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梅、橘子的種植方法
紅梅的種植方法:
一、 立地條件 紅梅性喜溫暖,喜陽光能耐旱、耐貧瘠、怕澇,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排水良好的黏土、壤土及沙壤土、微鹼性土上均能良好生長。選擇背風的陽坡或半陽坡腐殖質多的沙質壤土種植最好。
二、 備耕打穴紅梅樹屬落葉小喬木,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密植,株距一般3—5 米為宜。紅梅樹屬淺根樹種,根系分布於表面40 厘米土層中,所以樹穴的規格一般50cm×50 cm×40cm 即可。
三、 種苗選擇 切合生態要求,適地適樹選擇2 年生的嫁苗為好,如選擇直枝梅,可用華南宮粉、復瓣綠草萼等;選垂枝梅可用雙碧垂枝、錦紅垂枝等;選早花類可用粉紅硃砂、雪梅等;選中花類可用粉紅、小宮砂等。
四、種植時間 從11 月至次年3 月均可種植,在一般選擇在冬季前種植為好,這樣有利於梅花提前紮根生長。種植時在挖好的樹穴混施積肥,若土壤過於黏垂須在樹穴內加細沙石、碎秸稈或煤灰等以利於排水。栽前須將過長的根系修剪一下,有條件的最好將根系沾泥漿後栽植。泥漿內可加入生根粉、多菌靈、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栽植深度與原苗木地平處相同,栽後澆透水,小苗50—70 厘米時剪截,為防止大風吹搖可用三角竹木竿固定。
橘子的種植方法:
一、病害
1、潰瘍病 柑桔潰瘍病從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均可發生,春梢受感染一般都很輕,但春梢的感病可影響到往後的病況。潰瘍病菌極易從傷口侵入為害,橙類品種易感病;柑、桔類在沒有自然災害造成傷口的情況下,一般很少發病。防治方法:種植防風林,剪除帶病枝葉,及時摘除零星夏梢,不論苗圃或幼齡樹,放梢後如果發現潰瘍病,寧可摘除再放。對於橙類結果樹,主要抓以下4個防治關鍵時期:⑴每次台風暴雨過後;⑵果實橫徑平均為1.5-2.0厘米時;⑶及時防治潛葉蛾,減少蟲傷;⑷晚夏梢或秋梢出芽後15-20天。葯劑用0.5%等量式波爾多液、80%大生M-45粉劑800倍液、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等,防治葯劑要交替使用。
2、黃龍病 多發生於春梢老熟後和夏秋梢葉片轉綠時。防治方法:⑴嚴格執行檢疫制度,防止病苗與病接穗和傳播病源的昆蟲進入;⑵建立無病苗圃,選用無病母樹做繁殖材料,種植無病苗木;⑶加強果園土、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⑷防治傳病昆蟲-柑桔木虱。每次嫩梢抽發期用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倍液等有機磷農葯噴殺;⑸及時挖除病株並燒毀。
3、炭疽病 柑桔受炭疽病為害,常發生落葉、枝梢枯死、僵果、「枯蒂」落果等現象,導致樹勢衰弱,產量下降,嚴重時病樹整株枯死,造成很大損失。防治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杜絕菌源為中心,適時噴葯保護為輔助進行綜合防治:⑴加強栽培管理,特別要重視柑園的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質肥料,多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這才是最根本的有效防病措施;⑵徹底清除病源,剪除病枝、葉和病果梗集中燒毀,並隨時注意清除落葉、落果。冬季清園時,結合其他病蟲防治,噴波美0.8-1度石硫合劑1次;⑶葯劑防治:用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80%必備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等。
4、瘡痂病 幼果期、新梢萌動、謝花後以及高溫高濕多雨季節易發生該病害。防治方法:⑴加強檢疫工作,防止病菌傳入,特別是要注意國外新的瘡痂菌種傳入;⑵剪除病梢病葉,冬季和早春結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葉,春梢發病後要及時剪除新病梢;⑶葯劑防治,以防治幼果瘡痂病為重點,於花謝2/3時噴葯,用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世高1000倍液等。此外,柑桔常見病害還有裙腐病、流膠病、煤煙病、樹脂病、裂皮病、碎葉病、膏葯病等,要及時做好這些病害的防治工作。
二、蟲害
1、紅蜘蛛 柑桔紅蜘蛛周年寄生在柑桔樹上,成蟎、若蟎、幼蟎均能為害,以口刺破葉片、枝梢及果實表皮,吸收汁液,但以葉片受害最重,特別是柑桔苗圃或幼齡樹受害更烈。被害葉面呈現許多灰白色小斑點,失去光澤,嚴重時全葉灰白,大量落葉,影響樹勢和產量。該蟲全年均可發生,高溫乾燥天氣多發,以4-6月及9-11月發生最嚴重。防治方法:⑴做好冬季清園工作,噴1度石硫合劑或松脂合劑10-12倍液,消滅越冬蟲源;⑵經常檢查蟲情,發現平均每葉有2-3個紅蜘蛛時要及時噴葯防治,用50%蟎代治乳油1500倍液、20%蟎即死1500倍液、50%托爾克1500倍液、73%克蟎特乳油2000-2500倍液(小果期30℃以上不宜使用)等,各種葯要交替使用。⑶保護好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果園要種植白花草等有益天敵寄生的草種,建立果園良好生態環境。
