水裡
空心菜:這種是目前在魚菜共生模式里種的最多一種菜,這種菜易活、產量高,而且這種菜在水裡種出來的口感會比在地里種出來的要好很多。 魚菜共生採用種空心菜,不論是用浮床來種還是用種植床來種都可以所以深得生產者的喜愛。
水芹菜:這也是一種不錯的菜(准備地來說是一種野菜),近幾年很多地方對這種菜的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這種菜本來就是生長在水中或是水溝邊的,如果當地喜歡這種菜的話種這種菜也是不錯的選擇。
生菜、西紅柿:其實適合魚菜共生來種的菜還有很多種,只要設計的合理那些喜濕的蔬菜幾乎都可以用來種,只不過生菜和西紅柿這兩種
Ⅷ 怎麼自製魚菜共生系統。所需材料有
2.苗床:一個至少深30 CM 的容器 3.種植材料(或者說過濾材料):可以填滿苗床的火山岩(10MM大小)或者石頭子(10MM大小),還可以是陶瓷球,只是成本貴點. 4.其他:泵,水管等 5.植物,或植物種子 因為製作方法可以就地取材,所以很多材料我就不一一列出,製作時你可以靈活取捨. 製作原理和過程: 原理:通過泵將魚缸里包含魚糞等雜質的水泵到苗床,經過苗床過濾後水由苗床流回魚缸.苗床的作用就是過濾和分解廢物以供蔬菜吸收,蔬菜吸收了對魚產生的廢物,達到改善水質目的. 製作過程並不復雜,關鍵主要在苗床的進出水: 進水(魚缸到苗床)有兩種方法: 1.排管灌水,優點,水流均勻,缺點,容易堵塞出水口 2.直接灌水,優點,不堵塞出水口,缺點,水流不均勻 出水(苗床回魚缸)也有兩種方法: 1:直接排水:優點,製作簡單,缺點過濾時材料利用可能不完全,上面會有一部分材質會沒水浸沒造成植物供養不足. 2.虹吸排水:優點:過濾均勻,缺點:製作復雜 我喜歡選擇直接灌水和虹吸排水 灌水的製作,若直接灌水,就用泵抽水灌進苗床就可以,若排管灌水,就需要做成一個迴路管道,在管道上扎眼,然後將迴路管道連上水泵放在苗床上.具體製作就不細述,盡量在苗床上均勻出水就好. 苗床的排水不管是直接排水和虹吸排水都需要在苗床上有個排水口,排水口接排水管,而且排水口必須與材質隔離,我用10CM直徑的PVC管做隔離物,在管子下部打滿眼.(上部不用打眼,使水必須從下面走,增加過濾效果),然後將PVC管套住出水口,使它與材質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