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祛熱除濕有哪些食補方法

祛熱除濕有哪些食補方法

發布時間:2022-07-05 22:29:42

1. 去濕氣食療方法

濕氣重怎麼

一、淮山粥

材料:淮山30克,米適量(1人份)

製法:淮山與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養脾陰,適合腹脹、脾胃虛弱、大便溏爛的人。

六、粟米白果豬肚湯

材料:粟米3條、白果50克、豬肚1個、生薑3片。

做法

1、粟米洗凈,連衣、須切段狀;白果去殼、去衣、洗凈;

2、豬肚沖洗後翻轉,用刀颳去臟雜,再用生粉反復洗凈,並以清水沖凈。

3、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個半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養生功效

濕度大的天氣宜飲粟米白果煲豬肚湯。粟米(玉米)是大家喜愛的煲湯料之一,其入湯後清甜可口,不但營養價值十分高,且能健脾祛濕,最適宜於時下的天氣飲用。

以粟米配伍斂肺氣、止滯濁的白果煲豬肚,其氣味清潤而不膩不滯,除了有健脾祛濕的功效外,還能清熱、益氣、健胃,為周末家庭靚湯,男女老少皆宜。

2. 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有哪些

1、蘿卜

蘿卜有消食、清熱毒的作用,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蘿卜湯。適用於腸胃濕熱、消化性潰瘍和食慾不好者。

2、薏米

薏苡仁是祛濕消腫的上品。薏米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陰雨連綿,空氣濕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3、木棉花

木棉花花瓣色澤鮮紅質,曬干後可作葯用。其味甘淡、性涼,具有清熱利濕、解表、利尿、消暑、止血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痢疾,泄瀉、食滯等胃腸濕熱病,是常用葯物之一。氣候炎熱潮濕,人們又多以魚肉為食,因而容易患腸胃濕熱性疾病,如食慾不振、食滯、腹瀉、下痢等,而木棉花正好可改善以上症狀。

4、白扁豆

白扁豆為「脾之谷」,認為白扁豆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中醫認為白扁豆有健脾化濕的功效,常常用於便溏、腹瀉而伴有飲食減少、食慾不佳、疲乏無力等症狀的人群食用。

5、玉米

玉米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健脾滲濕、調中開胃、益肺寧心、清濕熱等功能。玉米含有類黃酮,對視網膜黃斑有一定作用,所以多吃玉米有明目作用。

3. 夏季去濕熱的食療方都有哪些

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會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也慢慢的提高了,並且人們的安全意識也慢慢的提了上來,所以說人們對於日常的意志,技能石以及各種各樣的健康知識,也到達了一種比較重視程度。不得不說的一點就是,夏季我們的身體也會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並且我們的身體很容易發生濕熱的相應症狀,那麼對於這種情況來說,我們應該怎樣的吃法才能保持我們的身體健康呢,對於這個問題,許許多多的人都是關心的問題。

4. 除濕氣有哪些食療方法

濕氣重會導致肥胖嗎?尤其在潮濕的環境下,體內的濕氣越來越重,很容易導致肥胖,就是所謂的虛胖,身體經常水腫,運用各種減肥方法,卻效果甚微,想要解決濕氣重導致的肥胖問題,首先要祛除體內的濕氣。1、香薷飲:香薷5克,白茅根5克,紫蘇葉3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日一劑。香薷味辛微溫,可發汗解表,和中利濕;紫蘇性味辛溫,能發散風寒,行氣和中化濕,又解魚蟹之毒。白茅根清熱利尿。本方特別適用於夏季貪涼而致的感冒,身困重,怕冷而心煩,頭痛而無汗,或見腹痛吐瀉者。
2、竹葉茶:
竹葉5克,白茅根5克,荷葉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當茶飲用。每日一劑。竹葉甘淡而寒,功善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荷葉味苦微咸,性辛涼,能夠清暑利濕,祛瘀止血。本方尤其適應於夏季皮膚、鼻子容易出血的人。