2、銹蜘蛛 柑桔銹蜘蛛為害柑桔的葉片和果實,為害時常因口器刺入植物組織內吸食,刺破了果實和葉片上的油胞,胞內芳香油溢出,暴露於空氣和陽光下而變成黑色。果小、皮厚、色黑,群眾稱這種果實為「牛皮柑」、「黑炭丸」。該蟲全年均可發生,高溫乾燥天氣多發,以每年4-10月發生較嚴重。防治方法:⑴做好冬季清園工作,噴1度石硫合劑或松脂合劑10-12倍液,消滅越冬蟲源;⑵當葉片或果實上有2-4頭或5-6%的葉片有銹蜘蛛時要進行葯物防治,葯劑可選用50%蟎代治乳油1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20%蟎即死1500倍液;⑶保護好天敵,特別是保護和利用湯普森多毛菌、食蟎瓢蟲、捕食蟎、食蟎薊馬和草蛉等天敵,果園要建立良好和生態環境,實施果草伴生法。
另一種種植方法:
幼齡樹的施肥以「一梢兩肥、勤施薄施」為原則,第三年已進入初結果階段,要加強施肥,一般一年施3—4次肥,即春梢前施一次速效肥,5—6月不施肥以控夏梢,掛果少的於七月中旬可施1-2速效肥攻夏梢,9月上旬再施重肥攻秋梢及壯果。結果多的樹則在8—9月重施肥攻秋梢,梢期再施1—2次速效水肥壯果壯梢。采果前後施重肥過冬以遲效有機質肥為主。施肥量:幼年樹每年每畝施肥量可參考:餅肥70市斤,復合肥80市斤,豬牛糞200-300市斤,石灰60市斤。
(2)排灌。幼齡樹根系群較弱,抗逆性差,應特別注意水分管理。久雨積水要排水,遇旱則要灌水。二、三年生樹在秋冬季要適當控水,以抑制冬梢和促進花芽分化。
2.土壤管理(1)中耕。一般一年可進行2—3次,可在雨季結束前和采果後各進行一次,深度10—15 cm,或結合間種淺根性矮桿作物進行鬆土。(2)培土。種植三年後水田每年要注意培土,可在秋冬進行,每次培土厚度一般3—5cm,逐年擴大樹盤。(3)深翻改土。丘陵山坡地柑桔園在種植後三年內要完成全園深翻改土。一般在每年的夏末和秋末草料多時進行或結合斷根制水在11-12月進行,將原種植穴逐年擴大,壓綠改土。
3.整形。幼齡樹的整形修剪是以培養早結豐產樹形為基礎,具體做法是抹除主幹主枝基部萌發的芽,放梢時先抹除零星早發的芽1-2次,待萌芽整齊時再統一放梢。放梢後疏芽去弱留強,每條枝保留2-3條芽即可。枝條老熟後進行摘心短截。作為結果母枝的秋芽則不能短截。當枝條分枝角度過小或過大時,可採用拉線或吊線的方法,加以矯正,使分枝角度在40-50度左右。病蟲害防治:黃龍病嚴格實施檢疫,應嚴格禁止病區的苗木及帶病材料(如接穗),向新區和無病區調運。在病區內,帶病或可能帶病的苗木應有控制地相對集中地種植,防止進一步擴散。新開辟的果園,一律要用無病苗種植。 建立無病苗圃,培育無病苗木,是防治黃龍病的關鍵性措施,要培育出不帶黃龍病及某些危險性病害(如潰瘍病、裂皮病等)的無病苗木。供新區和無病區的新果園種植。 挖除病株。鑒於目前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方法,能把患有黃龍病的果樹治療好。而病樹留在田間,就是一個病源。因此,一經發現是黃龍病的樹,立即挖除是防治黃龍病蔓延的重要措施。做法是:對每年春、夏、秋3個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認真逐株檢查,發現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集中燒毀。挖除病樹前應對病樹及附近植株噴灑40%氧化樂果1000倍液等葯劑,以防柑桔木虱從病樹向周圍轉移傳播。發病10%以下的新柑桔園和發病20%以下的老柑桔園,挖除病株後可用無病苗補植。 防治柑桔木虱,柑桔木虱是傳播黃龍病的介體昆蟲。生長在果樹的新芽、嫩梢上。通過控制水肥來控制抽梢,使抽出的新梢整齊一致,縮短抽梢期。新梢抽發至1-2厘米時,全面噴灑1-2次殺蟲劑。在冬季,柑桔木虱都喜歡飛到果園附近的九里香上越冬。在九里香上噴灑殺蟲劑,對於減少木虱的數量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果園周圍栽種防護林,對木虱的遷飛可起到阻礙作用。 加強管理,尤其是要加強結果樹的水肥管理,保持樹勢壯旺,提高抗病力,對於減少黃龍病的發生及因病造成的損失,有重要作用。 把病區改造成新區。對於一些柑桔黃龍病發生非常嚴重、已經失去了經濟價值的果園,應實行病區改造,就是把整個果園的果樹(包括那些可能已經感病但還未表現症狀的果樹)全部挖除,然後用無病苗重新種植。做好防蟲工作,及時挖除病樹及加強管理,就可以把病區改造成為無病的新區。 2、潰瘍病防治:最好在清園時,徹底剪除病枝病葉,集中燒毀,並防治好潛葉蛾可減輕該病的發生,另外在春季開花前、花落後10天、30天、50天,夏、秋梢期在嫩葉展開和葉片轉綠時各噴一次葯。葯劑有:波爾多液、50%代森銨、25%葉枯靈、托布津。3、紅、銹蜘蛛防治;做好生物防治工作,如在果園撒種白花臭草,創造有利於天敵生存的環境,如食蟎瓢蟲、捕食蟎、草蛉蟲等。化學葯劑有:克蟎特乳油、50%托爾克可濕性粉劑、殺蟎利果、三氯殺蟎醇等。防治紅銹蜘蛛的葯劑要注意輪換使用,防止產生抗葯性。4、潛葉蛾為害嫩葉,使嫩葉捲曲,影響光合作用,傷口容易受其他病菌侵入,引發多種病害,特別是放夏梢的幼齡樹,更注意防治潛葉蛾。防治方法:在新梢長0.5—1cm時噴葯一次,選用萬靈水1000倍或40%水胺硫磷1000倍液,每隔7天噴葯一次,連續2-3次。
2. 梅花的生活習性和栽培方法是什麼
(1)生長習性
梅花原產我國,目前我國已栽培的品種有300多個。梅花喜歡溫暖氣候,但也較為耐寒。杏梅系、櫻李梅系的品種可抗-20~-30℃的嚴寒。但梅花在長江流域栽培較多梅花喜歡濕潤的空氣,但花期忌暴雨。梅耐澇性差,積水數日
會造成大量落葉或根系腐爛致死,梅具有一定的抗旱性。梅對土壤要求不嚴,且頗能耐瘠薄,能在山地、平地的各種壤土中生長,但以粘壤土或壤土生長最好,中性、微鹼性最宜,微酸性也可正常生長。忌在風口栽培。
