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哲學家的方法特徵有哪些

哲學家的方法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5 22:56:01

㈠ 哲學的研究方法什麼

現代哲學認為哲學有三個分支:本體論、知識論和價值論。關於宇宙本體的問題已經被天文、物理學所證實,沒有什麼探討價值了。有關知識論,邏輯實證主義的認識論似乎是理性認識的高峰,但價值論,現在的哲學家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

㈡ 中國傳統的哲學家有什麼樣的突出特徵

中國傳統的成名哲學家的突出特徵一般是文人和道家人士居多,他們重思想和理論,一般闡述人生哲理及空洞的宇宙萬物規律。而西方哲學家的突出特徵是重理論體系和實踐,他們大都是偉大的發明家,也給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公式和理論,作出了許多具體的發明。

㈢ 哲學家都具著哪些特徵

哲學家其實就是自己折騰自己的人,是自苦的人!也是心理脆弱的人!心理素質好的人從來都不看哲學的,因為他們的內心足夠堅強或者說麻木,因而不需要通透去考慮人生!
這就如同務實和務虛一樣,這是很大的命題,哲學本身就是務虛的,因為他注重的修為和感悟,而現實世界裡多是實用主義者,就是說理想主義的人務虛的接受著這些哲學的文字!
其實也是弗洛伊德說的一種補償,必然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假如你可以享受時間和生命,估計學哲學的人就少很多了!

㈣ 哲學的方法特徵有哪些電大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㈤ 柏拉圖政治哲學有哪些特徵

