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術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有鑒於沙的流動性,應對風害成為難中之難。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術中,工程固沙採用人工設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來阻止沙子移動;化學固沙通過噴灑化學固沙劑,如乳化瀝青、聚合物樹脂等;植物固沙則是透過種植沙生植物的手段來穩定和阻絕沙體,以達到固沙目的。下面我們來盤點這三種固沙技術中的最熱門的新科技:立體固沙車、藻類治沙固沙技術,植物性纖維黏合劑,這三種技術中前兩項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第三種還存在爭議,效果有待驗證。
立體固沙車--速度是人工的約180倍
經施工改造後的沙體當即固定,並表現出持久的抗風蝕能力。試驗地種植了70多種植物,長勢旺盛。為了檢驗治理成果,研究團隊在改造後的沙漠中種植了70多種植物,其長勢都非常好。為了檢驗安全性,團隊還請來了第三方機構對粘合劑及「沙變土」土壤進行檢測。易志堅拿出了西安國聯質量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粘合劑的檢測報告,上面多項指標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對於這項科研成果,該成果專家評審組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的秘書長楊文斌認為,其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一項研究來說,需要有實驗室的結果,還要有基礎性成果,還需要實地的實驗結果,也就是大面積的區域實驗,區域實驗完成之後才能開始推廣,即使區域實驗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說這是一項可以推廣的技術。易教授團隊所做的4000畝實驗在普通人看來面積廣闊,但是對於荒漠化研究來說,4000畝的面積太小了,根本不算什麼。這項所謂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積推廣的階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話,根本不用治理就會變成農田。楊文斌說:「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種植了。在沙漠上安裝上灌溉設備並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長,是現在科學家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條件,而有的是人為因素,特別在靠近河套地區的一些沙漠地帶確實是人類破壞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門別類地對沙丘和沙地進行改造,對於人類過度開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區可以優先修復,這些地區曾經也有綠植生長的基礎。所以,沙漠的改造的關鍵在於應該分類分區,而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原生沙漠是地質時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態系統,是一種一種生態系統,它和濕地生態系統,和森林一樣都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治沙不是消滅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變綠洲,否則,地表下墊面均勻一致,反而無法形成氣壓差,不利於形成空氣流動,進而影響水分的運移。從另一面可能惡化了區域氣候,利弊需要權衡。
『貳』 怎樣治理沙漠
沙漠治理的關鍵是防風固沙,保護已有植被,並且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鬆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
沙漠治理仍是世界性難題,各地沙漠成因不同,治理方式也不同,不能從一而論。
一是對於沙漠、戈壁和極度乾旱區,目前是不宜治理的,重點是預防保護為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
二是對於沙區、沙漠綠洲等,以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為前提,因地制宜地以草先行,草灌為主,草灌喬混交開展生態修復工程,並輔以農牧業建設。
沙漠治理就是通過以水治沙等技術手段扼制沙漠蔓延的態勢。荒漠化擴展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不合理活動,乾旱缺水、 植被稀少、 風力助推作用。因此, 如果能從緩解水資源短缺、 增加荒漠區地表植被、 降低風力助推作用等方面尋找突破口, 沙漠治理就能迎刃而解。
(2)綠化沙漠有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以水治沙法包括以下幾個途徑:
①充分利用好北方荒漠區的季節性水資源。在新疆北部、內蒙等地區,冬季雨雪資源豐富,可以通過修築沙漠水庫,修建地下暗渠等方式,將冬天的雪水保留在沙庫內,以提高地下水位,需要時又可抽取出來利用。
②尋找地下水資源。由於地勢、海拔不同等因素,有些地方有較豐富的地下水,我們應當充分合理地使用當地的有限資源,以解決人畜,植物的應急用水。
③南水北調工程。調取長江之水灌溉黃河下游土地,而黃河之水又用來解決內蒙之乾旱。目前中國在南水北調工程上雖然以取得初步成效,但還應加大投入,盡快解決旱澇不均的狀況。
並在黃河上游逐級修築畜水水庫,提高水位,擴大庫容量,修築水的提升泵站,使廣袤的沙漠盡可能多地得到水的滋潤。讓沙漠變糧倉,我看也不是夢。
④引渤入疆工程。該項目全程涵蓋中國西部的八大沙漠,本人認為,該工程如果得以成功實施,不僅會對荒漠綠化工作起到很大促進作用,而且引入的海水在夏季大量蒸發後,形成的水汽與入侵的夏季風相疊加,可以增加西北沙漠及周邊地區的降水總量與幾率,從而對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起到持久的改善作用。
沙漠沙石利用的主要途徑有:
①利用沙漠石英砂制備燒結磚。郝成偉,吳伯麟,楊雲濤等通過對利用粉煤灰和沙漠石英砂為主要原料制備燒結磚的研究表明:用該法製得的燒結磚抗壓強度達到了19.56MPa,滿足國家標准對MU15級燒結磚的要求,具備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②利用沙漠細砂生產泡沫混凝土。宋旭輝,侯文虎,楊樹新等通過對利用沙漠細砂生產泡沫混凝土的研究表明:
直接利用沙漠細砂、普通水泥、發泡劑等材料生產泡沫混凝土,產品的各項指標均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要求,再與一些材料復合製作建築磚塊,可以達到國家三步節能要求,在沙漠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實現變「廢」為寶。
以沙治沙法在沙漠治理中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通過用砂石制磚、生產混凝土等方法,可以減少沙漠沙石的量和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通過對製成的磚塊和混凝土加以利用,在沙漠地區堆造一道道沙障,以減緩荒漠化過程中風力助推的作用。
『叄』 中國現在採用哪幾種治理沙漠方法可行度如何
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
2.1防風固沙
2.1.1設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籬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鋪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麥草、稻草、蘆葦等材料,在流動沙丘上紮成擋風牆,以削弱風力的侵蝕,同時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層的含水量,有利於沙生植物的生長。黏土沙障是將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間距1-2m,走向與風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簡單,固沙效果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2.1.2在沙面上覆蓋緻密物。以色列嘗試了一種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將塑料薄膜覆蓋在沙漠上,並用石頭等重物壓住。這種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風颳起,使其喪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時造成二次污染。
2.1.3利用廢塑料治理沙漠。該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簡單工藝將廢塑料改性成為固沙膠結材料,然後在所種植物周圍的沙表面噴灑1層固沙膠結材料,15-20min後固沙膠結材料就將表層沙膠結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層。固沙層為柔性,很難開裂,且固沙層由固沙膠結材料與表層沙緊密黏結,重量較大,大風也很難將其颳起。
2.2植物治理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區播種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擴張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騰少,機械組織、輸導組織發達等特點,可抵抗狂風襲擊,並盡快將水分和養料輸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細胞內經常保持較高的滲透壓,具有很強的持續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夠適應乾旱少雨的環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區有計劃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風坡上種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鬆散的沙粒,在背風坡的低窪地上種植高大的樹木,阻止沙丘移動;
②在沙漠邊緣地帶造防風林,以削弱沙漠地區的風力,阻止沙漠擴張。防風林的效果與林帶的高度有關,樹木越高大防風效果越好。此外,還與樹木的疏密結構和透風性能有關。其類型有3種:緊密結構林帶、疏透結構林帶及通風結構林帶。植物治理的效果重點在於選擇適當的樹種和科學的林帶結構。
2.3水資源利用水資源利用在沙漠治理過程中最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區域的降水量不穩定,一般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濕潤年份降水量多,而乾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較穩定,其沙層厚,具有一定的「隔熱」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這種穩定是相對的,受到降水的制約。解決水資源主要從汲水、輸水和節水灌溉等方面考慮。
2.3.1汲水。其方式主要有2種:
①地下井汲水工程。在含有水體的古河道、古湖泊或地下水發育的沙漠區域可以建立地下井。井深度及口徑的確定要綜合考慮需水量、水層厚度與井底持力層等因素。
②坎兒井。坎兒井是井渠相連的汲水工程,由地表開挖許多豎井,挖到含水層,然後再在各豎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以洞相聯,形成地下渠道,在新疆地區被大量應用。渠聚的地下水順渠道流至坎兒井的終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溝再進行灌溉。由於其沿山前傾斜的沖積層挖掘,渠頭水位高,終端水位低,無需動力設備即可把水引到地面,且在地下渠道流動,蒸發損耗量小。
2.3.2輸水。水資源的輸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輸水。
①渠道引水。這是我國農業進行灌溉的主要方式,目前全國渠系水的利用系數為30%-40%,即輸水損失率高達60%-70%。
②管道輸水。該方式可減少水資源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和流失,其輸水損失率僅為20%-30%,且輸送量大。
2.3.3節水灌溉。節水灌溉技術主要包括噴灌和微灌技術。噴、微灌技術與地面灌溉相比,節水30%-70%,被廣泛應用。
『肆』 綠化沙漠的辦法
在沙漠邊緣先種一些樹來防沙,等土壤有所固定,樹木長大了,再逐步向沙漠中心植樹
此項工程不能急,要慢慢來
『伍』 沙漠是怎麼綠化的 綠化的方法是沙漠 大概多少年才能把沙漠綠化完啊!