梅屬陽性樹種,喜歡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環境條件。否則,易造成樹勢衰弱,開花稀少。梅是長壽樹種,立地條件適宜,可存活百年甚至千年。
(2)栽培方法
梅花的露地栽培,最重要的是適地適樹。栽植地點要適合其生態要求。栽植2~5年生大苗,栽前要適當修剪,疏枝或短截.栽後注意保持土壤濕潤、澆透。
待成活後適當施稀薄的追肥。秋季施有機肥,促進花芽進一步分化。梅樹喜陽光,樹形以自然開心形為宜,修剪以疏枝為主,短截為輔。開花後的枝條留基部2~3個芽短截,以促發新枝。
梅樹盆栽,在年前上盆,上盆時在盆底加入骨粉或馬蹄片或其他腐熟肥料作基肥,然後帶土團移入盆中,盆土保持半濕半干,當樹根長滿盆時,即換盆,剪去死根。
如需讓其在春節開花,可把其放在陽光充足處,經常向枝頭灑水,保持其空氣濕度,適當提高溫度,見花蕾露色後,移至低溫處,這樣可維持10~20天不開花,若給予15~20℃的條件,則經一周左右即可開花。梅花放開後,若延長其觀賞期,可將溫度調到10℃左右,否則,幾天後就花謝抽葉了。
3. 梅花應該怎麼種植是越冷越好嗎
花中君子---梅花
學名:Prunus mume
別名:春梅、干枝梅、紅綠梅
科名:薔薇科
梅花原產我國,現在我國已栽培應用的梅花品種有300個以上,並仍有野梅分布於山間。野梅以西南山區,尤其是滇、川兩省為分布中心,井東延至鄂西地區。西藏的被密.通麥等 地(海拔2100-3300米)有野梅分布。
雲南除南部外,野梅幾乎遍布全省,尤以滇西北的下關、大 理、洱源一帶(海拔1800-2600米)最多。四川野梅主產於丹巴、漢川、廣源、萬源、西昌、會 理、漢源等山區(海拔1300-2500米)。湖北宜昌、恩施等效低的山地(海拔300-1000米),也有野梅分布。
野梅在我國分布的次中心,在沿鄂南、贛北、皖南、浙西的山區一線。在湖北咸寧汀泅區聶家 鄉長豐村後山、江西景德鎮瑤里鄉白石塔三礦區香菇場、安徽黃山市金家螃共青村山腳和黃山風 景區東坡英蓉橋,以及浙江昌化(海拔1800米)山間等地,現均有野梅散生於闊葉常綠落葉混交 林中。在鄂南、贛北及皖南,野梅皆分布於低山(海拔100一300米)。 此外,在廣西東北的興安和西部的那坡,廣東韶關(小梅關),福建邵武將石地區(海拔500 米)、祟安星村鄉桐木村(海拔600米)、南平(海拔360米)等地,以及台灣中部及北部等處山區, 均有野梅分布。
至於梅花的栽培分布,露地栽植區主要在長江流域的一些城市及其郊區。向南延至珠江流域, 最南為海南島的海口市。向北達到黃淮一帶,而現在其最北以北京為界。目前以藝梅、賞梅著稱 的,有武漢磨山、無錫梅園、蘇州光福與洞庭西山、南京梅花山、成都草堂寺、杭州孤山、超山 及靈峰、昆明西山及黑龍潭、上海澱山湖及萃庄公園、安徽激縣及合肥、山東青島及披縣、河南 部陵、廣州羅崗、江蘇揚州及泰州、貴州貴陽以及台灣省霧社梅峰等地。
在國外,栽培梅花的不多,只有日本藝梅之風較盛,品種也較多。朝鮮也栽培一定數量的梅花,歐美僅在大植物園中可以見到梅花。近年來,大洋洲的紐西蘭也在發展梅花切花栽培,品種多 屬官粉型,個別屬於硃砂型,6-7月(南半球冬季)開花。
落葉小喬木,高達lO米,常具枝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干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葉廣卵形至卵形,長4-10厘米,先端長漸尖或尾尖,邊緣具紉銳 鋸齒,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幼時兩面被短柔毛,後多脫落,成長的葉多僅在下面脈上有毛,而以 腋間為多;柄長O.5-1.5厘米;托葉脫落性。花多每節l一2朵,多無梗或具短梗,談粉紅或白 色,徑2,3厘米,有芳香,多在早春先葉而開,花瓣5枚,常近圓形;彎片5枚,多呈繹紫色;雄 蕊多數,離生,於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於房上位,花柱長。核果近球 形, 徑約2-3厘米,黃色或綠黃色,密被短柔毛,味酸;核面具小凹點,與果肉粘著,4-6月果熟。 梅除原種外,還存在若干變種。
我國主要有以下幾個梅樹野生變種。
一、曲梗梅:果梗長而曲,為Dclavay於1888年在雲南大理大坪於(澤音)附近採得的野生變種。
二、毛梅:葉背各部、花梗、花托、尊片、子房與花柱下半部等 處均有毛。福建南平海拔360米處現仍有
中國梅花現有300多個品種,按進化與關鍵性 狀可分為3系、5類、16型。真梅系是梅花的嫡系,是由梅花的野生原種 prunus mume或變種演化而來,而不滲入其他物種的血統。
真梅系品種既多且富變化,按枝姿(直 上、下垂、扭曲)分為3類,即:直枝類(枝直上)、垂枝類(枝下垂)和龍游類(技扭曲)。 直枝梅是中國梅花中最常見、品種最多、變化幅度最廣的一類,在3類之中出現最早。它又 可按花型、花色、萼色等標准分為7型,即:江梅型、宮粉型、玉蝶型、硃砂型、綠彎型、灑金 型和黃香型。垂枝梅和龍游梅是枝姿奇特、富有韻味的兩類梅花,前者枝垂如垂柳,後者扭曲似龍桑。它 們都富有畫意,而品種不多,均系演化程度較高而品種形成餃晚的類別。
垂技梅又分為4型,即: 單粉垂枝型、殘雪垂枝型、白碧垂校型和骨紅垂枝型等。龍游類現僅有1個型(玉蝶龍游型)、1 個品種('龍游'梅)。 杏梅系品種形態介乎杏、梅之間,或頗似杏,而核表有小凹點--這是梅的典型特徵。它們是 梅與杏P.armneniaca或山杏P.sibirica的種間雜種,在植物學上屆杏梅變種 P.mume var. bungo的 種間雜種。