3、冬瓜海帶湯:
冬瓜100克切片,海帶30克洗凈,蝦皮、精鹽適量,煮湯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鯽魚一條,一起燉湯。冬瓜味甘淡性寒涼,能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海帶味咸性寒,可清熱利水,養陰止血;鯽魚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濕止渴。本方消暑除濕功效顯著,多數人都可以食用。
4、三色豆湯:
白扁豆、紅小豆、綠豆各30克,煮粥食用,每日一次。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綠豆甘寒,能清熱解暑,利尿消腫,滋膚止渴,是常用的消夏食品。紅小豆又稱赤小豆,善解毒利水,清熱去濕,健脾止瀉。此湯甘甜可口,可清熱除濕。常食有助於解除疲勞。
除了上述食療方外,其它防濕除濕措施也很重要。簡單的如通過空調的除濕功能,及時清除室內的濕氣。另外,可以佩戴梔子花、茉莉花,利用芳香化濁除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持合理而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不賴床等。如果發現上述濕邪入侵的症狀比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應該及時到中醫科,找有經驗的中醫診治。

5. 除濕氣怎麼食補

一些具有健脾、祛濕、利尿功能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濕氣的作用,如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葯、冬瓜、綠豆芽等,適合濕氣重的人群食用。
濕氣重是中醫學的概念,濕氣重的人群會有頭重如裹、嗜睡、面色晦暗、身體睏倦、四肢沉重、關節酸痛沉重、食慾下降、納呆、腹脹等表現。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適當選用以下食物祛濕。
1.薏米、赤小豆:薏米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清熱除痹等功效,葯食同源,為常用的利水滲濕之品;赤小豆可以健脾利尿、清熱除濕。二者搭配,共同煮水飲用,祛濕效果很好。
2.茯苓、山葯: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的功效,可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泄瀉以及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等證;山葯沒有直接除濕的功效,與茯苓等其他中葯配伍使用,具有補脾胃,潤肺益腎作用,可以促進體內濕氣有效排出。
3.冬瓜:冬瓜具有清熱瀉火、利尿祛濕、生津解渴的作用。尤其適用於體內濕氣郁久化熱,濕熱內阻,而表現出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小便短赤等症狀的患者。另外,冬瓜皮的祛濕功效更強,因此,濕氣重的患者在烹飪冬瓜時一定不要去除冬瓜皮。
4.綠豆芽:綠豆芽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針對濕熱郁滯、排便不暢者十分適宜。

6. 吃什麼食物可以去體內濕氣

1、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適用於脾虛泄瀉、水腫及風濕人士。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

2、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適用於有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症人士。可用赤小豆煲鯽魚,飲湯食豆或煲湯時加入赤小豆。可以利水除濕。

3、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開胃,利水通淋。在回南天,可以嘗試用玉米煎湯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須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

4、芡實

芡實性平和,葯味甘澀。芡實有補中益氣、健脾祛濕、滋養強壯的作用,它與蓮子有些相似,但其收斂鎮靜的作用比蓮子強。

5、山葯

山葯是比較常見的養生佳品,雖然對於去濕氣沒有直接的效果,但是可以幫助健脾補腎,間接的可以讓體內濕氣排出。

6、姜

姜也是祛濕良品,平常做菜餚可以適當加些薑蓉薑片調味,也可以做子姜為主食材的菜餚(姜爆鴨、子姜炒肉片、子姜燉牛肉等),常水中作業的人群則建議常喝甜酒姜湯。紫薑的祛濕效果最好,建議食用紫薑。

7、紫蘇

紫蘇是調味香料,也是祛濕良品。做魚類、貝殼類、海鮮、田螺等水產菜餚的時候,可以多加點鮮紫蘇葉或是紫蘇粉,不但能去腥,還能祛濕氣。此外,也可以用紫蘇燉肉來祛濕,建議紫蘇燉羊肉或是紫蘇燉牛肉。

