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製作醬油的方法有哪些

製作醬油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5 17:53:08

Ⅰ 自製醬油的釀造方法

.泡豆蒸豆:把黃豆漫泡4~8小時,豆粒表面圓潤無皺紋時即可;之後隔水 蒸10-15分鍾左右,把分熟左右

2.拌曲:取適量(干豆重量的0.04%)曲精,待熟豆冷卻至40度以下,拌入。(可先用麵粉或麩皮與曲精混合,稀釋方便在與豆子混合時拌勻。)

3.成曲:將拌好的豆平鋪到盤子上,在24-28°左右溫度發酵28-30小時左右,可用濕布懸在附近以增大周邊空氣濕度。但要防止水分滴在豆子上。讓曲繼續生長,待曲整體呈黃綠色,孢子飽滿時即制曲成功。

4. 發酵:將成曲與鹽水或其他配料一同進缸發酵;具體根據想要製作的產品不同而用不同的配比和方法。

Ⅱ 醬油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製作方法 1.蒸豆:釀制醬油的黃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須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時間長短要適宜,既要使黃豆中的蛋白質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時間過長變酸而破壞蛋白質。浸水時,把黃豆放進木桶或缸內,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時,豆皮起皺紋為度。然後把它倒進籮筐內,排掉水分,置於蒸桶里,水開後,蒸煮4~6小時即可。
2/5
2.發酵:待蒸熟的黃豆冷卻後,把它攤鋪於竹籬上,送進室內發酵。室內要密封,並設若干木架層,便於裝置竹籬,溫度要在37℃以上,若室溫不夠,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溫度,促進發酵。發酵時間為6天。入室3天後要翻動攪拌一次,使其發酵均勻。經過發酵的黃豆,當表面出現黃綠色的麴黴和酵母菌時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內,按100千克黃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並攪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後,裝入竹簍內,上面加蓋棉布。然後放在溫度37~38℃的室內繼續發酵,約過8小時,當手插進豆有熱感、鼻聞有醬油香味時,即可停止發酵。
3/5
3.釀制:將經過發酵的黃豆裝入木桶釀制(釀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層應設有出油眼)。釀制配方為:黃豆100千克、食鹽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體操作是:裝一層黃豆,撒一層食鹽,潑一次清水,這樣交替地裝進桶內或缸內,最上層為食鹽。然後蓋上桶蓋或缸蓋,並用牛皮紙封好。
4/5
4.出油:經過4個月釀制後,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龍絲織成的羅網進行過濾。接著將鹽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鹽)分5天沖進桶或缸內,從出油眼流出的即為醬油。一般每100千克黃豆可釀制醬油300千克。所得的醬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漿。糖漿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澤烏黑,無甜味並略帶微苦為度。每100千克醬油的用糖量為12千克,糖漿過濾後拌入。
5/5
5.曝曬:將醬油用缸裝好,置於陽光下曝曬10~20天即可。

Ⅲ 醬油製作方法快

步驟一:在市場或者網上買發好了霉的蠶豆,這種霉蠶豆夏天很多市場都有賣,尤其是小城市,一般一兩塊錢一斤。買不到的地方,可以去網上買,我在淘寶搜了一下「霉蠶豆」或「霉豆瓣」,竟然真的有賣。

步驟二:將霉蠶豆用清水淘洗干凈,然後放入大陶罐中,加入水和鹽,水蓋過蠶豆就行,不用加蓋,暴曬一陣,蠶豆瓣曬軟以後要分壇,分到幾個陶罐里,然後分別再加水和鹽,以及白酒,我們家是30斤加5斤白酒。我們老家有的人家為了顏色好看,還會加紅糖什麼的,不過我家一直不加那些東西,醬油味道反正挺純的。從原理上來講,不加蓋暴曬比較好,但現在污染也蠻大的,不加蓋會進灰塵,所以我們是用的玻璃加蓋。