梅喜溫暖氣候。但在江南花木中,仍以梅較為耐寒,且開花·特早,梅花一般不能抵抗 -15一-20℃以下的低溫,僅杏梅系、櫻李梅系的品種可抗-20--30℃的嚴寒。它對溫度很敏 感,一般當旬平均氣溫達6-7℃時開花,乍暖之後尤易提前開放。
從栽培分布來說,梅多集中 於長江流域一帶,這說明它是喜暖而又有一定抗寒力的。梅的這種喜暖性,還可從各地花期懸殊 甚大來證實,如海口在12月,廣州和台灣在1月,廈門、昆明在l一2月,重慶、成都多在2月初, 長江中游如武漢及兩湖等地在2月,下游如江、浙、皖、滬在2-3月,鄭州、西安在3月上中 旬,青島、報縣、北京在3月底一4月中旬。一種花木從12月到4月開在祖國由南到北的大地 上,這在百花園中是比較少見的。同時,同一地點的梅花常隨當年氣候變化而花期早晚不一,有 時相差一個月或更久,這是梅花喜溫的又一證明。如武漢的盛花期1980年為2月中下旬,1%1年為 3月上旬,1982年為1月下旬一2月上旬,1983年為2月中下旬,1984年為2月下旬。3月上旬, 1985年為3月上旬,1986年為2月下旬一3月上旬,1987年為1月下旬一2月上旬,1988年為1 月下旬一2月中旬。
梅花在落葉期還需要一定低溫的刺激,在完全沒有冬天的熱帶,它的生長發 育也就不正常,表現出"節律紊亂"。例如在海南 島的海口,於12一1月,在梅樹上既有盛開的花,也有含苞的蕾,還有成熟的果、半大的幼果,老 葉未落,新梢已發。綜上可知,梅喜溫暖而較耐寒,又需冬季一定低溫的刺激,而以年平均溫度 在16-23℃的地區,生長發育最好。
梅喜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忌暴雨。要求排水良好,澇漬數日即可大量落黃葉或根腐致死。在 年雨量l000毫米或稍多地區可生長良好;而又具有一定的抗旱性,這是它能在北京引種馴化成功 的重要生物學基礎。
梅對土壤要求不嚴,且頗能耐瘠薄,幾乎能 在山地、平地的各種土壤中生長,而以粘壤土或壤土為佳。土壤以中性至微酸性最宜,微鹼性也 可正常生長。一般忌在風口栽培,在北方尤屬大忌。 梅是陽性樹種,最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否則,易造成樹勢衰弱,開花稀少甚至全不開花。 梅是長壽樹種,有存活千年的。如杭州超山原有20株宋梅,由蘇拭手植(1056年),至最後一株枯 死(1933年),樹齡長達877年。現存最老的"壽星梅"是昆明溫泉曹溪寺的元梅,已有700多年的 高齡,仍每年開花結果。
播種3-4年後,實生苗即可開花。7-8年後,開花漸盛。嫁接苗如培養得法,1- 2年後即可開花。生長勢在初期40-50年內最旺,以後生長漸緩,生勢漸衰。 總的來說,梅開花及生長起始季節早,花果年發育期短,樹體休眠期長,樹勢易恢復,栽培 易成功。梅萌芽發枝力甚強,故較耐修剪。潛伏芽壽命長,受刺激後極易萌發,故老樹易於復壯。淺 根樹種,平地栽種的,根系分布於表面40厘米土層中,山地栽種的,則根系較深。花後始抽捎發葉,新梢6-7月停止生長。新梢停止生長後約15-20天(約在7月下旬。8月上旬),就進行花芽分化n花芽多在1年生枝的葉 腋間形成,每處l一2個,個別有3-4個的。
1987年春,武漢東湖磨山植物園有一盆'扣瓣大紅'梅,在同一葉腋開花6朵,實屬罕見。主要 按長度可將梅花分為4級(類)花技,即:刺花杖,頂端化為刺,節間極短;束花枝,長3厘米 以下,常呈聚束狀;短花枝。長4一ld厘米;中花枝,長11;30厘米;長花枝,長30厘米以上。梅 花品種之間的著花疏密差異甚大,凡束花枝、刺花技、短花枝比例高的,開花就繁密;其腋芽分 化復花芽(每節2-4朵)多的,也如此。
一般在長江流域房地單朵花期7一17天,群體花期(初開50%至花謝90%)10-25天。但不同品種的梅花,其花期差異甚大。如'龍游'梅等單朵花期僅8天,'骨紅垂枝'等群體花期也僅8天,均屬最短;而'矯枝'等單朵花期14天以上,'粉皮宮粉'等群體花朔均20天以上,則屬最長。花期長短與氣溫(室溫)高低聯系密切:在冰點以上條件下,如溫度低,花期長;溫度高,花期就短。
梅的繁殖方法,最常用的是嫁接,扦插、壓條次之,播種又次之。作為梅的砧木,南 方多用梅或桃,北方常用杏、山杏或山桃。
杏與山杏都是梅的優良砧木,嫁接的成活串也高,且 耐寒力強,北方尤多用之。梅共砧表現良好,尤其用老果梅樹堯作砧嫁接成古梅樁景,更為相宜。 通常用切接、劈接、舌接、腹接或靠接,於春季砧木萌動後進行;腹接還可在秋天進行。也可以 利用冬閑,用不帶土的砧苗在室內進行舌接,然後沙藏或出栽。至於靠接,多以果梅老克與梅花 幼樹相接,時期春、秋俱宜。 芽接多於6-9月進行,多行盾狀芽接法。
長江流域一帶在進行芽接時,接芽可帶木質部較 厚。北京等地因氣候乾燥,接芽可以帶極薄的木質部或完全不帶木質部;也gJ用方塊芽接("單門 開")等。 梅的硬木扦插,多在長江流域應用。如武漢於11月扦插10-15厘米長1年生枝,收效尚好。 梅因品種不同,其成活率的差別較大。一般以,素白台閣,等成活率最高,可達80%以上。扦插前 如將插條用咧跺丁酸(500PPm水劑)作快浸處理(5-10秒),然後扦插,成活率可更高,對難 於生根的名品如'送春''金錢綠萼'等,還有一定的促進長根作用。 壓條為安徽獻縣洪嶺鄉及四川重慶附近繁殖梅花的傳統方法,子早春進行。將1-2年生、根 際萌發的枝條用利刃環剝大部,埋入土中深3-4厘米。平時只在夏秋旱時澆水,於秋後割離,以 後再行分栽。高壓是在繁殖大苗時採用的方法,可於霉雨季節進行。
為了培育砧木或新品種,可用種子播種。約在6月收成熟種子,將種子清洗晾乾,實行秋播。 如行春播,就應混濕沙層積,以待來春播種。如為育種用的,以連肉(或凈於)夏播為好。 至於梅花的組織培養,是項高效率的新型繁殖法,現在武漢試驗初獲成功 梅花的栽培,有園林栽培、切花栽培、盆景栽培以及催延花期栽培等方式。