沙漠綠化必須從沙漠形成原因來進行,沙漠形成是因為缺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的,如果要快速綠化沙漠,只要把地下水位提高到合理的位置,沙漠就能完全自動恢復。但要達到這一步十分困難,也許是不可能。針對沙漠化是一種自然的表現,強制要綠化沙漠是違背自然的作法。利用科學的方法,可以使沙漠化速度下降,或者是利用沙漠變廢為寶。現在科學家已經發明了自動供水植物栽培裝置,用一種簡單的防滲和自動供水的節水栽培方法,可以使沙漠成為優秀的蔬菜生產的場所,它可利用沙漠的天然隔離條件,使病蟲草害遠離栽培場所,再配套節水保肥栽培技術,可以使沙漠成為未來人們的優質無葯害菜藍子。
『陸』 你認為綠化沙漠海能採取哪些措施呢
治理沙漠的唯一有效的的辦法,就是向沙漠調水,現在比較熱炒的調水方案就是:大西線調水(將西藏之水調到西北沙漠),北水南調(將黑龍江的水調到沙漠),東水西調(將渤海灣的水調到沙漠),我比較傾向於東水西調,距離近,投資少,見效快,工程比從俄羅斯連接輸油管要簡單,就是將渤海灣的水用管道(這樣可以防止滲漏,沿途的土地不會鹽鹼化)先輸到天津寶坻農場湖,作為調蓄庫,先向兩個方向輸水,一個是懷來縣境內天漠沙漠離北京天安門最近的沙漠,據說直線距離只有70公里,另一個就是 ,河北省豐寧縣潮白河上游,最近處距北京懷柔縣界18公里,直接威脅密雲水庫。沿途可以利用水做功做若干個虹吸式的揚水發電站,其大小根據投資而定。渤海取水地方到北京周邊的沙漠最遠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300公里。
沿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小型的水庫,水庫周圍種植鹽生植物,水庫里利用海水養對蝦, 早在1990年,山東東營農校的范慶民老師用礦化度為30克/升的全地下鹹水,養殖中國對蝦成蝦越冬獲得成功,其實這種「鹹水」的含鹽度與渤海水相當。海洋中生活著成千上萬的經濟生物,可利用高科技選育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如渤海的)優良品種,將其移殖於沙漠人造海中。發展「鹽湖農業」是:「鹽湖及其生態環境可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它既是一種鹽水域水產養殖業,又與鹽水域周緣耐鹽生物群密切關聯,而構成水產——農牧業研究開發新領域。」「鹽湖不僅是無機鹽產地,而且也是一種新型『農田』:它不但可用於捕撈、養殖鹽藻、鹵蟲、螺旋藻、某些耐鹽魚種和鳥禽等新形態農作物,以及將鹽湖鹽菌特殊機制應用在工農業,也可種植湖緣耐鹽農作物。它是人類索取蛋白質、食物色素、脂肪等食物和多種工業、科學材料的新領域。」依託人造海,周邊廣植鹼生沙生植物,改良草場及發展沙漠旅遊, 依靠生物工程,選育抗重鹼、抗重鹽、耐海水或嗜鹽、泌鹽的優良植物品種,用植被覆蓋裸露的沙漠,發展農業和畜牧業,帶動加工工業和旅遊業。
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鄭綿平院士(1995,1999)指出:「鹽湖系統的生物資源包括鹽沼帶和鹽水域兩個亞系統。鹽沼帶往往有多種鹽生植物分布,如鹽蒿、鹽生藜科、田菁、紅柳、紫穗槐、沙棗、沙柳、杞柳、沙拐柳、花棒以及沙棘、麻黃、沙冬青、甘草等,多為牛羊喜吃的飼料或可作燃料,有的還可作苗林(如後列3種),故在鹽沼帶以鹽生植物發展牧場是大有前景的,我國許多鹽湖區的鹽沼帶往往就是重要牧場。有的鹽生植物還有吸取大量鹽鹼、改良土質的效果。如鹽蒿含豐富的粗脂肪、鉀、鈣等成分,不但是牲畜喜食飼料,還可聚集大量鹽分。據測定,每0.66hm2生長l年的鹽蒿,能吸取鹽土中72kg鹽和64k9粗鹼。澳大利亞的一種taciplex鹽生植物,亦有吸取土壤鹽分特性,並已用其幫助印度改造鹽鹼地。據印度科學家反映,該植物是極好的飼料和廉價燃料,對於將沙漠中的含鹽土壤改造為良田極有意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用鹽地上2種藜科遍生性的肉質鹽生植物喂養山羊、綿羊,其結果:羊的體重比用一般乾草飼養增長快,估計每公頃鹽地的鹽生植物的收獲量可養20隻羊。」