步驟三:暴曬,這個環節很重要,必須要找到可以完整暴曬的地方,我家有露台,所以露台上曬的。但成都太陽不是很多,所以曬了三個月醬油也不是很香,放到今年味道才開始好起來。我媽在老家就是把壇子放人家樓頂上曬的,那個是最好的,可以充分曬透。一般要曬三個月,曬的過程中,過幾天要在清晨的時候用勺子攪壇子,充分攪均勻。也經經常嘗味道,如果嘗到過淡或者有酸味,就要及時加鹽。

步驟四:醬油曬好以後,把蠶豆瓣撈出來扔了,醬油用泡菜壇養著,經常記著換壇衣水,壇衣水不能幹,幹了醬油就會生花變質。一直有壇衣水養著的醬油,放多少年都不會壞的,還越放越香。
下圖是我家自製的醬油,雖然顏色很淡,但口感很好。最主要是自然的味道,沒有任何添加劑,家裡有小孩的吃醬油飯很安全的呀。

黃豆醬油的製作方法
1.蒸豆:釀制醬油的黃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須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時間長短要適宜,既要使黃豆中的蛋白質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時間過長變酸而破壞蛋白質。浸水時,把黃豆放進木桶或缸內,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時,豆皮起皺紋為度。然後把它倒進籮筐內,排掉水分,置於蒸桶里,水開後,蒸煮4~6小時即可。字串9

2.發酵:待蒸熟的黃豆冷卻後,把它攤鋪於竹籬上,送進室內發酵。室內要密封,並設若干木架層,便於裝置竹籬,溫度要在37℃以上,若室溫不夠,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溫度,促進發酵。發酵時間為6天。入室3天後要翻動攪拌一次,使其發酵均勻。經過發酵的黃豆,當表面出現黃綠色的麴黴和酵母菌時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內,按100千克黃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並攪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後,裝入竹簍內,上面加蓋棉布。然後放在溫度37~38℃的室內繼續發酵,約過8小時,當手插進豆有熱感、鼻聞有醬油香味時,即可停止發酵。

3.釀制:將經過發酵的黃豆裝入木桶釀制(釀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層應設有出油眼)。釀制配方為:黃豆100千克、食鹽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體操作是:裝一層黃豆,撒一層食鹽,潑一次清水,這樣交替地裝進桶內或缸內,最上層為食鹽。然後蓋上桶蓋或缸蓋,並用牛皮紙封好。

4.出油:經過4個月釀制後,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龍絲織成的羅網進行過濾。接著將鹽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鹽)分5天沖進桶或缸內,從出油眼流出的即為醬油。一般每100千克黃豆可釀制醬油300千克。所得的醬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漿。糖漿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澤烏黑,無甜味並略帶微苦為度。每100千克醬油的用糖量為12千克,糖漿過濾後拌入。

5.曝曬:將醬油用缸裝好,置於陽光下曝曬10~20天,即可上市。但要注意,曝曬時晴天夜間可以露天放,讓其接受露水;下雨天缸面須加蓋,一般夏天曬10天,秋、冬曬20天即可。若發現缸內有蟲蛆或上面有一層白色黴菌時,應撈起棄去。

Ⅳ 家庭醬油製作簡單方法

Ⅳ 醬油是怎麼做出來的

醬油主要由大豆、小麥、食鹽經過制油、發酵等程序釀制而成的。

醬油的成分比較復雜,除食鹽的成分外,還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等成分。以鹹味為主,亦有鮮味、香味等。它能增加和改善菜餚的味道,還能增添或改變菜餚的色澤。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釀制工藝了。醬油一般有老抽和生抽兩種:生抽較咸,用於提鮮;老抽較淡,用於提色。

(5)製作醬油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國周朝就有製做醬的記載了。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御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腌制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