露地園林栽培梅花,最重要的是要適地適樹。首先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切合其生態要求。栽植 時,應注重突出梅花主題,並要有松、竹等常綠樹作背景、客景。一般栽2-5年生大苗,栽植 方式可用孤植、叢植或群植。培植大面積的梅林、梅嶺或梅山時,應於陽坡或半陽坡栽種,株距3- 5米。
要疏密有致,配置自然。經掘樹穴、施基肥後,再定植和澆透水,加強管理。梅樹整形,以 自然開心形為宜。修剪一般宜輕度,並以疏剪為主、短截為輔。在管理期間,一船要施3次肥,即 在秋季至初冬施基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盡早施速效性肥,如人糞尿、尿素等"催 花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約6月底、7月初),要適當控制水分,並施過磷酸鈣、氯化鉀等速效 性"花芽肥",以促進花芽分化。平時要注意對梅花的管理,包括灌溉、誹水、除草及病蟲防治 等。
以生產切花為主要目的栽培梅花,多在露地成片栽種,栽植母株,株行距可較小(3x 3米), 主幹分枝點留低(約30厘米),並適當重剪。多施肥料,以促進大量生長較長的花枝,供瓶花及其 他花卉裝飾之用。適合作切花栽培的品種,要求其長勢能健旺,而且年年能著花繁密。宮粉型梅 花應作為切花主體,綠萼型、玉碟型次之;硃砂型只要略有陪襯即可。
梅較抗病蟲害,其抗根癌、不遭線蟲危害的能力彌足珍貴。梅常享高壽,這與它少有毀滅性 病蟲害有關。但也有幾種常見病蟲害,如白粉病、炭疽病、穿孔病、膏葯病;流膠病;天牛類 (主要為紅頸天牛)、蚜蟲c多種)、介殼蟲類、蓑蛾類、刺峨類、夜蛾類、枯葉蛾類、卷葉蛾及蘋 毛蟲等害蟲,故應注意勿種植過密,搞好通風和排水,並加強日常撫育管理。已發生病蟲害後,須 及時根治。在葯物防治中,須注意避免對梅噴射樂果,否則易引起早期落葉等副作用。 梅耐整形修剪,發杖力強,花芽形成甚易,故特適盆景栽培。先將繁殖成活的苗本經露地栽培 數年後,於年底上盆。盆土宜輕松、肥沃,盆底要施底肥,最下鋪一層磚酒或粗土塊,以利排水。
栽前與栽後,均要加以整形修剪。整剪可較強,必要時可用刀切、棕絲扎、鐵絲纏,甚至用斧劈、火 燒,總以"疏、敢、曲"和"蒼勁自然"為原則,而忌"順風梅"、"疙瘩梅"、"屏風梅"、"龍蛇梅"等呆板程式。 修剪梅樁、盆梅,應較房地梅花為重。盆梅澆水要適度,太多易落黃葉,太干易落青葉. 都可造成大害。但新技長至所需長度(30厘米左右)後,約在6月間要適當控制水分,並增施追 肥,以促花芽之分化。花前先置於冷室向陽處,含苞待放時移至室內觀賞。花後應進行強度短截,仍 移至露地培養,藉以恢復元氣,增強長勢。
梅花適於催延花期栽培,現已可做到今其在春節、"五一"、"七一"、國慶節、元旦等節日開 花。梅是對溫度很敏感的花木,要使它在元旦或春節開花,因時間已接近自然花期,更易做到。要 注意的是增溫不可太猛,且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其空氣濕度,並將它放置於陽光充足處,花蕾露 色後,移至低溫處,這樣可維持10-20天不開花:若給予15-20℃的條件,則經一周左右即可開花。 梅花初開後,為了延長其觀賞期,宜將室溫調節至lO℃左右。否則,幾天後就花謝抽葉了。
如要 在"五-"梅開,可將花芽豐多的盆梅置於略高於冰點的冷室中,延至翌年4月上中旬逐漸移出室 外。若要提前至國慶節開花,則要在抽梢長30厘米後及時"扣水",重施追肥,並摘除全部葉片,冉 依次給以低溫和增溫處理,以促其新形成的花芽提前於國慶節前夕吐蕊。
梅花育種的基本任務與方向是:
一、抗寒育種;
二、改變花期,如選育,早梅,'二 度'梅、'四季'梅等類品種;
三、選育花、果族用的品種;
四、改變株形、枝姿,如選育矮生、垂 枝、龍游等類各色品種;
五、選台重瓣大花、著花繁密的備色新品種,包括各種新奇花色,加深 黃、金黃、橙紅、彩紋、濃綠、紫黑等:
六、選育抗污(二氧化硫等)新品種;等等。
梅花育種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一、引種: 如近年北京林業大學自合肥及武漢引入,送春'梅等,自青島引入'單瓣杏'梅等,大 大豐富了北京露地越冬的梅花品種。這是簡單的引種栽培。通過這種引種 馴化的方法,已選育出較抗寒、抗旱的新品種,如'小梅'、'北京玉蝶,等,這些梅可在一般冬季露 地越冬,入春開花。
二、株選或芽變選種:通過優株選擇或發現芽變(整株或枝條),再通過營養繁殖(扦插、嫁 接等)固定,即可使優良新品種脫穎而出。如80年代初期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磨山植物園從,'凝 馨'中選育了'早凝馨'新品種。
三、實生苗選種:在壯齡母樹上採收天然授粉所結種子,播後從實生苗中選出更好的新品種。 這是一條多快好省的選種途徑。
四、品種間雜交:正確選擇親本,排好雜交組合,人工去雄、授粉、套袋。母本要選結實力 強的品種和單株,並應具多種優良性狀;父本要選花粉多、萌發力強,無重大缺點而有特殊優點 正好與母本互補考。
梅在園林(包括風景名勝區)中,可用孤植、叢植、群植、林植等方式種植,也可單 株或數株栽於屋前、坡上、石際、路邊、塘畔或天井內,總以在地勢高燥、陽光充足之處,較自 然地配植為宜。最好用蒼翠的常綠樹或深色建築物為背景,方可格外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如 松、竹、梅相搭配時,蒼松是背景,修竹作客景,梅花則系怒放於兩種常綠樹之間的主景--這真 是一組相對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也是一幅相得益彰、互為補益的"歲寒三友圖"。