對感覺主義的批判
從變動不居的物質世界出發,智者們認為,唯有人的知覺能夠即時即境地、直接地接
觸客觀事物,知覺始終是真實的。泰阿泰德提出了「知識是知覺」的著名命題。因為知
覺是因人而異的,所以普魯塔哥拉又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更為著各的命題。
對於「知識是知覺」的命題,柏拉圖指出,知覺在許多場合下都是不可靠的,「如關於
夢吃與病痛,其他尤其關於瘋狂,並關於引起錯聞錯見與種種錯覺者。」(同上第45頁)
例如放在水中的木條看起來是彎曲的,就是一種錯覺(參見《理想國》第10章,第60頁)。
把這種錯覺當作知識豈不荒謬?他還問道:如果只有知覺才是知識,那麼,人們通過閉
目回憶即思考得到的是不是知識呢(《泰阿泰德·智術之師》第10頁)?
對於「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命題,柏拉圖首先指出,「倘凡感覺恆真、人智莫相上下、
個個自作判斷、所斷無不真切,復何需乎普魯氏魏魏皋比之上而為之師?人人既是一切事
物的權衡,何以見得吾輩知鮮於彼而須踵門求教?」(}可上第9頁)其次,·他認為,不
伺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知覺在正確性上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一醫生對於疾病、樂工對於樂
譜、酒翁對於釀酒、應丁對於烹調比別人有更多的發言權。因此,「必須承認有人智過他
人,智過他人者才是權衡」(同上第71頁)。
柏拉圖對感覺主義的批判是切中要害的,也正是這一批判本身使柏拉圖深深地認識
到,智者所信賴的感官知識提供給我們的只是偶然的、個別的東西,那不是真知識,而僅
僅是一種虛幻的t』意見」,只有理念知識才揭示事物中一般的、必然的東西,因而是真知
識。柏拉圖雖然主張哲學的目的在於認識一般的東西即理念,但他並沒有完全否認感覺及
其對個別事物的反映。正如英國哲學家康福特所指出的:「在通向理念世界之前,知識的
真實的對象被發現了。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注意到感覺所顯示的瞬息萬變的、模
糊的現象世界。」(《PLATO,5TheoryofKnowled朗》緒言第12頁)這樣,個別與一般、
感覺與理念就成了推動柏拉圖哲學發展、演變的另一條基本的矛盾線索。
對不可知主義的批判
列寧曾經指出:「把相對主義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就必然使自己不是陷入絕對懷疑
淪、不可知論和詭辯,就是陷入主觀主義。」(《列寧選集》第2卷,第136頁)智者哲學
正是循著這一路線走向不可知主義的。普魯塔哥拉說:「有許多東西是我們認識不了的,
問題是晦澀的,人生是短暫的。」(《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38頁)高爾吉亞則走得更遠,他
不僅否定了人類理性的作用』,而且也否定了整個客觀世界的存在。
柏拉圖猛烈地抨擊了這種不可知主義的傾向,指出:「一切既在流動中,說見無以異
於說不見,說有某種知覺無以異於說無某種知覺。」(((泰阿泰德·智術之師》第75頁)在
柏拉圖看來,如果把智者的理論貫徹到底的話,人們不可能得到任何確定不移的知識。但他
又主張把世界分為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見世界(現實世界之。這二劃分本身就足以使
柏拉圖陷入困境:他只承認理念世界是可知的,至於現實世界則是瞬息萬變、不可認識的,
人們對它至多隻能達到一種模糊的「意見」。這樣,他就不得不訴諸信仰,求助於神來安
排現實世界。在《蒂邁歐篇》中,他寫道:「只要稍有一點頭腦的人,在每一件事情開始
的時候,不管這件事情是大是小,總是要求助於神的。」「神對於無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
是關心的」(《古希臘羅馬哲學》第207、215頁)。於是,神與理性、迷信與科學就成了
推動柏拉圖哲學發展、演變的第三條基本的矛盾線索。
通過上面的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柏拉圖的唯心氣義的理念論主要是在批判智者哲學
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但因為這一批判是有保留的,所以在其哲學內部又隱藏著矛盾,從
而決定了他的哲學必然具有兩重性。下面,我們將詳細地討論這個問題。 柏拉圖哲學的兩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間題上:
一』理念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核心。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怎樣,這是柏拉圖畢生為之
探索的最重要的問題。對此,柏拉圖作過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論述。
在《理想國》中,.他把不變的理念看作唯一真實的原本,把變化的事物看作理念的摹本
和消極的產物。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他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比喻:一個是床的比喻。他認為
理念的床是唯一的、真正的床,工匠製造的床只是理念的床的摹本,而藝術家畫出來的床
則是摹本的摹本。另一個是洞穴之喻。他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陰暗洞穴里的
居留。洞穴中的人們戴著鐐銬,背向出口,只能勉強看封被滅光投射在洞壁上的東西的模
糊的影子。在柏拉圖看來,感性實物只不過是變幻不定的影子,人們只有擺脫這些影子,走
出洞穴,「以思想力求真理,不賴官能之輔助,日求進益,則終有一日得見永久不變之真
理。」(《理想國》第七章,第33頁)這兩個比喻告訴我們,「永久不變」的理念是第二
性的,生滅變化的事物則是第二性的。不用說,這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