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Ⅵ 家庭製作醬油的方法

醬油製作方法

1、 脫脂大豆因原形已破壞,採用灑水方式使其吸水,其灑水量為脫脂大豆重量的120~130%。整粒大豆則用水浸漬。

2、 浸漬後進行蒸煮,69~90兆帕的壓力蒸煮0.5~1小時,然後蒸煮鍋內立即減壓,迅速冷卻至40℃左右。

3、 小麥精選之後焙炒並破碎、壓碎,其程度以將小麥碎成3~5粒並混有適量的粉末為宜。

4、 將蒸煮的脫脂大豆和破碎的小麥,按大致相同的容量進行混合。接種麴菌進行制曲。

5、 將波美19°(含食鹽23%)的食鹽水放入罐中,再加入制好的麴菌進行發酵。加入的鹽水量為脫脂大豆和小麥容量總和的1.2~1.3倍(稱12~13的水發酵)。將曲子放入食鹽水中發酵後的物質稱為醬醪。發酵後每天應送入壓縮空氣進行攪拌。最初曲子浮於食鹽水面而不溶解,但不久就成為粘稠狀態。

6、 一般需1年的成熟期。通過夏季發酵,色澤加深,稱為成熟醬醪。成熟中原料的各種成分,因曲子的酶和繁殖起來的 Zygosaccharomyces mayor 和Soyac 等耐鹽性酵母、乳酸菌及其它細菌的作用而發生了變化。蛋白質水解成低級的縮氨酸和氨基酸,並還可進一步分解。而澱粉則水解成糖。

7、 再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將糖分解成酒精和乳酸、醋酸等有機酸。生成的酒精和有機酸,再進一步分解成具有香氣的酯類,同時也改進了色澤。

8、 熟成的醬醪放入濾布或袋中壓榨出汁,所得的液體就是生醬油。靜置數日之後,所含渣滓沉降即可進行加熱殺菌。

為防止黴菌繁殖,可添加1%的乙醇。分離出生醬油,除去因加熱而產生的凝固物之後,即得到成品醬油。
新製法是以復合酶釀造,除了可以大大減少製程的發酵時間,並優化口感。

Ⅶ 醬油竟然也能自製,那自製醬油的方法是什麼呢

醬油是人們飲食中不能夠缺少的一味調味品,醬油的種類也是很多,什麼生抽、老抽、草菇醬油等,但是最讓人吃得放心的還是自己做的醬油。小時候母親到夏天經常會做一種叫做瓜豆的大醬,現在想想其實和醬油的做法差不多。這里就和大家聊聊自製醬油。

自製醬油聽起來應該很麻煩,其實操作起來並不是很復雜。想想過去,食品添加劑還很少的時候,我們生活中的很多東西也都是親手製作的,醋、醬油、耗油等也都是純天然手工製作的,味道當然更加濃郁,不像現在很多都是化學添加劑勾兌的。

一周以後再加入和上次比例一樣的鹽水,鹽水是上次的二倍。一般四個月左右的暴曬就能夠出醬油了。

將豆醬用紗布過濾出醬油,把醬油放到過上煮,可以加入大料提味。把煮好的醬油裝進干凈的瓶子里再暴曬半個月左右,就能夠食用了。

Ⅷ 醬油怎麼製作方法

對於想要自製醬油的朋友來說,了解醬油的做法是必須的,這樣的話,就可以吃到安全又好吃的醬油了。那麼醬油的做法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醬油的做法,僅供大家參考。想要了解醬油的做法是怎樣的朋友不妨接著往下看哦!下面請大家看詳細的介紹。