還可用不同的 梅花類型、品種,來栽成專類園形式,如梅花山、三友路、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 等等。梅花也可作切花,或用於盆栽、盆景。有些果梅可加工食用,如話梅、青梅、漬梅、梅干、 梅膏、陳皮梅等。此外,梅於還可製成風味特殊的梅酒、梅醋。烏梅是用青黃梅於加工製成的名 葯。梅花曬干後,也可入葯。梅木堅韌而富彈性,是理想的手杖和雕刻等紉木工用材。
4. 如何種植紅梅
最常用的嫁接,扦插、壓條次之,收獲又次之。作為紅梅的砧木,南方多用梅或桃,南方常用杏、山杏或山桃。
6、盆花在春夏秋應放在向陽處,以利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
紅梅的花語一堅強、高雅.古人說.紅梅有四德:"初生蕊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還有人說紅梅是五福的象徵所謂"五福".就是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喜溫暖氣候,有一定的耐寒力,花期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梅喜歡空氣濕度較大,但花期時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一點的地區可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比較耐瘠薄。亦能在輕鹼性土中正常生長。根據 江南經驗,栽植在礫質粘土及礫質壤土等下層土質緊密的土壤上,梅之枝條充實,開花結實繁盛。陽性樹種,喜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為長壽樹種。
5. 梅花老樁怎麼種植方法
上盆前根據樁形對梅樁進行強修剪,有礙造型的枝幹全部剪去,花枝適量保留一些花後再剪,然後仔細觀察一下樁土,如是原樁把壓實地方松動一下,去掉多餘的土就可栽到合適的盆中。如是捏成小泥團(江蘇沭陽的花農常捏成小泥團,影響成活率),千萬不能硬掰,可將泥團放在水中浸泡一會,抖去部分泥土再栽。
梅樁用中深的宜興紫砂盆栽培,盆形依樁形可選馬槽盆、方盆、圓盆或簽筒盆,盆花因花色而異,要有鮮明的對比,協調,增加觀賞效果。翻盆在花謝80%時進行,將一年生枝從基部1~2厘米處剪去,盆土用園土∶腐葉土∶廄肥∶沙=5∶3∶1∶1配製。栽好後放在避風向陽處,澆透水,養護7~10天後轉入正常管理。
梅花喜溫暖濕潤,較耐寒,可耐-15℃低溫,生長適溫18~26℃,開花適溫10~15℃,花期可耐-6℃低溫,花蕾0℃以下易脫水,盆栽可耐-10℃,要求7℃ 900~1200小時通過休眠。梅是喜光樹種,應放在窗前接受自然光,光補償點為2.6千勒克斯,光飽和點為40千勒克斯。梅花耐乾旱、怕水澇、忌大風,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pH5.5~6.5的沙壤土生長良好。新梢5月下旬停止生長,花芽分化在6月中旬開始。梅花對水分十分敏感,切忌盆內積水,早春換盆時澆透水,4月天旱新梢開始生長,要保證水分供應,新梢長到25~26厘米時應控水,新梢稍萎蔫時再噴水澆水,一直控制到花芽分化(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並用0.3%磷酸二氫鉀每半月一次,噴2~3次,入秋後減少澆水量,秋後到花蕾開放,保持盆土濕潤,促進花芽發育,冬季嚴格控水。梅花喜肥,在上盆時應施腐熟餅肥或糞尿,新梢長到5厘米時,施一次以氮為主的速效肥,放葉後施一次氮磷肥,枝條長到25厘米時控水節肥,6月花芽開始分化後施一次磷鉀肥,寒露後施一次磷肥,梅樁禁止使用化學氮肥,防止燒根。
盆梅的修剪分類進行,對發枝力強已開花的品種,修剪可重一些,但對主稈垂卧、曲枝的要慎重,掌握枝強多剪,枝弱少剪,骨幹枝長留,側陪枝短留,老樁注意復壯更新。
梅花要防三害,即澇害、煙害及葯害。梅花對樂果、敵敵畏、硫酸銅很敏感,一般不要使用,防止落葉。早春縮葉病用65%代森鋅600倍防治,炭疽病、穿孔病、褐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加50%多菌靈600~800倍防治。10~15天一次,連噴2~3次。銹病用0.3~0.5度石硫合劑防治。流膠病塗抗菌劑402農葯100倍。蚜蟲在花前、花後噴1000倍吡蟲啉防治。
6. 梅花要怎樣栽培
盆栽梅花,每年需要換盆、換土、施底肥。換盆時間適宜在四月上旬。培養土用兩份腐葉土,1份腐氮磷肥,7份細沙土混合而成,再加一些顆粒復合肥。換盆時除掉老根、陳土,將散根修剪整齊,填土時,用竹簽鬆土,換完盆之後用存放過幾天的自來水澆透,梅花喜水而不耐澇,如見盆內表土花白變干,可澆一次透水,不幹則不澆,大雨後要排水。九月以後逐漸減少水量。換盆一個半月追肥1次,用麻醬渣或顆粒復合肥為好。先鬆土,使肥料與盆土混合,再澆水,過一個月後再施1次肥。七月以後應追1次腐熟的餅肥液,至立秋施最後1次肥。
7. 梅花的種植方法
梅花,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搭配,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得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梅花冰清玉潔,純貞高雅,是冬春之季觀賞的重要花卉。它可成片叢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環境。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製成話梅、梅乾等各式蜜餞和梅醬、梅膏等物。果子入葯,具有解熱鎮咳、驅蟲止痢的功效;花、根入葯,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另外,果及樹皮還可製作染料;樹乾材質優良,紋理細膩,是用於手工藝雕刻的重要材料。