有趣的是,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對理念的來源向題作了完全不同的論述。
他也提出了兩個著名的比喻:一個是蠟塊之喻。柏拉圖寫道:「假定人人心裡有一塊性質
優劣不等的臘版,這是司記憶之神-諸穆薩之母-所賜予的。感覺知覺,欲記之於心,則在此版上留跡,如列印一般。」(《泰阿泰德·智術之師》第19頁)把心靈比作臘
塊,把感覺比作臘塊上的印痕,這無疑是唯物主義的。另一個是鳥籠之喻。柏拉圖寫道:
「前以臘版,茲以鳥籠,比方心地。幼時此籠尚空,隨後納鳥其中。以鳥可喻各種各類的
知識:或成群,或獨棲而隨處飛躍。」(同上第21頁)這個比喻也充分肯定知識不是先驗
的,而是後天才有的。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圖還在一般的哲學意義上發摔過這方面的思
想。在談到知覺的來源時,他直截了當地說:「我成知覺者,必是對某物的知覺者,因知
覺不能對無物而起」。他還把物稍偽「施者」,把人稱為「受者」,指出:「物與我,施
者與受者,無論存在或變為,必是彼此相對相關」(同上第48、49頁)。他強調說,人們
從現實世界獲得知覺後,還必須通過心靈對知覺的「統攝」作用,才能把握「一切物之共
性」即理念(同上第79頁)。即使在《理想國》中,柏拉圖也發揮過同樣的、但常常被人
忽視的思想。他把人的認識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目力」認識即感性認識,它又可分為
「實在之物」和「物之肖像」兩個小部分;另一部分是「智力」認識即理性認識,它也可
分為「假定」與「真理」兩個小部分。柏拉圖認為,人們的整個認識過程是從「實在之
物」,「物之肖像」~「假定」』(即數學)~「真理」,即「由見解而進真理」的過程
(《理想國》第六章第115一ns頁,第了章第13頁)。事實上,柏拉圖在一系列對話中討
論美、正義、知識、美德等向題時,都採取了這一由個別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唯物主
義的認識路線。從這一路線出發,又必然得出現實世界第一性,理念世界第二性的結論。
朱光潛先生在談到柏拉圖的藝術摹仿思想時敏銳地指出:柏拉圖對藝術摹仿的看法之所
以自相矛盾,就是「由於在認識論方面柏拉圖有這兩種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種以為理性世
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據,超感性世界獨立,另一種以為要認識理性世界,卻必須根據感性世
界而進行概括化」(《西方美學史》上卷,第46頁)。可見,柏拉圖理念論所包含的深刻
的內在矛盾,是不容忽視的。
二、靈魂
靈魂的本質是什麼?它和肉體的關系究競如何?柏拉圖的論述同樣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柏拉圖賦於靈魂以人格化的神的意義。在《斐德羅篇》中,他把靈魂分為神
的靈魂和人的靈魂,認為無論何者都是不朽的、自動的,「這種自動性就是靈魂的本質和定
義。」(《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第112頁)如果靈魂是完善的、羽毛豐滿的,它就飛行上
界,主宰全宇宙。如果它失去了羽翼,就向下落,直到附上一個塵世的肉體,成為動物或
人。成為人的,可分為愛智慧者、守法的君主、政治家等。每個靈魂不經過一萬年的輪
迥,就不能恢復它的羽翼。僅有愛智慧者是例外,如果他們的靈魂連續三次都維持這樣的生
活不變,到了千年運行一度的第三度,就可以恢復羽翼,高飛而去(同上第n3、116頁)。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甚至化了近十頁的篇幅來描繪靈魂受審和輪迥的情況。這些論述
顯露出強烈的宗教神話色彩,是柏拉圖靈魂論中的糟粕。
另一方面,他又賦於靈魂以理性的賣質。在《斐德羅篇》中,他繼承了畢達哥拉斯的觀點
飛.
(參見《古希臘羅馬哲學》第36頁),把靈魂分成御車人(象徵理性)、良馬(象徵意志)、劣馬
·
(象徵慾望)三部分。柏拉圖認為,靈魂的意志及慾望部分和肉體是不可分離的。這就告
訴我們,靈魂不朽,實質上就是理性不朽。』正如黑格爾指出的:『「柏拉圖所講的靈魂不死
和我們宗教觀念里的靈魂不死,意義不同。柏拉圖所謂靈魂不死是和思維的本性、思維
的內在自由密切聯系著的」(《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187頁)。梯利也認為,柏拉圖
的理想.是要培養理性、即靈魂不死的一面。」(《西方哲學史》上卷,第84頁)柏拉圖
還進一步把靈魂的本質認作共相(參見《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193頁)。他所謂的靈
魂(理性、『共相)不死,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一也就是說,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
在它賴以存在的個別事物滅亡之後,它還能繼續保持下去。羅素曾舉了「貓」的例子來說
明柏拉圖的這一思想:「這種貓性既不隨個體的貓出生而出生,『而當個體的貓死去的時
候,』它也並不隨之而死去。事實上,它在空間和時間中是沒有定位的,』它是『永恆的』」
(((西方哲學史》上卷,『第163頁)。當然,必須看到,柏拉圖也常常把概念的這種相對獨
立性絕對化,從而暴露出他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局限性。柏拉圖靈魂論的另一個合理因素是
強調人們在進行理性思維時,必須盡可能地擺脫肉體的干擾。這一思想也常常遭到人們的-
誤解。其實,這一思想是在批判智者哲學時闡發出來的。按照智者的理論,「知識就是感
覺,感覺的差異則出於身體的差異,『一切出現於我們感覺中的事物必然是真實的。」(({形
而上學》第72頁)柏拉圖堅決反對這種用身體的差異去解釋人的認識的差異的做法。正是
在這個特定的意義上,他認為肉體是靈魂的障礙,靈魂即理性要認識真理,就必須擺脫肉
襪的干擾。正如梯利指出的,在柏拉圖看來,「靈魂要把握純粹的真理,泌須不受肉體的
干擾。」(《西方哲學史》上卷,第82頁)列寧也明確地肯定了柏拉圖的這一合理思想:

「『因為感性的直觀不能為我們純粹地照原樣地揭明某個東西』『(Pha曰o)-所以,肉體是靈魂的一種障礙。」(《哲學筆記》第309頁)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柏拉圖的靈魂論充滿著理性和神學的尖銳沖突。他關於靈魂的
合理思想,不僅是通過極端粗糙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而且披著厚厚的宗教神話的外衣。從
人類認識發展史看,這是毫不足怪的。正如列寧在評價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觀時所指出的:
「注意:科學思維的萌芽同宗教、神話之類的幻想的一種聯系。而今天呢!同樣,還是有
那種聯系,只是科學和神話間的比例卻不同了。」(同上第275頁)因此,我們一定要看
到柏拉圖靈魂論的兩重性,以便從神秘主義的外衣下剝離出合理的東西。
三、回憶
人們通常認為,柏拉圖的回憶說是「典型的唯心論的先驗論」(參見『《歐洲哲學史簡
編》第17頁)。』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回憶說並非鐵板一塊,也具有兩重性。』
一方面,回憶確實具有先驗主義的味道「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就具
有理念知識,因此,認識的過程也就是回憶這種先驗的知識的過程。在《美諾篇》中,記載
了蘇格拉底和一個小奴隸的對話。』這個小奴隸雖然從未學過數學,但通過啟發,他能夠解
答問題。柏拉圖由此得出結論說,數學知識是先驗地存在於他的靈魂中的。回憶說中的這
種先驗主義的傾向,其認識論根源在於誇大了數學的抽象性和獨立性。回憶說的另一個荒
謬之處在於:他把回憶看作「只有少數人」才具有的「本領」(《柏拉圖文藝對話集》第
118頁),從而給回憶塗上了一層濃厚的神秘主義的色彩。
但從另一方面看,回憶也有反省、類比、聯想、思考的涵義。·在《斐德羅篇》中,柏
拉圖把回憶看作是一種「反省作用」,即「從雜多的感覺出發,借思維反省,把它們統攝成
為整一的道理。」(同上第117頁)在《斐多篇》中,他通過蘇格拉底和西米阿的對話,也
解釋了回憶的涵義。蘇格拉底對西米阿舉例說,如果你發現你的愛人是常常用七弦琴的,
那麼,當你在其它場合下單獨地看到七弦琴的時候,就會聯想起你的愛人。這種聯想就是
回憶。柏拉圖還認為,回憶是「通過我們的感覺」的刺激獲得的(參見《古臘羅馬哲學》
第188頁)。在這里,回憶並沒有什麼先驗主義的味道。黑格爾對此看得非常清楚:「在
某一意義下,回憶是一個笨拙的名詞。這裡麵包含有把在別的時間內己經獲得的觀念重新
提出的意思。不過回憶也還有另一種意義,一種從字根衍出的意義,即內在化、深入自身
的意義。這是這個詞的深刻的有思想性的意義。在這種意義下我們可以說,對共相的認識
不是別的,只是一種回憶、一種深入自身,那在外在方式下最初呈現給我們的東西,一定
是雜多的,我們把這些雜多的材料加以內在化,因而形成普遍的概念,這樣我們就深入自
身,把潛伏在我們內部的東西提到意識前面。」(《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183一184頁)
回憶說的這一合理內容,是柏拉圖在批判智者的反理性傾向中闡述出來的。因為在智者看
來,感覺就是一切,對一個事物如果已經知覺,就沒有必要研究,如果不知覺就無法研
究。這就完全抹煞了理性的能動作用。為了反對這一觀點,柏拉圖才提出了上述的思想。
然而,正如黑格爾指出的那樣,回憶畢竟是「一個笨拙的名詞」,「回憶屬於表象,
不是思想」(同上,第184頁),用這種概念來表達邏輯思維是不妥當的,也容易造成誤
解。但列寧說過:「『無限的進步,,即『思維形式,的『擺脫,素材(vondenstoffe)、
表象、一願望等等,即一般性的東西的提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就是認識……的開端。」
(《哲學筆記》第86頁)因此,我們得承認,「回憶」概念的提出終究是一種進步。
柏拉圖在理念、靈魂、回憶問題上的兩重性是有深刻的內在聯系的。一方面,他把理
念看作現實世界的摹本、永恆不變的實體,並且由此推論說:「如果這些實體存在,則我
們的靈魂也存在於我們出生之前」(《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89頁)。而從靈魂存在於出
生之前這點出發,又必然進一步推出認識就是回憶的先驗主義結論。與此相反的另一方面
是,柏拉圖又把理念看作感性世界的抽象物即共相。從這一點出發,他必然把靈魂認作理
性,並進一步把人們的認識過程理解為理性的回憶,即反省、類比、聯想和思考。
上述兩個方面表明,柏拉圖哲學就主要傾向來看,是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同時,
又包含著不少唯物主義和科學的因素。這些因素通過內在的、』本質的聯系融合起來、與柏
拉圖的主要思想傾向形成尖銳的矛盾,而不變的理念世界和可變的現實世界之間,亦即一
般與個別的矛盾,則是其突出表現。柏拉圖的整個哲學都在這一深刻的內在矛盾中徘徊、演
變和發展,直到他把赫拉克利特的「變」的思想納入理念(即一般)之中,才使矛盾得到
了某種程度上的協調和解決。當然,這並沒有改變柏拉圖在解決這一根本矛盾上的基本的
唯心主義的傾向。在《巴門尼德篇》中,柏拉圖對自己前期的、以不變為主要特徵的理念
論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清算和批判,這一批判的重要成果,就是輝煌的、但又幾乎被時間和
偏見的塵埃所埋沒的概念辯證法。 一、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緊密結合
在柏拉圖的對話中,諸如美、知識、美德等許多問題的討論,都是循著從個別到一般
的途徑進行的,體現了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緊密結合。試以早期的《大希匹阿斯篇》為例。