醬油的做法是怎樣的?醬油的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蒸豆
釀制醬油的黃豆(春大豆、秋大豆均可)必須先放入水中浸泡肥大,浸豆的時間長短要適宜,既要使黃豆中的蛋白質最大限度地吸收水分,又要防止浸泡時間過長變酸而破壞蛋白質。浸水時,把黃豆放進木桶或缸內,加清水1倍,通常以浸1小時,豆皮起皺紋為度。然後把它倒進籮筐內,排掉水分,置於蒸桶里,水開後,蒸煮4~6小時即可。
2、發酵
待蒸熟的黃豆冷卻後,把它攤鋪於竹籬上,送進室內發酵。室內要密封,並設若干木架層,便於裝置竹籬,溫度要在37℃以上,若室溫不夠,可加炭、煤火以提高溫度,促進發酵。發酵時間為6天。入室3天後要翻動攪拌一次,使其發酵均勻。經過發酵的黃豆,當表面出現黃綠色的麴黴和酵母菌時取出,倒入木桶或缸內,按100千克黃豆加清水40千克的比例添加清水並攪拌,使其吸足水分,把余水倒掉後,裝入竹簍內,上面加蓋棉布。然後放在溫度37~38℃的室內繼續發酵,約過8小時,當手插進豆有熱感、鼻聞有醬油香味時,即可停止發酵。
3、釀制
將經過發酵的黃豆裝入木桶釀制(釀制用的木桶或缸,其上面要能密封,底層應設有出油眼)。釀制配方為:黃豆100千克、食鹽30千克、清水40千克。具體操作是:裝一層黃豆,撒一層食鹽,潑一次清水,這樣交替地裝進桶內或缸內,最上層為食鹽。然後蓋上桶蓋或缸蓋,並用牛皮紙封好。
4、出油
經過4個月釀制後,把出油眼的木塞拔掉,套上用尼龍絲織成的羅網進行過濾。接著將鹽水(100千克清水加17千克食鹽)分5天沖進桶或缸內,從出油眼流出的即為醬油。一般每100千克黃豆可釀制醬油300千克。所得的醬油通常都要加入糖漿。糖漿的作法是:每100千克食糖加4千克清水,用旺火煮至色澤烏黑,無甜味並略帶微苦為度。每100千克醬油的用糖量為12千克,糖漿過濾後拌入。
5、曝曬
將醬油用缸裝好,置於陽光下曝曬10~20天,即可。但要注意,曝曬時晴天夜間可以露天放,讓其接受露水;下雨天缸面須加蓋,一般夏天曬10天,秋、冬曬20天即可。若發現缸內有蟲蛆或上面有一層白色黴菌時,應撈起棄去。
以上就是關於醬油的做法是怎樣的相關介紹。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紹之後,對醬油的做法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醬油的做法是比較復雜的,製作過程也比較長,因此,想要製作醬油的朋友一定要多多了解醬油的詳細操作流程哦!

如何用傳統的方法製作醬油

傳統製取醬油需以大豆為原料,經過熬制,發酵、淋取等工藝,不但工藝程序多,而且成本高,我處經過數年研究獨創的用科學配方生產的五香醬油,包香俱全,醬香濃郁,比傳統的老方法投資小,收入大.製取方法簡單,且不以大豆為原料,不用設備不用糧,也不發酵,而且由於加添五香調料,既能加強醬油防腐作用,又能使胃口大開,從而大增加食慾,是理想醬油製作方法. 二、原料配比: 水:100公斤、食鹽:20公斤、食用酒精:1公斤、飴糖(或白砂糖)3?4公斤,桂皮,陳皮、八角、丁香、花菽各100克、味精100克,苯甲酸鈉50克、醬色4公斤. 生產時請注意:上述配方比例根據各地風味的不同可增可減.三、生產工藝:①將裝了五香醬油的瓶子放進蒸鍋,蒸2?3分鍾,出鍋後立即塞上橡皮塞. ②加入防腐劑苯甲酸鈉,(又名安息香酸鈉,為白色顆粒或結晶性粉末,易深於水).試驗時可不加,但成品銷售時一定要加.是為了貯存時間較長些,同時可增強醬油的風味,還可以加入食用香精或醬油增香劑. ③操作過程中要講究衛生,醬油瓶子在灌裝前要清洗干凈並進行蒸汽滅菌處理. 五、醬色的簡易自製法 醬色可到當地糖廠或醬油廠購買.並直接加入到醬油中就可以了.也可自做: 1.紅糖製法:用鐵鍋一口,可將100斤紅糖加清水64斤倒入鍋內,先用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熬制,要不停地攪動以防粘鍋和溢鍋,一般煮25斤紅糖大約需3?4小時,待鍋內醬色變稠、色深烏黑發亮時即可出鍋,每百斤紅糖可煮醬色160斤. 2.用甘薯自製醬色. ①蒸煮粉碎:先將新鮮甘薯用清水刷洗干凈,再置於鍋中用蒸汽蒸熟(不能加水煮).待大量蒸氣出來後,繼續30?45分鍾,以達到蒸熟及滅菌目的,稍冷後取出,用滅過菌的器具搗爛或在粉碎機中粉碎成泥糊待用. ②糖化發酵:待甘薯泥糊降溫對65℃時,即加入原料重量0.4%的糖化澱粉酶(宜用3000單位),攪拌均勻後60?63℃溫度下,衡溫糖化6小時左右.第間隔一小時要攪拌一次. ③抽濾濃縮:按糖化後薯料:清水=1:1.2比例加水攪拌均勻. 置於減壓帛濾鍋中抽濾.然後用粗紗布袋吊袋過濾(濾渣可作精飼料或提取果膠、纖維用).抽濾下來的濾液宜隔套加熱,減壓濃縮至30c出鍋隨即改用常壓敞口濃縮.熬煮加熱宜用中火,並不斷攪拌以防糖稀糊鍋或溢鍋,一直熬煮到鍋內物料至粘稠狀,顏色變為包黑發亮時便可停火出料,冷卻後則為"醬色"成品.採用甘薯加工醬色收得率約為25?305. ④包裝:本產品為糊狀物,色烏黑,具有焦糖香味,稍有潮解性.鑒於此,故宜置於細口玻璃瓶中包裝,並要配備內外閏,嚴密封口備用. 以上兩種制醬色法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好能購到現成的就比較方便.