用相當於海水礦物質濃度的大陸鹹水進行綠化,我國已有成功的範例。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全長522公里,其中446公里在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穿行,是世界上第一條修築在流動性沙漠上的長距離等級公路,沿線沙丘高大,流動性強,自然條件惡劣,風沙危害十分嚴重,要保證沙漠公路的暢通必須採取防沙措施。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防沙治沙技術綜合研究》,選擇出忍耐鹽漬化土和高礦化皮水的耐鹽固沙植物,進行了對比篩選實驗。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沿線地表厚達2厘米左右的鹽結皮、表層含鹽量一般為50~200克/公斤,是我國北方其它沙漠所不常見的。塔里木沙漠防沙治沙在高鹽沙壤里,「灌溉25克/升的高礦化度水,種植的沙拐棗、梭梭、白梭梭均正常生長,種植 的鹽生草、刺沙蓬長勢良好」,意味含鹽量為23克/升~31克/升的渤海水,是可以直接用來沙漠綠化的。如果能夠與沙漠中自產的含鹽量較低的鹹水(或淡水)混合使用,那麼人工綠化沙漠效果會更好。
鹽湖鹵水具有良好的儲熱功能,人類已開始利用「太陽能鹽水池,,發電。太陽池是一種具有一定濃度梯度的鹽水池,它可以兼作太陽集熱器和貯熱器。由於它構造簡單,操作方便,價格低廉,並且宜於大規模使用,所以近年來日益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我國北方從東向西依次分布著八大沙漠,它們是:科爾沁沙地、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空間E它們是呈緯向連續展布的。21世紀在我國淡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的情勢下,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充分利用浩瀚的渤海之水,每年調水50億~300億立方米,無疑將成為改造北方沙漠最理想的水源!總之,「海水西調」的原理是:以海水替代淡水作生態水,填充沙漠中封閉的構造盆地(基底由巨厚的岩石組成),形成人造海鎮壓沙漠,遏止沙塵暴,發展人造海養殖、鹽化產業及周邊的綠化、種植、旅遊等沙產業;另外也可作為水汽供應源,濕潤北方氣候,增加降雨量。實施海水西調工程,採用「接力棒式」方式調水,本著「量力而行,先近後遠,各個擊破,分期到位」的原則,可以邊施工邊受益,先期工程難度不大,施工周期短,投資較小,不僅可改造距離北京較近的渾善達克沙地、庫布齊沙地、毛烏素沙漠等地的生態環境,而且可明顯改善京津唐地區的大氣與生態環境質量。遠期工程全部到位後,徹底改造北方八大沙漠。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做海水淡化,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不要怕土地鹽鹼化,最少比缺水好,還可以增加天空的水汽達到降水的目的,沙漠有水了,就可以根治沙塵暴,海水是取之不盡的,以後再向八大沙漠輸水,再造一個大江南,此方案正在同天津農墾局洽談,如果實施利國利民,造福子孫.