這篇對話的主題是討論美。希匹阿斯的第一個答案是:「美就是一位年青漂亮的小姐」。
蘇格拉底駁斥說,一匹母馬、一個湯罐不也是很美的嗎?於是,希匹阿斯又提出了第二個
答案:「黃金是使事物成其為美的」。蘇格拉底又駁斥說,為什麼人們不用黃金而用象牙
去雕刻女神的面目、用石頭去雕刻女神的身子呢?希匹阿斯所提出的第三個答案「恰當
就是美的」也同樣遭到了駁斥。他窮於應付,正想溜走時,蘇格拉底留住了他。討論改
變了方式,由蘇格拉底相繼提出美的三個可能的定義: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美
就是視覺和聽覺所生的快感,把討論進一步引向深入。盡管這場討論最後沒有作出結論,
但從整個過程看,是從個別美的事物逐步進入美的概念的。在《會飲篇》中談到美感教育
時,也使用了同樣的方法。因此,朱光潛先生完全有理由作出如下的評價:「從這個進程
看,人們的認識畢竟以客觀現實世界中個別感性事物為基礎,從許多個別感性事物中找出
共同的概念,從局部事物的概念上升到全體事物的總的概念。……在這里柏拉圖思想中具
有辯證的因素。」(((西方美學史》上卷,第45頁)當然,在柏拉圖那裡,這種由個別到一
般的辯證的認識方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方面,他不懂得人的認識由個別達到一般後,
還要再回到個別去。他停留在一般上、抽象的理念上不再前進,另一方面,正如黑格爾指
出的:「為了消解特殊的東西以形成共相,這種辯證法還不是真正的辯證法,還不是辯證法
的真形式。」(《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02頁)因為這種辯證法從個別中提取出來的
還只是一個個各自孤立的概念。如前所述,直到柏拉圖把「變」的思想引進理念,才在
《巴門尼德篇》、《智者篇》、《菲裡布篇》等晚期對話中建立了概念之間的辯證聯系。
二、概念辯證法是柏拉圈辯證法的最盆要之點
黑格爾認為,「思辨的辯證法」(即概念的辯證法)是「柏拉圖哲學中最重要之點」
(同上,第203頁)。從古希臘辯證法發展的歷史形態來看,他的這一看法是極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辯證法是事物運動變化的辯證法,
是「客觀辯證法」(同上,第204頁)。智者(這里專指普魯塔哥拉、高爾吉亞等人)把赫拉克
利特的「變」的思想引入現象世界(即表象世界),從而創立了現象辯證法。智者,從某種意義
上說,也就是現象世界的赫拉克利特。他們關於風寒與不寒、酒甜與苦、般子多與少的論
述,就是這種辯證法的具體表現。現象辯證法比起赫拉克利特的客觀辯證法來,盡管有
了某種程度的抽象,但仍然停留在感性直觀的范圍內,正如黑格爾指出的:「智者只觀看
現象(在意見中堅執著現象),-這種對現象的意見也是思想,不過不是純粹思想,不是自在自為的思想。」(同上,第205頁)柏拉圖沒有停留在現象世界的范圍內,而是把赫
拉克利特的「變」的思想進一步抽象化,引入理念世界。在他後期的思想中,他的辯證法
已「不是把觀念弄混亂的那種智者派的辯證法,而是在純概念中運動的辯證法,-是邏輯理念的運動。」(同上,第199頁)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稱柏拉圖是概念
世界中的赫拉克利特。
柏拉圖創立概念辯證法經歷了一個過程。特別在《巴門尼德篇》中,他拋棄了以前在
大部分對話中採用的從具體事物出發去尋求一般概念的做法,而是直接地「闡述了純粹思
想的辯證法」。黑格爾指出,「柏拉圖真正的思辨的偉大性之所在,他在哲學史上、亦即一
般地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貢獻,是他對於理念的明確規定」(同上,第206、203頁)。陳
康先生曾把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中規定並論述過的范疇整理成一張「范疇表」,共列
出了十三類、、四十三個范疇(參見《柏拉圖巴曼尼德斯篇》第125頁)。這是一件有意義
的工作。當然,「范疇表」也有疏漏之處,如有限和無限這對范疇就沒有列入。另外,在
《智者篇》中,柏拉圖還集中地論述了存在與非存在這對范疇。仔細讀一讀這些著作,我
們還會發現,柏拉圖力圖把這些范疇聯系和統一起來。這顯然是開創性的、艱難的思維勞
作。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形而上學》等著作中進一步推進了這一工作。最後,如
我們所知道的,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才達到了近乎完善的程度。,
應當看到,限於歷史條件,柏拉圖的概念辯證法遠不是成熟的。一方面,它還常常和
一些表象的東西、神話混雜在一起,這說明「在柏拉圖那裡,對於辯證法的這種性質的完
全的意識,我們誠然還找不到。」另一方面,柏拉圖還不可能用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
客觀地揭示出諸多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正如黑格爾指出的:「理念的這種自我產生的能
動性在柏拉圖那裡還沒有被發展出來,他常常陷於外在的目的性。」(《哲學史講演錄》
第2卷,第200、204頁)
三、概念辯證法的實質是對立統一
列寧說過:「概念的全面的、普遍的靈活性,達到了對立面同一的靈活性,-這就是實質所在。」(《哲學筆記》第112頁)概念辯證法的實質就是在對立統一中把握概念,
而柏拉圖是達到這一點的。黑格爾甚至認為:「兩個互相否定的對立面的結合」是「柏拉
圖所特有的辯證法」(《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03頁)。柏拉圖運用對立統一觀點著
重闡述了以下三對范疇的辯證關系:

查看全文
2016-05-17 1
孔子的政治思想

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式的愛情

柏拉圖軟體

柏拉圖式戀愛

㈥ 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主要特徵在於追求萬事萬物的本質。
從他們探索萬物本質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追求質料上的本原,如水本原、氣本原、火本原、原子本原等....
一類追求形式上的本原,所謂形式上的本原就是使一物之為其自身的原因,追求事物背後的規則,如 數本原、理念本原........等

閱讀全文

與哲學家的方法特徵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式洗眼器使用方法 瀏覽:392
一般二氧化碳檢測方法 瀏覽:12
翡翠拋光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5
如何給干核桃仁脫皮最佳方法 瀏覽:449
關於關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瀏覽:561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瀏覽:918
白酒發酵的方法和圖片 瀏覽:157
手機微信掙錢的方法 瀏覽:288
速成鋼膠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954
華為橫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筋膜炎用什麼方法檢查 瀏覽:176
真菌蘑菇稻草種植方法 瀏覽:496
胯部分離連接方法 瀏覽:942
高程測量的方法中高差計算公式 瀏覽:249
食用百合養殖方法和技巧 瀏覽:199
大數據集成分析方法 瀏覽:938
生產質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瀏覽:306
換電腦最快方法 瀏覽:870
水蒸氣的體積計算方法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