Ⅹ 傳統醬油製作方法

一、工具/材料

黃豆醬油、紅糖、百冰糖、清水、香蔥(打結)、薑片、八角、小茴香、香葉、三奈、桂皮、草果、豆蔻、花椒、陳皮、碗度

二、方法/步驟

1、備好食材:黃豆醬油、紅糖、冰糖、清水、香蔥(打結)、薑片、八角問、小茴香、香葉、三奈、桂皮、草果、豆蔻、花椒、陳皮。

(10)製作醬油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醬油按發酵方式進行分類

1、低鹽固態工藝。低鹽固態發酵採用相對低的鹽含量,添加較大比例麩皮、部分稻殼和少量麥粉,形成不具流動性的固態醬醅,以粗鹽封池的方式進行發酵,大約經過21天保百溫發酵即可成熟。提取醬油的方式為移池淋油或原池泡淋取油。

2、澆淋工藝。以發酵池進行發酵,發酵池設假底,假底以下為濾出的醬汁,經過用泵抽取假底下醬汁於醬醅表面進行澆淋,實現均勻發酵的目的。

3、高鹽稀態工藝。以豆粕和小麥為原料,經原料處理、豆粕高壓蒸煮、小麥焙炒、混合制曲發酵、壓榨取汁的一種發酵工藝。廣式高鹽採用常溫發酵,自然曬制,風味一般,顏色較好,但受發酵設備及天氣影響較大。

閱讀全文

與製作醬油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台式洗眼器使用方法 瀏覽:392
一般二氧化碳檢測方法 瀏覽:12
翡翠拋光粉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5
如何給干核桃仁脫皮最佳方法 瀏覽:449
關於關系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瀏覽:930
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方法 瀏覽:561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瀏覽:918
白酒發酵的方法和圖片 瀏覽:157
手機微信掙錢的方法 瀏覽:288
速成鋼膠棒的使用方法 瀏覽:954
華為橫屏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4
筋膜炎用什麼方法檢查 瀏覽:176
真菌蘑菇稻草種植方法 瀏覽:496
胯部分離連接方法 瀏覽:942
高程測量的方法中高差計算公式 瀏覽:249
食用百合養殖方法和技巧 瀏覽:199
大數據集成分析方法 瀏覽:938
生產質量管控方法有哪些 瀏覽:306
換電腦最快方法 瀏覽:870
水蒸氣的體積計算方法 瀏覽: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