『柒』 綠化沙漠有哪些措施
一般就是植樹防風,種草固沙。
還可以在沙漠中建造風車田,有效的減弱風的強度。一舉兩得。
『捌』 治理沙漠的辦法都有哪些
沙漠的問題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這里要提到多餘水。一個地方的水分為固定水量和流動水量。這流動水量又分為水補給和多餘水。
假設一個池塘,周圍有5的綠地,5的沙漠。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池塘水位,綠地面積,沙漠面積維持平衡。這時候的情況是綠地沙漠面積始終不變。池塘水量為在雨季過後水量是10,經過整個旱季到達下一個雨季時由於蒸發,周圍綠地用水變成了5。第二個雨季帶來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來,這部分水為水補給,剩下5的水為多餘水,成為洪水流走了。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為固定水。
如果人類參與進來,完全截流了這流走的5的水量,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剛夠剩下的5的沙漠綠化(前提是人類自己不用)。如果人類要用3的水量,那麼只能綠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著。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點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後池塘功能退化,將破壞整個生態平衡。
所以說人口和多餘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則能用於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個地方的多餘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類生活需要Y。如果X+Y<=M,那麼將能夠維持生態平衡,反之則將沙漠化。
拿新疆的沙漠來說,水源就是雪山融水,雪山融水總量如果為10,假設人口用水為6,那麼就只有4的水用來綠化環境。而假設這4的水能供應4的土地綠化(假設土地總量是10),那麼將有6的土地成為沙漠。如果強行利用這4的水去綠化10的土地,那麼將破壞環境,連那4的綠化面積也沒有了。
沙漠里本來就沒水,你挖泥保哪門子水啊!再說了你能挖多少泥,不要把現有的河給挖沒了。
治理沙漠
一是節水,人口不好想辦法。只有節約用水,提高水利用。培養國民節約水的習慣。
二是找到新的水源。沙漠的水一般都是高山融水,水量有限,只能維持河兩岸一定區域的生態平衡。維持不到的地方只有靠其他的辦法。比如淡化海水引導到沙漠(不考慮成本技術,只理論)。
當然還有其他的方法,例如培育耐旱植物,噴固定沙漠溶劑等。要綜合考慮,多途徑下手。
『玖』 治理沙漠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沙漠的問題治理上要抓根本.一是人口,二是水.
這里要提到多餘水.一個地方的水分為固定水量和流動水量.這流動水量又分為水補給和多餘水.
假設一個池塘,周圍有5的綠地,5的沙漠.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池塘水位,綠地面積,沙漠面積維持平衡.這時候的情況是綠地沙漠面積始終不變.池塘水量為在雨季過後水量是10,經過整個旱季到達下一個雨季時由於蒸發,周圍綠地用水變成了5.第二個雨季帶來了10的水量,其中5的水量被池塘截流下來,這部分水為水補給,剩下5的水為多餘水,成為洪水流走了.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5的水量為固定水.
如果人類參與進來,完全截流了這流走的5的水量,這多留下的水量正好剛夠剩下的5的沙漠綠化(前提是人類自己不用).如果人類要用3的水量,那麼只能綠化2的沙漠.剩下3的沙漠得留著.不然就要用到旱季結束時池塘底下的那點固定水量.三五年之後池塘功能退化,將破壞整個生態平衡.
所以說人口和多餘水是治理沙漠的根本.人口少則能用於治理的水就多了.
譬如一個地方的多餘水是M,治理沙漠需要水X,人類生活需要Y.如果X+Y
『拾』 怎樣才能綠化沙漠
要麼種樹 要麼將沙漠都到上綠色的油漆