形態
株高約5-10米,干呈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葉片廣卵形至卵形,邊緣具細鋸齒。花每節1~2 重瓣梅花.jpg
朵,無梗或具短梗,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於早春先葉而開。 梅花可分為系、類、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系下分類,類下分型。梅花為落葉小喬木,樹干灰褐色,小枝細長綠色無毛,葉卵形或圓卵形,葉緣有細齒,花芽著生在長枝的葉腋間,每節著花1~2朵,芳香,花瓣5枚,白色至水紅,也有重瓣品種。(如圖) 莖 梅花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常具刺,樹冠呈不正圓頭形。枝幹褐紫色,多縱駁紋,小枝呈綠色或以綠為底色,無毛。 果 核果近球形,有溝,直徑約1~3厘米,密被短柔毛,味酸,綠色,4-6月果熟時多變為黃色或黃綠色亦有品種為紅色和綠色等;味酸,可食用,可用來做梅干、梅醬、話梅、酸梅湯、梅酒等,亦可入葯。梅花酒在日本和韓國廣受歡迎。其味甘甜,有順氣的功能,是優良的果酒。話梅在中國是很受歡迎的食品。話梅是將梅子與糖、鹽、甘草在一起腌制後曬干而成的。話梅還可以用來做成話梅糖等食品。 花 梅花可分為真梅系、杏梅系、櫻李梅系等,每節1~2朵,無梗或具短梗,直徑1~3厘米,萼筒鍾狀,有短柔毛,裂片卵形;花瓣5枚,原種呈淡粉紅或白色,栽培品種則有紫、紅、彩斑至淡黃等花色;雄蕊多數、雌蕊離生,子房密被柔毛,罕為2-5(離心皮)或缺如,子房上位,花柱長。 梅花的總品種達300多種。適宜觀賞的梅花種類包括大紅梅、台閣梅、照水梅、綠萼梅、龍游梅等品種。觀賞類梅花多為白色、粉色、紅色、紫色、淺綠色。中國西南地區12月至次年1月,華中地區2至3月,華北地區3至4月開花。初花至盛花4~7日,至終花15~20日。 梅花屬於長壽花卉,即使是在家盆栽,也經常可以養到十年以上。湖北黃梅縣有株一千六百多歲的晉朝所植梅花,至今仍吐芬芳。 梅花雖對土壤要求並不嚴格,但土質以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為佳。幼苗可用園土或腐葉土培植。梅花對水分敏感,雖喜濕潤但怕澇。若盆土長期過濕會導致落葉黃葉。梅花不喜大肥,在生長期只需施少量稀薄肥水。梅花可耐-15度的溫度。梅花以嫁接繁殖為主,播種、壓條、扦插也可。砧木以實生梅苗或杏、桃為主。梅花通常不易染病,但也有一些病害,如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膠病、干腐流膠病等。蚜蟲對梅花常有危害。但不可使用樂果殺蟲,其會對梅花產生葯害而導致落葉。此外,還有一種梅花盆景,名為梅樁。
1.栽植在南方可地栽,在黃河流域耐寒品種也可地栽,但在北方寒冷地區則應盆栽室內 浙江超山
越冬。在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為提高成活率,應避免損傷根系,帶土團移栽。地栽應選在背風向陽的地方。盆栽選用腐葉土3份、園土3份、河沙2份、腐熟的廄肥2份均勻混合後的培養土。栽後澆1次透水。放庇蔭處養護,待恢復生長後移至陽光下正常管理。 2.光照與溫度喜溫暖和充足的光照。除杏梅系品種能耐-25℃低溫外,一般耐-10℃低溫。耐高溫,在40℃條件下也能生長。:在年平均氣溫16-23℃地區生長發育最好。對溫度非常敏感,在早春平均氣溫達-5-7℃時開花,若遇低溫,開花期延後,若開花時遇低溫,則花期可延長。生長期應放在陽光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若處在庇蔭環境,光照不足,則生長瘦弱,開花稀少。冬季不要入室過早,以11月下旬入室為宜,使花芽分化克分經過春化階段。冬季應放在室內向陽處,溫度保持5℃左右。 3.澆水與施肥生長期應注意澆水,經常保持盆土濕潤偏於狀態,既不能積水,也小能過濕過干,澆水掌握見干見濕的原則。一般天陰、溫度低時少澆水,否則多澆水。夏季每天可澆2次,春秋季每天澆1次,冬季則干透澆透。施肥也合 理,栽植前施好基肥,同時攙入少量磷酸二氫鉀,花前再施1次磷酸二氫鉀,花施1次腐熟的餅肥,補充營養。6月還可施1次復合肥,以促進花芽分化。秋季落葉後,施1次有機肥,如腐熟的糞肥等。 4.整形修剪地栽梅花整形修剪時間可於花後20天內進行。以自然樹形為主,剪去交叉枝、直立枝、乾枯枝、過密枝等,對側枝進行短截,以促進花繁葉茂。盆栽梅花上盆後要進行重剪,為製作盆景打基礎。通常以梅樁作景,嫁接各種姿態的梅花。保持一定的溫度,春節可見梅花盛開。若想「五一」開花,則需保持溫度0-5℃並濕潤的環境,4月上旬移出室外,置丁陽光允足、通風良好的地方養護,即可「五一」前後見花。 5.花期控制盆栽梅花一般為家庭觀賞。冬季落葉後置於室內,溫度保持在0-5℃,元旦後逐漸加溫至5 -10℃,並日充分接受光照,經常向枝條噴水,水濕應與室溫接近。
園藝學