8、扁豆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

9、鯽魚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

10、馬齒莧

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

(6)祛熱除濕有哪些食補方法擴展閱讀:

人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1、 小便情況

普遍濕氣重的患者小便尿液量、頻率都有明顯的變化,表現在尿量變少了,但頻率增加了。有一部分人小便時還會產生不舒服、尿路灼痛的感覺。

2、大便情況

濕氣重的人大便完成,可觀察到黏黏糊糊難以沖走,形狀鬆散不成形,部分女性也會出現白帶兩顯著增加的想想,這些症狀表現都預示著身體內濕氣的過重。

3、 食慾變差

濕氣重的人普遍胃口變差,很多人往往吃一兩口就覺得飽了、吃不下了,稍微吃點東西也會產生腹脹、惡心的感覺。濕氣會影響到食慾,這是因為體內濕氣會影響到胃腸道系統的正常運行。

4、渾身無力、睏乏

和正常人想比,濕氣重的人很明顯會感覺到渾身無力、睏乏,什麼都不想做,什麼也提不起精神去做,明顯感覺到精力不濟。

5、頭發、皮膚出油嚴重

濕氣會影響到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頭發、皮膚尤其反映強烈。頭發容易油膩、皮膚經常出油就需要警惕體內濕氣過重了。

6、舌苔變化

濕氣根據寒熱也分為兩種,這兩種反映在舌苔上有兩種不用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濕氣過重的人舌苔明顯變厚。

7. 除濕氣最好的方法食療粥配料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濕氣重」這個概念,很多人卻不知道濕氣是怎麼來的,以及該如何祛除。若喜食冷飲、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虛,或損傷人體陽氣,化生濕氣。濕氣重的人,晨起舌苔厚膩,大便愛粘馬桶,面部油脂多,多汗且黏,口黏膩或甜;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女性白帶過多。本期推薦三個化痰祛濕的粥方,讀者可根據情況選用。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鍾;粳米洗凈,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鍾後改小火煮20分鍾即可,趁熱食用。

方中,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葯,也可用於脾虛諸證,與薏仁配伍,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經,有補脾化濕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道葯膳對於痰濕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慾差等症狀有較好作用。需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別的。紅豆的形狀更接近於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顏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暗;口感上,紅豆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比較適合煮粥;在療效上,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葯。

山葯冬瓜粳米粥

取山葯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葯去皮、洗凈、切厚片,蔥、姜洗凈切末;鍋內放油燒熱,放入蔥絲、薑末略爆,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葯、冬瓜,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干凈,倒入鍋中,小火慢煮30分鍾;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山葯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滋補性強,既補氣又益陰,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葯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歸肺、大小腸、膀胱經,《本草備要》中記載,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水腫,止消渴,散熱毒、癰腫」。兩者相輔,起到健脾、益氣、利濕之效。

茯苓麥冬

小米粥

准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汁,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凈,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倒入葯汁,改小火繼續煮30分鍾即可。可做主食,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葯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閱讀全文

與祛熱除濕有哪些食補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般二氧化碳檢測方法 瀏覽:11
翡翠拋光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5
如何給干核桃仁脫皮最佳方法 瀏覽:449
關於關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瀏覽:561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瀏覽:918
白酒發酵的方法和圖片 瀏覽:157
手機微信掙錢的方法 瀏覽:288
速成鋼膠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954
華為橫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筋膜炎用什麼方法檢查 瀏覽:176
真菌蘑菇稻草種植方法 瀏覽:496
胯部分離連接方法 瀏覽:942
高程測量的方法中高差計算公式 瀏覽:249
食用百合養殖方法和技巧 瀏覽:199
大數據集成分析方法 瀏覽:938
生產質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瀏覽:306
換電腦最快方法 瀏覽:870
水蒸氣的體積計算方法 瀏覽:588
拌面如何和面的方法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