在園林、綠地、庭園、風景區,可孤植、叢植、群植等;也可在屋前、坡上、石際、路邊自然配植。若用常綠喬木或深色建築作背景,更可襯托出梅花玉潔冰溥清之美。如松、竹、梅相氨基酸,蒼松是背景,修竹是客景,梅花是主景。古代強調「梅花繞屋」、「登樓觀梅」等,均是為了獲取最佳的觀賞效果。另外,梅花可布置成梅嶺、梅峰、梅園、梅溪、梅徑、梅塢等。 人工栽培 常用嫁接法繁殖,砧木多用梅、桃、杏、山杏和山桃。梅花露地栽培,應於陽坡或半陽坡地段,株距3~5m。通常在生長期間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餅肥堆肥、廄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後(6月底至7月初),適當控制水分並施肥,促進花芽分化。梅花適作盆景栽培。將地栽培數年後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軟松肥沃,栽前栽後均要整形和修剪。
病蟲害
梅花病害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白粉病、縮葉病、炭疽病等。 (1)白粉病。此病常在濕度大、溫度高、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發生。早春三月,梅花萌芽時,嫩芽和新葉易受病菌侵染,受害部位會出現很薄的白粉層,接著白粉層上出現針頭大小的黑色或黃色顆粒,後期葉片變黃而枯死。 (2)縮葉病。可噴灑托布津或多菌靈防治,亦可噴灑1%波爾多液,每隔一星期噴一次,3-4次即可治癒。 (3)炭疽病。病發初期可噴70%托布津1000倍液或噴代森鋅600倍液防治。發現其他各種病時,噴灑上述兩種葯液亦可見效。
8. 怎樣種梅花
梅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稱頌。依栽培目的不同,梅花可分為花梅和果梅兩大類。果梅常栽於果園,以收獲果實為主;花梅栽於庭院或花盆中,其花色艷麗,品種豐富,主要供人觀賞。
①上盆
梅花盆栽以花梅為主。盆栽梅花,在 9-10 月上盆較好。選用經過嫁接、已在實地栽培 2-3 年、根莖較粗壯的樹苗上盆,這樣栽後當年就能見花。為使梅花成型,一般可在株高 20-30 厘米處進行截頂,留頂端 3-4 個新芽作為主枝培養。梅花適宜在輕松肥沃的土質中生長,盆土一般用 2 份腐葉土、 2 份風化河泥或稻田泥, 6 份細沙土混合即成(也可在培養土中略摻糞干或餅肥)。上盆後要連續澆兩次透水,放在陽光充足處養護。花盆以普通瓦盆較好,開花時將其移置紫砂盆內,供觀賞。
②澆水
梅花對土壤水分很敏感。澆水要掌握不幹不澆,澆則要透,見干澆水,忌過濕的原則。土壤含水分過多,葉片將發黃而脫落。如果發現青葉脫落,則是因為土壤過干。為了使梅花多著花蕾,當新枝長至 25 厘米左右時,應作「乾旱處理」,即作短時間的停止澆水,俗稱「收水」處理,使植株因缺水而葉片翹卷,枝條略呈萎蔫狀,然後再澆小水「緩苗」,「小水」的水量約是通常澆水量的 6-7 成。小水連續幾天後再作短時間的停水,這樣反復幾次,迫使新梢停止生長及二番枝的萌發,俗稱「定頭」。然而再慢慢「放水」,逐步恢復正常澆水。這種「收水」的目的,能控制新梢不至長得太長,同時也能使植株集中養分增加花芽生長,可達多著花蕾的效果。但應注意,由於盆土已乾燥過久,應先澆小水使根部緩緩吸收,逐漸恢復生機,切不可立即大水澆灌,大水會造成大量落葉。梅花有孕蕾期間落葉會直接影響著蕾,所以要特別注意。梅花喜水,但不耐澇。春季雨水多,易使枝條旺長而使花芽減少。黃梅季節是孕育花芽的時候,盆土宜略干,此時水分過量會使枝條生長細長,甚至會產生葉黃凋落,影響著蕾開花。夏季高溫宜濕,可在上午 8 時至下午 4 時左右各澆水一次。大雨後應注意側盆倒水,防止盆內積水。秋季要逐漸減少澆水量,以保持濕潤為宜,一般 1-2 天上午澆水一次即可。霜降落葉後,花芽已長大,可以隔天或隔幾天澆水一次。開花和展葉期也要少澆水。
③施肥
盆栽梅花的施肥,春季除上盆和換盆時施給底肥外,可施一次濃肥(人糞 70% 、水 30% ),施後第二天必須「回水」。這次濃肥後,已能滿足春季抽枝發葉,不必再施肥,特別是當芽長到 5 厘米上下時,更忌施肥,不然易使枝條發生徒長,還易引發蚜蟲危害。 5 月中下旬,可施淡追肥 1-2 次(人糞 30% 、水 70% ),目的是促使形成花芽。 8 月上旬,為第二次發根期,同時為了促使花芽肥大,也可施追肥一次(人糞 30% 、水 70% )。 9 月上旬,梅花新根已較老熟,為了使花芽健壯,也可再少量追施一次磷肥。
在含蕾待放時,追施少量氮素或磷鉀肥。肥料來源有:豆餅水,花生餅水(澆在盆土上),干雞糞(撒在盆土上或埋在盆邊)。
④修剪
梅花枝條宜稀忌繁,枝條過密時須及時修剪。花芽形成在當年新生的枝條上,在新枝中以短枝和中枝開花較多,長枝往往無花,因此欲使多著花,可用修剪的辦法促使多生新枝。初上盆的幼株可選留強壯的枝條 2-3 枝,在 20 厘米左右處短截,其餘枝條可自基部全部剪去,使在短截的枝條上長出新枝。在生長過程中若有徒長枝、纖弱枝、病害枝、重疊枝及密生枝,都應及時剪除。修剪要和整形相結合,整形根據植株生長勢,保持自然形態,不求挺直壯觀,而講究橫、斜、倚、曲、古、雅、蒼、疏,要有詩情畫意,有疏有密,疏密相間。花期過後,除主枝留 20 厘米外,其餘枝條均在 3 厘米左右處剪去。開花枝在花後將枝條的上部剪去,保留基部 3-4 個葉芽,促使這些葉芽成為新梢,再形成開花枝。
⑤翻盆
盆栽梅花最好能每年翻盆換土一次,盆口直徑 30 厘米以上的可兩年翻盆。當花謝以後,約 3 月底至 4 月初,即可進行翻盆。翻盆時先將全株從盆中脫出,略將原土鏟去一部分,結合整枝修剪,並把枯朽的老根及生長不良須根剪除,然後將根部置陽光下曬兩小時左右,使其表面乾燥。花盆視植株大小選用比原來略大的瓦盆。盆中添換新土,可施入適量豆餅、馬掌或羊蹄殼作底肥。上好盆後,用預儲於缸內的清水澆透,然後放在向陽通風、陽光充足的場所。
盆栽梅花於冬季落葉後,可移至不結冰的室內越冬。如欲促成早開花,可在預期觀花前 60-70 天移入 10 ℃左右的低溫溫室,屆時即可開花。在此期間要注意澆水,多曬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